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韓信、英布和張良比差在了哪裡,為何唯獨張良沒有被殺?

史學達人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我來回答。

漢初三傑中只有張良一人全身而退,,反觀其他大將都沒有得到善終,使得人們不經意會去想張良到底有什麼魅力。

博浪沙一刺

張良本身就是韓國人,秦滅六國後張良就一心想恢復韓國,但是沒有機會,終於他得到消息準備行刺皇帝,雖然失敗了,但是張良也逃了出來,從此張良聲名大噪。

劉邦是一個小民,小民有小民的算盤和取捨,張良的這種情義感動了劉邦,而且張良和劉邦也非常投機,劉邦這種人是不希望在遇到手下是自己這樣的人的。張良一心只要恢復韓國,這也是劉邦放心的一點,在韓王自縊後,張良又投到了劉邦賬下,這是一個加分項,也使劉邦看清張良是不會有私心的。

劉邦是非常欣賞張良的,而且張良的政治覺悟要比這兩位高的多,張良和劉邦也是最開始接觸的,所以劉邦是放心張良的,同時張良本身就十分懂事。

政治覺悟低下

反觀韓信,英布,他們都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曾經在項羽的手下做事,大將軍韓信離開項羽後投到劉邦賬下,但是不是蕭何韓信還是會走,所以在劉邦心中是不喜歡這樣人的。韓信功勞很大,但是政治覺悟實在太低,他的謀士是個厲害人物,但是他不聽,他多次惹怒劉邦,但是為了大局劉邦沒有殺他,他向劉邦要齊王稱號時,劉邦就已經動了殺心,不過情況危機,在加上張良的提醒,劉邦才沒有動怒。

垓下決戰之前,韓信沒有如約到來援助劉邦,使得劉邦又一次被項羽打敗,這已經有關生死存亡的問題了,韓信居然沒有到來,後來還是在張良的提醒下用封王封地來做條件,韓信他們這才圍攻項羽。

英布也一樣,他開始還是秦軍一方的,然後投到項羽賬下,項羽十分器重他,封他為王,但是英布並不滿足,使得劉邦順利進入彭城。這也是後面英布投入劉邦賬下的原因,不然英布也不會投入漢王。

垓下之戰前,英布同樣沒有如約到來,劉邦是非常不滿的,英布本身的人品就有問題,先是秦人,在到楚人,最後最後成為漢人,英布的表現一直很差,項羽對他還不錯,但是英布是怎樣對項羽的,英布背叛項羽後,走投無路還是劉邦招待他的,他是他如今卻這樣。

劉邦是肯定留不下英布和韓信,每一個朝代,每一個皇帝都不會喜歡這樣的臣子,所以不管是那朝那代,這的臣子都會死的,他們比張良不是輸在功勞上,而是輸在,政治,情商,更多的還是人格魅力上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很多人說張良是劉邦的謀士,但王安石說,漢業存亡俯仰中,留侯當此每從容。人言高祖用張良,非也,張良用高祖耳。秦滅韓,張良為韓報仇,故送高祖入關;既滅秦矣,故辭去。

也就是說,張良只不過是躲在幕後,利用劉邦的力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推翻暴秦,為韓報仇。從這個意義上講,劉邦和那個擲錐的大力士一樣,都是張良的傀儡,是他棋盤上的棋子。

打個比方說,張良是劉邦集團的頭腦,劉邦集團是張良的四肢。

對於其他人,劉邦非打即罵,唯獨對張良言必稱“子房”。“子房”是張良的字,喚人稱字,是尊敬的意思,尤其是對於口中從來不斷汙言穢語的劉邦,相當不易。

這是敬師之禮。

因此,和劉邦手下其他人不同,張良與劉邦不是上下級關係,而是合作關係。甚至,他比劉邦還高一級,是“王者師”的人物。當劉邦做了皇帝后,張良意識到,文人可為“王者師”的時代已經成為美好的過去,至少出身及為人決定了劉邦不可能成為周武王齊桓公之類的人物,遂淡然隱退——那個周尊姜尚,湯尊伊尹,齊奉管仲的“帝王尊師”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新加坡負十四


