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看到新聞,一些企業動不動投資幾百億,是真投幾百億還是貸款?

世界一點魂


首先要明白一個概念差別,那就是實際到賬投資和協議投資。前者是真金白銀確實投入的資金後者是初步協定準備的投資。兩者的區別是很大的。打個比方,你準備借錢,然後找了個朋友請他吃飯。在酒桌上你跟他說要借100萬,他滿口答應。第2天,等你再聯繫他,他卻避而不見。那100萬就是協議投資,實際投資額是0。很多地方為了搞政績,協議投資額都標得非常大。但實際到賬資金非常小,兩者之間的差異一般在四五倍,有些地方會更誇張一些。這種情況其實不少見。政府獲得政績,企業則因為承諾投資,獲得政府在某些方面的回報。

至於投資資金的來源,可以分為股權資本和債權資本。股權資本就是投資人自己的錢,債權資本就是問別人借的錢,一般是向銀行融資,也有發行債券的。大部分情況下,這兩種融資方式都會採用。對於製造類的投資項目,債權資本的比重不會特別高,大部分在30%~40%左右。這是因為一方面從企業角度來看,如果主要依賴債權融資,後期的財務風險會非常大。從債權人一般是銀行角度來看的話,如果投資人自己不出錢,就意味著把風險全部轉交給了銀行,銀行是不會通過這種貸款的審查的。

另外還必須指出的是,很多協議當中的投資額之所以這麼大,是因為刻意的把項目做大了,整個投資期可能非常長,達到十幾年,但實際上能夠把一期工程完成都不錯了。舉個例子,某地引進一個100億的投資,包括三條生產線。一期投資35億元。項目工期兩年。第4年達產。但是後面65億的投資是要在這第1期項目穩定盈利之後才進行的。如果這一期項目投資失敗,自然也就沒有後續了。很多時候,也就一期為止了。有部分更誇張的,甚至於有5期6期工程,整個投資項目完成大約需要50年。雖然總投資額很高,但是一期的比重並不大,吹的那麼多,主要是以此獲得地方政府支持。另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先行圈佔土地,這樣就算一期不掙錢,也可以通過土地置換獲取利益。


用戶4325101516


有真的,也有噱頭,要看具體公司和實際情況。

公司經營情況好,賬面不缺資金,交易公開可信,那投資幾百億就是真的。

比如,前不久融創投資152.69億,從雲南城投手中收購環球世紀及時代環球各51%的股權。

這是2019年目前為止,融創最大一筆收購,也是地產界最大一筆收購,媒體很感興趣,在發佈會當面問孫宏斌,152.69億的併購資金哪兒來的?

孫宏斌解釋是賣出來的,融創每個月銷售回款五六百億,買一個東西花100億沒有什麼困難。他還特別提出,當年438億收購萬達文旅資產,3年裡賣了1600億。

孫宏斌認為,融創買的東西挺少,8年加起來(併購)花了2000億,但賣了2萬億的貨值。

根據2019年中報,融創手中的不受限現金和等價物達到992億元,融創賬面並不缺錢,而且收購別人公司的股權或資產,不真金白銀掏錢,誰賣?

不得不說孫宏斌的解釋很有說服力,可信度很高。

有些公司本身經營並不好,或者是整合資源想要拿政策紅利,這種情況下幾百億投資就是個噱頭。

比如,有些地方性招商引資,投資條件就是當地的各種優惠政策,包括當地銀行低息甚至無息的貸款支持,那麼幾百億投資,很可能有一多半是當地銀行的貸款,再經過包裝後去外地獲得債券融資,投資的公司自己真正掏的錢並不多。

但是整體說投資幾百億也沒錯,畢竟貸款、債券的債務還是要真金白銀的由投資的公司承擔風險,其中貸款還需要抵押物,不能說不是真投,只能說噱頭大於投資。

當然,也不排除有作假的,但現在越來越難、越來越少了。

總結:

