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司馬懿和諸葛亮在用兵上PK,三位名人排個座次吧?

吉祥有福


韓信與諸葛亮和司馬懿不是一個時代,不具有可對比性。這就好比討論衛青、霍去病組合與徐達、常遇春組合誰更厲害,吵上三天三夜也不可能有結果。所以只能說從結果上來看,韓信取得的軍事成就比諸葛亮和司馬懿都要高出一個檔次。但是並不代表韓信到了三國就能橫掃諸葛亮和司馬懿。因為時代背景不一樣,不論是己方還是敵方的實力也不一樣,因此不能簡單的下結論。



不過諸葛亮和司馬懿倒是可以對比,畢竟他們曾經較量過,直接交手就有兩次。那麼諸葛亮和司馬懿較量的結果是什麼呢?這裡可以直接拋出結論:

第一、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可以打優。他的臨戰判斷力超群,擅長聲東擊西,善於揣測對方心理,善於出其不意,善於急速進軍。具體戰例後面細說;

第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更加優秀。他在判斷力、聲東擊西、出其不意方面,都比司馬懿略勝一籌。打得一向擅長打閃電戰的司馬懿不敢決戰,變成了龜縮流。可怕的是,奇謀並不是諸葛亮最擅長的。具體戰例放在後面再細說。

先說司馬懿,拋開《晉書》為了幫他把篡權奪權之事洗白而吹噓他的記載外(比如勸曹操別遷都,斷定孫權不敢來伐,等等顯得司馬懿很聰明的記載外)。他一共指揮過三次風格明顯的大勝仗,分別是:破孟達、破公孫淵、破王凌

勝仗一、破孟達。具體過程是孟達造反,魏廷委派司馬懿平叛,孟達估計司馬懿要一個月才能趕到,因而疏忽大意。豈料司馬懿在得令後率部急行軍,只用了八日便趕到了上庸,打了孟達一個出其不意。司馬懿指揮部隊將孟達團團圍住,導致孟達的部隊爆發內亂,最後窩裡哄,被司馬懿全部解決。


勝仗二、破公孫淵。具體過程是遼東土皇帝公孫淵起兵反魏,司馬懿獲命平叛。他指揮魏軍聲東擊西,佯攻圍塹,吸引公孫淵的注意。但實際上魏軍的主力早已經渡過了遼水,直取公孫淵的老巢襄平。魏軍將襄平圍住後,採取圍點打援的辦法,先解決了前來救援的叛軍,再圍攻襄平,最後將盤踞在遼東的公孫一族全部解決掉。

勝仗三、破王凌

。具體過程是孫權怕自己死後魏軍長驅直入攻吳,便將吳國和魏國交界的一條河給封鎖了。鎮守揚州,一直對司馬懿掌控朝廷不滿的王凌以此為藉口,向中央請求調兵的虎符,想以教訓吳國為名,調動揚州大軍發動政變。司馬懿知其計,便直接說不行,暗中還調兵遣將,沿水路南下,只用了九天時間就趕到揚州。司馬懿先下詔赦免王凌死罪,讓王凌放棄抵抗。但是在之後卻突然反悔,將王凌毒殺並暴屍三日,所有參與叛亂的人一律誅連三族。(王凌死後沒多久,司馬懿也死了)

通過這三次勝仗案例可以看出,司馬懿打仗的風格就是快!迅疾如雷,聲東擊西,總是一副老夫早就看穿了一切的感覺。這一點從他發動高平陵之變也可以看到。他先是裝病賣萌,接著乘所有人都不注意時,再忽然的發難,接管兵權。最後再讓蔣濟去勸說曹爽一黨,說他自己只要兵權。曹爽果然如他所料,放下武器向他投降,結果最後司馬懿出爾反爾,把所有人一鍋燴。

有判斷力,擅長聲東擊西,善於揣測對方的心理,善於出其不意,這就是司馬懿的特點。並且還心狠手辣,毫無信義可言。



說完司馬懿,再說諸葛亮。諸葛亮的其它戰例就不多說了,這裡只說諸葛亮和司馬懿交手的兩次戰爭,都是諸葛亮勝。

第一戰:公元231年

當時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馬懿迎戰。魏軍大營中包括了:徵西兼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陵、雍州刺史郭淮。這個陣容不弱吧?!然而司馬懿卻被諸葛亮遛地位團團轉,丟了大臉。具體過程如下。

