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安市城之戰中唐軍是否被高句麗大敗,李世民眼睛被射瞎有這事嗎,有何歷史依據?

金火土氵木


大家好,我不請自來的說一下這個事情。


安市城之戰史料上記載的還是很清楚的。大敗什麼的,不存在的!李世民眼睛被射瞎什麼的,更是不存在的!

按《舊唐書·太宗本紀》的說法,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攻擊高句麗的唐軍抵達安市城下。之後,唐軍在李世勣的指揮下,首先擊潰了高句麗的十五萬援軍,於七月開始進攻安市城。攻城戰一直打到了九月,唐軍也沒能攻下安市城。到了十月,唐太宗李世民考慮到遼東寒冷的冬季要到來了,因此選擇了退兵。

要知道,在唐太宗第一次攻伐高句麗的戰爭裡,唐軍一共才損失了兩千人。就算這兩千人全損失在安市城的攻城戰裡,也算得不大敗。

而《資治通鑑》則有更多詳細的記載。唐軍攻城時,城裡的高句麗人因為看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儀仗傘蓋,而吵鬧喧譁。估計是罵了一些不好聽的,所以李世民生氣了,下令說,等城破了,就要把城裡的男子全都屠殺掉。

之後就發生了一場高句麗人針對攻城唐軍的夜襲。

因為李世民聽到了城裡有雞叫和豬叫聲,判斷高句麗人在殺豬宰雞,從而推斷高句麗人要夜襲了。因為圍城一個多月了,城裡的食物肯定不足了。現在突然殺豬宰雞,說明是高句麗人在犒勞敢死隊,晚上一定會進行夜襲。於是,唐軍就做了準備。

果不其然,當天晚上幾百個高句麗敢死隊順著繩子從城上下來,想偷襲唐軍,結果被早有準備的唐軍給打了個落花流水。

期間,唐太宗李世民可能因為自己的預判準確了,所以浪了一下,親自帶隊殺到城下,暴打那些高句麗敢死隊。這可能是安市城之戰中,李世民唯一一次進入高句麗人的弓箭射程。

但進入高句麗人的弓箭射程和被射瞎一隻眼,還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啊!

在唐朝與高句麗的史料裡,都沒有李世民此戰受傷的記載。

那麼這個說法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1732年,朝鮮一個叫金昌翕的人,在其所寫的《三淵集》首次出現了有關射瞎李世民一隻眼睛的最早文字,“鳳城或雲是安市,千秋大膽楊萬春,箭射虯髯落眸子。”“虯髯”指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但問題是《三淵集》是一本小說啊!

類比一下,就好比有人在起點寫了一本小說,說自己嫁給了王思聰,有人會當真嗎?

其實一開始朝鮮人自己也不信,朝鮮王朝正宗年間的小說家樸趾源在其詩文集《燕巖集》,也只是說“又世傳安市城主楊萬春,射帝中目”。意思是,我聽說有人說李世民被射瞎一隻眼睛啊!但我不保證這個說法的真假啊!

然而,到了20世紀,這說法不知道怎麼就被韓國人開始相信和傳播了。結果導致現在很多中國人也相信這個說法……

這都什麼鬼啊!


冷兵器研究所


這是胡說八道。

1、唐軍沒有攻下安市城,但絕不是打敗仗

在安市城之戰中,唐軍戰術是圍城打援。高麗出動15萬大軍救援安市城,第一仗就中了唐軍的埋伏,被擊斃兩萬多人;高麗軍大潰敗,其統帥高延壽逃入山中,被唐軍包圍,最後率3萬8千人投降。在整個打援戰中,唐軍殲滅高麗軍約6萬人。

但是,由於安市城主的堅強抵抗,唐軍最終未能攻下該城。由於時節已是深秋,遼東早寒,唐太宗不得不撤圍而返。從戰略上說,唐軍沒有贏得勝利;從戰術上說,唐軍殲滅大量敵軍,取得輝煌的勝利。據史書,唐軍在整個安市城之中的傷亡只有兩千多人。這個傷亡數字可能有水份,但仍然說明唐軍傷亡數量並不大。

