03.06 歷史上的大名府為什麼那麼出名?為何如今卻淪為一個縣城?

MoMaek32004723


大名府曾是史稱北宋的“北京”——五京都城之一,也是開封府的副都,即堪比首都,據史記載大名府的確兩朝為都,這便是它的政治地位。但其也是歷史少有而繁華之地,故而在四大名著之《水滸傳》中被評價為“人物極盡繁華”之地,也正因為此地繁華如同施耐庵筆下的“千百處舞榭歌臺,數萬座琳宮梵宇”。此地也因此被施耐庵多次提及,足以體現其重要地位。然而在源遠流長的歷史當中更是詩歌長談之地。

一、大名府歷史悠久,也因此常年兵戈相見。

據史佐證大名府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赫赫有名,其原名為衛國“五鹿”之城,令人驚歎不已的是“五鹿”寓意祿壽吉祥,作為春秋戰國是寓意為生機與耕耘有所收穫,而與“五鹿”相連便是春秋長安之意;到了春秋時代的戰國時代大名府由於太顯眼被先新盛的魏國佔領,此地到了宋代也是百家紛爭之地,在宋帝重新修建大名府之時,讓原本計劃進攻宋朝的金兵不得不再讓宋朝再延續幾年。為何大名府如此多嬌,所以每朝每代都會為其取名,以顯示自己的國家地位。故大名府是秦朝的東郡,是漢朝的冀州魏郡,真正不再改名定名為大名府卻是唐朝德宗建中時期,歷史塵埃落定其芳名讓其繁華千古絕唱。

二、大名府地理位置優越,也因此沒落。

作為宋朝皇帝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的第二京都。在經濟上其交通較為流暢,在古代是南北之間的要塞,西連西京,南有開封,北有南京,東有東京,故其處於貿易交界;而對於軍事上來說此地無山可依,無水可傍,故此地只有依靠外來的貿易帶動當地發展,但守其可保南北一方安寧,晉文公曾落難於此,著名的介子推割腿報知遇之恩便發生於此處,而晉文公也新盛於此。此地還多出俊才,改朝換代的王莽便生於此寶地,其姑姑便是漢元帝劉奭(shì)的皇后,王政君,此地也因為其皇后名聲更加大增。

但其因為就坐落在著名的大運河永濟渠的樞紐中心上,因水而生,貿易往來加速但未料到天公不作美,在明朝明建文三年漳、衛兩大河齊發洪水,平時也有洪澇,不過都比較輕微不足為怪,但此次洪水來勢兇猛水位急而達城牆之上,淤泥有一丈多深,大名府城被埋於地下。

後來因其距黃河較近,洪水一次比一次來勢兇猛。故明朝對大名府修理便達到三次往上,清朝更是苦不堪言。後在建國時期也曾被定為市區,但考慮到黃河水位不斷上升,便放棄這千古名城。但其歷史研究價值不會改變,我個人認為後世應該銘記歷史故都,品味絕代風華之古城。雖凡事有興必有衰,但“五鹿古城”理應長盛不衰。


小鎮月明


大名府,又稱北京大名府,治所舊址在今河北省大名縣的東南部。注意題主所說的今天大名縣,雖然也是歷史上的一座有名府城,但已經不是北京大名府了,只是明朝大名府。


所謂北京大名府,是宋仁宗慶曆二年所建陪都,史稱“北京”,《水滸傳》中所提到的北京大名府就是指這所陪都,當時人口達百餘萬,可謂國際大都市。可惜這座府城最終因為黃河改道,被淹沒在4米之下的黃河河沙之中。

大名府廣義上就不僅僅指北京大名府了,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座座城池被湮沒在黃沙之中,又一座座城池在原地拔地而起。

那麼,讓我們共同來探探大名府的前世今生吧,為何最終成為一座名不經傳的縣城呢。

春秋時期,此地屬於衛國,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此外,南方廣州被稱“五羊城”,都是“祿壽吉祥”之意;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朝為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三國魏陽平郡;北周魏州;唐為天雄軍治,唐德宗時改稱大名府,此為大名府的由來。