司馬懿聽說諸葛亮要來,便趕緊召開高級將領會議,商議對策。張郃首先發言,他認為應該分兵駐守,抵禦蜀軍。但是司馬懿認為不應該分兵,他想集中兵力打大仗。結果諸葛亮直接繞過了他的大軍,一個聲東擊西就帶著蜀兵跑去上邽割麥子了。期間魏軍兩路人馬均被蜀軍擊敗,士氣異常低落。司馬懿為了揚威,聲稱自己兩天就能趕到。結果他倒是趕到了,諸葛亮也逃走了。

然後司馬懿又說諸葛亮好對付,他親自帶兵去追。接著追上了諸葛亮後,但是卻莫名其妙的不敢發動進攻,被諸將們戲謔其畏蜀如虎。司馬懿惱火不過,率兵出戰,被諸葛亮打的慘敗而歸。之後諸葛亮糧盡退軍,張郃追殺,在木門道膝蓋中了一箭,最後醫治無效而亡。

需要說明的是,這一戰在《晉書》、《漢晉春秋》和《三國志》中都有記載。三個本書中的記載,差異性很大,但是有幾點是一樣的:首先是諸葛亮來犯,張郃勸司馬懿分兵拒敵,但是司馬懿不聽,結果諸葛亮晃過了司馬懿,讓司馬懿很丟人;第二是諸葛亮割走麥子後退兵回去,司馬懿帶兵去追,但是不敢主動發起進攻,被眾將領嘲笑後勉強出戰,被打的大敗虧輸,再次丟人;第三是司馬懿龜縮不出,想等諸葛亮糧盡後再去追殺,結果張郃追擊,死在滷城東北的木門道。

張郃位列五子良將之一,他戰死的損失,相當於蜀漢這邊的關羽、張飛、黃忠、馬超任何一個人戰死的分量。這麼一個元老級的將領,居然在司馬懿的帳下戰死了。換個角度看,如果張飛在諸葛亮帳下戰死了,大家會怎麼評價諸葛亮?

第二戰:公元234年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挑戰,司馬懿不出。然後諸葛亮送司馬懿女人衣服,惹得魏軍將士大怒,分分鐘要炸營的節奏。司馬懿為了平息將領的憤怒,千里請戰,給魏明帝曹叡請求出戰的旨意。曹叡明白他是什麼意思,便派天子使節辛毗到大營宣旨,不讓出戰,違者斬首。最後司馬懿表示我也很想打呀,諸葛亮算個雞兒毛啊?我出去一定能揍死他!但是天子不讓我出戰,嘿嘿……

對此,諸葛亮一言直戳司馬懿的小心機:司馬仲達本來就不敢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打得過我,何必千里請戰?

最終雙方對峙了幾個月,司馬懿這廝就是死守不出,熬死了諸葛亮。然後司馬懿還得意洋洋對旁人說,這是我的妙計。

十足的不要碧臉。

再之後,發生了一件搞笑的事。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蜀軍退兵,司馬懿出兵追殺。然後蜀郡反旗鳴鼓,司馬懿被嚇一跳,忽然決定“窮寇莫追”,放蜀軍走了。

窮寇莫追確實是一個講得通的道理,但問題是既然窮寇莫追,司馬懿幹嘛在一開始的時候要追殺出去呢?神經病啊!?後來民間老百姓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那個著名諺語——死諸葛嚇走活司馬。諸葛亮雕了一個假人,嚇得司馬懿不敢追擊。否則實在無法解釋司馬懿先追,後又為何放棄。

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審問,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晉書·帝紀第一·宣帝紀》



通觀這兩次戰例可以發現,司馬懿最擅長的聲東擊西、預判準確、善於捕捉對手的心理,在諸葛亮身上都不管用。兩次作戰,諸葛亮都把司馬懿給耍了。導致司馬懿多次判斷錯誤,最後只能用最蠢,但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我跟你對耗。因為我的實力比你硬的多,我耗得起,但是你諸葛亮耗不起。

