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徐達和衛青都沒上過學,為何如此精通兵法?

我愛亢小丹


這三人情況各有不同,其中只有徐達是確實沒接受過系統教育的人物,韓信和衛青則不同。

韓信只是家窮,又因性格放蕩不得舉薦為官吏,但從側面反而證實了韓信是有做官吏的能力,因為秦吏都需要精通秦朝律法,連劉邦的文化水平都高於常人,韓信其人肯定是讀過書的。韓信應該跟陳平一樣都是雖然家貧,但讀過書一類的遊士。

後來韓信效力項羽,數次獻策給項羽,這是當時士階層很流行的遊說,他們憑藉對君主獻計獻策來獲得階級晉升,像這一類人本身都讀過很多書。再從最後韓信瞧不起樊噲、周勃這些武人的態度看來,韓信不僅是因為自己做過諸侯才瞧不起人,韓信的見識也定然高於樊噲等人,才形成這種階級觀念。後人只是沒法知道韓信的老師是誰,卻不能說這人沒讀過書。

韓信晚年的工作是跟張良一同整理兵書,除去通曉兵法外,本身也需要相應的文字功底。漢成帝劉驁讓任宏討論兵法,就提到過權謀中有韓信三篇,韓信定然是學過兵法才整理出來的。


衛青雖然是馬奴出身,但是衛子夫得寵後,衛青在劉徹身邊做了十年的近臣,擔任過中太大夫、侍中、建章監,前二者負責議政的工作,不上學是不行的,平時劉徹都要補充學問,跟隨在旁的衛青自當陪讀。

建章監就是御前侍衛統領,裡邊一個士兵都屬於郎官,將來都有機會被培養成真正的將軍。後有衛青又建立性質相似的期門軍,並改名為羽林軍。

李陵出身於建章騎,上官桀、趙充國出身於羽林軍,霍光十多歲擔任郎官,他和蘇武也可能是羽林郎出身。因為霍光、蘇武跟李陵本是好友,很可能在同一個崗位工作。單單看上官桀和霍光就可以知道這個系統培養出的人將來要擔負什麼重任,怎麼會沒上過學?

即是說衛青幫劉徹一手建立了培養軍官的部隊,自身也能在十年間跟著劉徹一同增長學問,並不存在說他沒上過學一說,只是史書沒專門記載衛青學過什麼。


三人中只有徐達應該是沒接受過太多文化教育的人物,但是徐達晚年也寫過詩,肯定也不是文盲,只是相應文化水平不高。但可以肯定徐達是朱元璋早期將領中文化數一數二的了,因為徐達出任擔任將軍外,還出任中書省右丞,與李善長共同執政中樞行政事務,儘管李善長為實任,徐達為虛任,但徐達真要是什麼都不管,也沒必要擔任這一職位,朱元璋此舉有平衡相權的意思,最起碼徐達能看得懂公文。

衛青和徐達其實都是兼任將相的人物,只是以武功著名,其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但是相對其他武人而言也應該是高出許多了,學習一定程度的軍事理論,再結合他們的實戰經驗,就成為了名動天下的將軍。覺得他們沒上過學,都是用大才子的標準去衡量。

我過近年的許多開國將軍不多是這樣嗎?沒有接受過最高等的教育,但也不乏許多擁有基礎教育的人物,再結合他們後來的實踐經驗也能成為名將。只有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出真章,不可能單純靠理論或實踐偏科達到完美。


蘇沉船


我們經常看歷史就會發現這樣一個情況,每逢朝代更替的時候,總會冒出許多名將來打天下,等天下安定了才輪到文官們治理。比如漢朝的“兵仙”韓信,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本人就是名將,再有明朝的徐達、常遇春等人。這些人中我們以徐達常遇春為代表,他們都是草根出身,但是為什麼會這麼精通兵法呢?在那樣的亂世之中還有空讀兵書?

