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廣東粵東三市揭陽、汕頭和潮州,哪一個歷史最為悠久?

廣東粵東三市揭陽、汕頭和潮州,哪一個歷史最為悠久?

粵東潮汕揭三市源自南海國海陽齊信侯地,漢揭陽縣及其升級後的義安郡,潮州、潮州府,及新中國1952年至1957年粵東行署,行政中心駐地都是潮州城、潮州市,潮州八邑持續一千七百多年屬於潮州府城;中國地方歷史縣域持續被府城直轄,是形成府域潮州特色人文內涵的唯一歷史原因。

廣東粵東三市揭陽、汕頭和潮州,哪一個歷史最為悠久?

潮州史前有商周浮濱文化《山海經(南次三經)南禺(同隅、角落)之山》,越國被楚滅,楚被秦滅以後,東南沿海一帶雖統稱越,但各部落或民族,實際還保留著最原始的習俗。從會稽郡往南,依次為邗越、於越、甌越、千越、閩越、多夷僚、西甌、俚越、僚人、烏滸蠻、駱越,對後世一直都有影響。南海國所在地就是畲族多夷僚,劉邦眼裡的“亦越之世也”。秦置定揭戍,漢封海陽侯地沿襲海陽縣,漢封南海國,置海陽縣(海陽齊信侯移封東甌國以後成南海國內封縣)、漢封安道侯揭陽縣,這些都是大範圍古地名,應以治所為據,由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建置名繼承,而不是揭陽縣名專屬。今潮州汕頭揭陽三市都是古名的一部分。

沒有實據顯示秦置揭陽縣。秦置揭陽縣一說,依據是漢書《地理志》:南海郡,戶萬九千六百一十三,口九萬四千二百五十三。縣六:番禺,博羅,中宿,龍川,四會,揭陽。漢書記載的是漢南海郡。漢滅南越國,漢元鼎(前111年)以後,漢也有南海郡。所謂漢承秦制,秦有揭陽縣純屬個別學者臆想,影響極壞,導致揭陽市以古揭陽自居。

秦五嶺有揭陽嶺也只是孤證,不足為據。史書只有唐朝人張守節《史記正義》載過:“五十萬人守五嶺,其一揭陽,此秦兵之初戍揭陽嶺也”。此說其他史書都沒采納引用,說明張守節秦有揭陽嶺純屬猜測。秦五十萬軍守五嶺,指的是平越戰事,五嶺不可能只在嶺南。五華出土秦漢的“定揭丞印”,足於說明秦沒有揭陽嶺或揭陽縣。

前208年,秦瓦解,南海郡其東面疆域只到了橫浦關,(在今廣東仁化縣北一百三十里);陽山關,(在今廣東陽山縣。);湟溪關,(在今廣東樂昌縣西南二里)。秦定揭守軍已經不在趙佗調令範圍。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溪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史記·南越尉佗傳》),趙佗從縣令升任南海郡尉始有軍權發令調兵,這甚至可做為秦沒有揭陽戍的旁證。趙佗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有學者註解說陽山是揭陽山,純屬削足適履。

趙佗當時已退守至陽山關無疑。因為漢軍閩將早已全面和秦軍作戰,趙佗是秦軍改編的,秦未亡當然還是秦軍,南越秦關自然成了漢兵爭奪目標。陽山以東此時已是漢軍閩將的天下,陽山以東此時脫離趙佗自立的南越國是必然的。閩君餘毋搖“越功”,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的。

五華獅雄山出土的秦“定揭丞印”,可以推斷當時歷史。獅雄山遺址下層是秦建物,秦趙佗在此設關,下層的秦建築物,就是趙佗退守前的,上層的漢建築物就是漢軍續建的,沒有完整建成,說明天下已定。獅雄山是秦漢(實際也是閩、南越)爭奪的據點,五華獅雄山遺址東南向的鷓鴣山,考古人員發現了西漢早期墓葬,可以證明此乃漢軍包圍南越國的早期據點,如果是趙佗歸漢後的南越國留下的,不可能顯現漢的建築風格和墓葬特點。漢任史定置揭陽縣之前,這裡叫定揭,秦置揭陽縣純屬杜撰。