尤其是第二次更為明顯。為了耗死蜀軍,司馬懿就是死守不出,還玩出千里求戰這種不要碧臉的把戲。等到熬死諸葛亮後,又開始狂吹牛逼,說這是自己的計謀。再到要追殺時,又被蜀軍擺了一道,臉面全丟光了。



總結:關於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軍事能力,我覺得可以用南朝裴松之注《三國志》的一段話做總結: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剋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裴松之注《三國志》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魏國強蜀國弱,諸葛亮以弱抗強,硬是打得實力佔優,手握精銳,城池牢固的司馬懿根本不敢出戰,導致諸葛亮北伐如入無人之境。一個大國被小國打得如此被動,倆人之勝負,不用多說了吧?

當然了,有人會說司馬懿最終贏了,因為他耗死了諸葛亮。他的死守戰術讓諸葛亮沒有達成戰略目的,這就是勝利。

對此,我只能說這個結果是對的,因為無論是恢復中原,還是蠶食隴右,諸葛亮的戰略目的都沒達到。

但是讓諸葛亮五次北伐失敗的原因不是司馬懿一個人的功勞,而是魏蜀實力差距造成的。換句話說,即使沒有司馬懿,換個老成持重點的將領守邊,或者牽條土狗在魏營當統帥。只要據戰不出,憑藉張郃、郭淮等人的領兵能力,魏軍也肯定能耗死諸葛亮,讓蜀軍摸不到長安的大門

並且最最關鍵的是,諸葛亮五次北伐,最拿得出手的一次大勝,就是在司馬懿身上取得的勝利(第四次北伐)。兩相比較,司馬懿確實很有本事,但是諸葛亮比他更強。


Mer86


此問題是標準的“關公戰秦瓊”。司馬懿和諸葛亮是同時代而且交過手,可以比一比。韓信比他們早好幾百年,如果比只能猜想了。


司馬懿和諸葛亮多次交手,最後結果都是諸葛亮敗退。雖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給諸葛亮的敗找了諸多原因,但敗就是敗沒有理由可講。其實司馬懿完全可以趁勢滅掉蜀國,其實是“養寇自重”,怕被“兔死狗烹”。諸葛亮和司馬懿相比,完敗。

司馬懿忍功了得,韓信也不差,當年的胯下之辱可見一斑。在韓信沒有來投前,劉邦在與項羽的交戰是每戰必敗,之後經常是以弱勝強,最後逼霸王吳江自刎,幫助劉邦統一天下。此等成就不是了司馬懿能比擬的。



我的順序是韓信、司馬懿、諸葛亮。也許很多人會不同意,因為他們的評價帶有太多感情色彩。不要太認真,正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那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笑了之。


黃金濤7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但是又很難回答,為什麼?韓信在用兵上比司馬懿和諸葛亮要強太多,這個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問題好回答。但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在用兵上到底誰更勝一籌,這個就很難回答了。

我覺得司馬懿比諸葛亮要強,為什麼呢?

首先說韓信,雖然《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但是活學活用最好的其實是韓信。韓信幾乎是古往今來兵家之翹楚,其用兵之神無人能與之匹敵。兵者,詭道也,韓信將這句話發揮到了極致。為什麼呢?

韓信隨劉邦打的每一仗都是軍事戰役的範本

,第一仗,暗度陳倉。韓信派樊噲、周勃大張旗鼓的搶修棧道,自己卻率領主力偷襲陳倉(大散關),使漢軍順利出關,並在半路伏擊章邯軍,擊潰了關中三股勢力中最強的一個,隨之佔據了關中。

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覆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

第二仗,木罌缻渡河。當時魏王豹反叛劉邦,於是劉邦派韓信前去平定魏國。魏王豹派主力據守黃河渡口蒲津渡,企圖阻止韓信渡河。韓信派曹參佯裝渡河吸引魏軍主力,自己親率漢軍主力北行50裡來到夏陽渡口,利用木盆(即木罌缻)成功快速渡河,奇襲魏國都城安邑,然後與曹參合擊列陣與黃河邊的魏軍主力,成功擊潰魏軍,平定了魏國。

第三仗,井陘之戰。這一仗韓信打的最為艱難,為什麼呢?韓信只有兵力五萬,而且這五萬兵力還都是新兵,戰鬥經驗堪憂。而趙國則有二十萬之眾,最難的是趙國據守天險井陘關,此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那麼韓信是怎麼過去了呢?

