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稱之為“國士無雙”的“兵仙”韓信,為何慘死於婦人之手?

深水藍矜


中國古代,論軍事理論,孫武當屬第一,他的一部《孫子兵法》被後世奉為兵學經典;要論指揮作戰的能力,韓信如認第二,則無人敢自詡第一。

韓信以數千烏合之眾定秦、攻魏、俘趙、降燕、定齊,留下“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塞堤絕流”“十面埋伏”等經典戰役。漢朝八百年之天下,韓信是絕對的第一功臣。

就這樣一個功蓋天下,被譽為國士無雙的軍事奇才,最後卻慘死於婦人之手。他的命運是一開始就註定的?還是他在命運的關鍵時期走了不該走的臭棋?

細讀歷史,會驚訝地發現:韓信的一生就是一部屌絲逆襲的奮鬥史,從一個鑽人褲襠的流浪漢,到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軍,再到鍾室殞命。他的人生猶如坐了一次垂直過山車。

與劉邦之間的君臣鬥法,筆者分析,他至少犯下三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一、擅自攻打齊國,置劉邦於尷尬之地,埋下仇恨的種子。

韓信威逼燕國投降之後,兵鋒直指齊國七十餘城。與此同時,劉邦派出了他手下最厲害的辯士酈食其跑去齊國當說客,一番忽悠之後,齊王田廣竟同意了劉邦的招降方案,將一級戰備令改成了和平改編令。

韓信猶豫之際,身邊謀士慫恿,說百戰苦功還不如姓酈一張嘴,你能甘心嗎?再說漢王讓你攻齊,你又沒接到停止進攻的命令,為什麼要停下來,讓別人去奪得這天大的功勞呢?

韓信腦子一熱,想著“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兵訓,毅然揮動帥旗搶攻了齊國七十餘城,可憐的酈食其成了韓信立下大功的墊腳石。

此事傳到劉邦那裡,劉邦恨得是牙癢癢的,好你個韓信,竟敢擅自出兵,壞我大事,還折損我一智囊,你韓信的膽子大得沒邊了。此時韓信手握雄兵十萬,且攻城掠地,又遠在千里,劉邦只能隱忍不發,默認既有的事實,但在韓信的功勞薄上記上了一個大大的叉叉。

二、 討封齊王,愚蠢之極的試探,斷送了韓信的政治前程。

當韓信摧枯拉朽攻下齊國,打敗前來救援的龍且二十萬大軍,個人威望、權勢達到了巔峰。此時他若攻擊項羽,則項羽必亡;若反水劉邦,則劉邦必敗;若兩不相幫,則成三足鼎立之勢。

正因他舉足輕重的地位,一向不肯低頭的項羽竟派了親信武涉前來當說客,武涉陳其利害,說:“項王存,則爾存,項王沒,則爾終難自保”,“君不從項王,亦宜自謀生路,鼎足而立”。與此同時,身邊謀士蒯通亦力勸韓信自立,甚至拿出他看家本領——看相,說“觀君之面,不過封候,觀君之背,則貴不可言”,並說“天予不取,反受其糾”。

戰場上殺伐決斷的韓信,在政治鬥爭上,實在幼稚得可怕。心懷劉邦解衣推食的情分,又怕劉邦玩兔死狗烹的那一套,於是走出了人生最臭的一步棋——討封齊王。

他的本意是試探劉邦舍不捨得封爵賜祿,會不會記得他韓信的功勞,如果劉邦急眼了,他正好有了自立山頭的理由。果然,討封假齊王的加急信使到來,氣得劉邦當場就破口大罵了起來,身邊的張良、陳平等謀士一個勁丟眼色,機靈絕頂的劉邦回過味來,話鋒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罵罵咧咧地說道:“大丈夫立身處世,要當就當真齊王,當什麼假齊王嘛“。大方賜給韓信一長串的賞賜,只說了句:”那邊的事搞定了,就過來幫兄弟一把“。