2、關於唐太宗被射瞎與安市城主的身份之謎

唐太宗被射瞎就是瞎編,不提一說。

安市城主無疑是古高麗王國的拯救者與英雄,但是此人的姓名,卻不見於史冊,這也一件憾事。但是後來卻冒出姓名來,一則說是梁萬春,二則說是楊萬春,這基本是屬於無稽之談。因為從安市城之戰後將近一千年的時間,沒有任何史料記載過這個名字,這個名字的出現,是後世編造的小說。後來小說流傳到了朝鮮,遂將他當作真實的人物,其實是經不住考證的。

3、安市城主跟現在的韓國、朝鮮沒有半點關係

這裡必須指明一點,後來韓國人將安市城主當作朝鮮的民族英雄,其實古高麗國與後來的高麗是不同的國家。

古高麗或者叫高句麗,與現在的朝鮮並非同一個概念,古高麗乃是朝鮮半島北部扶余人所建之政權,對於朝鮮來說,其實是一個外來政權。中國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古高麗是中國古代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國土大多位於今天的遼東地區。

朝鮮半島曾被扶余人統治,不能說扶余人就是朝鮮人;就正如朝鮮曾被西漢統治,你不能說大漢帝國也是朝鮮的吧。史不載其名的安市城主,的確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名將,他可是遼東人,跟韓國屁關係呢?可笑的是,現代韓國為從歷史汲取精神營養,把一個小說人物的名字套在安市城主頭上,又把他列為朝鮮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真是荒唐之至。要知道,朝鮮半島一大半,還一度成為大唐帝國的領土呢。


君山話史


毫無歷史依據,基本就是韓國人一廂情願的意淫。

平心而論,安市城之戰高句麗確實表現不錯,與唐軍基本打成了平手,最後唐軍因為久攻不下,凜冬將至,便放棄了攻城,撤回了中原。高句麗雖然達成了戰略目的,但是自身損失也不小,因此絕談不上大敗唐軍,而所謂的李世民眼睛被射瞎更是無稽之談。

李世民眼睛被射瞎這個說法是來源於18世紀的一本朝鮮小說,名叫《三淵集》,裡面第一次提到安市城的守將楊萬春“箭射虯髯落眸子”,這裡的虯髯就是指唐太宗李世民。這一說法後來在朝鮮民間流傳甚廣,到了20世紀,已經演化出了非常細緻的版本,比如1911年的《桓檀古紀·太白逸史》,其中記到:“世民憤不自勝,敢出決戰,楊萬春乃呼聲張弓。世民出陣,矢浮半空,遂為所中,左目沒焉。世民,窮無所措,從間道遁”描寫的栩栩如生,幾乎可以以假亂真,楊萬春從此莫名其妙的成為了韓國的民族英雄。(高句麗和如今的韓國有沒有關係還是個問題)之後,在韓國民族主義方針的影響下,韓國的多個影視劇更是對這一虛構戲說的橋段大加渲染,讓這個小說家的荒唐之言家喻戶曉,在韓劇《帝國的早晨》中,李世民不僅被射瞎了眼睛,還將大半個江山割讓給了高句麗,其情節之荒唐實在令人咂舌。

至於當初的朝鮮人為啥要編這個段子,這根滿清入主中原有關,朝鮮一直視明朝為正統,如今不得不臣服於作為“蠻夷”的滿清,著實讓這個自詡為小中華的國家不滿,但由於被清朝揍過好幾次,朝鮮不敢明面反抗,只能通過文學作品和對歷史事件的戲說來發洩怨恨,對唐朝和李世民的謾罵實際上就是對清朝怨恨的轉移,通過將曾入侵過朝鮮的清朝比喻為唐朝,從而隱藏自己對於滿清的怨恨。

至於現在韓國人為什麼還炒作這事,則是民族主義在作怪,韓國人的歷史就是一部被欺凌的歷史,一千多年從未雄起過,因此為了彌補自己受傷的自尊心,只能通過篡改歷史來安慰自己,韓國人不斷的篡改歷史,不但不能證明他們的強大,反而更暴露出與經濟實力不匹配的民族自卑心理。