五代時期,後唐時稱興唐府,後晉時稱廣晉府或天雄軍,後漢、後周時稱大名府。北宋代替後周,繼續稱大名府,直到宋仁宗時期建為陪都,被史稱為北京大名府。之後,黃河改道被淹沒。

金朝時期此地被稱為大名府路,元朝時期稱為大名路,明清時期任稱為大名府,但此已不是北宋時期的大名府了。

清朝時期大名府屬直隸省,曾一度為直隸省第一省會。民國時期,將直隸省改名為河北省,大名府被降為縣。

解放後,魏縣曾一度被納入大名縣,大名縣一直隸屬邯鄲專區,或者邯鄲市管轄。並且於2019年5月5日大名縣正式退出國家貧困縣序列,實現全面脫貧。



安定郡小書生


在水滸傳中,有一位響噹噹的人物,論武藝他在梁山中要第一號,這個人就是玉麒麟盧俊義。

為了打敗史文恭,宋江派吳用來到北京大名府,假裝算命先生將盧俊義騙上山。在當時,北京大名府的名氣,也僅次於開封府,說到這,大夥肯定想知道,這個北京大名府,到底是現在的什麼地方呢?

答案就是——河北省邯鄲市的大名縣。

邯鄲我們都知道,邯鄲學步嘛,春秋戰國時趙國的首都,幾千年來,一直沒有更換過城市的名稱。可這個“大名”縣的大名,還真是不夠響亮。

我們去搜索一下一下大名縣,顯示的內容是,位於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全縣有七十多萬人,土地面積一千多平方公里,六百多個行政村,大名縣經濟發展較慢,人民的生活水平較低,是國家扶貧開發的重點縣城。

有沒有搞錯,當年那個大名鼎鼎的繁榮昌盛的大名府,竟然淪落成為了一個貧困縣,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來具體來看一下大名縣的發展史。

大名府,在歷史上,兩次被定為首都(北宋陪都、衛國五鹿城),曾經繁華一時,街上車水馬龍,小商小販遍佈,人們生活富足,和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場景相差無幾,在當年,絕對稱得上是“一線大都市”。

大名府名揚天下,是在北宋時期,當時遼國兵力強盛,北宋和大遼常年交鋒,而攘外必先安內,趙匡胤處處防著手下的將領,搞得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讓軍隊的戰鬥力極度削弱,因此和大遼的交戰中,始終處於下風。自從燕雲十六州被石敬瑭拱手相讓,中原地區就象失去了一道屏障,北方的遊牧民族,想侵入中原就變得十分輕鬆。

宋太宗有心伐遼,但實力卻不允許,兩次伐遼失敗後,眼看燕雲十六州再難有回收之日,為了防禦大遼的入侵,他只好在燕雲十六州的邊境布兵駐防,具體位置就在太行山脈上,當時的大名府,與滄州、河間、邢州皆被視為國土重鎮,守護著北宋的心臟。

因為大名府更靠近北宋的首都開封,所以就被北宋當做防禦的最後一道牆,如果大遼攻破了大名府,那就意味著北宋即將滅亡,因此大名府位置,在當時極其重要,所以北宋就在大名修建陪都,大名府就這樣名聲鵲起。

當時,北宋總共就建了四大京城,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邯鄲),大名府佔其一,宋真宗還曾親臨大名府,征戰大遼,當然也是無果,不過作為四京之一的北京,可以想象的到當時的繁榮景象。

但好景不長,北宋沒有被大遼吞下,卻被大金滅亡。 北宋滅亡以後,大名府自然就落入金國的手裡,鼎鼎大名的大名府,就更名為金國的大名府路。這時的大名府,因不再是軍事重地,便漸漸失去了失去昔日的輝煌。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以後,滿人治理天下,設立大名府為直隸省會,為大名府又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但好景不長,直隸省很快又被清政府遷到了保定,大名府就又這樣逐漸走向了衰落。

建國以後,因為治理黃河,以及剿匪的需要,政府設立了平原縣,平原縣分割了河北、河南、山東三省的交界之地,大名府的南部地區就劃歸平原縣。

平原縣撤銷以後,大名府被划走的地區,變成河南地區的涉縣、武安、臨漳縣,這次的劃分調整,把大名府直接從一個地區級的市,降為一個小縣城,一直延續至今。

大名府的興衰,歷程幾轉幾回,從春秋時期到現在,依然屹立在那裡,大名縣雖然經濟發展的緩慢,但作為一個歷史名城,仍保留著非常多的歷史古蹟。如今的大名縣,已成為一個旅遊勝地,其長久的歷史文化,值得大家前去觀看。