好險,劉邦一不小心,差點中了韓信的套,而韓信呢,以為劉邦重情重義,不會虧待他,率領著十萬大軍把項羽給滅掉了。

三、 錯殺鍾離昧,自投羅網,失去最後反撲的機會。

項羽死後,天下盡歸劉姓,劉邦找了個藉口,將韓信調離了齊地,受封楚王,讓他榮歸故里去了。

楚地雖說轄區變小,但好歹有兵有權,屬於高度自治的特區,劉邦也不能隨便拿他怎麼樣。但樹大招風,總有一些人到劉邦那打小報告,說韓信要謀反,說慫恿韓信謀反的是項羽手下的一名降將叫鍾離昧,把捕風捉影的事情說得有鼻子有眼的,容不得劉邦不信。

劉邦本來想親統大軍來平叛,謀士陳平進言:“論打仗,您打得過韓信嗎“,劉邦回答打不過,”既然打不過,您親率大軍前往楚地,不是逼著韓信造反嗎?不如假借南巡,邀韓信過來議事,他既然沒有造反之心,總不能避而不見吧?“

可憐韓信,再一次中了陳平的圈套,認為劉邦此來一定是查探他謀反的事情,他沒有謀反之心,又不能久拖不去,於是愚蠢的認為殺掉謠言的源頭鍾離昧,就能自證清白,傻乎乎地提著鍾離昧的人頭來見劉邦。

劉邦豈能再縱虎歸山,馬上削掉了韓信楚王的爵位,封了一個淮陰候給他,且只能在京城當差,說不好聽點,就是被劉邦軟禁了起來。

到此為止,韓信已經失去了人生最後反撲的機會,徹底淪為劉邦待宰的羔羊。

結語:

韓信功蓋天下,死在呂后手裡冤不冤?細讀歷史,你會覺得一點都不冤,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在與劉邦君臣鬥法中,卻一錯再錯,犯下三個大錯,莫說劉邦難饒其不死,即便聖賢如唐太宗李世民,亦難寬恕其罪。

千秋史冊向來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列朝列代都是如此,又豈獨韓信?千餘年來,立大功而善終者,唐有郭汾陽,清有曾文正,兩人而已。


戲說歷史君


韓信是楚漢爭霸時出現的一顆閃耀將星,由草根到拜將封侯,後面還成為了漢帝國的異姓王,一生傳奇不得不讓人感嘆。



韓信是原來的韓襄王的庶出孫子,在家族中也沒什麼地位,幼年的韓信過得還是比較窮困潦倒的,經常要靠河邊的洗衣大娘的施捨度日。

秦末大亂,諸侯並起,韓信也在這個時候參軍了,先前在項羽手下待過,卻始終得不到中用,後來通過蕭何舉薦,韓信成為了劉邦手下最優秀的統帥。



韓信帶兵打戰很有一套,在劉邦一次次的失利中,韓信總能憑藉自己的軍事才能反敗為勝,置之死地而後生,最終幫助劉邦打敗西楚霸王項羽,統一天下。

功成後的韓信因功被劉邦封為韓王,封地在潁川。


劉邦一向比較忌諱韓信的軍事才能,並且潁川靠近洛陽、淮陽、鞏縣等地,這些地方都是天下的戰略要地,所以,劉邦一步步逼反韓信,韓信最終無奈出逃匈奴。


後來劉邦派遣柴武攻打韓信所在的匈奴參合城,韓信兵敗被殺,所以韓信並非死於呂后這婦人之手,其真正死因是家天下制度下的皇權至上所需要的政治手段。


談史來看今


韓信的軍事天賦和他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他最後的死亡也是令人惋惜的,他死前的那句話,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也說出了他死亡的原因,他之所以死於呂后之手,本質上是因為,當時劉邦已經不能容他。


而死於呂后之手,最直接的原因是當年他的知己蕭何,這一次選擇了出賣他,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當年蕭何賞識他,千里追他,後來也是蕭何出賣他,將他誘騙到未央宮,所以一直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說法。

