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安市城之战中唐军是否被高句丽大败,李世民眼睛被射瞎有这事吗,有何历史依据?

金火土氵木


大家好,我不请自来的说一下这个事情。


安市城之战史料上记载的还是很清楚的。大败什么的,不存在的!李世民眼睛被射瞎什么的,更是不存在的!

按《旧唐书·太宗本纪》的说法,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攻击高句丽的唐军抵达安市城下。之后,唐军在李世勣的指挥下,首先击溃了高句丽的十五万援军,于七月开始进攻安市城。攻城战一直打到了九月,唐军也没能攻下安市城。到了十月,唐太宗李世民考虑到辽东寒冷的冬季要到来了,因此选择了退兵。

要知道,在唐太宗第一次攻伐高句丽的战争里,唐军一共才损失了两千人。就算这两千人全损失在安市城的攻城战里,也算得不大败。

而《资治通鉴》则有更多详细的记载。唐军攻城时,城里的高句丽人因为看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仪仗伞盖,而吵闹喧哗。估计是骂了一些不好听的,所以李世民生气了,下令说,等城破了,就要把城里的男子全都屠杀掉。

之后就发生了一场高句丽人针对攻城唐军的夜袭。

因为李世民听到了城里有鸡叫和猪叫声,判断高句丽人在杀猪宰鸡,从而推断高句丽人要夜袭了。因为围城一个多月了,城里的食物肯定不足了。现在突然杀猪宰鸡,说明是高句丽人在犒劳敢死队,晚上一定会进行夜袭。于是,唐军就做了准备。

果不其然,当天晚上几百个高句丽敢死队顺着绳子从城上下来,想偷袭唐军,结果被早有准备的唐军给打了个落花流水。

期间,唐太宗李世民可能因为自己的预判准确了,所以浪了一下,亲自带队杀到城下,暴打那些高句丽敢死队。这可能是安市城之战中,李世民唯一一次进入高句丽人的弓箭射程。

但进入高句丽人的弓箭射程和被射瞎一只眼,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啊!

在唐朝与高句丽的史料里,都没有李世民此战受伤的记载。

那么这个说法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1732年,朝鲜一个叫金昌翕的人,在其所写的《三渊集》首次出现了有关射瞎李世民一只眼睛的最早文字,“凤城或云是安市,千秋大胆杨万春,箭射虬髯落眸子。”“虬髯”指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但问题是《三渊集》是一本小说啊!

类比一下,就好比有人在起点写了一本小说,说自己嫁给了王思聪,有人会当真吗?

其实一开始朝鲜人自己也不信,朝鲜王朝正宗年间的小说家朴趾源在其诗文集《燕岩集》,也只是说“又世传安市城主杨万春,射帝中目”。意思是,我听说有人说李世民被射瞎一只眼睛啊!但我不保证这个说法的真假啊!

然而,到了20世纪,这说法不知道怎么就被韩国人开始相信和传播了。结果导致现在很多中国人也相信这个说法……

这都什么鬼啊!


冷兵器研究所


这是胡说八道。

1、唐军没有攻下安市城,但绝不是打败仗

在安市城之战中,唐军战术是围城打援。高丽出动15万大军救援安市城,第一仗就中了唐军的埋伏,被击毙两万多人;高丽军大溃败,其统帅高延寿逃入山中,被唐军包围,最后率3万8千人投降。在整个打援战中,唐军歼灭高丽军约6万人。

但是,由于安市城主的坚强抵抗,唐军最终未能攻下该城。由于时节已是深秋,辽东早寒,唐太宗不得不撤围而返。从战略上说,唐军没有赢得胜利;从战术上说,唐军歼灭大量敌军,取得辉煌的胜利。据史书,唐军在整个安市城之中的伤亡只有两千多人。这个伤亡数字可能有水份,但仍然说明唐军伤亡数量并不大。

2、关于唐太宗被射瞎与安市城主的身份之谜

唐太宗被射瞎就是瞎编,不提一说。

安市城主无疑是古高丽王国的拯救者与英雄,但是此人的姓名,却不见于史册,这也一件憾事。但是后来却冒出姓名来,一则说是梁万春,二则说是杨万春,这基本是属于无稽之谈。因为从安市城之战后将近一千年的时间,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过这个名字,这个名字的出现,是后世编造的小说。后来小说流传到了朝鲜,遂将他当作真实的人物,其实是经不住考证的。

3、安市城主跟现在的韩国、朝鲜没有半点关系

这里必须指明一点,后来韩国人将安市城主当作朝鲜的民族英雄,其实古高丽国与后来的高丽是不同的国家。

古高丽或者叫高句丽,与现在的朝鲜并非同一个概念,古高丽乃是朝鲜半岛北部扶余人所建之政权,对于朝鲜来说,其实是一个外来政权。中国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古高丽是中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国土大多位于今天的辽东地区。

朝鲜半岛曾被扶余人统治,不能说扶余人就是朝鲜人;就正如朝鲜曾被西汉统治,你不能说大汉帝国也是朝鲜的吧。史不载其名的安市城主,的确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名将,他可是辽东人,跟韩国屁关系呢?可笑的是,现代韩国为从历史汲取精神营养,把一个小说人物的名字套在安市城主头上,又把他列为朝鲜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真是荒唐之至。要知道,朝鲜半岛一大半,还一度成为大唐帝国的领土呢。