歷來現實


大名府的名聲,主要出現在宋朝相關的歷史典故,亦或是演義小說中。

之所以大名府能夠有一段時間的光輝時刻,離不開北宋的培養,相反,脫離了北宋,大名府的歷史任務也就走到頭了。

最初的大名府籍籍無名,雖然也有不短的歷史了,但畢竟只是一個小小的城市,沒什麼值得炫耀的,而隨著北宋北伐失敗,大名府的軍事意義被北宋拿到檯面上來重新解讀了。

北宋曾經設四京,包括東京汴梁,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以及北京大名府。

四京的格局,是宋朝那個年代的一個傳統,不僅僅是宋朝有四京,大遼金國也有,大名府在北宋的真正價值,在於首都最後的屏障,若是哪一天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大名府可以作為汴梁的最後一個屏障。

早在宋太宗趙光義時期,北宋就曾經試圖進行北伐,將曾經在五代十國時期被石敬瑭割讓出去的燕雲十六州奪回來,燕雲十六州的位置不可謂不關鍵,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戰馬的天然牧場,沒有了這一片地區,首先北方少了一段天然的軍事緩衝帶不說,北宋還將失去戰馬,沒有了騎兵,北宋軍隊的戰鬥力自然大打折扣。

因為沒有燕雲十六州,北宋只好另謀出路,將大名府作為汴梁的另一個屏障,只是可惜,雖然有屏障,後來北宋還是被金國騎兵隨便砍殺,不多久就打到了都城汴梁。

隨著北宋的滅亡,大名府也成為了金人佔有區,地處金國腹地,沒有戰亂,大名府的地位自然一降再降。


等到了元朝時期,大名府也沒有恢復往日的輝煌,畢竟大名府之所以輝煌,是因為它可以是北宋的軍事重鎮,但一旦北宋滅亡了,不論是金國,亦或是蒙古人,對大名府都不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態度,畢竟大名府在他們眼中僅存的價值也消失了。

一直到明朝,大名府更是因為洪澇問題,徹底被黃河淹沒,洗刷乾淨了,這時候,大名府實際上已經從地圖上消失了,雖然後來明朝重建了大名府,但這時候的大名府沒有任何特別之處,自然也不會有絲毫的優待。

明朝以後,大名府的存在感更加薄弱,特別是到了近代,發展起來的城市大多處於東南沿海地區,只有沿海城市才能夠蓬勃發展,而失去了價值的大名府自然進一步透明化。


魏青衣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最靠譜的答案。

首先說說歷史上的大名府何以那麼出名?

在古代,大名府由於交通發達,又是軍事重鎮,所以促使它繁華了一千多年,特別是在北宋時,達到了鼎盛時期。

大名府位於河北省邯鄲市的大名縣,春秋時代屬於衛國,那時叫五鹿城;戰國時屬於魏國;秦朝叫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三國叫魏陽平郡;北周稱魏州;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改名為大名府;五代叫興唐府;後晉叫廣晉府;後漢又改為大名府;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建陪都,又叫“北京”,此時的大名府人口達百餘萬。

從春秋到北宋,大名府一直屬於軍事重鎮,隋煬帝時開通的大運河經過此地,修建了三大碼頭和八個渡口,增強了它的交通力度。由於晉高祖石敬瑭將幽雲16州割讓給了契丹,使得遼國勢力直接威脅到北宋的邊防。後來為了防止遼國的南侵,北宋就在大名府駐紮重兵。

公元1042年,遼軍準備南侵,宋仁宗在丞相呂夷簡的極力諫言下,把大名府視為重鎮,駐紮大軍,並投入巨資,把它在原有的基礎上修建成華麗異常的都城,光宮牆就達三里長,使得大名府的經濟、商業、人口一度處於頂峰狀態。