韓信派兩千騎兵長途奔襲繞過太行山,來到趙軍營盤旁邊的山上埋伏,然後派一部分士兵佯裝攻擊井陘關,然後故意敗退,吸引趙軍來追。為了使趙軍能傾巢出動,韓信用自己的帥旗做誘餌,成功的吸引趙軍主力傾巢出動去追擊漢軍。這時埋伏的漢軍騎兵從山上殺下來衝進趙軍營盤,拔掉趙軍旗幟,插上漢軍旗幟。趙軍扭頭一看,營盤上都是漢軍旗幟,以為趙軍被端了老巢,於是軍心大亂,潰不成軍。隨後被漢軍所掩殺,

趙國主力被一戰打殘。

這一戰既有佯攻,又有埋伏,還有心理戰,可謂是攻堅戰的典範。隨後韓信又進行了濰水之戰十面埋伏合圍項羽之戰,可以說,論用兵十個諸葛亮和司馬懿捆起來都比不過韓信,因此,韓信排第一。那麼誰排第二呢?我認為是司馬懿。為什麼呢?

司馬懿也極其善於用兵,公元227年,新城太守孟達企圖勾結諸葛亮降蜀,魏明帝曹叡派司馬懿前去平叛,司馬懿日夜兼程,本來一個月的路程,他率軍八天就趕到了。這時孟達還沒有來得及加固城防,於是被司馬懿用十五天的時間就攻破城池,隨後被斬首。

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司馬懿用兵的特點,那就是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行軍到敵軍陣地,攻擊敵軍於不備。後期,司馬懿還一直用的這一招。

公元251年,司空王凌企圖聯合令狐愚扶植楚王曹彪為帝,廢掉當時的皇帝曹芳。王凌藉口要大舉徵兵東吳,以求得兵權。這時司馬懿看出王凌的鬼主意,於是不動聲張的給王凌寫信穩住他,然後派水軍快速抵達武丘。王凌根本就沒有準備,於是乖乖投降。

司馬懿當然不止只會這一招,在面臨不同敵人時,他會採取不同的方法。公元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叛魏,曹叡派司馬懿前去平叛。曹叡問司馬懿如何用兵,需要多長時間。司馬懿胸有成竹的回答:

如果公孫淵棄城逃跑則為上計,據遼水以拒我軍則為中計,據守城池則會被擒殺。我軍前去需要一百天,打仗需要一百天,回來需要一百天,這樣算來,平定遼東,一年足矣。

棄城預走,上計也。據遼水以距大軍,次計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往百日,還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一年足矣。

後公孫淵採用中計,派大將軍卑衍、楊祚領軍一萬人據守遼水,建立圍塹,深溝高壘以待魏軍。這時司馬懿採用聲東擊西的計策,多張旗幟做出攻擊圍塹的樣子,自己則親率主力偷渡遼水,從後方包圍了公孫淵的都城襄平。公孫淵回師救援襄平,被擊潰。隨後退守襄平,司馬懿經過兩個個月的攻堅,成功攻克襄平,平定了遼東。

因此,縱觀司馬懿一生,其用兵詭異多變,持成穩重,不虧為魏國之柱石。那麼諸葛亮呢?諸葛亮用兵有《三國演義》描寫的那麼神嗎?對不起,真的沒有。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用馬謖去守街亭,結果馬謖被張郃所敗,街亭失守。而同時諸葛亮在隴右也遭到巨大阻力,隴西太守遊楚率兵據守堅城,蜀軍不克。涼州刺史徐邈派參軍成功擊潰叛軍,蜀軍節節敗退。所以,第一次北伐,不僅僅馬謖沒守好,諸葛亮自己也沒有做好。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個局面呢?

諸葛亮事後對此事有專門的分析,他認為隴右、箕谷的蜀兵在數量上都要多於魏軍,但還是打了敗仗。因此,勝敗不在士兵多寡,而在人謀。今後要減少士兵和將帥,明罰思過,有所變通,否則兵多也沒有什麼用處!