沉思的托克維爾


我談談我的看法。

我認為,整個安市作戰,是分為野戰和攻城戰兩部分的,野戰(駐蹕之戰)唐軍是打贏了的,而且是完勝,斬首2萬,高句麗成建制投降3.68萬人;攻城戰確實沒打好,主要原因是李道宗土山失利。下面我詳細分析一下。

一、野戰:駐蹕之戰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征討高句麗,一共也就出動了10多萬兵力,這裡面還有沒怎麼發揮作用的水路的4萬人,因此,真正在遼東與高句麗主力拼殺的,也就陸路的6萬人,這6萬人,還需要分兵駐守已佔領地區,掩護後勤補給線,因此,等當年六月到達安市城的時候,唐太宗能夠集中的唐軍也就3萬人。而高句麗來了多少人呢?高句麗和靺鞨兵,一共15萬人,”高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帥高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資治通鑑》)。

3萬唐軍對陣15萬高句麗和靺鞨兵,唐軍當時處於絕對的劣勢。

正常情況下,這仗都不應該打,因為兵力懸殊太大,應該主動撤退才對。

但是,太宗決定要打,既然兵力不佔優勢,就要用計取之。太宗讓李世勣率1.5萬人部署在正面,讓長孫無忌率領1.1萬人從高句麗駐軍的山的北面繞到高句麗背後,太宗親自率領4000人駐紮在北山,作為預備隊。

剛開始,高句麗只發現了李世勣的部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李世勣這裡,正面發起進攻,等到長孫無忌順利繞到高句麗背後時,太宗命令擂鼓,唐軍前後夾擊,高句麗軍大敗,被斬首2萬餘級,高句麗軍剩餘部隊被圍在山上,無法逃脫,在主將高延壽、高惠真率領下被迫投降,降者3.68萬人。此戰繳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還有其他很多物資。

可以說是完勝,這是唐太宗的一個戰爭傑作。野戰大獲全勝,然後太宗就開始進攻安市。

二、攻城戰

攻城戰確實不順,久攻不下,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李道宗的土山失利。原本,太宗命令李道宗在安市城東南角修築土山,修的比安市城牆還高,李道宗派遣果毅傅伏愛率軍駐守土山。有一天,土山塌了,壓在安市城牆上,把城牆也壓壞了,出現了缺口,此時,如果李道宗部署得當,唐軍完全可以趁機攻入安市城,但是,當時傅伏愛私自離開,李道宗也沒有恰當的部署,結果高句麗守軍數百人趁機殺出,奪取了土山。一個絕好的戰機,就這麼錯過了。

按說,李道宗按照唐律是要處死的,但是,太宗迴護李道宗,赦免不問,只是殺掉了傅伏愛。

此後,在九月間唐軍班師了。這是李世民對形勢的準確判斷,遼東嚴寒之地,九月已經是深秋了,天氣已經很冷了。幸虧是九月就撤軍了,要是再遷延一段時間,就要出大事了。即便是九月撤的軍,在十月初一的時候,還是遇到了暴風雪,有士兵因此凍死。但因為撤退及時,唐軍整體得以保全。

三、其他方案討論

在作戰期間,李道宗曾提出率軍5000人,直趨平壤(戰後李靖也表示贊同),後來,高句麗降將高延壽、高惠真也提出,繞過安市城,攻打烏骨城,然後直趨平壤。

聽上去都很美好,實際上呢?安市城之所以打不下來,就是因為它比較堅固險要。而平壤城,是一座更加堅固險要的大城,想依靠閃電出擊,快速打下平壤城,無異於痴人說夢。因為當時李道宗也好、李靖也罷,都沒去過平壤,在地圖上推演可能是可行的,但是實際上,考慮到平壤城的守備情況,就不可行了。至於高延壽、高惠真,本來就是降將,居心叵測,他們的話,豈能全信。

後來蘇定方、契苾何力龍朔元年(661)討伐高句麗的時候,實際上就是檢驗了李道宗等人的這一作戰設想,由契苾何力在遼東陸路進攻,蘇定方率軍從海路直接進攻平壤城,結果如何呢?蘇定方大軍頓兵於平壤城下,半年仍未能攻克,最後糧盡而還。這就充分說明李道宗等人的方案是不可行的。