前208年趙佗封關絕道,陽山以東脫離南海郡近百年。這近百年,閩粵贛交匯處經歷了漢封海陽齊信侯、南武侯二合一的南海國,南海國滅亡又分封給南越國、閩越國。而南海國被分割後,並沒有設置揭陽縣,而是荒廢了(定揭丞印所在地只有一塊鋪地磚)。這一百年間,南海國原範圍,仍然充當著制衡閩粵的中間力量。漢定揭關、漢封海陽齊信侯、漢封南海國,是制衡趙佗南越國東境的三大力量,直至海陽齊信侯榮升歸鄉,南海國被南越國和閩越國分割,到漢廷出兵平越,漢初劉邦更多依賴的是諸侯,而不是縣,也就是說,閩越國、南海國、南越國存在,揭陽縣就是未置,解決了這三個王國後,漢廷才封史定置揭陽縣,這符合邏輯。

《南越列段》“及越揭陽令自定屬漢”的越並非南越,也非閩越,而是越之世的越,這就是“揭陽”這名未有縣先稱“令”的原因,至少,這段話無法證明揭陽令是南越國趙佗任命的縣令。

西漢初年,侯國並不歸所在地郡守管轄,然從地理疆域上說,這些被置為侯國的縣卻是所在郡不可缺的一部分,郡守尉仍然需要行縣至侯國。顯見其對於侯國的事務仍有一定的處理權。侯國被廢除後,仍將自然成為郡的下屬縣,出於對當時政區地名復原、地名繼承的需要。潮州海陽縣就是海陽齊信侯留駐越地十年後(前201-前191年)而留名於世的。

西漢時期,漢庭分封了八百多個侯國,有的侯國僅存幾十年,有的是後人繼承前輩侯國的,應有盡有。漢初是侯國交錯王國,後期則王國內不設侯縣。各個時期又不斷增減侯國,所以漢封侯國是中國歷史一個特別現象。

南武侯織因漢高祖臨終一句:“南武侯織,亦越之世也,立為南海王”,升級南海國。劉邦這句話信息量很大,既然用“亦”,就必然和別人比較得出的結論。和誰比較呢?外姓侯越將就只有閩越王無諸,齊信侯兩人。無諸遠在閩中郡,也不同級別,劉邦會拿南武侯跟誰比較呢?只能是跟並肩作戰的海陽齊信侯比較。那麼問題來了,南武侯原來名不經傳,為何劉邦會升南武侯,而沒有升齊信侯為王呢?為何憑原南武侯地就可升王呢?只有一個可能,南武侯立下戰功,其地加上齊信侯地,也是古越國之一,組成了南海國。而更有條件的齊信侯肯定也會封王,只是時機尚未成熟。所以魏人穎說,“今復南武侯為王,復遙奪佗一郡。”值得注意的是“遙奪”二字,如南武侯與南越國相鄰,為何需遙奪?遙奪的意思應是齊信侯“搖”奪,即“搖”奪“佗”一郡。如果南武侯與趙佗相隔,真的需“遙奪”,那中間會是誰呢?“遙奪”一字雙關,是隔空遙奪,更是搖(毋餘)奪。

湯田昭在為《溫州府志》所作《序》中曾說:“歷觀往牒,東甌君長,七閩、南閩越皆據有疆土,南面稱孤。”南越即南粵,蓋指搖被封海陽侯而言。這證明東甌溫州人也認同齊信侯曾在南粵海陽為侯。

《史記》卷十八•年表第五《高祖功臣侯年表》“海陽”條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三月庚子日對越族的搖“以越隊將從破秦,入漢定三秦,以都尉擊項羽。封海陽齊信侯1800戶。”南武侯地處於內陸,為何劉邦會脫口而出做名南海國呢?因為在劉邦的下意識裡,南甌之南,海陽之海,南武侯之南,海陽齊信侯之海,自然就順理成章南海了。

故漢高祖封南海王時描述的口氣,幾乎是不用考慮,脫口而出。海陽侯地就在南武侯地以南無疑,分封海陽齊信侯,後又插入南武候,立南海國,實為替換齊信侯搖迴歸故里做準備,可惜劉邦未能親為就已駕崩(公元前195年)。