那麼作為曾經對韓信有知遇之恩的蕭何為什麼要這麼做?豈不是背信棄義,沒有人情感?然而實際上筆者倒是認為,蕭何這麼做其實很符合常理,月下追韓信,並沒有過多考慮韓信的前途,本質上還是為了劉邦,說起來蕭何和劉邦的感情要遠甚於和韓信的感情。



蕭何誘殺韓信,極有可能是看在和劉邦的感情,韓信的利益和劉邦的利益發生矛盾後,蕭何的立場是劉邦,這個情感態度立場幾乎沒有任何問題。


畢竟蕭何在隨劉邦起義豐沛之前就認識劉邦,多少年的交情,和他韓信才幾年交情呀,就要冒險跟著韓信造反?而且仔細想想,蕭何之前還被韓信坑過好多次,最嚴重的那次就是韓信挾功逼劉邦封他為王這事兒,簡直完全沒有任何顧忌蕭何尷尬處境。

再看看劉邦對蕭何怎麼樣,大漢相國的地位豈是韓信能給予的?投靠韓信對於百官之首的蕭何來說簡直不是一個有任何可能性的存在。所以蕭何選擇與呂后合作搞死韓信這事兒也就能解釋了。



戴老師講歷史


韓信是漢初名將,對漢朝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是西漢的開國功臣,被封為齊王。為了對韓信功勞的肯定,劉邦曾經賜予他三個特殊承諾,即“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兵器不死”。

然而,韓信功高蓋主,被劉邦所猜疑和忌憚,唯恐日後其對政權存在威脅。於是,削減了韓信的兵權。韓信由此心懷不滿,內心滋生反叛之念。

漢十年,劉邦親率大軍討伐陳豨,韓信託病未從。夜裡,韓信和家臣密謀,想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

韓信一個家臣得罪了他,被韓信囚禁,其弟遂向呂后告發了韓信密謀反叛之事。

呂后急招蕭何商議,蕭何令人假說劉邦平叛歸來,說陳豨已被處死,令群臣上朝祝賀。

韓信果然中計,遂被武士裝進布袋,吊在長樂宮的鐘室。呂后命眾宮女用竹籤將其刺死。這也應了劉邦對韓信的三不死承諾。

就這樣,被後人稱為“國士無雙”的韓信最後竟慘死於呂后及眾宮女之手。


翼凱文史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其實從這句話就能看得出來,韓信必須死。

劉邦老了,他只比始皇帝小三歲,在那個時代60歲已經是古來稀。

蕭何、張良也都老了,唯有韓信正直壯年。

他不是沛縣幫的,他也沒有張良那樣急流勇退的智慧。 韓信就是個矛盾的存在。

他的存在,彷彿就是上天安排來對抗中土歷史上最強的兵家——項羽的。

可他的政治素養,又和項羽是一樣,都是支持天下分封的支持者,也都是政治上的矮子。

其實在他得到劉邦的認可,封為大將軍的那一刻,他就已經是個將死人了。

郡縣制和分封制,其實在那個時代,分封制才是王道。哪怕是到了漢景帝削藩,分封制依舊存在著,是到了幾百年後,柳宗元才明白過來,秦國是“失在於政,不在於制”。可是那個時代,項羽攻下咸陽後,就迫不及待分封天下。

韓信在等上大將軍臺前的一夜,也同樣勸說劉邦分封天下。

劉邦雖然是個軍事弱者,可他的政治素養,是天生的。雖然他沒能像柳宗元說得出道理來,但他是支持秦國的郡縣制的。

因此當韓信說出分封諸侯時,他已經是劉邦的敵人了。當他逼迫劉邦封他為齊王的那一刻。他也就是沛縣幫的敵人了。

很多人都為韓信的死惋惜。可誰會注意到,當韓信死後的第二年,劉邦也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離開了人世。

若呂后不殺了他,劉邦死後,天下還有誰能制約韓信?