四、唐太宗是否被射瞎

無論唐朝歷史,還是半島的史料,均未記載唐太宗曾被射瞎。直到高麗學者金富軾編寫《三國史記》的時候,仍然沒有唐太宗在安市城被射瞎的任何記載,金富軾只是在記錄安市之戰後,發表了一段議論:

則其城主,可謂豪傑非常者矣。 而史失其姓名 ……甚可惜也。

而根據唐朝史料的記載,一直到貞觀十九年(645)十二月以前,太宗的身體一直很好。九月撤退途中,太宗還幫助將士們一起鋪路,“上自系薪於馬鞘以助役”。十月,唐太宗聽說太子要來迎接,親自率領騎兵快馬前進,“從飛騎三千人馳入臨渝關”。可見,這時候,太宗身體都很好。太宗是在到達河北定州以後,在十二月間生病的,此時距離安市之戰結束,已經差不多3個月了。


以上是我對唐太宗安市之戰的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如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詳侃歷史


剛好前幾天看過《安市城》這部劇,說句實話這絕對是近幾年來韓國拍的最好的一部古裝電影。戰爭場面宏偉壯觀、服飾道具高度還原(特別是唐軍攻城武器的特寫,完全是復原歷史),高逼格高水準的製作秒殺一眾國產古裝電影。但是在製作水平高超的同時,本片又嚴重扭曲歷史,把一代雄主唐太宗刻畫成一個窮兵黷武、好戰喜功的“武夫”,還捏造唐太宗在安市城之戰被射瞎一隻眼的歷史。歷史上的高句麗本與朝鮮半島沒有多少關係,在劇中,高句麗人說的居然是朝鮮語。




高句麗國是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立的國家,因地而得國名高句麗。高句麗的主要民族成分為古代世居中國東北地區的濊貊和扶余人,於公元五世紀達到其統治巔峰期,領土範圍橫跨中、朝、韓三國。除了原住民高句麗人,還吸納了部分靺鞨人和古朝鮮三韓人。因此朝鮮、韓國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高句麗後來也被簡稱為高麗,但與公元七世紀在朝鮮半島建立的王氏高麗是兩個完全不同沒有任何關係的國家。





高句麗歷史上一直遊離於中原王朝之外,彪悍的民風和善武的精神使中原王朝極難控制這裡。隋唐兩朝四代君主,歷時70年都未能完全臣服此地。611年隋煬帝舉傾國之兵共計百萬人東征高句麗,勝敗未分竟直接導致隋朝滅亡。唐太宗李世民曾感嘆到:“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然而,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含章可貞,無成有終。大意是:現在天下安定,四方子民莫不臣服,唯有高句麗這個地方還不安分。由此可見,高句麗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是極難啃的一塊硬骨頭,但高句麗問題不解決,北方勢必不會太平,正是在這種歷史大背景下,唐太宗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東征高句麗之戰,安市城戰役,正是發生在這一次的東征。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兵五十萬大舉征伐高句麗,一路勢如破竹。至六月初大軍南下深入遼東。二十日唐軍抵達安市城(今遼寧省大石橋市北湯池村)下,馬不停歇兵不卸甲即縱兵攻城。當時城中僅有不到三萬守軍(並非電影裡所說的5000人),危機關頭,高句麗北部耨薩(相當於都督)高延壽、高惠真率15萬高句麗、靺鞨兵前來救援安市城。唐軍大破高句麗、靺鞨兵,斬首兩萬多級(通常因為很多首級難以統計,所以實際殺敵數遠多於斬首數)。高延壽、高惠真率剩餘的三萬六千八百人投降於唐朝。




隨著援軍大敗於唐朝,安市城已經基本成了一座孤城。但唐軍幾次強攻城池皆被高句麗軍打退。隨軍出征的江夏王李道宗想出一個高明的辦法,命令部眾在城東南筑土山,逐漸逼近城牆;又以士卒輪番交戰,用衝車炮石毀城樓(這個攻城方式在電影《安市城》得到高度還原)。同時守城高句麗軍也不斷增高城牆抵禦唐軍的瘋狂進攻,又立木柵隨時堵塞被毀之處。唐軍築山晝夜不息,經數旬,山頂高出城牆幾丈,道宗以兵駐守。山頂坍下壓崩城牆,駐守山頂的果毅都尉傅伏愛擅離職守,高麗守軍趁機組織數百名敢死隊,衝出被壓倒的城牆缺口,奪佔土山。