四年後,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1年),惠帝問大都推舉功,漢廷以:“舉高帝時越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立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舉”即列舉,高帝時越功,就是高帝時搖毋餘在越立的功績,“閩君”就是閩越的“侯”,“越功”,“閩君”在一起使用,目的是為了區別甌,實際闡述的是搖毋餘在越為侯的功績!而不是在東甌或其他地方。搖原是東甌裔,如果“越功”不是指在閩越立的,那就跟不上地位變化的節奏。顯然,漢惠帝封東甌王,已不能像漢高帝說的“東越狹多阻,閩越悍”一樣理解。“閩君”已不是指齊信侯在東甌為侯,越功也非東越之功。

齊信侯單是穩定粵東閩南,其民便附,促使南越、閩越歸順漢廷的功績,跟南武侯四處惹事比起來,當然值得稱道。封東甌王以後,其原封地自然做為南海國郡縣。所以南越國、閩越國都沒有記載海陽侯地。南海國雖然在漢文帝時期滅亡了,卻永遠保留了海陽縣地名,併成為義安郡駐地。不然,歷史不可能沒有記載何時設置海陽縣。

《史記》在國名海陽一欄中註明,索隱曰“亦南越縣”,索隱,今天來說就是“特別說明”的意思,說明海陽亦南越縣。孔子說:“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因南海國生事被滅,歷史沒有公開記載,但又必須留名,後世有述焉。南海國被滅,歷史避諱了幾百年,這就是漢廷二百多年後才記載海陽齊信侯在遼西郡的原因,不可信矣。

因趙佗告狀和南海王織不安分,漢文帝默許淮南王滅了南海國,原海陽候封地被劃入南越國,南越界東達漳州盤坨嶺。南武侯地今贛南閩西卻沒有納入南越國,而是歸入閩越國,其地沒有併入吳國豫章郡,也沒有併入淮南國廬江郡或長沙國。

海陽齊信侯不但產生了海陽縣,而且也帶來了東越的民俗,史定安道侯也產生了揭陽縣。這也是今日閩粵贛界民系交錯的歷史原因;也是南海國、海陽方國後來形成閩西、閩潮民系及海陽置縣史料缺失的原因。時間應該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1年),即海陽齊信侯被加封東甌王前後,比揭陽一名早了八十年,如果從海陽齊信侯封侯算起,海陽侯縣比揭陽侯縣早了九十年。

《南越列傳》:“蒼梧王趙光者,越王同姓,聞漢兵至,及越揭陽令定自定屬漢;越桂林監居翁諭甌駱屬漢,皆得為侯。”公元前111年西漢武帝元鼎六年,漢封安道侯揭陽定,以越揭陽令降侯,六百戶。這說明,定揭縣的揭陽令降侯置揭陽縣,揭陽縣就是這樣來的。

據《高廉揭氏族譜》記載:“揭原史姓,漢初時,豫章郡史煥公之長子定公,智勇超群。出生於漢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農曆十一月十六子時。於漢武帝時為護駕將軍。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閩越王王郢發兵進攻南越,漢武帝派王恢、史定興師平亂,兵出南昌,未過南嶺,閩越王弟殺郢以降,天子羈留史定為揭陽令。未幾,因南越相呂嘉叛主,殺中國使,史定籍揭陽人民財賦總繪南越地圖,挈地上奏天子,並承天子令,會諸將來番禺,捕獲南越叛首呂嘉、建德,如命屯兵梅嶺,挫敗東越餘善的稱帝叛亂。兩役奏凱,收平南越、東越歸漢。武帝嘉其忠勇,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十四日發聖旨加封史定為‘安道侯’,以揭邑為姓,賜姓‘揭’,改名‘猛’,此為揭姓之所由也。”安道侯前111年封給前162年生的史定。