北宋以後,大名府逐漸衰落

北宋滅亡後,被金國佔領的大名府完全失去了政治地位,加之金人不善於運營,使得經濟迅速衰落,人口也不斷流失。由於大名府距離黃河比較近,1401年,一場大洪水直接淹沒了它,淤泥幾米高,使得它徹底消失在歷史中。後來明朝政府又在附近重建了大名府,但是跟北宋的大名府大不相同了。

但是,大名府在元明時期一直當作為路、府、道所在地,清朝時期是直隸省總兵駐地,轄開州、大名縣元城縣、南樂縣、清豐縣、東明縣、長垣縣。清朝末年修建平漢鐵路時,原本計劃經大名及開封南下,但袁世凱擔心給他的家鄉河南頂城招來災禍,於是將平漢鐵路西移,改道邯鄲、安陽、鄭州,這便直接導致大名府的衰落。

民國時期,大名府還屬於南直隸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管轄從石家莊以南,到河南長垣黃河以北,包括山東東明。1963年為解決河南山東兩省交界地區的水利問題,而進行了區劃調整,把大名府劃歸了河北省邯鄲市,至此,大名府便成了一個偏居一隅的小縣城。

總體來說,大名府的興衰跟北宋有著直接的關係。


不喜歡吃白菜


1993年7月,北京大名府遺址成為了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這一處文化遺址,坐落於邯鄲市東南方80公里的大名縣,整個遺址佔地面積約有36平方公里。

現如今,歷史上曾經赫赫有名的大名府已經淪為了一座縣城,這裡曾經是“和朔四鎮”之一,從春秋時期至唐宋年間,大名府曾經七為陪都,更是黃河以北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繁榮昌盛達千百年之久。

到底是何原因,讓這座曾經的北方重鎮,古城陪都淪落為了一個縣城呢?

大名府

北宋年間的大名府,作為汴梁的陪都,走過了它最輝煌的70年歲月。大明府之所以能夠成為陪都,有其重要的歷史原因。

首先就是大名府優越的地理位置,大名府坐落在黃河北岸,這就讓統治者可以南控中原,北望幽燕,東掌齊魯。再加上都城內又有河水穿流而過,這就為古城提供了便利的水利通道;

河水灌溉土壤,推動了這裡的農業發展。整個大名府周圍全是地市險要的沙丘、古道,成為了天然的兵家必爭之地。以上這些因素,也是歷代統治者要在這裡修建陪都的重要原因。

大名府連環畫

其次,政權的建立,文化的融合,經濟的發展,讓大明府逐步走向繁榮。早在十六國時期,隨著陪都位置的確立,這裡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政治文化中心。到了隋朝,由於大運河的開通,直接讓大名府成為了南北交通中最重要的一個樞紐,因為它就坐落在大運河永濟渠的樞紐中心上。這種得天獨厚的歷史優勢,讓它一躍成為了北方重鎮之一。

唐朝時期,隨著藩鎮割據的形成,大名府更是成為了藩鎮割據的分支中心所在,此後100多年的時間裡,這裡成為了一個單獨的、不依附於朝廷的都城。優越的交通位置,分裂割據時代所形成的軍事、經濟優勢,再加上數百年的陪都文化,都讓大名府曾經繁榮不已。

大名府

可是這些都只是過往,大明府作為中原地區曾經的軍事重鎮一度繁榮興起,然而到了元明清之際,當它的這些優勢不在,就註定了大名府的衰落。它由盛轉衰,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造成。

第一點:自打元朝時期起,整個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逐漸南移。翻閱歷史文獻可知,自從元朝開始,大名府的經濟已經日趨衰弱,甚至開始退出了全國發達城市的行列。之所以會這樣,是由於當地的農業經濟飽受多年戰爭的摧殘,導致整座城市的經濟元氣大傷,恢復起來更加困難。

大名府

第二點:宋朝以後,大名府交通樞紐的位置不再。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與永濟渠自宋以後常年淤積不通有關,這就導致南方貨物必須換一條通道到達北方,這樣一來,大名府失去了它原有的交通優勢,北方重鎮的地位一退再退。

