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都是投資商鋪:有人被坑上百萬,有人月入十幾萬

現如今,在二三線小城,買房投資已不再一本萬利,許多投資者轉而考慮投資商鋪。擁有商鋪,自己做老闆,是比較好的獲取財富的手段。但是,選擇商鋪也有門道,不小心可能踩中各種坑。

如果你接到推銷商鋪的電話超過3個,會很快發現,推銷員的理由幾乎都差不多。

歸納一下無外乎這6個:低總價、產權商鋪、回報率高、售後包租、知名板塊、品牌開發商。就這6點,我們一一破解。

1.低總價:可能很難租

有的銷售給你打電話,“大哥,商鋪總價20萬元到30萬元,有沒有興趣?”不得不提醒你,通常低總價商鋪隱含的信息是:面積小(不到15平方米)、新鋪、偏遠尚在開發的地區,周邊配套遠未成熟。

這樣的商鋪買來,你要面對的就不是租金高低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租得出去。

都是投資商鋪:有人被坑上百萬,有人月入十幾萬

賣給個人的低總價商鋪,有實力的運營團隊可能不願接手,這會讓項目在培育期和價值成長方面變數更多。

因為商業街商鋪租金要靠整條商業街的人氣帶動,面積大的適合更多的商業業態:餐飲、服裝、美容美髮、房產中介、電玩商店等,而小面積大部分只能做小吃店和特色小店。

2. 產權商鋪:回報率不一定高

產權商鋪,是對於使用權商鋪而言,它最大的好處是能抵押貸款,而使用權商鋪不能。

產權商鋪的另一個的好處是能再次出售,但是等你把商鋪轉手賣掉的時候,會發現買賣差價的大半,都變成了稅金。

都是投資商鋪:有人被坑上百萬,有人月入十幾萬

土地增值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加起來可能佔到差價的一半以上。

如果你是因為租金提不上去,甚至租不出去要賣掉,誰會願意以更高的價格接手一個爛鋪呢?

3.商鋪回報率高達15%:騙你的

正常情況下個人投資的商鋪,實際租金回報率在4%至5%是比較可信的,租金回報率保持在4%以上的水平,商鋪就進入了熟鋪的發展軌道。

如果是沒有開始運營的商業街商鋪,任何廣告和銷售人員承諾的回報率,都是預估值

理論上應該走訪周邊商戶,用市場比較法,從周邊商鋪的行情價、商鋪的地段、位置、人流量、消費者的承受能力、品質、物業管理等各方面綜合考量,估算出最後結果。

如果銷售人員跟說,還沒開業的商業街年投資回報率是10%、15%,你相信就是太年輕了

都是投資商鋪:有人被坑上百萬,有人月入十幾萬

4.售後包租:法律禁止的明坑

1)提升價格後再打折的陷阱

售後包租、返本銷售,都是以穩定回報、低風險吸引人購買,加快資金回籠速度,為下一輪開發準備資金。

有的開發商用“買完之後5年內每年付租金”吸引你,到了正式籤買賣合同的時候,告訴你5年租金,直接在交易款裡抵扣。這招是不是很眼熟?

沒錯,這和大減價前改價格標籤差不多,先把價格提上去,再打折、返還,引得人們蜂擁上去買,其實你一點便宜沒佔到。5年後再租不出去,就被晾在那兒了。

都是投資商鋪:有人被坑上百萬,有人月入十幾萬

2)開發商跑路風險

售後包租一般會籤兩個合同,一個是售,一個是租。售就是業主買房的商品房買賣合同。租就是你再把房子出租給開發商的委託經營管理合同。

正常的開發商做商場,目的是未來能獲得商鋪經營的收入。如果出售商鋪,開發商會出售一部分,另外一部分自己保留,然後進行統一經營。

一般來說,開發商自己保留的商鋪比例越高,商場就越好,反之銷售的比例越高,商鋪就越差。正常出售給業主的(部分)商鋪,本來完全不需要再從業主手裡租回來。

都是投資商鋪:有人被坑上百萬,有人月入十幾萬

售後包租這個商業模式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如果開發商承諾售後包租,而且租金豐厚(大概是房價的8%—16%),這可能就存在商鋪經營不善、開發商撤資等問題了。否則開發商能賺錢的大買賣,憑什麼讓你分一杯羹呢。

售後包租協議簽完,隨後可能會伴隨一系列問題:租金不到位、物業管理發生問題、房產證無法辦理、商鋪經營不善、開發商跑路、樓盤爛尾等等。

3)法律命令禁止售後包租

為了解決售後包租的問題,給買房人造成的巨大損失,政府專門在《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中明令禁止售後包租。

都是投資商鋪:有人被坑上百萬,有人月入十幾萬

到了2011年,最高院又專門出臺了司法解釋。《關於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條 實施下列行為之一,符合本解釋第一條第一款規定的條件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的規定,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定罪處罰:

(一)不具有房產銷售的真實內容或者不以房產銷售為主要目的,以返本銷售、售後包租、約定回購、銷售房產份額等方式非法吸收資金的。

按照這個司法解釋,售後包租屬於非法集資,可以判刑,最高可以判刑10年。

5. 知名板塊:地段標準為1公里

地段對商鋪來說它的意義也很重大,因為這直接關係到商業街有多少人流量、周邊商業環境的成熟度。商鋪街的位置,如果恰好在某成熟或著名商業地段附近,你的投資風險會小一點。

遠離市中心的開發商,在銷售商鋪時常常會傍“概念”。正在建設的雄安新區,周邊方圓10公里的在售商鋪,都說自己在“雄安板塊”。

都是投資商鋪:有人被坑上百萬,有人月入十幾萬

實際上,商業輻射效應的作用範圍,是按照步行距離來算的。有消費意圖的人,從一個商業核心走到附近的消費目的地,800米至1000米是心理極限,商業核心的有效輻射範圍絕不超過1公里。

而有效輻射範圍內的商鋪,發展商或經營者也很清楚它的前景,幾乎把產權握在自己手裡,只租不售。即便是出售,也不大會有“20萬元買旺鋪”的餡餅砸在你頭上。

6.發展商、運營商最重要

相比包租、地段等因素,資源豐富的品牌發展商和運營商,才是最至關重要的。商業街商鋪通常靠集群效應發展,單個業主的投資、管理能力差別很大。

如果沒有統一的招商,整個商業街的商鋪就會變成你租出去賣麻辣燙、我租出去開美甲店,租約到期可能又變成奶茶鋪。沒有基於消費心理和商業規律的合理安排,租金水平很難有穩定增長

如果沒有足夠專業的運營商,商業街開業以後也會顯得混亂無序,十年八年都成熟不了。

都是投資商鋪:有人被坑上百萬,有人月入十幾萬

發展商的招商能力是首先要考量的。能否在建成以前談妥幾家強有力的“主力店”,幾乎是一條商業街能否發展起來的關鍵。

如果商業街商鋪在賣給你的時候,已經全部建好了,但銷售人員還沒法告訴你,開業的時候都有哪些商家進駐,那你最好別買了。這說明發展商的招商能力差,而且招不來商家入駐,也很難吸引來優質的運營商長期合作。

歸納一下,低總價、產權商鋪、回報率高、售後包租、知名板塊這5點,可能都是開發商的噱頭,要注意識別風險。如果想投資商品,最應該關注的是品牌開發商,看開發商的實力是否強大,能讓商業街繁榮,進而讓你的商鋪賺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