《史記》成書於公元前90年,作者是在獄中完成的。按照《史記》記載歷史人物的方式,揭陽令包括不知名的揭陽官的統稱。就如《史記·扁鵲傳》一樣,扁鵲並不是一個人的名,而是一箇中醫流派的統稱。如果不是統稱,扁鵲同一人的歷史記載跨度是200至300歲。從成都出土的醫書《敝昔醫論》分析,這就是《戰國策》和司馬大人筆下的醫聖“扁鵲”,可見,“扁鵲”是“敝昔”,往昔,前輩的意思,指一箇中醫流派,不是一個人。但《戰國策》和《史記》都把“敞昔”人名化,變成“扁鵲”,因為史定漢朝被賜揭姓,世襲揭陽令,後人就都就高不就低,都把揭陽縣令稱為揭陽定或揭陽令,包括杜撰秦置揭陽縣。漢揭陽令也都以史定自稱。揭姓人也以揭陽定稱謂揭陽令,就如今天有人虛構潮汕,歷代就可變成潮汕一樣,“揭陽令”是《史記》對所有“今”古揭陽官的統稱。

實際上,不論韓非子的《扁鵲見蔡恆公》,還是《戰國策》寫的扁鵲,都有註明扁鵲乃上古神醫,後代醫術高明者都被稱為扁鵲。人們就用傳說中的上古神醫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戰國策》、《史記》都並非有現代完整的記錄手段,含糊的記載免不了。要不然,也不至於“定揭丞印”是什麼,海陽縣是怎麼來的都沒有記載。從五華考古可以證明,司馬遷的《史記》,短暫的歷史事件都沒有列入。

漳州市《漳浦縣誌·古蹟》記載:(盤陀嶺上蒲葵關)為“漢南越故關”,《讀史方輿紀要》按《淳祐志》之說認為是“漢初南越所置關也。”《輿地紀勝》則說為“東南二越界”。這說明,當年秦軍並未在此處設關,更沒有秦揭陽界,也沒從這裡進攻閩越王。只是到了漢代,才有南越揭陽界線,秦揭陽縣純屬烏龍。廣東省地圖出版社近年採納潮汕論者秦揭陽縣說,真的丟臉丟到家了。

《姓氏考略》載:“西漢初年有揭陽定,為功臣,原姓史氏,官拜揭陽令,以任職的地名為“揭陽氏”,後改為單姓“揭氏”。揭陽,在廣東省東部,榕江上游。”這已確認史定不是秦揭陽令而是漢初揭陽令,實際也確定了漢揭陽縣治在榕江上游,不是榕城。

史記《東越列段》載:東越王餘善生前竟然“刻武帝璽自立”,自封為東越武帝,狂妄自大、自取滅亡。漢武帝派四路大軍剿滅東越王餘善。“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

司馬遷說:“太史公曰:(閩)越雖蠻夷,其先豈嘗有大功德於民哉!何其久也。……然餘善至大逆,滅國遷眾。”閩越王無諸是歷史功臣,東越王餘善是歷史罪人。餘善大逆,被漢武帝“滅國遷眾”,造成了福建歷史空白四百多年,直至“永嘉之亂”中原移民進入。這個東越,應該是福州一帶,包括蒲田,虛了幾百年地的蒲田,居然是潮州人的祖宗?得出這結論的學者,就是有意詆譭潮州府文化的敗類!

倒是這段時間,源自粵東潮州鳳凰山的畲族,整體擴散閩西北贛南。南海國亦越之世成為永恆。永嘉之亂中原移民進入閩越地,被學者杜撰成潮州人福建祖!今東南各省,福建、廣東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較集中的地區是蘇南浙江一帶,更加密集的移民區則是從蘇州至寧波一帶,杭州城裡。這次移民活動,據說形成了“客家人”族群。金入主中原不久,蒙古崛起,繼續南下侵佔中原。中原人不斷南遷,河南十室九空,大量北方移民經福建進入廣東潮州等地,潮州人並非福建祖,而是潮閩同樣有中原移民遷入。

漢封海陽侯地、漢封南海國、漢置揭陽縣、晉義安郡,隋唐潮州,這些都是閩南粵東大範圍的地名。跟今揭陽市都沾不到邊。廣東五華獅雄山遺址,從其建築規模、文化堆積及出土文物看,特別是器物上鈐有 “定揭之印”、“定揭丞印”、“藩”的封泥,可認定為秦漢定揭縣治遺址。該城址始建於秦平嶺南之際,擴建於“高祖六年冬十月,命令天下各縣邑築城”《漢書》。譭棄於漢武平越時期,定揭縣亦為漢揭陽縣所替代。揭陽一名說明,漢揭陽是在秦定揭縣以東,縣治也肯定不在今揭陽境內!