徐達

首先,在古代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讀書的,能讀書的都是家裡條件還不錯的,畢竟十年寒窗就意味著這個家裡要白養一個勞動力,而古代是以種田為生的,沒有富足的家境是沒機會念書的,因此大部分人並不識字。另外,在亂世之中就更不可能讀書了,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是因為被餓的實在活不下去了,在吃了上頓沒下頓的這種情況下,誰會去讀書呢,還是出去找點野菜更實在。

其次,兵書是什麼?那是懂領兵打仗的人寫出來的書,比如《孫子兵法》,不過相信在徐達他們開始打仗的時候應該沒機會聽說這本書。而且這些兵書無一不是晦澀難懂,想要真正懂其中的含義可不是那麼簡單的,得有專門的人為你講解才行,所以即便有書在眼前,但是也很難明白書中到底講的是什麼。說白了兵書是別人成功後總結的道理,而不是當初成為軍事家的必學教程。

白起

這裡,我們舉一個列子。戰國時候的趙括,此人熟讀兵法,和趙王一番紙上談兵之後深得趙王信任,於是趙王讓名將廉頗回家,派趙括領40萬大軍與白起對戰,其結果是沒有任何懸念,40萬大軍被白起殺的一個不剩。由此可見,兵法不是書上能學來的,也不是動動嘴皮子就能獲勝的,一個成功的軍事將領必然都是不斷的實踐堆出來的。

廉頗

尤其是徐達、常遇春這樣草根出身的將領,他們是沒有機會去讀什麼兵書的。而且古代讀書人,他們都是讀四書五經的多,他們學的是如何治理天下,而兵書大多時候是無人問津。草根出身不要緊,只要有天賦和毅力,善於不斷的根據情況總結分析,不斷的在打仗的過程中體會和掌握經驗,如果在軍中能有一定地位以後,可以找人給你翻譯那些兵書裡的理論,結合自己的看法不斷修正作戰技巧。

常遇春在投靠朱元璋之前,他就領著一幫人在山寨裡,多次和當時的軍官搏鬥,他臂力驚人,善於騎射,本就是一個天生的武將,後來25歲開始投靠朱元璋,開啟了他了不得的一生戎馬生涯。徐達也是如此,大高個非常勇武,開始在郭子興手下領兵,後來22歲又投奔了朱元璋。這兩個人都是靠著自己的天賦,以及後天不斷的努力逐漸成長為一代名將。

仗打的越多,經驗就越豐富,作戰能力就越強。機會永遠不等人,等你全部準備好了也就遲了,所以當困難來的時候只有一邊應付一邊學習總結,只有在實踐中成長。如果等徐達他們學會認字,能明白那些典故,能懂得書中精髓,估計朱元璋的天下已經打完了。所以,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就是在戰爭中煉成的!


曉知雲深處


以上三位大將軍中,韓信是有文化的。韓信在從軍之前就熟悉兵法,胸中藏有文韜武略,他能受胯下之辱並且生存下來就是為了尋找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當一個身上能背有寶劍,後來又做到大將軍的人,絕對不會因為怕一個殺豬的人而膽怯,只是如果韓信當時殺了屠夫,他也要以命相抵去吃官司,那樣他認為不值得,後來他成功後又找到屠夫當他的士衛,就已說明,韓信根本就沒把屠夫放在眼裡。

可以推測出韓信小時候是有讀過書的。

徐達是沒讀過幾天書,他的智慧都是從戰爭和實踐中得來的。以前的人的知識大多是從聽書(古代有說書一職業)和聽故事中悟出來的。

衛青小時候雖沒上過學,但後來在武漢帝和衛子夫相識後,有專門培養衛青,這時衛青也還小,讀書習武都有條件了。

真正能擔大事的人,需要的是智慧,主要靠領悟。專業的書讀多了,只是專業那門領域越研究越透,很難當全才或管理人才,書讀多了智商高,領導者需要的是情商,情商高的人能包容、有胸懷、再加上有氣魄和膽識,並具備當領導的能力了。能一步步走上更高的位置,路上還需要有貴人和伯樂相助,否則即具備領導能力也不一定就能展示出來。