我是起居郎,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漢朝初年天下一統,作為大漢帝國的首位皇帝,劉邦已經垂垂老矣,這時他眼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的江山應該按照一個什麼方式留存與發展,跟他打江山的這些老兄弟,他要將這些人進行歸類,誰還能為他的江山繼續做貢獻,誰變成了他江山的對立面,也就是將人分成有用和沒用,甚至是敵人等幾種,這和公司裁員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第一類,有聲望,有地盤,有精兵,最重要的是還做著春秋戰國時的大夢,企圖裂土封王,在大一統的大趨勢下,還要搞自己的獨立王國,這一批人只要有苗頭,有一個殺一個什麼韓信,英布之流都在這個名單的第一位。

韓信

第二類,聲望不大,地盤也不大,兵也不夠多,可喜歡抱團取暖,妄圖依靠群體的力量來對抗皇帝的權威,對於這部分挑頭的必須死,跟著起鬨的也必須挨個敲打。

盧綰、彭越這對難兄難弟仗著跟天子是布衣之交,就想逃脫打擊是不可能的,作為合格政治家最基本的就是決定不受感情影響。

盧綰

第三類,只要了一個虛職,錢不少拿事不多管,在皇帝敲打這些不聽話人的時候,堅定的站在皇帝一邊,為建立皇帝的權威,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些人可以觀察,讓自己的子孫來觀察這些人的表現。

這名單裡有蕭何、張良。

張良


起居郎雜記


張良不但善謀,而且善忍。老子說過:“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一個人如果很容易自滿,居功自傲的話,那也就大禍臨頭了。如果一個人很能忍的話,那麼往往能平安一生。張良有多麼能忍呢?當年在下邳(今江蘇睢寧)的時候,一次在一座橋上看風景,一位白髮老頭,慢悠悠地上得橋來,在張良身邊,恰巧掉了一隻鞋,老頭讓張良幫他把鞋子撿來。

張良那時候也年輕,心裡也氣,但是想一想,乾脆忍了吧。於是就下去幫老頭撿鞋子了。誰知老頭蹬鼻子上臉,又讓張良給他穿上鞋子。但他又忍了,單膝跪地,幫老翁把鞋子穿上。

後來,老頭又約他拂曉時見面,張良就來了。但是老頭說他來晚了,讓他下次再來,如此三番兩次,把張良氣的不行,但是他都忍下來了。於是,張良得到了那本有名的《太公兵書》,給了張良莫大的幫助。所以後來張良凡事謹慎謙讓,從不與人爭鬥。

本來項羽的兵力就數倍於劉邦,項羽想殺劉邦簡直是易如反掌。可是偏偏項伯跑出來了,連夜給張良報信,張良這時候也沒考慮自己逃跑,而是趕緊給劉邦出主意,想辦法,讓劉邦撿回了一條命。可見張良對劉邦的忠心。

再者,就是張良知進退,懂謙讓。劉邦稱帝后,功臣們為了爭奪封地,吵的不可開交。只有張良不爭不搶,劉邦給什麼,他就要什麼。不給的,他從來不去爭。劉邦曾經單獨召見了張良,要封他個萬戶侯,讓他自己選擇齊地三萬戶。但是張良說自己功勞小,哪敢要三萬戶,封個留侯就行了。

所以,劉邦才對張良放心,張良也得以善終!而且張良不像韓信,英布等手握大權!他只是一個文臣!


野史共享


韓信、英布他們都是武將,張良是謀士,這是他們最大的區別。

武將是可以號令千軍萬馬的,他們可以讓一個強大的國家,走向衰弱。他們可以威脅到任何一個給他們有利益衝突的人。

這樣的人在亂世的時候,是每一個人都想爭取的寶貝,但是,到了大一統的盛世,這樣的人存在就是一種威脅了。

韓信和英布,對於稱帝后的劉邦來說,就是劉邦最大的威脅。

因為那時候的劉邦,已經沒有敵人了,他不需要打仗了。這時候他唯一的敵人,就是自己手下的這些異姓王。

畢竟這些異姓王,他們的手裡是有統兵權的。

若是他們對劉邦不滿意了,就可以聯合起來把劉邦給幹掉。這就是劉邦比較忌憚他們的原因,也是為何劉邦要殺掉他們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劉邦晚年的時候,對異姓王進行了大肆的屠殺,韓信和英布最終也都被劉邦幹掉了。