第三點:隨著水災氾濫,又有新的城市取代大名府的原有地位。宋代以後,大名府連綿不斷的水災導致人們莊稼盡失、被迫遷徙,同時東部又有新的都市逐漸興起,取代了大名府的碼頭和工商業,長此以往,大名府的衰敗則成了必然。一座逐漸被歷史所拋棄的城市,淪落為縣城也就不足為怪了。


鳶飛九天2018


大名府成也因其“地理位置”,敗也因其“地理位置”。

大名府地處山東丘陵與太行山之間,是扼守黃河沖積平原與海河平原的咽喉要道;穿過大名府,北上直達北京,南下就是洛陽。在古代,扼守大名府,就是守衛王朝中樞的最重要的防線之一。

從春秋時期開始,大名府就開始凸顯其地理位置的優勢,當時,大名府隸屬於衛國,被稱為五鹿城。

一直到北宋,中國的都城大都在長安—洛陽—開封之間轉換,大名府作為王朝中樞的北大門,其存在意義不可忽視。

北宋時期,宋仁宗更是在大名府建立陪都,史稱“北京”。

建立陪都之後,大名府的人口暴增,一度達到百萬規模,在當時世界上,大名府乃是不折不扣的“大都市”。歐陽修、寇準等名臣,都曾在這裡任職;“穿越之子”王莽,就出生於大名府。

大名府如此重要,以至於在北宋之後的多次南下、北伐戰中,都未能倖免。比如金軍滅北宋、蒙古滅遼、太平天國北伐等等戰役中,大名府都遭到攻擊。

說到底,冷兵器作戰的年代,大名府作為重要的關隘,進可攻退可守。進攻方如果不能第一時間將其攻克,對於後勤補給來說,後果不堪設想。

大名府的落寞,也因其地形的制約。

靖難之役後,明成祖定都北京,大名成了北直隸下邊的一個縣。在大名之上,還有更重要的順天府、保定府、真定府;北宋時期大名鼎鼎的“北京”,成了大名縣,級別甚至連真定府都不如。

此時的大名府,真真是感受到了什麼叫“尷尬”。

往北,離北京太遠;往南,離南京更遠。從南京到北京,有京杭大運河,直接繞過大名府,從山東穿過去,比繞道大名更近;而且,此時的大名縣地處山東、河南、河北三省交界處,地理位置更尷尬。

清朝初年,明朝的北直隸被獨立出來,成為河北省。

順治十六年,河北省再次更名為直隸省,大名府也迎來了最後的“高光時刻”——直隸省巡撫駐地設置在大名府,即,河北省第一個省會。

可是,翻開地圖仍不難發現,大名府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差!

大名府位於直隸省的最南端,與直隸省北部沒有多少聯繫,與保定聯繫也不多。因為京城的影響,直隸省大部分地區都歸京城直接管轄,大名府的存在感低之又低;而與大名府貼近的河南、山東等地,又不歸直隸管轄。

不出所料,大名府在當了幾十年省會之後,在雍正時期,還是被撤掉了。

自此,大名府的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沒能光耀人前。

1898年,京漢鐵路規劃圖出爐,這條從北京到漢口的南北鐵路大動脈將南北貫穿,為沿線所有的城市都注入新的活力。可是,如此重要的線路,偏偏沒有路過大名府,而是路過了當時的一座微不足道的小城市——石家莊。

從此,直隸省多了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少了一座“北京”大名府。

再後來,大名府的地位一落再落,成了邯鄲市下面的一個縣,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五鹿城、大名府,現如今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大名縣。

歷史上,與大名府有同樣命運的城市還有很多,比如洛陽、開封、君士坦丁堡等等。

可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記者李滿


熱愛歷史,熱愛地理,我是史論縱橫,今天就給大家講一下大名府是如何從北宋四京之一,淪為當今一個小縣城的。

大名府雖然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的發展,逐漸形成重鎮,但是要說達到巔峰還是在北宋時期。

北宋時期的都城是東京汴梁(今開封),與此同時又將河南府(洛陽)設置為西京,將應天府(今商丘)設置為南京,後又將大名府設置為北京,從此走上一個城市的巔峰。

在《水滸傳》中,青面獸楊志因為殺人被流放到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在此受到梁中書的賞識,後來還給梁中書押送生辰綱,就是從大名府出發的。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兩個情況,一個是大名府是軍事重鎮,因此犯人才會發配到這裡充軍,另一個是大名府經濟狀況很好,不然梁中書不可能年年都搜刮出十萬生辰綱來。

