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 盧前村


揭陽 盧前村

盧前村北倚黃岐山、南臨榕江北河,現為揭陽市榕城區東興街道中心地帶。全村盧姓,約2300人口。

揭陽 盧前村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戊申九月,侗祖原配夫人恆德三薛氏去世,壽四十三,侗祖其時正在京城任國子監直講,遂趕回潮州,親自為薛氏媽擇海陽縣黃岐山吉地(今屬揭陽市),買地安葬。薛氏媽初封安人,誥贈東平郡君,薛氏媽墓苑在黃岐山最大,周邊民眾稱盧厝墳“大穴”。每歲九月初三,盧氏後世子孫祭拜不綴。


盧前創村基祖盧振祖,字素直。盧前村有振祖公廳保存至今。振祖公安葬黃岐山,墓塋至今猶存。

揭陽 盧前村

揭陽 盧前村

據潮陽鳳港盧氏族譜記載,大得公(侗系六世)長子道惠(1283 -1350)生有六子,第三子名振祖。根據道惠公長子振男公生卒年(生於元武宗大德十一年即1307年,終於元惠宗至正十六年即1356年)推斷,振祖公約生於1311年前後(元武宗至大四年)。

1992年盧前村盧氏將二世祖懷乾公(振祖公次子)移葬黃岐山,在原古墓中出土有元朝銅錢、銅鈕釦。

以上可基本可以判斷,振祖公為鳳港大得公孫(侗系八世),於元朝年間從潮陽鳳港遷揭陽黃岐山盧厝陵前定居,創盧前村盧氏。


盧前從創鄉開始,盧氏族眾就把盧氏祖墓與本族緊密聯繫在一起,不管時代如何變迂,盧前盧氏都十分重視祖墓的守護和祭祀。

盧氏薛氏媽祖墓前面的山往昔稱“盧前山”,山腰建有一山書齋,是昔時盧前村盧氏子弟讀書及守護祖墓之地。過去要上山必須經過山書齋,山書齋內供奉感天大帝(伯公),俗稱“盧前伯公”。凡上山掃墓者都應先拜伯公,後謁祖墓,一直沿襲至今。因盧前伯公求之必應,遠近聞名,香火歷來十分旺盛,廟祝(治宮)向來都是由盧前村人擔任,最後一位治宮者是嬋坤公。解放後因破除迷信而中斷,現由東山村人擔任治宮。

1975年開山造田運動之始,東山公社在鳳內盧厝陵一帶遷墳築梯田39畝,薛氏媽宋墓首當其中。文化部門把薛氏媽宋墓列為文物發掘重點對象,派專人監管。時有盧前村幹部和族中長者不畏風險,自始至終,組織宗親日夜看護墓塋,守護祖媽骸骨,並與主管部門申明只求收回完整屍骨,祖墓中如有文物盡交由政府處理。當墓穴出土時,盧前村的校川、春潮、林城、亞乾四人當即將薛氏媽骸骨細心撿拾裝金。據春潮、林城、亞乾三人回憶:開棺時薛氏媽衣服、棺被、面容、毛髮仍完整(見空氣後逐漸腐褪),只缺一個牙齒,足證寶地靈氣千年長存;也確證了該墓穴是薛氏媽墓,糾正了長期以來誤傳黃岐山祖墓是“秦氏媽墓”之誤。隨後,盧前村長輩及時通報揭陽盧姓七村宗親共商遷葬事宜,在盧氏各村宗親協力下,把祖媽骸骨重新擇吉葬於嶺上福地,墓前書刻“盧祖墓”字樣。

揭陽 盧前村


1987年得悉有關部門擬在墓址前後闢建丁日昌遷移墓,盧前村遂聯合各地宗親上書向揭陽縣政府申請在原墓址恢復祖墓;同時泰國盧氏宗親總會在曼谷與丁氏宗親總會達成共識,丁氏宗親總會放棄“丁日昌墓”移葬黃岐山鳳內計劃。1990年10月17日,泰國盧氏宗親總會派代表回國,上書揭陽縣人民政府,要求修復黃岐山盧氏祖墓。隨後,揭陽盧氏宗親推舉組成領導小組,負責聯絡籌劃事宜。1997年,揭陽市人民政府把盧侗夫人墓列為文物保護點,同意在原墓址建設盧侗夫人紀念亭閣及建設潮州八賢紀念館。1998年揭陽盧氏宗親組成理事機構,籌劃重修薛氏媽祖墓,工程以“潮州八賢紀念館暨盧侗夫人紀念亭閣”為主題。首期工程以揭陽盧氏裔孫大力捐建,粵東各地盧氏宗親及泰國盧氏宗親總會鼎力支持,2003年12月28日,第一期工程落成剪綵。2003年12月揭陽市政府把“潮州八賢紀念館暨盧侗夫人紀念亭閣”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9日 潮州八賢紀念館暨盧侗夫人紀念亭閣第二期工程落成剪綵。


揭陽 盧前村

揭陽 盧前村

揭陽 盧前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