劉邦這樣做,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大漢江山。不得不說這就是韓信和英布最大的悲劇,正所謂是狡兔死獵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這也是歷史上大部分武將,他們最終悲慘的宿命。韓信、英布和張良比起來,他就是差在了他們是武將上。

張良是謀士,這樣的人是掀不起大風大浪的。正所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對於張良這種手無縛雞之力的人,劉邦是不會害怕他的。

再說了張良是帝師,他最懂的就是帝王的心思。在劉邦當了皇帝之後,他知道這時候的劉邦,已經不需要自己了。

因此,他提出了離開朝政,然後雲遊四海去。

劉邦也同意了,說真的劉邦的一生,就沒有崇拜過任何一個人,但是,張良一直都是他最為崇拜的。

他和張良在一起的時候,都是叫張良為子房。子房是張良的字,古代的時候,叫別人的字,是對別人的一種尊稱。

更何況張良還救過劉邦的命,我們都知道鴻門宴前後,項羽想要攻打劉邦,在關鍵的時刻,都是張良救了劉邦的命。

可以說沒有張良,就沒有後來當皇帝的劉邦。

對於這樣的張良,劉邦當然是沒有理由殺他的了。這就是為何韓信英布被殺,張良不被殺的原因。

事實上不但張良沒有被殺,蕭何也沒有被殺,因為他們對劉邦忠心不二,並且不是立下赫赫戰功的武將。

這樣的人對劉邦形不成威脅,因此,他們也不會成為了劉邦的刀下之鬼。

歷史上其它的君王,若是殺功臣的話,一般也都是對武將動手,畢竟武將的破壞力太大了。


史學達人


劉邦年邁。為了後代帝位的安全,同皇后呂雉商量,對這件事該如如處置,呂雉是亇無才無知的低層出生的鄉下女人,她唯一知道,有危險性的人只有一條‘’殺‘’,殺功成就是這麼引起的。

。提問張良為啥沒殺,要知道,這是張良早已不在當朝了。

。張良在周遊六國時,在楚國黃石橋巧遇黃石公,有早三約,三拾鞋的古事,當天早晨在黃石橋上經過,見一白鬚白髮老翁坐在橋埻上,張良被他叫住說:你現在幫助劉邦興業,我有卷兵書你很需要,我想送給你,現不在身邊,你明天早點來等我。張良聽說兵書確實很需要,第二天很早來到石橋,見老翁已先到,見他足上穿雙沒跟的鞋,一隻腳撓在另一隻腳上,在上下撓,一撓將只破鞋撓到了橋下。張良在想此老頭此著是有意在考察我,想罷殷勤地下橋將他的鞋揀起來,剛到他身邊,別隻鞋又撓到了橋下,這樣一連三次,老翁開口說:小子可教,接著拖著鞋走了,突回顧頭來說:小子明天早點在此等我,來天半夜來到黃石橋,明月當空想今天早了。可是走到橋堍一望,老頭又坐好在那裡,被他批評了幾句:只識睏懶覺,那來報國心。拖著鞋說明天早點等我,揚腸而去,張良被他罵得無言可答。張良知道此老是異人,當天吃罷夜飯就來坐在橋埻上看他這次如何罷布我。張良又上當了,在橋埻上坐了一夜都沒來,直到太陽東邊升起,他才拖著無跟鞋走到橋上,張良說:我咋天晚飯後等到現,老頭屬無其事地說了句,我忘了。這才啟口問張良,你想助劉邦建漢,是有心無力,你願意拜我為師嗎?入山學藝三年,晚秦氣數已盡,你下山幫劉邦建立漢朝。光陰如箭,日月似梭,三年滿師,黃石公對他說:張良你可以下山了,幫劉邦建漢,不過立國後你馬上回來陰居修道,否則有血光之災,切記,切記!張良向師父叩了三亇頭。師父說聲去罷,不必多禮,早點回來相聚,盡師徒之義。