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校變通之道於將來;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

既然諸葛亮看到了問題的所在,那麼他在以後的軍事指揮上有進步了嗎?沒有。隨後諸葛亮又一次北伐,率兵強攻陳倉關。魏將郝昭只帶了兩千名士兵防守,諸葛亮則有五萬多人,即使兵力懸殊如此之大,

諸葛亮率軍攻擊了近兩個月,還是沒有破城,最後糧盡而退。

隨後的套路更是幾乎一樣,諸葛亮主持北伐,被司馬懿所阻,糧盡而退,最後諸葛亮出兵五丈原,病逝!那麼能說諸葛亮在軍事上就是個庸才嗎?不是的

諸葛亮在軍事上的才能被《三國演義》過分誇大了,而諸葛亮真正的軍事才能屬於中等,擅長防守反擊,不擅長攻堅。

比如諸葛亮在陳倉關攻擊不利,但是撤退時卻成功的伏擊了魏將王雙,也算是收穫。在滷城之戰時,雖然圍祁山無所獲,但是在撤退時於木門設伏,成功擊殺魏國大將張郃。因此,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守比攻要強很多。

諸葛亮還有一項軍事才能就是善於治軍,其治理下的蜀軍進退有序,號令齊名。因此即使諸葛亮攻擊不順利也能全身而退,自身不會遭到大的損失。這一點其實也挺難能可貴的。

總體來說,司馬懿和諸葛亮在軍事上屬於一類人,都善守,但是司馬懿更善於進攻。那麼為什麼司馬懿和諸葛亮對陣時戰爭顯得那麼乏味呢?就是因為司馬懿看不透諸葛亮的用兵,所以也採取了防守的態度。而對陣雙方都採取守的態度,使得戰爭趨於平靜,看起來很無聊。而司馬懿也落了一個畏敵如虎的罪名,確實有些冤枉!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韓信、司馬懿、諸葛亮三者相比,在用兵上韓信一騎絕塵,絕對第一。司馬懿攻守兼備位居第二,而諸葛亮擅長防守反擊,拙於攻堅,所以位居第三。這就是我的看法,你同意嗎?


每日趣評



用兵之道,貴在奇正,以奇伐謀,以正奪勢。

諸葛亮屢次進犯中原。取的是攻勢。地利、人和皆不佔,尚能全身而退。其中。稀乎取了司馬懿的性命。所以技高一籌。

司馬懿如果去攻諸葛亮,有三不利呀,地利、人和、計謀皆不佔優勢。(他如果有能力把諸葛亮軍事集團消滅。他就可以入主西川,做蜀中王了,不必等到他的孫子司馬炎的時候再圖天下!畢竟後面的事情有些不可預料。)諸葛亮以逸待勞,很可能將司馬懿大將軍的人頭留下。

大將軍韓信有勇有謀是個將才。然而他搞政治鬥爭是不行的。這一點他連司馬懿大將軍都不如。如果從軍事上說,他確實比司馬懿要強。

所以三位的最終排名是。諸葛亮,韓信,司馬懿。如果較真評價的話,我想應該,到春秋戰國,把軍事家孫武請來,做裁判。

但是要是讓他們三個人打架來說,順序應該是:韓信,司馬懿,諸葛亮。

誰要是不相信的情況下,你可以喊住他們,比試比試!哈哈!娛樂萬歲!


一封家書名店


謝謝出題者!這個問題,看似假設,但是有點意思。我來回答一下。

首先,讓不同年代的同行PK一下。誰勝誰負,一目瞭然。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韓信被後世尊稱"兵仙",許多軍事戰略,用兵戰術,都由他首創,比如,暗渡陳倉,背水列陣,十面埋伏,都是經典戰例。後代的諸葛亮和司馬懿,怎可與他相比,因此,從純軍事而言,三人中韓信排第一。諸葛亮和司馬懿不管作出了多大成就,都不能和老師同臺競技。