為了這座可以居高俯瞰安市城的土山,唐軍和高句麗反覆派兵爭奪,唐軍盡出精銳部隊連續三晝夜不停對這個彈丸之地的土山發起強攻,一時之間戰死士兵的屍體層層疊疊,血水把整座土山都染成紅色。 安市城主楊萬春更是親冒矢石與城中軍民頑強抵抗,最終力保土城不失,唐軍損失慘重。隨著攻城遷延日久而毫無進展,而遼東已至秋冬,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而且軍隊的糧草將要耗盡,唐太宗最終決定放棄安市城,下令班師。




唐朝攻打安市城之戰,江夏王李道宗是前軍主帥。因此不可能出現像電影《安市城》所演的那樣,唐太宗每戰必親臨陣前,更不可能像劇中楊萬春僅憑一把如天神相助的弓就能射瞎李世民的一隻眼睛。此戰唐軍雖敗,但整體上卻是大勝而歸,此後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於總章年間再起大軍征伐高句麗,高句麗至此逐漸走向衰敗。


大國布衣


說李世民被射瞎眼睛,應該是韓國電影看多了。此說來源於民間傳說和韓國影視劇的意淫,不足為信。安城市之戰,是唐軍主動退兵,並不是被高句麗擊敗。

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後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

高句麗極盛時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是東北亞一個強國,對中原王朝產生一定的威脅,所以中原王朝多次出兵攻打高句麗,但都沒有完全征服和消滅。

唐太宗時期,唐朝武力強盛,先後消滅東突厥、吐谷渾、高昌等國,又打敗薛延陀汗國,西域臣服,四夷來朝。此時,只有高句麗沒有臣服,還聯合百濟攻打新羅。

新羅抵抗不住,派使者向唐太宗求救,而唐太宗先禮後兵,先派人前去勸解高句麗退兵,而高句麗不但不聽從勸解,還派人到薛延陀汗國挑唆與唐朝的關係,大有與唐朝抗衡之勢。

鑑於此,唐太宗不得不對高句麗用兵。公元644年,唐軍兵分兩路,一路由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領兵四萬由萊州走海路直搗平壤,一路由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世勣領兵六萬走陸路向遼東進發。



這次征討總共十萬人,而唐太宗李世民也親臨前線指揮。唐軍一路勢如破竹,連克建安城、蓋牟城、卑沙城、遼東城、白巖城等城池,一直打到達安市城外。並且擊敗高句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率高句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兵,殲敵數萬人,繳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一萬多領,以及其他大量兵器,高句麗舉國震驚。

九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由於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未能攻克。時近深秋,唐太宗因為當地變冷早、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而且糧食將盡,所以決定班師還朝。



唐軍班師時唐太宗還耀兵於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跡不出,安市城主登城拜辭,唐太宗讚賞安市城主的堅守與忠誠,賜給安市城主縑百匹。之後的返回路上,唐太宗聽說太子來了,為了儘快見到太子,唐太宗還騎馬奔馳,這種情況下騎馬奔馳,由此可見,在徵高句麗以及班師過程中,唐太宗顯然沒有受傷。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收復了遼東大片土地(遼東秦漢時屬於中原王朝),殲滅了大量高句麗有生力量,而且使高句麗人口銳減,高句麗的社會生產力遭受嚴重破壞,國力衰落,為最終消滅高句麗埋下了伏筆。


對話歷史


安市城之戰,是唐太宗第一次親征高句麗的關鍵一戰。唐太宗在安市城下久攻不克,加上東北嚴寒的冬季就要到了,只得退兵。唐太宗也許在安市城受過箭傷,但絕不是被高句麗大將楊萬春射中了眼睛,成了獨眼龍,那只是高麗棒子的自我吹噓罷了。