。就這樣張良離開師父回到劉邦軍營,史說張良周遊六國六年,其實其中三年在學藝。


老龔166916589


歷朝歷代的功臣良將,但凡有所建樹,擁有較大影響力的,多數都沒有好下場,自古以來可以共患難的有很多,能夠同富貴的卻屈指可數。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天下打完了,這些人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再留著他們,遲早是個雷,萬一噴上居功自傲的,恐生事端。


再一個,老皇帝在位時或許還能夠鎮住他們,但先帝一過世,幼帝登基恐怕這些人的野心就暴露無疑了,為了永除後患,只有殺之一字。

真正聰明的會自己選擇隱退,比如春秋時期,范蠡和文種共同輔佐勾踐成就霸業,功成名就以後,范蠡勸文種和他一起隱退,但文種捨不得放棄這得來不易的名望,結果范蠡保住了身家性命,逍遙江湖,而文種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完成從無賴到帝王的逆襲以後,也開始大肆屠殺功臣,很多人都死於非命,比如為他打下了大半個江山的韓信,可作為劉邦身邊的頭號謀士的張良,為何終得善終呢?


作為謀士,張良智計過人,在劉邦要加封他三千戶封地時,一口回絕了,因為他早已看透了劉邦的意圖,看似是封賞,如果張良真的心安理得的接受了,恐怕接下來就要迎來血淋淋的屠刀了。

如此一來,張良能後獲得善終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他直言拒絕了豐厚的俸祿,還告訴劉邦自己對現狀已經很滿足了,秦國被滅,他也為韓國報了仇,此生已無憾。

後來在劉邦剷除異己的行動中,張良也很少參與,這種淡薄名利、安於現狀的態度令劉邦很滿意,更甚至在漢朝的江山更加穩固之後,張良直接提出退隱,過起了怡然自得的隱居生活。

而對於自己沒有絲毫威脅的張良,劉邦自然不會太過於為難。


輕侃古今


首先漢初三傑是韓信,張良,蕭何。你硬要拿韓信英布張良來比。恐怕其中英布最差了吧。首先按功勞論,功勞也分文功和武功。文功之首獻計獻策首當謀聖張良,他不僅獻計在鴻門宴救了漢王劉邦,正所謂功大莫過於救駕,過大莫過於造反。就單憑這一點已經可以論最大功勞了。還有阻止劉邦分封天下,等重大事件。至於武功來輪,這天下武功莫過於項羽韓信,帶兵打仗天下無雙。韓信拜為大將軍後領兵,出兵漢中還定三秦。韓信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把天下大半收復,奠定了楚漢戰爭後期給項羽和劉備在滎陽之戰中奠定了,持久戰的基礎。漢王此時地緣遼闊兵員充足。這直接導致了,項羽在滎陽對峙五年,而無功的主要原因。最後韓信出兵和漢王合兵一處十面埋伏全滅楚軍,從而一統天下立下不世之功。英布只是劉邦手下曉勇的武將,在滎陽之戰中屢次幫劉邦截斷項羽糧草。給韓信評定天下帶來充足的時間。可就算如此也不過比樊噲之流。比漢室三傑可差的遠了





太陽神阿光


劉邦在開國之後,就開始誅殺對自己江山有威脅的功臣們,大部分的功臣都沒有幸免遇難,只留下了極少的部分,其中就有我們知道的張良。為何劉邦在開國之後殺盡了功臣,卻沒有殺掉張良以絕後患呢?

劉邦殺的那些人非常的明顯,幾乎都是諸侯王。例如:韓信是楚王、英布是九江王、彭越是梁王等,這些人對於劉邦的王位來說就是非常大的威脅。他們的手中都握有兵權和財權,完全就是新的割據實力,是劉邦主要想剷除掉的。

而這些異姓王本就是劉邦在無奈的情況之下所選擇的,主要的原因不過就是為了安撫人心罷了。但是他們在劉邦的心中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於是劉邦想要永除後患,與其說他們是忠臣,還不如說是想要劉邦平起平坐的一幫人。