武夷山獨行俠


韓信(公元前231年一公元前196年)是西漢初期傑山的軍事家為漢朝的建立做出傑出貢獻。衛青是漢武帝時期大將軍,七徵匈奴保衛了漢朝邊疆的穩定。徐達是明朝開國軍事統帥,開國六王之首。三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從小家境貧寒,衛青從小是平陽公主家的騎奴身份更低。那麼他們三人的軍事才能是怎麼來的呢?衛青是平陽公主家的騎奴,馬上功夫當然是一流的,既然是在平陽公主家生活是有機會讀書識字的,而且衛青的姐姐衛子夫當上皇后以後,衛青進入宮中做了十年(公元前138一129年)建章宮侍中的官,深重漢武帝器重。十年時間可以成為飽讀之士。衛青打仗善於以戰養戰,體貼下屬深受士卒愛戴,北擊匈奴七戰七捷,官拜大將軍,封長平侯。韓信雖然從小家貧,但他是韓國貴族後代,揹著寶劍與普通百姓不同,他小時侯是讀過書的,後來成為謀戰派軍事家。他做上大將軍後兵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亡趙,降燕,伐齊,垓下之戰滅楚項羽立下赫赫戰功。天下太平以後和張良和作寫兵書三篇,因此韓信也是一代儒將。徐達(1332年一1385)是朱元璋鳳陽老鄉,出身農民,後來參加朱元璋的紅巾軍,是淮西二十四將之一,開國六王之首,一生戰功無數討張士誠滅陣友諒,滅大元是明朝第一功臣。徐達自幼讀沒讀過書不知道,但他從軍後身邊儒生眾多,他也肯定是識字讀書的,不然怎樣運籌幃幄指揮千軍萬馬?他也肯定是有文化的。另外一個人的軍事能力有時候是天生的,比如後趙皇帝石勒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奴隸出身的皇帝。一個大字不識,但他善於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是天才的軍事家。





關東俠客


韓信、徐達、衛青都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雖然出身貧賤,但是不甘為人奴,且報復遠大。

韓信,寧願吃不起飯,也不願被人看不起,毅然決然離開了南昌亭亭長的家中,四處漂泊。可是他又能看清局勢忍受胯下之辱,誰能有這等胸襟。

徐達,為了朋友兩肋插刀,朱元璋拉他起義,他二話沒說就同意了,並且毫無二心,英勇善戰,在朱元璋被俘後,他還提出用自己換朱元璋,這也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

衛青,原是個放羊的,後不願為奴,回到母親身邊,有一次,衛青跟隨別人來到甘泉宮,一位囚徒看到他的相貌後說:“這是貴人的面相啊,官至封侯。”衛青笑道:“我身為人奴之子,只求免遭笞罵,已是萬幸,哪裡談得上立功封侯呢”,

他們三個雖然沒上過學,但都有過人之處,而且,他們的學識是來自於實踐,人不怕不會,就怕不學,所以你出身貧賤還不努力的話,那真的誰也幫不了你。


古文趣事


這問題有多方面的因素,與他們當時所處的形勢環境是分不開的,是那時他們各自所在的形勢成就了他們的英名。假設韓信生在三國時他能幫曹操,劉備等人能統一全國;衛青能在劉邦時期打敗匈奴;徐達能在祟禎時期平定內憂外患?顯然是不可能的,正如淮北的桔子又大又甜,但在種淮南是又小又苦的道理一樣。一個著名的軍事家的成名並不在他們讀了多個書,多少兵法,而是天才來於實踐,善於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之道,善於總結戰爭失敗和勝利的經驗教訓。如近代的彭德懷元帥他又讀了多少書,又學習了哪些兵法?他不也在朝鮮戰場上多次打敗了世界軍事強國美帝嗎?朱元璋是人人都知道的討飯人,他不也是在亂世中成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還是開國皇帝。近代的共產黨許多高伋將領許多人也並沒有讀過多少書,但在國共戰爭中還不是打敗了那些保定精英,黃埔英才,還留洋生。..