1,無法攻克安市城的原因

安市城在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

主要是嚴冬來臨,唐朝軍隊的後勤跟不上

唐朝江夏王李道宗,負責修建攻城制高點的土山,上面安放大型拋石機,石彈重達300斤。拋石機打垮了部分安市城牆,李道宗派部將傅伏爰守土山,因為大意,傅伏爰因為私人小事離開土山。高句麗派出數百人的敢死隊從城缺出戰,奪取了土山,並在四周挖掘壕溝堅守,拋石機的石彈反而拋向唐軍。

唐太宗大怒,斬了傅伏爰,命令上萬大軍圍攻土山,三日不能克。

再加上嚴寒和後勤困難,唐太宗只好退兵。

《資治通鑑》記載:

十二月,辛丑,上病癰,御步輦而行。

唐太宗在退兵的路上發病,也許是傷口化膿。

2,隋唐四帝拼命攻打高句麗的原因

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四代皇帝都攻打高句麗,不是這四個皇帝都發了瘋。因為當時的高句麗確實是與中原爭霸東北亞的主要對手。

中原的皇帝甚至以付出了一個朝代滅亡的代價,非要征服高句麗。

高句麗的戰略地理地位非常有利,東到大海,南部是新羅小國,北部是原始的靺鞨部落,只有西部與唐朝和契丹相鄰。只要征服新羅,高句麗只有一面受敵,類似秦朝的地理優勢,或者後來大清的地理優勢。

大唐多面受敵:北部的突厥,東北的高句麗,西北的回鶻,西部的吐蕃,西南的南詔。

蒙古高原也三面受敵:東部的高句麗,西部的回鶻,南部的大唐。

3,高句麗的人口

《舊唐書高麗傳》記載:高麗國舊分為五部, 有城百七十六, 戶六十九萬七千。

這個數據基本是真實的,高句麗本族有二十一萬戶,加上扶余、漢、靺鞨、韓等近70萬戶。按每戶5口人計算,高句麗的人口在350萬左右。

高句麗最高能動員30萬軍隊,僅僅援助安市城的軍隊就達15萬,高句麗還要分兵對付從萊州渡海而來的唐朝張亮的4萬大軍,還要對付南方的新羅。

沒有70萬戶,根本無法動員30萬大軍。

諸葛亮時期的蜀國才28萬戶,軍隊10萬2千人。諸葛亮採用嚴刑重典,才能動員這麼多軍隊。

經過隋末唐初的大戰亂,唐太宗貞觀十三年,戶數恢復至304萬,人口達1235萬。但這些人口大部分在南方,北方的人口與高句麗相比並不佔太大優勢。

唐太宗擊敗突厥之後,高句麗成為唐朝最大的威脅。

4,高句麗的縱橫之術

這是一場東北亞的國際戰爭。

高句麗的聯盟:靺鞨,百濟,倭國,薛延陀。

唐朝的聯盟:新羅,契丹,後東突厥。

薛延陀趁唐朝主力在東北而南下,直撲唐朝首都長安。唐朝盟友後東突厥執失思力,不得已從黃河南撤,李世民派田仁會率軍從長安出發援助,在黃河以南的鄂爾多斯夏州擊敗薛延陀。

百濟和日本主要攻打新羅和防備唐朝的水師。

唐太宗對高句麗盟友靺鞨(女真人祖先)的戰鬥力非常忌憚,“滿人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高延壽率15萬高句麗大軍投降,唐太宗從中把靺鞨人共三千三百人全部挑出來,盡坑之,其他的高句麗人一部分內遷,大部分釋放。

一代明君唐太宗也要學白起坑殺靺鞨降兵,說明李世民對女真人的忌憚心理到了何等地步。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問題分為兩個方面:

一、安市城之戰唐軍是否戰敗?