判斷幾百億投資是否真投,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財富商學


在整個中國,能輕鬆拿出幾百億現金的企業不多,哪怕是那些資產上萬億的大公司,從這些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同樣可以看出端倪,許多著名公司的負債率甚至超過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說淨資產只佔不到百分之二十,所以經常會聽說某個規模不錯的公司甚至還不起很小的一筆貸款,出現違約,

因此,一些企業所宣稱的投資幾百億,規模是真的,但是,並不代表是自己真金白銀的拿出幾百億,而是投資的企業去運作項目,並以項目為依託進行融資,

拿法拉第未來與第九城市共同成立的合資公司為例,合資公司找到呼和浩特沙爾沁工業區合作,沙爾沁工業區為項目預留5000畝土地,第九城市出資不低於5億,政府出資不低於15億,並協調貸款40億,這樣,第九城市就可以宣佈這個汽車項目投資60億,甚至更多,因為,如果後續發展良好,還會有新的資金進入,這個項目如果成功,是多方獲利,合資公司獲得利潤,政府獲得稅收和就業增長,銀行獲得利息,

事實上,第九城市向ff公司的投資也是需要融資的,因為第九城市本身沒有多少現金,不過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發行股票融資,

公司通過融資去進行投資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本身並無不妥,正是金融與實業的結合迸發出強大的商業力量,改變這個世界,因此金融業的發展對一個國家實業和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當今世界的經濟強國,往往又是金融中心,



萬事皆空70


以地產某某文旅城項目為例,總投資300億,集團公司實際投入20億,這土地拍下來不都要70億麼,你想多了,70億是聯合投標,出大頭的是政府平臺,實質是給開發商墊款的,等房子預售回款一定時間後拿固定回報退出。

然後就是滾動開發,施工方建材商先自己墊資或者通過開發商控制的第三方的平臺借錢。拿到預售許可後賣房,支付這些之前的進度款,如果銷售好進一步滾動開發。

當然如果銷售不好,特別是融資渠道斷了,就只能賣掉項目,可能20億平價轉讓給接盤方了。

項目如果幾年完成,賺20到30億是比較容易,再往上很難。說起來這個銷售額可能350到450億的項目,真實投入不好,最終落到手的利潤也不高。


證券五分鐘


說一個著名的某港股退市又準備A股上市的企業的操作吧。

每一個項目都號稱投資幾十億幾百億,卻幾乎沒怎麼自己掏過錢,實際是怎麼弄呢?

首先,肯定要成立項目公司。總公司把註冊資金籌集好,在工商執照的指定時間內凍結以符合要求,牌照下來,資金直接就回去了,但標有巨大註冊資金的執照就是第一步。

第二步,拿著項目介紹、高科技新能源定位、生產樣品找到地方政府,表示我要在你們這裡投資建廠,一投幾十億幾百億,那政府肯定高興啊,趕緊拉記者召開發佈會,籤一個戰略合作協議。拍照存證,雙方領導握手。

第三步,跟政府說,項目要落地可以,但咱們要以三方投資的方式操作,企業出三分之一資金,政府出三分之一資金和工廠土地,其餘的錢讓地方城投、國資委下面的企業來解決,建設成本也由城投和中建幾局墊資。

那企業不也是要拿這麼多錢麼?不你錯了,企業會繼續拿著項目方案,以股權投資和私募基金的方式拉社會資金,跑銀行、投資機構、風投等等讓他們出錢,如果忽悠成功,企業根本不需要自己出錢。如果資金不夠,企業還有個操作,拿自己原有的機械設備當做資金代替企業出資。

這一通操作如果成功,企業就分文未出卻名利皆收,連積壓的機械設備都二次利用了。最後就變成政府和國企還有社會為企業掏錢,所有的風險都轉嫁到這三者頭上。如果再一上市,企業老闆套現走人,至於工廠如何,就看天命了。

該企業在十年前將這個操作運用得融會貫通。他們盯準那些急於出政績的三線城市政府,讓政府出錢出地,城投國企墊資建設,該企業把設備運過來就當出資,賬目上各種關聯交易,真正的科研開發和產品呢?都是找供應商免費打樣根本沒足夠的量化生產技術。