正如《史記》太史公的評價“良然。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韓信的內心是渴望權利的,並非僅僅是現代所說的權利,而是那個時代的諸侯王,一個擁有自己兵權、賦稅、地盤、人口的諸侯王。

柳宗元的《封建論》說得對,周亡於制,秦亡於政。秦朝實施郡縣制,因此“有叛人而無叛吏”,漢朝也是“有叛國而無叛郡”。

所以劉邦也沒有做錯什麼。他是個天生的政治家,他很敏銳發覺了那些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異性諸侯王們,都不安全。

他老了,沛縣幫的嫡系們也都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了。當他百年之後,留下的孤兒寡母,強敵環繞,漢帝國還能存在多久?

所以他需要這些異性王們反,這樣他才能換掉他們,讓自家的兄弟、自家的子嗣們來當王。這樣哪怕他死後,再有謀反的王,依舊還姓劉,帝國依舊還能延續。

齊王韓信不反?那就讓他反吧……屁股已經決定了他的腦袋,會有人幫他謀反的。畢竟分封制還有人推崇,底下的人會推著韓信“造反”的。

誠然,韓信信任劉邦,劉邦也很矛盾。就如《史記》寫的那樣。當聽到韓信死的消息,劉邦是“且喜且憐之”。

其實很多人罵劉邦狠。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可若是熟悉《史記》就會發現,劉邦並非喜殺功臣,很多人都加官進爵了,但升官的人都沒有一個是異性諸侯王的。

劉邦對付的都是那些異性諸侯王。而呂后殺了他,也是為了保住她孤兒寡母。


史之為用


韓信“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成為千古美談,十面埋伏令楚霸王四面楚歌,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韓信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司馬遷《史記・淮陰候列傳》認為韓信對漢朝的貢獻,足以與周朝的周、召、太公相比。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正月,這位漢初三傑之一的大功臣卻被呂后誘殺於長樂宮之中,甚至被夷三族。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韓信的人頭落地呢?韓信是謀反被殺,其罪當誅,還是劉邦、呂雉猜忌名將、殺戮功臣呢?


一種意見認為,韓信被殺的真正原因是他蓄意謀反。

《史記》、《漢書》中關於韓信死因記載均是謀反。漢帝七年(公元前200年), 陽夏候陳豨擔任趙相,鎮守趙、代地區,當他離開都城赴任之時,曾與韓信密誤在邊地起兵反漢,韓信從中響應配合。陳豨至代,,果然招兵買馬,積蓄力量,準備某反。高祖十年七月,劉邦之父太上皇死,召陳豨入朝,陳豨託病不往。九月,陳豨公開宣佈反漢,自立為代王,進攻趙、代等地。劉邦聞訊後,要求淮陰侯韓信和梁王彭越一起討伐陳豨,可是兩個人都推說有病,不肯出兵。漢高祖只好自己親統大軍出征。等到劉邦離都後,韓信立即按照原先計劃準備響應陳豨。次年春天,韓信部署已定,密謀假傳聖旨。釋放奴隸和韓信的門客向呂后告發此事。呂雉漢高祖劉邦的結髮妻子,劉邦稱帝后封后,劉邦之能有天下,呂雉出力良多,也不是等閒之輩。呂后與蕭何謀劃,詐稱陳豨叛亂已平息,命令朝臣入宮慶賀。又擔心韓信不往,派遣蕭何勸說。韓信一入長樂宮,就被埋伏的武士所擒,斬於末央宮。歷史上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說。韓信出生入死,在楚漢戰爭中屢建奇功,但他挾功討賞,故而遭到劉邦的忌根,這也是為他埋下了身亡的種子。



很多學者都認為韓信被殺罪有應得的,包括司馬遷、班固、司馬光以至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清代史學家王鳴盛等人。

還有人從整個社會各階級都迫切需要休養生息的角度出發認為,亡周亂秦兵革之後,韓信從個人恩怨出發製造新的動亂,違背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和廣大人民的願望和利益。所以呂后殺韓信直接避免了第二次楚漢戰爭的動亂,帶有歷史進步的色彩。