2,諸葛亮,在學習韓信的基礎上,軍事成就也很大。他的 隆中對,八陣圖,無論戰略戰術,都不輸司馬懿。他曾經打的司馬懿屁滾尿流,抱頭鼠竄,葫蘆峪設伏,險將司馬懿父子一網打盡。但是,諸葛亮點背,天不佑他,短命,使他的軍事才能沒有充分發揮。如果從軍事指揮的角度看,我更看好諸葛亮。雖然,司馬懿靠天運,命長,臉皮厚,笑到了最後,但是,我們更尊敬諸葛亮。

3,司馬懿,在軍事上是有長處的,他的以不變應萬變,和隨機應變之能,都可圈可點,尤其是他能講軍事行動和國家的政治形勢結合,在外戰的同時,不忘內鬥,隱忍蓄勢,把握時機的能力。都給後代同行留下了許多經典。用老奸巨猾來形容他,最為貼切。因此,他當軍事小弟不算委屈。

所以,如果三人Pk,結果是,韓信是老師,諸葛亮是大哥,司馬懿算老弟。

謝謝你關注我的回答!





續寫吾言今生


題主問的是用兵,其他什麼政治之類的智謀什麼的,這些七七八八的就不要提了,這裡單論用兵。

這個問題,論排名,應該是毫無爭議的呀!

Top0.韓信

Top2.諸葛亮

Top3.司馬懿

注意看,是沒有Top1的,因為論用兵,諸葛司馬跟韓信比,真的不止是差了一個級別的!



一.諸葛亮指揮過的主要戰役:1.南征孟獲。2.北伐曹魏。

其他像什麼赤壁之戰,火燒博望、新野等諸葛亮的表現,都是演義裡面才能看到的,肯定不能拿進來說。

南征孟獲是贏了的,但是沒有演義裡面說的那麼精彩。而北伐曹魏是失敗的。(諸葛亮出漢中失敗,而韓信出漢中是成功的)



二.司馬懿主要戰役:1.抵禦諸葛亮北伐。2.平定遼東。

抵禦諸葛亮北伐,其實按當時魏國的國力,抵禦成功是不難的。主要是因為諸葛亮太牛p了。這場戰役,雖然以抵禦成功告終,但是,其實反而是說明了諸葛亮用兵比司馬懿強。

整個北伐,幾乎都是諸葛亮進攻,司馬懿防守,純防守。防守不難,難得是防守反擊。本身魏國實力強,但是司馬懿也沒做到反擊,(其他人面對諸葛亮失敗,就是想著反擊,但是司馬懿不敢反擊)所以,諸葛亮比司馬懿略勝一籌。



三.韓信的主要戰役:1.陳倉之戰。2.井陘之戰。3.破代之戰。4.脅燕破齊。5.濰水之戰。6.彭城之戰。7.垓下之戰。等等

陳倉之戰,是韓信指揮的首場戰役,就出漢中成功了。然後一路開掛,以少勝多的戰役也不少,最後垓下,四面楚歌破項羽,漢朝成立。(戰役太多,寫不過來)

“兵仙”稱號,實至名歸!


話不白說


單單論軍事才能,用兵之道,韓信、司馬懿、諸葛亮各有所長。


韓信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他被稱為中國軍事思想“諜戰”派代表人物,後人成稱為“兵仙”、“戰神”。無論是以少擊多(3萬擊敗20萬)的井阱之戰,還是暗渡成倉、滅龍且,圍項羽,無不體現出超高準的軍事水平、用兵能力。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司馬懿軍事才能在可以直接對比,二人交手次數太多。諸葛亮北伐之戰,軍事才能盡顯,以蜀國小國之力力抗強大曹魏,兵力上也是以少擊多。但諸葛亮卻是每次主動出擊,並且基本取得勝利,每次北伐卻常因後勤問題而折返。司馬懿能夠多次抵禦諸葛亮的北伐步伐,也不無軍事防禦之術,但司馬懿率領人數眾多且有實力強大的曹魏做後盾卻不能攻陷已經處於疲軟、元氣大傷的蜀國,可見其和諸葛亮來比,仍略遜一籌。再者諸葛亮被配享

唐建的武廟,和韓信、白起等並列,而武廟卻無司馬懿,可見後人對二人軍事上的認可度。(三國是元末明初寫的)