史事顯微鏡


世界上確實是有天才存在的!下降到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如果從事事業與特長相符,就出成績快,如不相符,就不出成績或做的不好。韓信、衛青、徐達在軍事方面應該就是天才。當他們沒有接觸到軍事,還是一般民人時,也是平平常常一個人,但當他們接觸到軍事,就自然而然有一種如魚得水的感覺,思維、言詞、行動就顯得那麼協調,那麼恰到好處。韓信在從軍前應該是個軍事愛好者,身材高大、腰佩長劍、遊蕩於街市,處於含光待放階段。衛青是衛子夫的同母異父弟弟,身為家奴,以給主人牧羊為職業,衛子夫受寵於漢武帝,衛青才得時而上。一旦隨軍出征則軍事才能脫穎而出。徐達未從軍時,與朱元璋一同放牛,從軍後從實踐中學習,軍事才能一日千里,運籌與實戰中,對戰事的見解與調度明顯高於其他人。雖然以上三人具有軍事天才,但如果一生不得任用,沒有人給其提供施展軍事才能的機會與平臺,則老死民間也是有可能的。

其實悟空問答提出的這個問題,在古時就有疑問,只不過解釋中帶些神密色彩。說韓信是受了神人指點,如張良遇黃石公一般,得到了絕門兵法,自學而成。衛青是天上將星下凡,本身就具有帶兵作戰的神力。徐達是元朝的進士,新任知州,被情勢所迫才投朱元璋的。其所以如此傳說,是因為大家不理解,他們少小不學無術,怎麼會取得後來的輝煌成果?如果說古人的事還有些遠,現代也存在這個現象。如十大元帥之一的彭德懷,也沒有上過幾天學校,在後來的軍事實踐歷練中,成為了一代軍事名家。


二曲人


徐達、衛青不很瞭解,但韓信出身於末落貴族,說他沒上過學純屬無知,他的學識在當時也是比較高的。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好學之士,雖說生活困苦,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但讀書卻始終如一的,這是其一。

自古以來就是秀才會打仗。古代的韓信、周瑜或“伏龍鳳雛”等,現代的毛澤東、粟裕等,其實都是秀才出身,如果叫韓信提刀上陣,估計十個韓信也打不過一個項羽;真正會打仗的,身在帳中調兵遣將、指揮千軍萬馬,須識天文地理、懂歷史知兵書、善於發現捕捉戰機,沒有豐厚的學識是做不到的,這是其二。

會打仗也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毛澤東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光熟讀兵書或光舉辦演習而不參與實戰那隻能是馬謖第二,仗越打越精,長期不打仗也就不會打了。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又不斷地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這才成就了古往今來的一批軍事家,無一例外。


大陸9807


戰爭中學習戰爭


鴻運易學


會打仗和讀書沒太大的關係,近代還一堆的泥腿子將軍。

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得跑;跑不是逃跑,當然可以硬剛。跑不得就只能找辦法拖時間了,一開始我們認為防守就是佔著地,其實思考一下防守就是有效的拖著對手、限制他。

那麼其實就容易理解了,你可以限制對手行動、你可以讓出一些東西但是絕不能讓他們佔著的優勢施展,其實就是賴皮打法,你要是等他們完全準備好就打不贏,何不去打亂他們的部署?

另一個,打仗是行為藝術,讀死書還不如練一練。歷經百戰而得幸存的將領,他們的心得和感悟就是最好的兵法。趙括紙上談兵能成名將嗎?親眼見證的失敗多了,自然明白忌諱。

打不贏,邊跑邊打。打不贏想辦法也要贏,但是如果全拼沒了肯定就輸了。活著才有可能繼續,逆戰就是以小博大的買賣。

實踐出真知,有人教可以走好,但是親身經歷並且總結的東西就一定差嗎?不要忘了,知識最開始也不過是經驗的總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