然而,以上觀點卻受到了不少的挑戰,有學者認為韓信謀反的罪名其實是出於誣陷,他的被殺是一大冤獄。持此派觀點的代表人物包括明代散文家歸有光、清初詩人馮班等。他們認為韓信被殺完全是呂雉猜忌名將,殺戮功臣的陰謀,而韓信無意背叛劉漢王朝。



韓信死於正想乘隙攬權的呂后之手,這也不是偶然的事。當時身為丞相的蕭何,卻也深受劉邦的猜忌,自身難保。他原是韓信的保薦人,這時候不得不屈於呂后的意旨,誘殺韓信;如果他態度猶豫,就有遭受株連的危險。結果,蕭何就因誅韓信之功,而從丞相晉升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



韓信究竟是為何而死,是否有無謀反之心,是否參與陳豨叛亂,是否呂后想奪權為掃清障礙,目前史學界也尚未論定。


王蒙緣


不是歷史記載,是民間傳說。(本人徐州)

:韓信在項羽帳下不受重用,逃走投奔劉邦,范增得知,勸霸王追殺,若留之,它日是大患。

霸王追趕,遠見韓信在墳上倒立睡覺,見他憨成那樣,什麼時候都是費物,拍馬而回。范增問追上沒有?項羽說了經過,范增道:那是詭計,且不可放,項羽調轉馬頭追了過去。

遠見他拉屎順著方向,亳無疑問,那屎臭不可擋,這人呀,一點常識都沒有,還殺,枉送一條性命,你范增太多疑了吧。

項羽回來,范增問了情況,范增道:此人詭計多端,絕不可留,定殺之,不然,日後必定大患。項羽遂催馬追趕,只見韓信在河上剛上一小船,項羽要擺渡者回來。

韓信知道回去沒好果子吃,兩次騙過了項羽的追殺,這一次項羽得手,性命休矣。韓信心眼鬼多,趁擺渡者不注意,一劍將其人頭砍落,只見那人身站著,遲遲不倒。韓信見狀:為何不倒?那人身說:何日還命?:想還命,有條件,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人不死,見鐵不死。說罷,人身倒下。

好多年後,劉邦穩定天下,韓信在樓上被一丫環用竹籤刺死,據說丫環是當年擺渡人轉世,特來索命,況且那時代女人不算人。


欣賞3O\n


韓信,江蘇淮陰人氏,西漢開國功臣,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劉邦曾評價:“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而蘇軾甚至給韓信打出了“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壯圖,志吞六合,氣蓋萬夫”的滿分評價,可見韓信此人在漢朝立國史上的中流砥柱作用。

而就是這樣一位被生死知己蕭何高度高度評價為“國士無雙”的拔尖級人傑,最終卻慘死於呂雉的手中,韓信之死誰之過?歷史眾說紛紜,專家學者莫衷一是。

然而,仔細探究韓信早年的經歷,我們就會發現韓信之死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甚至可以說他的命運悲劇早已命中註定。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從貫穿韓信一生的跌宕起伏經歷來看,我們可以將他的人生經歷分為三個階段,即懷才不遇期、如日中天期和式微慘死期。以這三大時期韓信“谷峰式”的成長心路歷程來分析,韓信人生初期的閱歷尤為重要,這也決定了他日後的人生命運格局。

我們先來說說他的懷才不遇的悲情階段。

這一時期的韓信說好聽點就是一名仗劍走天涯的遊俠,說直白點就是一個整日掛著佩劍好吃懶做、混吃混喝主,看起來身高八尺、氣宇非凡,實則招搖撞騙吃“百家飯”,這“百家飯”不光吃到了南昌亭亭長那裡,還成功蹭了十幾天漂母的白飯,同為無賴的屠戶攔住了韓信要他從胯下鑽過去,韓信沒作任何猶豫坦然度過了“胯下之辱”的坎兒。

放在任何時候這都不是哪個人所能接受的了奇恥大辱的,然而,韓信卻毫無表情輕鬆過了關。也正是他這種市井流氓習性為他日後覆亡的命運埋下了重要的伏筆,當然,此時的韓信顯然不會意識到這點。