關於安市城之戰。先來說說在2018年9月19日金光植所導演的《安市城》電影。這部電影所表達的主體只有一個:

朝鮮半島政權,雖然是千年屬國,但可以依靠頑強不屈精神改變歷史

即電影《安市城》更多是表現韓國人作為高麗人的榮耀感

現在來說說歷史上的安市城之戰。安市城之戰即是唐朝和高句麗第一次戰爭。

當時的形勢是:

1、631年,高句麗在遼東修建從扶余城到海邊的長城來防禦唐朝,並和突厥聯盟對抗唐朝;

2、唐朝在擊敗突厥後,和高句麗的南方敵手新羅結盟,宣佈要從高句麗手裡收復秦漢時的遼東土地;

3、642年淵蓋蘇文殺死高句麗王高建武,立高寶藏為王,自封為莫離支執政,但當時的安市城城主楊萬春(正史並沒有留下安市城城主姓名,這是韓國民間流傳的人物)反對淵蓋蘇文,淵蓋蘇文一度想要擊敗楊萬春但失敗;

4、645年,唐太宗親率10萬大軍攻打高句麗,開始第一次朝唐高句麗戰爭,但由於冬季寒冷天氣和北方的薛延陀攻打唐朝,加上唐軍在安市城(今遼寧鞍山)被高句麗軍所狙擊,不得不退回。647年唐朝海陸同時進攻高句麗。648年唐朝薛萬徹率領海軍進攻鴨綠江口。649年,唐朝再次準備進攻,但因為李世民的去世而結束。

具體戰爭形勢看下圖

第一次唐朝高句麗戰爭是一場人數差不多的戰爭,唐軍約10萬人,高句麗軍約15萬人。至於勝負,唐朝可以說是沒有被打敗,因為兵力和實力還在;高句麗可以說打贏,因為他們確實擊退了唐朝軍隊。

第一次唐朝高句麗戰爭用互有勝負,打成平手,應該是最為公正客觀的結論。唐朝沒有能夠守住所奪取的土地,唐軍在除了安市城和鴨綠江附近兩個地方的戰事之外也沒有造成太多的損失。


二、李世民眼睛被射瞎有何歷史依據

1、《舊唐書 高宗上》記錄了唐太宗在安市城之戰回來後確實生病(當然是否被射瞎眼睛,無從考證):

“及軍旋,太子從至幷州。時太宗患癰,太子親吮之,扶輦步從數日。”

所謂的“癰”,需要吸吮,就表示有化膿的現象,不能排除是傷口化膿的現象,當然也不能說就是被射瞎。

2、李世民被射瞎在韓國史料中的依據。

最早提出李世民被射瞎的說法,是來自14世紀中的高麗王朝臣子李薔。李薔是高麗王朝的解元(1353年)、進士(1354年)。李薔在1349年來元朝國子監學習理學,並於1352年回高麗。

李薔作詩嘆詠過唐太宗東征,其中有一句是:

“謂是囊中一物耳,那知玄花落白羽”

這句話就是李世民被射瞎眼睛的意思。這是韓國最早關於李世民被射瞎的說法。

15世紀朝鮮王朝的徐居正追問李薔從何處得知李世民被射瞎:


當時雖有此事,史官必為中國諱,毋怪乎其不書也。但金富軾《三國史》亦不載,未知牧老何從得此?

17世紀朝鮮王朝的金昌翕在送哥哥金昌業去清朝的北京的詩中明確了李世民是被安市城城主楊萬春給射瞎的:

“高麗舊疆踔遠矣。鳳城或雲是安市。千秋大膽楊萬春。箭射虯髯落眸子。若道南漢形勝弱。文皇何如洪太始”

綜述

第一次唐朝高句麗戰爭,可以說唐朝和高句麗打了平手,互有勝負。具體到安市城之戰,雖然唐朝軍擊殺和俘虜了大量的高句麗軍,但那都是高句麗國內派來支援安市城的援軍。唐軍對安市城造成的損害難以估計。同時,唐軍在攻打安市城中的損失應當也不少——否則北京的憫忠寺就不用修建了。

關於李世民被射瞎。《舊唐書》確實記錄了李世民在安市城退軍後生病,將政事交給李治,和李治服侍李世民的事實——李世民很有可能受傷了,因為有化膿的傷口——但不能證實是否是射瞎眼睛!

