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當年韓信“十面埋伏”圍困項羽,為何還要留個口子“網開一面”?

第一背影


楚漢相爭一打就是四年,劉邦項羽在鴻溝對峙,韓信卻在北方攻城拔寨,並且打敗了項羽部將龍且帶領的20萬大軍,龍且的失敗讓項羽感覺到了一絲絲害怕,所以他開始了與劉邦的和談,雙方決定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歸楚。

鴻溝議和之後,項羽帶著部隊準備返回彭城,但是劉邦在謀士的提醒下,認為現在是發動對項羽進攻的最好時機,所以中途折返,並且要求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合兵一處。但是韓信等人並沒有來,劉邦在張良的提醒下,給韓信等人更高的賞賜,韓信這才出兵合圍項羽。

項羽得知劉邦背信棄義,加快急行軍的速度,但是最終還是被追上,並被圍困垓下。根據《項羽本紀》記載: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項羽在韓信的十面埋伏之下,加上張良的四面楚歌,楚國戰士已經喪失的鬥志,若是等到天亮,漢軍發動總攻,那麼楚軍在士氣低落、人員又少的情況下必定失敗,所以項羽決定趁夜色突圍。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

項羽夜色突圍只帶了800人,將十萬人的大部隊留下來做為掩護,因為大軍一旦行動,必然會被漢軍所發現,所以項羽只能帶領少量人馬突圍。到第二天白天漢軍才發現項羽逃跑了,灌嬰帶著5000起兵追趕,最終在烏江逼迫項羽自刎。

從史記的記載來看,項羽的突圍不能確定是否是韓信留有缺口,在我看來韓信留缺口的可能性很小。古人講圍三缺一,但是那是需要將大部隊放行的缺口,韓信很顯然沒有這樣做,如果只是將項羽少量的部隊放行,即使是項羽衝出重圍,漢軍派遣一支騎兵就可以追上項羽,項羽最終還是逃不了漢軍的追繳,這種放行的意義不大。

總體而言項羽的突圍與韓信沒有很大的關係,他能突圍出去主要的原因是利用夜色,加上十萬大軍作為掩護,這才能有小股部隊突圍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