數年後,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天下大亂,年輕的韓信投入到了項氏集團做起了一名普通士兵,甚至還為項羽出過奇謀妙計,項羽沒有在意這位年輕人,只是見他長得高大,安排他做了一名執戟郎中。

滿心憧憬著叱吒疆場的韓信絕望了,於是很快棄楚投漢歸於劉邦麾下,在劉邦軍營裡的韓信依舊做著不起眼的治粟都尉,後來機緣巧合結識了劉邦的心腹近臣蕭何,蕭何逐漸意識到了韓信的雄才偉略後向劉邦推薦此人,未能得到重用。

失望之極的韓信索性連夜逃離了漢營,幸虧蕭何拼命追回,此後在蕭何的極力舉薦下,劉邦以隆重的拜將儀式任命韓信為統領三軍的大將軍,至此韓信告別了默默無聞的土鱉三生涯,開啟了人生華麗篇章的轉型。

可以說此階段的韓信,雖然人生旅途艱難險阻,酸甜苦辣、冷嘲熱諷已經成為了家常便飯,但他始終抱著積極向上的心態追名逐利,因此也談不上對誰忠誠的問題。市井心態最重要的是利字當頭,這也成為日後韓信舉手投足間的指導原則。

而韓信的第二人生階段則啟封了內心的無限貪慾,並走向了危險的懸崖。我們可以從他要挾劉邦封王中窺探一二。

韓信拜將後,劉邦將軍國大事委繫於他,此後,在韓信等人的策劃下,劉氏集團順利拿下關中,平定諸侯,挾餘威之勢,統56萬大軍席捲彭城,忘乎所以的劉邦被勝利衝昏頭腦後,卻很快遭到3萬項家軍的猛烈打擊伏屍遍野,而劉邦也在此戰中幾乎死無葬身之地。

經此慘敗的劉邦認清了局勢,便依照韓信制定的“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戰略部署,由韓信統率3萬軍隊揮戈北上開闢北方戰場,而劉邦據守滎陽死磕項羽糧道。

韓信也不負眾望連續拿下代、趙、燕、齊等地,斷其項羽北部手足,志得意滿市井習性發作的韓信看到齊地奢華的宮殿,遂有了就地稱王的念頭,於是便以“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為由,挾持劉邦封其“假齊王”。

那麼,此時的劉邦處境如何呢?可以說日子很不好過。項羽集團軍將劉邦團團圍困在滎陽城,急的火燒眉毛的劉邦見到了韓信的使者氣得破口罵娘,史載漢王大罵:“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由此可見漢王劉邦極度的惱火心情,張良在身旁輕輕踢了劉邦幾腳,劉邦瞬間會意了,改口罵韓信“大丈夫要做齊王也得做真齊王啊!做什麼假齊王?沒出息!”。

劉邦這種180度的思維大逆轉確實不得不讓人佩服,韓信在他的善意辱罵下也成了齊地之王。但也自此開始,韓信成了劉邦的心頭刺,剷除韓信,褫奪兵權已刻不容緩,但他此刻還不能跟韓信鬧翻。

北部盟友齊國淪陷,項羽非常驚恐,派出龍且討伐齊國,韓信卻不費吹灰之力幹掉了傲慢輕敵的龍且軍團,打不過韓信的項羽只好派出說客武涉前往齊地遊說韓信反漢歸楚,韓信以“漢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拒絕了武涉的遊說。

韓信的謀士蒯通聽說後,以越王勾踐殺文種的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勸說韓信反叛,並分析了韓信“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的危險處境,提出三分天下的建議,韓信心動了,但始終念著漢王劉邦的好遲遲不忍舉兵叛亂。蒯通看出了韓信鼠目寸光的決斷,知道大禍將至,索性假裝發瘋逃離了韓信軍營。