東晉義熙九年(413年),潮州繼承義安郡,潮州繼承的義安郡並沒有揭陽縣,潮州並非從古揭陽來的,海陽侯地才是潮州的史前歷史。秦揭陽關,漢揭陽縣只能是一個消失的名稱。一個地方通常是以最高行政地位代表的,秦揭陽戍沒有範圍,漢揭陽縣範圍包括粵東閩南,縣治也不在今揭陽市範圍,與今天的宋置揭陽市亳無交集,更無歷史沿革繼承關係。說揭陽市歷史最悠久,就像在說揭陽市憑名稱就是古揭陽一樣,這不是在欺騙無知的人嗎?揭陽市繼承古揭陽縣歷史憑什麼?憑宋置縣治嗎?可笑!整個義安郡歷史二百六十多年沒有揭陽縣,隋唐潮州近幾百年也沒有揭陽縣,到了宋代潮州才置屬縣揭陽縣,難道宋潮州府設揭陽縣,是為了繼承已經近千年沒有行政設置的漢揭陽縣?紀念漢揭陽而已吧!

有潮汕論者說,粵東不顯示古揭陽是歷史虛無主義。卻忘了潮汕二字本就是缺揭的;歷史沒有汕字,就說有潮汕,其實都是歷史虛無主義。潮汕一詞本就不是中華原生態文化產生,也並非民間約定俗成,而是商埠洋人原創,並在徵稅過程一手導演的。證據顯示,潮汕是商埠洋人干涉中國的結果,潮汕二字用於表述中國地方傳統文化,是崇洋媚外西化思潮作祟。

所以,說地方歷史,三個市本來就同屬一地潮州最久。論建制,定揭縣、古揭陽縣治並不是在揭陽市境內,與揭陽市無關!秦揭陽縣是杜撰,漢揭陽與宋置揭陽並沒有繼承關係,如果揭陽市憑現名稱就可搬來定揭縣治或古揭陽縣治,那便是中國史學界的沉淪。

如果以市論,汕潮揭排列已經說明問題,若以縣治論,今榕城是宋置揭陽縣城,三市最慢!汕頭有潮陽縣,潮州有海陽縣,都比宋置揭陽縣歷史悠久。以區域中心論,潮州府城歷史地位最高,歷史長達一千六七百年是區域直管中心,自然形成了屬於潮州名屬的文化。至於古揭陽(定揭),粵東三市和梅州,閩南漳州都有份,實際也等於誰都無份,應由省一級繼承。潮汕論者說揭陽縣歷史二千二百多年,古今揭陽不分,明顯就是公開造假!

廣東粵東三市揭陽、汕頭和潮州,哪一個歷史最為悠久?

1952年至1957年,新中國設置潮州市為粵東行署駐地,領二十一縣,已經向全世界宣佈潮州市是繼承潮州府的城市。汕頭學者重拾清朝商埠洋關西方列強推銷的潮汕論,挾洋自重,府埠並稱自稱中華傳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歷史學一向追求嚴謹,對於可靠史料之外的那些屬於推測、闡發的部分,原則就是,“無徵不信”,“孤證不足為據”。真理是由爭論確立的;歷史的事實是由矛盾的陳述中間清理出來的(馬克思給恩格斯的信件)。

廣東粵東三市揭陽、汕頭和潮州,哪一個歷史最為悠久?

當然,這是當地的歷史形成。如果以現在的潮汕揭三市的當地人而論,可以說,三地目前都是福建移民後裔,當然是福建的文化。而三地的歷史,要數掲陽,秦朝時廣東古邑四縣之一,但那時的揭陽居住主人及文化與目前的福建文化截然不同,福建人移民到粵東那是明清之事,它們以強勢趕走當地土著,佔據粵東粵西沿海岸。其次歷史就是潮州,以前叫海陽,汕頭是澄海縣一個海邊碼頭,後來建國後由於政治原因變成三地政治經濟中心,汕頭的歷史最膚淺。


廣東粵東三市揭陽、汕頭和潮州,哪一個歷史最為悠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