但他們就靠著這種PPT和概念進行資本運作,生生把自己港股上市了。後來港交所查賬,發現各種數據造假,關聯交易,直接股價暴跌,勒令停牌。

企業老大D董隨後開始隱退,但這一套操作卻被隨後的下週回國賈躍亭、蔚來汽車等等學了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好幾年。D董一定很難過,多撐幾年,說不定就能撐到後來的互聯網概念燒錢時代了。

現在D董回內地捲土重來,信息發達,政府似乎也不再是以前那麼好忽悠的政府了,城投公司和中建也不再是狗大戶,不樂意毫無保障地墊資建設。雙方不斷扯皮,設想中的國企投資資金也遲遲不到位,下一步會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JUUL師太


一些企業動不動投資幾百億,是真投幾百億

例如搞個芯片生產,芯片都知道是沙子和其他材料燒製合成的硅晶體,硅晶體切割硅晶圓,硅晶切割成芯片。


首先買地皮,劃分為沙子挑選熔鍊廠到硅晶圓切割的無塵車間,


無塵車間什麼概念,要求無塵,上班人員先消毒後穿無塵衣服,細節不多說了,說成本,建成無塵車間必須達到標準,不然產品報廢。投入的錢打水漂不見蹤影。有了無塵車間和無塵衣服還不夠,你還有養著人才給你搞生產啊,水電稅等等費用也不低啊,後期都有花錢的。

等產品出欄了,合格了,能上櫃臺了,你才停止燒錢,一看財務,幾百億了。

例如文化旅遊城,拍下地皮70億,你需要找規劃師策劃師等等高級人才給你設計這個地方的文化旅遊,還要找設計師設計出圖紙做出景點建築,搞建築,用人花錢,建築材料花錢。還不夠,你要拉旅遊公司給你拉客戶來文化旅遊城旅遊消費,等等,所費的時間用的人和物品幾百億了。


英雄少年66265076


整天看到新聞,一些企業動不動投資幾百億,是真投幾百億還是貸款?

對這種現象,可以從這樣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真項目還是假項目;二是依靠什麼來投資的。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項目是真是假。眼下,各地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確實是大項目不斷,少則幾十億,多則上百億、數百億,甚至上千億。但是,真正落地的有幾個呢?可以這樣說,按照一些地方發佈的項目投資信息,全國的固定資產投資早就過熱、需要通過政策限制固定資產投資過熱的問題了。那麼,為什麼還要出臺各種鼓勵投資的政策呢?原因就在於,地方發佈的信息,大多是不真實的,或者說是水分比較大的。所謂的大項目,特別是百億投資的大項目,8成以上都是為了應對考核虛報出來的。有的是直接編造,有的則是誇大投資額,有的更是拼湊起來的。待核算實際投資時,也就傻眼了。但是,誰都知道,也誰都不去捅破這層紙。在這樣的情況下,所謂百億項目,也就是一個泡泡很多的政績數據。

對於第二個問題來說,比起第一個來,顯然要好許多。畢竟,項目是真的。但是,投資資金卻未必像投資者所說,都是自有資金。多數項目,都是自有資金數量很少,主要是銀行資金。就眼前的銀行來說,只要看到他們認為的好項目,就會一哄而上,爭相著給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因此,原本有些投資者想用自有資金,也因為銀行太熱情,由自有資金投資改為了銀行資金投資。如此一來,項目的風險也就由企業和投資者轉向了銀行。為什麼一個投資項目失誤,就會引出那麼多的銀行債務來,讓銀行紛紛收貸呢?原因就在於,銀行在給企業支持時,不是按科學的信貸投入方法,而是一時的需要。有的項目,根本不需要那麼多資金,也會被銀行的熱情虛高投資,既害自己,也害銀行。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限制和規範好銀行行為,企業投資才能更規範、更合理、更科學。