蒯通的話有道理沒有?很有道理!韓信的身份有別於劉邦沛縣起底人馬,他作為從楚營投奔而來的人員,身上的“背主”標籤是他一生所無法抹平的痕跡,這種心理上的隔閡看似末微,實則早已埋下了危險的誘因,要化解這種局面得須過人的“謀心之道”,陳平的善終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而劉邦此人疑心頗重,即便沛縣的老弟兄盧綰和樊噲都沒能逃脫劉邦的毒手,作為“外來戶”的韓信,自然更是無法與之比肩。

韓信作為偉大的軍事戰略家,兵法六韜深諳於心,打起仗來確實是一把鋒利無比的尖刀,但早年養成的市井逐利性格卻偏偏讓他缺少陳平的“厚黑之學”,這樣的人留在劉邦帳下遲早也會淪為刀俎魚肉,而蒯通也正是看破了韓信的這點,索性裝瘋賣傻逃離了韓信麾下,與他劃清了界線。

韓信的式微慘死期也接踵而至

然而,韓信卻懵然無知視漢王劉邦為畢生追隨的明主,但卻在劉邦追擊項羽軍團的固陵之戰中再次耍起了坐地起價的市井流氓習氣,至此,劉邦徹底對韓信起了殺心,但迫於形勢也只好隱忍不發以封賞的土地再次招來了韓信這匹“餓狼”襄助。最終在韓信的幫助下,項氏軍團徹底潰敗,項羽也被迫自刎於烏江,流氓起家的劉邦贏得了楚漢戰爭的完勝定鼎中原。

在項羽眼裡,劉邦沒有絲毫貴族氣息,是個地地道道的骨灰級流氓老光棍兒,韓信雖然也出身市井,流氓習性濃厚,但相較於劉邦顯然不是一個級別,從以後劉邦褫奪韓信兵權改為楚王,不久,又降為淮陰侯的情況來看,韓信根本就不是這個老流氓的對手。

但事已至此,韓信也明白了劉邦壓根兒沒拿他當自己人,於是聯合陳豨作亂,卻被呂后誆騙入宮,像牲口一樣押入籠中,再以帷幔掩蓋,讓宮女用竹籤活活刺成了肉泥,死相相當悽慘,下場尤其可悲。

“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難哉!”這是司馬遷對韓信之死作出的精闢分析。韓信以市井流氓的志向為自己謀取利益,卻要他人以君子的胸懷回報,這不是太難了嗎?司馬遷寥寥數語道出了韓信悲慘命運的根源,可謂字字珠璣。然而,韓信至死都不會明白拿市井流氓待價而沽的態度換取眼前的利益,那得是在你具備足夠的實力時方能發揮奇效。否則,一旦喪失坐地起價的資本其結果必然是陷入萬劫不復、死無葬身之地的無底深淵。

也難怪韓信臨死前憤憤地喊了一句:“吾恨不用蒯通言”的遺恨,或許人之將死其思也悟,但至此一切已為時已晚,韓信在在天之靈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人頭臨街示眾了。


歷史名將錄


韓信作為漢初三傑,追隨劉邦為打下漢家江山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最後卻落得個身死族滅的悲慘下場,不得不讓人為之惋惜!

二人本無愁怨,為何要致前者於死地?今天我們就此做幾點分析:

心高氣傲,沒有忠誠可言

最初的韓信的在項羽賬下任執戟郎,說白了就是個看門的,曾多次向項羽獻策,均未被採納,自覺英雄無用武之地,於是乎逃離楚營,投奔了入蜀的劉邦。初到漢營人生地不熟,還差點因為觸犯軍規被處斬,幸得夏侯嬰賞識,不僅得救,還在夏侯嬰的舉薦之下任治粟都尉,韓信何等自負,對此官職仍不滿足。

在任職期間無意中結實了蕭何,蕭何被其軍事才能所折服,故表示會向劉邦推薦自己,之後卻一直鳥無音訊。此時的韓信自知無望,於是趁著夜晚離開漢營另投他處,蕭何知道後便策馬追趕,這也就後世所知道蕭何夜下追韓信。