直到14世紀中期的元朝時高麗的李薔提出了李世民被射瞎的觀點,但所依據的資料無從得知,也因為是詩詞,不能否認這是李薔的誇大之詞。17世紀的金昌翕進一步確認是安市城城主楊萬春射瞎李世民。自此之後,李世民被射瞎就成為了一部分韓國人認定的事實。

在唐朝到宋朝這段時間裡,不管是中國,還是朝鮮半島,都沒有人提出李世民被射瞎的觀點。這說明:

一、李世民被射瞎是虛構不存在,這只是李薔作詩時的誇大和想象;

二、李世民被射瞎是事實,但不管是唐朝、五代、宋初都不會承認和如實記錄這種如此丟面子的事實;同時在高句麗被滅後,唐朝的盟友新羅一統了朝鮮半島,更加不會記錄這種讓自己盟友丟面子的歷史,即徐居正所謂的

“當時雖有此事,史官必為中國諱,毋怪乎其不書也。”——即便李世民被射瞎是事實,唐朝和新羅都不會記錄。

從李世民在安市城之戰回來後身體不舒服,和處死數千靺褐俘虜來看,李世民在安市城之戰受傷的可能性不能排除。雖然很傷感情和自尊,但戰爭就是戰爭,受傷是很平常。

李世民從18歲起兵就上戰場搏殺,安市城之戰李世民要親自上戰場搏殺,沒有人能夠或者敢於阻攔。因此,安市城之戰打了三個月,李世民親自下戰場並非沒有可能,因此而受傷,也並非不可能。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唐太宗徵高句麗的安市城之戰,從參戰人數、傷亡人數來看,唐軍算的上是大勝的。唐朝大破高句麗、靺鞨聯軍,斬殺兩萬餘人,高延壽、高惠真率剩餘的三萬六千八百人投降於唐朝。唐朝還繳獲馬五萬匹、牛萬頭、鐵甲上萬副,還有很多其他武器。這種戰果是驚人的。但是,從唐軍的戰略意圖來看,唐軍並沒有完成對高句麗的統一,而且,作為進攻方,唐軍遠征,單是糧餉的供應就十分的勞民傷財,就算說是敗也還說得過去。

李世民被射瞎一隻眼的傳聞在中國是沒有的,可是安慶城在中國地界,高句麗只有一小部分在現在朝鮮境內,但是這種傳說只有朝鮮才有,最早的起源居然是唐太宗死後千年的詩歌、小說,傳說中,唐朝50萬軍隊被打的落花流水,割讓了長江以北給高句麗。難道這個就是孔子是韓國的,老子是韓國的,中國是韓國的起源嗎?

別的不說,韓國人也太瞧的起咱們了,李二同志要是負擔的起五十萬軍隊遠征的消耗,估計做夢都要笑醒了吧。真相是高句麗跟韓國棒子沒啥關係,要說關係嗎,就是現在韓國領土那裡的新羅總是被高句麗欺負,而新羅、百濟才是朝鮮的固有領土。你說歷史本國沒有記載,卻出現在外國幾千年後的小說裡。能是真的嗎?

不過,關於安市城之戰的朝鮮方面的記載,真的很韓國。


魔智


呵呵,是棒子的影視劇瞎編的,你還真信吶?棒子的尿性和無恥篡改歷史的劣根性 難道還不夠聞名嗎。實際上唐軍攻打高句麗幾乎沒輸過,但是有幾場沒有什麼成果,主動撤軍,卻也逐步壓縮消耗了高句麗,到唐高宗時終於拔掉了這根硬骨頭,將其領土併入了大唐。而讓棒子魂牽夢繞的高句麗跟棒子其實壓根沒關係,棒子是新羅人的後代,高句麗是中國的少數民族史。



彈丸小國也想有個自豪的祖宗可以理解,不過過份篡改、編造歷史就太沒有道德邏輯和羞恥心了。棒子甚至要求中國把高句麗時期的版圖“還”給韓國,你說可笑不可笑!別說是一千多年前的事,而且高句麗還不是棒子國的歷史。


棒子yy歷史的功力世界無人能敵!

歷史與領土都很貧瘠的棒子總想把高句麗的輝煌歷史及疆域版圖據為己有實在是無恥的妄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