至於劉邦為什麼沒有殺張良,其實道理也非常的簡單,因為張良和韓信不同,韓信是一位武將,如果手中握有重權的話,難免他不會造反。而張良就不一樣,張良是一位出謀劃策的文臣,對於劉邦是完全沒有必要除去的。還有就是張良不求功名利祿的人,因張良本就出身於富貴的人家,金錢和權利對於她來說是沒有任何的誘惑力的。

他為劉邦所做的一切不過就是為了能夠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以及為了幫助韓國報仇而已。竟然已經滅了秦國,自己也報仇了,於是便選擇了功成身退。其中要知道張良還有一個靠山就是呂雉,呂雉在劉邦最落魄的時候陪在身邊的還是呂雉而不是自己喜歡的戚夫人,但是後來戚夫人竟然依靠劉邦的恩愛想要和劉邦的原配呂雉進行對峙。

呂雉這個時候當然要想辦法保住自己和太子劉盈的位置,於是她覺得能夠與劉邦抗衡的就只有拉攏大臣了。於是經過張良獻計保住了自己的兒子的地位,呂雉就衝這這一點也一定會保張良的周全,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動張良的話,應該是不可能的。

後來劉邦封一個小縣城給他,問他又是有什麼問題嗎?在外人看來,張良是幫助劉邦打下江山的大功臣,可謂是功不可沒,怎麼就得到了怎麼點的賞賜呢?於是張良稱自己的身體不太舒服,就避免談論這個話題。

後來的張良就留守在了縣城,很少的參加朝廷事宜的討論,哪怕劉邦多次的召見,最後都是以生病的理由推辭了。

要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張良是明白的,跟在劉邦的身邊怎麼久了,也應該知道劉邦是一個可通同貧困不可共富貴的人,如果自己鋒芒過露的話,也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所以還不如隱忍的過著生活。正因為他知道“功遂身退的”天道,所以劉邦對他非常放心,最後才得以善終。





西瓜籽視頻


劉邦稱帝之後,我們都知道他殺了一些開國功臣,但是,被他殺的這些開國功臣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稱過王。

漢朝的時候,王侯將相這都是享受高官厚祿的人。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王爵和其他的侯爵、將軍、相國是不一樣的。因為王是有統兵權的,他們可以自由的在自己的封國組建一支軍隊。包圍自己的國家也好,護衛自己的安全囤積自己的力量也好,這對於皇帝來說,都不是什麼好事。

我們都知道,若是一個人手裡有一支軍隊,那麼這個人就是一個危險分子。王在皇帝的眼裡,恰恰就是這樣的人。

因此,這就是劉邦要殺異性王的原因。

到了劉邦晚年的時候,他就和大臣定了一個“白馬盟約”,這個盟約的內容就是,非劉不王,若是非劉姓稱王的話,全國人就可以討伐他們。

韓信和英布都是王,而且他們都是很厲害的角色,都是最為危險的分子。對於劉邦來說,他們是必須要死的。

英布我們都知道,他是被劉邦打敗,然後逃到了自己的小舅子長沙王那裡,最後被長沙王給殺了的。

韓信儘管說不是劉邦殺的,但是,他的死肯定也是和劉邦有關。

我們都知道韓信是被蕭何騙到了宮裡,然後被呂后給滅了族的。表面上我們看裡,這件事和劉邦沒有關係。

但是,要知道韓信這麼重要的人,若是沒有得到劉邦的許可,呂后怎麼敢輕易殺掉韓信呢?

韓信是劉邦和呂后唱雙簧被殺掉的。因此說韓信的死,是和劉邦有關係的。

當然了被劉邦殺掉的異性王,還有梁王彭越,韓王信、燕王臧荼等人。這就是劉邦要殺韓信和英布的原因,劉邦要殺盡異性王,所以,他們正好都是稱王的人,都是在被殺之列。

至於劉邦為何會放過張良,原因就是張良僅僅是一個侯,侯只享有吃皇糧的權利,沒有統兵權,他們是對皇帝形不成威脅的。關鍵是在劉邦當皇帝之後,人家張良早就不當官了。

這樣的張良劉邦肯定沒有理由殺人家了 ,況且劉邦一生當中最為敬重的人就是張良了,他一般叫張良的時候,都是叫他的字,也就是子房。

可見,劉邦對張良的器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