勸得韓信回心轉意後,蕭何立即去舉薦韓信。劉邦本是要人命韓信做個普通將領,蕭何表示如果之時普通將領的話,韓信還是還是會離開,於是乎劉邦人命韓信做了大將,蕭何又所到需得擇日沐浴更衣,登臺拜將,一定要正式,不然還是留不住他,劉邦同意。


不作死就不會死

公元前230年,劉邦率領的漢軍正在跟項羽的楚軍交戰處於膠著的狀態時候,此時已經攻克齊國的韓信在沒有出兵幫助劉邦的情況下,居然上書討要齊王封號,並且封他“五不死”。劉邦本就因戰事焦頭爛額,本要破口大罵卻被張良和陳平二人制止,告知此時正是關鍵之時,如果因此逼反韓信,恐會對戰事不利,劉邦在氣憤和無奈下不得不答應韓信的要求。

五不死: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



政治上的白痴

在韓信被降為淮陰侯後,其原來署官陳豨跟其告別,史料中記載:“挈其手,闢左右與之步於庭。”意思就是說:牽著手,避退左右二人在庭院中散步。後來陳豨造反被剿滅後,其門人跑去舉報韓信曾跟陳豨密謀過造反。當時的韓信已經沒有兵權,造反是不大可能,但是當時二人分別的時候肯定是說了一些忌諱的事情或言語,從王爵降為侯爵,他連一點危機感都沒有,理應閉門見客,他卻是秘密會客。



呂雉指使蕭何騙韓信進宮,對韓信說我殺你,自負的韓信還仗著“五不死”要面見劉邦,也不想想,呂雉再有權勢,也不敢私下處決一名侯爵,很明顯是得到劉邦的授意。最終韓信是在一個上看不見天,下看不到地的房間裡,被亂棍活活打死在布袋裡!

綜合上述原因,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韓信的死有劉邦“狡兔死,走狗烹”的因素,我們與其說他死於婦人之手,不如說是他自己把自己所埋葬。

喜歡我的朋友請關注點贊哦,小可拜謝啦!


鄧壇拜將


老爹有話說:

造成韓信悲慘結局的原因,有這麼幾個:

  1. 韓信不懂政治,曾經脅迫劉邦,讓劉邦為了顧全大局,封韓信為齊王,成為異姓王之一。

  2. 統一天下後,異姓王的存在,嚴重妨礙了劉邦對天下的統治,開始著手解決異姓王問題。

  3. 韓信最終被逼反,才會讓蕭何、呂后誘騙到宮中,秘密處死。

首先,韓信不懂政治。

韓信說到底,也是一個臣子,是劉邦的下屬。在楚漢戰爭期間,劉邦身處困境,讓韓信來救,他竟然提議讓劉邦封他為齊王。

這不是讓劉邦記恨嘛?

一個君王被自己的下屬所脅迫,恐怕是任何一個君王,都無法忍受的。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劉邦心裡已經在打算,怎麼處理韓信了。

其次,韓信身為異姓王之一,而異姓王的存在,又嚴重妨礙了劉邦的統治。

西漢初,是推行郡縣封國並存制度的。但是,當初劉邦分封異姓王,是迫不得已的,是為了最大程度的孤立項羽。

現在,各個諸侯國的存在,嚴重妨礙了劉邦的統治,是時候解決這些異姓王的問題了。

韓信身為異姓王之一,再加上前面脅迫劉邦,以及自身的才能,實在過人,自然成為劉邦的眼中釘,肉中刺。

最後,韓信最終被逼反。

韓信從最初的齊王,到後來改為楚王,又降為淮陰侯。封地不斷縮小,手中的權力極大的被限制,到了最後,更是被劉邦軟禁在都城中,方便劉邦監視韓信。

在經歷了這些之後,韓信趁劉邦外出平亂的時候,打算造反攻打皇宮。但是,沒想到消息洩露了,被蕭何誘騙到宮中,呂后將其秘密處死。

總之,韓信的悲慘下場,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環境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