由此,韓信>諸葛亮>司馬懿。


每天學點history


單純在用兵上來說,第一韓信,第二司馬懿,第三是諸葛亮。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陰(江蘇省淮陰縣)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所以韓信當然第一。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裡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其子司馬昭稱王后,追尊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故也稱晉高祖、晉宣帝,從軍事上對抗蜀漢諸葛亮的情況看,司馬懿勝諸葛亮,當排第二。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其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縱觀諸葛亮一生在政治上的表現最突出,在軍事上就比前面兩位差一些了。


今評歷史


韓信,後世譽韓信為“兵仙”、“戰神”,蕭何認為他“國士無雙”,韓信自認為帶兵“多多益善”;幫劉邦從秦末亂世統一天下,他的對手不簡單,有霸王項羽、秦朝章邯、楚江龍且、成安君陳餘等;從韓信的言論和作戰特點來看,他確實掌握了 戰爭的實質,那就是人心;濰水之戰韓信的對手是楚將龍且、安邑之戰韓信的對手是魏豹、井陘之戰韓信的對手是成安君陳餘,都是大仗大兵團作戰,最終的成就統一天下;

諸葛亮,以臥龍自居,自比管仲樂毅。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赤壁戰後趁亂取荊州四郡、龐統死後幫劉備取四川、同曹操奪漢中、劉備夷陵兵敗託孤、南平孟獲、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對手就是司馬懿,戰況是勝多負少,多因為軍事外原因而退兵。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司馬懿,善用其謀、防禦專家,三國後期才有機會帶兵抵禦諸葛亮,他打了幾個漂亮仗,屬於奇謀秒殺,那是對手(孟達、馬謖)不如他;和諸葛亮的幾次對陣,敗多勝少,上方谷還差點送了命;他之所以最終耗死諸葛亮,不是贏在用兵上;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


秉燈夜讀


韓信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與軍事有關的成語,例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韓信用兵多多益善,背水一戰,四面楚歌,亥下之圍,十面埋伏。當然還有軍事之外的“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和“胯下之辱”。

韓信被稱為“兵仙”是名至實歸,他從戰術到戰略,無所不精。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聲東擊西的戰術;背水一戰是怎麼樣激發士兵戰鬥力的教課書;四面楚歌是心理戰;亥下之圍、十面埋伏,是指揮大軍團作戰能力的體現。

彭城之戰,項羽用3萬人馬,半天之內擊敗了劉邦的56萬人馬。而韓信,在通訊條件極不發達的古代,指揮並不熟悉各路人馬,在亥下完成了運動中的包圍戰,全殲了項羽,這種大軍團運動戰的能力讓人歎為觀止。“韓信用兵多多益善”的確不是吹牛,是牛B。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軍事能力不能和韓信比,但他們的政治能力能把韓信甩八條街也不止。諸葛亮跟隨劉備以後,雖然一路順風順水做到了丞相,但他治國和把持朝政的能力還是非常強大的。而司馬懿就不一樣了,他是在一路懷疑打壓之中位極人臣的。所以說司馬懿的政治鬥爭能力超過諸葛亮。

回到軍事能力,諸葛亮和司馬懿各有千秋。

諸葛亮強在治軍能力上,軍事科技和軍事戰術方便超過了司馬懿。諸葛弩和八陣圖,以及傳說中的木牛流馬,就是證明。

但諸葛亮在軍事指揮上過於嚴謹,不能出奇致勝。頗有現代西方軍事作戰的風格,想靠優良的裝備和訓練有素的戰術獲勝。而司馬懿就是典型的東方風格,水無常勢,兵無常道。平定孟達和平定公孫淵都很有針對性,對付諸葛亮也很有針對性,雖然局部的戰鬥都是輸,但是總體戰略上卻是非常成功的。

軍事指揮上,司馬懿勝在道,諸葛亮勝在術。術是可以繼承的,道沒法繼承,只能靠悟性,所以論對文明的貢獻,諸葛亮勝司馬懿。但在具事做事的效果上,道優先於術,所以委屈一下諸葛武侯,在用兵能力排到司馬老賊後面。

結論:用兵能力,韓信>司馬懿>諸葛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