所以,對項目投資的問題,一要看真投還是假投,二要看什麼資金投。如果是真投,資金的主要來源肯定是銀行,而非企業自身。


譚浩俊


投資幾百上千億,貸款是貸不來的,那都是玩資本運作,真讓一個企業拿出那麼多現金流,怎麼可能。

其實,一個百億項目只需要幾十億的啟動資金就可以了,運用槓桿操作,幾十億完全可以撬動幾百億。

先成立項目公司,自己的幾十億(佔總量30%左右)作為安全墊,通過資管項目募集優先級和劣後級資金。如果項目好或者項目企業名氣大,再加上一些擔保措施,很多金融機構會爭相投資,所以募集資金根本不是太大的問題。

我說的只是一種簡單的募集資金的手法,實際項目的資本運作結構更加複雜,方法和種類更加多樣。老實說我也只知道皮毛,那都是國際投行在玩的遊戲。

總之,在資本的世界裡,只要想得到,籌集上千億的資金也並非不可能。

我是空谷財譚,與您分享我的觀點。


空谷財譚


所謂動不動投幾百億,是根據項目規劃累計總投入的估算,但一般來說都達不到這樣的 數值,甚至於項目夭折那就沒有投資了。

這種投資沒有一次性的,也不是公司的直接投入。也許會分為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因為這是一個大級別項目的投資預期總額。比如現在某公司計劃在某城市五年內拿下1000畝地,要建5棟寫字樓、2家酒店、3個小區、1座體育場2家綜合體,一家生產基地,投資總額1300億。但是宣佈五年了,只建了一個酒店和一個小區,總共花了三十幾億。而且後續項目很久了沒有任何推進的消息。後來建體育場項目也是跟另外兩家合作,而且規模比預期縮水不少。

這不是虛構,而是一個真實案例,案例來自於某著名地產企業,當年宣佈對某城市就是這樣的大手筆,結構乾打雷不下雨。雖說這個案例極端一些,但也足夠影射超級投資的光環下是怎樣的夢想與現實。

至於是不是貸款,這跟真投與否沒關係。再大的企業也有龐大的負債,因為他們需要現金流,需要高槓杆去擴大企業,但這個度很難拿捏。一不小心就成了賈躍亭這樣的,能在企業巔峰期被過度擴容給拖垮。所以企業會在能力範圍內去投資標的,會通過邊借邊還的模式。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建小區,很多開放商都是空手套白狼發家。貸款拍下土地,土地抵押加融資籌款開工,這邊地基剛開打,那邊就預售,一邊收錢一邊給施工方分期付款。等房子賣完,不僅欠款都還清了,而且還有的賺。這跟動輒百億的大手筆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試想全國市值幾百億的企業一共才多少,有幾個能自己拿出幾百億現金做投資的,當然要靠貸款和風投。


城市發展報告


在中國,有多少企業能一下子拿出幾百億現金去投資?

這個問題要從幾方面看:

1、宣傳投資幾百億,說的是總投資,不一定是指現金。投資的形式除了現金之外,還可以計算上土地、房產、設備等等有形資產以及品牌、技術等無形資產。

2、投資不一定是一次性到位,可以分批分批地到位,比如首期到位投資額10%,等等。

3、投資方也是多方組合不一定是獨立承擔。除了自己投資部分外,還可以有專業財團投資、當地政府配套投資等等。

4、項目落地之後,可以申請銀行項目貸款。這個貸款,一般說來是要到項目進展的某個階段,項目落地前一般很難貸到款。

5、在實際落地投資額上面適當誇大,也是情理中的事。這也符合方方面面的期望,地方需要招商政績,投資機構需要顯示自己有實力,參與籌劃人員需要自抬身價等等,這也無傷大雅。畢竟,低調這種美德不是每個人任何時候都能做到的。

總之,能夠運作幾百億投資項目的都是資本運作方面的高手了。一般說來,自己具備20%左右(幾十億)的資金,就可以撬動幾百億的投資項目了。不是普通百姓口袋裡有一百塊就辦一百塊的事有二百塊就辦二百塊的事這種思維。

對於資本運作而言,沒有人真的會老老實實從口袋裡掏出這幾百億現金去投資。那不叫投資,叫花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