《水滸傳》中描寫大名府時用了一句“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黎民居上國”,可見對其的重視。

大名府的地位上升,被升格為北京,與當年宋真宗的對外政策有很大關係,從唐末五代以來北方遊牧民族契丹崛起,五代時期的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為了奪權,邀請契丹為外援,不惜 稱比自己還小一歲的遼太宗為“爹”,自己也就成了兒皇帝不說,還將燕雲十六州割給了契丹。

宋朝建立後,頗有一副重振中原王朝的雄風,尤其趙光義,更是以武將出身的皇帝,當時正值壯年,將北伐契丹,收復燕雲十六州作為其畢生的願望,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軍事上處於巔峰的北宋初期,面對看似已經行將就木的契丹,兩次北伐全都鎩羽而歸,至此,北宋王朝再也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想法,反而得了“談遼色變”的恐懼症。

燕雲十六州最大的價值其實就是作為遊牧民族南侵時的一個地理屏障,燕雲十六州不在手,那麼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沒有可守的戰略緩衝之地,在這樣的情況下,宋仁宗接受了當時的宰相呂夷簡的建議,在大名府修建都城,防止契丹入侵。

經過重金打造的大名府,外城周長48裡,宮城周長3裡,頗為雄偉壯麗,由於大明府居於當時黃河之北,成為阻止契丹人南渡黃河的重要屏障,契丹人雖擅長野戰,卻不擅長攻堅,面對大名府這樣的城池,心裡還是有牴觸的。

澶淵之盟後,宋遼百年無大戰,跟設置大名府為都城也有很重要的關係。當然,大名府的衰落也跟此有很大關係。

金國崛起後,先是聯合北宋滅掉契丹,隨後又攻掠了當時的北宋都城開封,是為靖康之恥,北宋滅亡,經過一段時間的政治洗牌,南宋政權偏居東南一隅,整個北方包括大名府在內的領土全部淪喪,大名府設立都城的最初意義就是為了防範北方的遊牧民族入侵,靖康之恥後,在金國的統治下大名府的戰略意義已經蕩然無存。

可以說,作為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誕生的北京大名府,如同曇花一現,閃耀了幾百年,而由於臨近大河,在明朝建文時期,又被洪水淹沒,將大名府的歷史一分為二,淹沒前的大名府是有著千百年雄壯歷史的古城,而淹沒後在明朝重建的大名府,雖然距今也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歷史也比較悠久,但是在明朝時期重建的大名城始終沒有達到他原來應有的高度,此後的大名府,再也沒有那些人文典故。

從明清到民國,經濟發展呈現南強北弱;從民國到現在,經濟發展呈現臨海強,內陸弱,放眼大名府作為河北省下的一個北方內陸縣級城市,想要有大發展,還真就不容易。

目前,大名府主打文化標籤,大搞旅遊業,希望能夠有所作為,重新煥發生機。

熱愛歷史,尊重古城,我是史論縱橫,歡迎關注走一波!


史論縱橫


先了解清楚大名府的地理位置吧

大名府,他的舊址在今天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的東南部。

從歷史淵源上看

大名府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但是一直到北宋時期才達到巔峰。經過秦漢、魏晉、隋唐的發展,大名府逐漸成為重鎮,但是因為北宋與其他少數民族政權的割據,大名府成為抵抗少數民族的前沿陣線,成為北宋四大京之一的“北京”。

在《水滸傳》中記載,青面獸楊志因為殺人被流放到大名府充軍,在這裡受到了梁中書的賞識,後來還給梁中書押送生辰綱,便是從大名府出發的。

由此可知,當時的大名府一是軍事重鎮,有大批的犯罪人員被流放至此;二是經濟狀況優秀,不然梁中書如何能夠搜刮處十萬生辰綱。

由此可以推斷出大名府出名的根本原因在於政治因素。

由於地處北宋與遼國的交界地帶,宋朝與遼國之間的交流溝通比較頻繁。處於對外政策的考慮,提升大名府的政治地位,允許大名府能夠與金進行外貿通商,於是經濟水平也水漲船高。

那麼大名府衰弱的原因自然也不言而喻了。

金國崛起後,先是聯合北宋滅掉了契丹,唇亡齒寒,金朝發動戰爭攻陷了當時的北宋都城開封,是為靖康之恥。包括開封在內的燕雲十六州全被金國所掌握,抗金戰線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從大名府到襄陽城。

而宋朝經過政治格局洗牌,宋高宗趙構上位,選擇偏安於臨安,莫須有殺害岳飛。等於是放棄了開封在內的燕雲十六州所有領土。那麼在金國統治下的大名府,它的戰略意義便蕩然無存,加上戰爭的破壞,以及後期被河流決堤淹沒,大名府只存在於人文騷客筆下的繁華。

宋朝之後,大名府沒有了往昔的輝煌,在歷史洪流中成為曇花一現的存在,及至今天,大名府早已改名為大名縣,主打文化旅遊的名片,正在重新煥發活力。


不務齋


北京大名府的地位十分重要,不是後來的大名縣可以比擬的,一個地方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浮沉,國內的很多城市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比如長安,從漢朝到唐朝,經歷了幾百年的輝煌,但是到唐朝以後,由於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東移,長安再也難以重振當年的雄風了。

相反當年在統治者眼中的“不毛之地,瘴癘之鄉”的南方卻迅速發展起來了,出現了很多著名的城市,比如杭州,比如蘇州。時代的發展,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大名府推到了歷史的風口浪尖。

北宋仁宗慶曆二年,北宋的北部邊疆的強國契丹,在邊境集結大軍,隨時準備攻宋,在這樣的形勢下,宋仁宗立即召開了御前會議,不用想都知道,肯定會形成兩派——主和派和主戰派。

主和派的意見是趕快把東京汴梁遷到西京洛陽,另外還要派出議和團隊和契丹人議和,割地賠款在所不惜,只要能過太平日子就行。

另一派是以呂夷簡為首的主戰派,他主張在大名府修建北部陪都,加強城防設施建設,如果敵軍進犯,皇帝可以御駕親征,抵達大名府靠前指揮。

宋仁宗還是有幾分血性的,最終採納了主戰派的意見,開始加強大名府的城防設施建設,而且在那裡建立了宮城和外城,確定大名府為北京。

大名府的戰略地位本身就很險要,號稱“南濱大河,北際幽朔,東瀕海岱,西壓上黨”,是東京汴梁和河北地區的交通要道,河北的貨物要到開封銷售,北宋朝廷還有大量的物資要從河北運到開封。

北京大名府是必經的咽喉要道,再加上把這裡確定為打擊北方侵略者的反侵略基地,而且是陪都,所以北京大名府的政治、經濟地位明顯上升,成為當時北宋在北方的一座中心城市。

在這樣的形勢下,大量的人口、貨物、商賈開始向這裡集中,於是形成了一個當時世界上罕見規模的大城市,因此北京大名府的實力如日中天,名聲天下皆知。

不過後來,北宋統治者遭到金國的進攻,於1127年被金軍攻破了開封,九月擄走了宋欽宗和宋徽宗兩位皇帝和後宮三千多人,北宋滅亡。

金國建立了一個傀儡政權大齊,降將濟南知府劉豫成了兒皇帝,定都大名府。大齊存在八年,大名府做了兩年的首都,六年的副首都。

隨著歷史的發展,大名府已經成了金國的腹地,不再是邊疆的戰略要地,也不再是國家的首都了,於是戰略地位和政治地位雙重下降,原來的繁華景象不復存在,逐漸成了一座普通的城市,後來原有的大名府的地界也發生了變動,成了現在的一個縣城。

大名府的遺址就在現在的河北省大名縣,城東6公里大街鄉一帶,故城遺址內有四個村莊,分別叫做南門口、東門口、北門口、鐵窗口,是當時大名府城的四個大門。

人類的活動離不開一定的地理空間,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有些地方成了歷史舞臺,又隨著歷史的發展,變成了一個寂寂無名的地方。

但是,這些城市都經歷了歷史上的某一階段,並深深的在歷史上烙下印記,大名府就是一個這樣的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