君山话史


毫无历史依据,基本就是韩国人一厢情愿的意淫。

平心而论,安市城之战高句丽确实表现不错,与唐军基本打成了平手,最后唐军因为久攻不下,凛冬将至,便放弃了攻城,撤回了中原。高句丽虽然达成了战略目的,但是自身损失也不小,因此绝谈不上大败唐军,而所谓的李世民眼睛被射瞎更是无稽之谈。

李世民眼睛被射瞎这个说法是来源于18世纪的一本朝鲜小说,名叫《三渊集》,里面第一次提到安市城的守将杨万春“箭射虬髯落眸子”,这里的虬髯就是指唐太宗李世民。这一说法后来在朝鲜民间流传甚广,到了20世纪,已经演化出了非常细致的版本,比如1911年的《桓檀古纪·太白逸史》,其中记到:“世民愤不自胜,敢出决战,杨万春乃呼声张弓。世民出阵,矢浮半空,遂为所中,左目没焉。世民,穷无所措,从间道遁”描写的栩栩如生,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杨万春从此莫名其妙的成为了韩国的民族英雄。(高句丽和如今的韩国有没有关系还是个问题)之后,在韩国民族主义方针的影响下,韩国的多个影视剧更是对这一虚构戏说的桥段大加渲染,让这个小说家的荒唐之言家喻户晓,在韩剧《帝国的早晨》中,李世民不仅被射瞎了眼睛,还将大半个江山割让给了高句丽,其情节之荒唐实在令人咂舌。

至于当初的朝鲜人为啥要编这个段子,这根满清入主中原有关,朝鲜一直视明朝为正统,如今不得不臣服于作为“蛮夷”的满清,着实让这个自诩为小中华的国家不满,但由于被清朝揍过好几次,朝鲜不敢明面反抗,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和对历史事件的戏说来发泄怨恨,对唐朝和李世民的谩骂实际上就是对清朝怨恨的转移,通过将曾入侵过朝鲜的清朝比喻为唐朝,从而隐藏自己对于满清的怨恨。

至于现在韩国人为什么还炒作这事,则是民族主义在作怪,韩国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被欺凌的历史,一千多年从未雄起过,因此为了弥补自己受伤的自尊心,只能通过篡改历史来安慰自己,韩国人不断的篡改历史,不但不能证明他们的强大,反而更暴露出与经济实力不匹配的民族自卑心理。


沉思的托克维尔


我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整个安市作战,是分为野战和攻城战两部分的,野战(驻跸之战)唐军是打赢了的,而且是完胜,斩首2万,高句丽成建制投降3.68万人;攻城战确实没打好,主要原因是李道宗土山失利。下面我详细分析一下。

一、野战:驻跸之战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征讨高句丽,一共也就出动了10多万兵力,这里面还有没怎么发挥作用的水路的4万人,因此,真正在辽东与高句丽主力拼杀的,也就陆路的6万人,这6万人,还需要分兵驻守已占领地区,掩护后勤补给线,因此,等当年六月到达安市城的时候,唐太宗能够集中的唐军也就3万人。而高句丽来了多少人呢?高句丽和靺鞨兵,一共15万人,”高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帅高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安市“(《资治通鉴》)。

3万唐军对阵15万高句丽和靺鞨兵,唐军当时处于绝对的劣势。

正常情况下,这仗都不应该打,因为兵力悬殊太大,应该主动撤退才对。

但是,太宗决定要打,既然兵力不占优势,就要用计取之。太宗让李世勣率1.5万人部署在正面,让长孙无忌率领1.1万人从高句丽驻军的山的北面绕到高句丽背后,太宗亲自率领4000人驻扎在北山,作为预备队。

刚开始,高句丽只发现了李世勣的部队,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李世勣这里,正面发起进攻,等到长孙无忌顺利绕到高句丽背后时,太宗命令擂鼓,唐军前后夹击,高句丽军大败,被斩首2万余级,高句丽军剩余部队被围在山上,无法逃脱,在主将高延寿、高惠真率领下被迫投降,降者3.68万人。此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还有其他很多物资。

可以说是完胜,这是唐太宗的一个战争杰作。野战大获全胜,然后太宗就开始进攻安市。

二、攻城战

攻城战确实不顺,久攻不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李道宗的土山失利。原本,太宗命令李道宗在安市城东南角修筑土山,修的比安市城墙还高,李道宗派遣果毅傅伏爱率军驻守土山。有一天,土山塌了,压在安市城墙上,把城墙也压坏了,出现了缺口,此时,如果李道宗部署得当,唐军完全可以趁机攻入安市城,但是,当时傅伏爱私自离开,李道宗也没有恰当的部署,结果高句丽守军数百人趁机杀出,夺取了土山。一个绝好的战机,就这么错过了。

按说,李道宗按照唐律是要处死的,但是,太宗回护李道宗,赦免不问,只是杀掉了傅伏爱。

此后,在九月间唐军班师了。这是李世民对形势的准确判断,辽东严寒之地,九月已经是深秋了,天气已经很冷了。幸亏是九月就撤军了,要是再迁延一段时间,就要出大事了。即便是九月撤的军,在十月初一的时候,还是遇到了暴风雪,有士兵因此冻死。但因为撤退及时,唐军整体得以保全。

三、其他方案讨论

在作战期间,李道宗曾提出率军5000人,直趋平壤(战后李靖也表示赞同),后来,高句丽降将高延寿、高惠真也提出,绕过安市城,攻打乌骨城,然后直趋平壤。

听上去都很美好,实际上呢?安市城之所以打不下来,就是因为它比较坚固险要。而平壤城,是一座更加坚固险要的大城,想依靠闪电出击,快速打下平壤城,无异于痴人说梦。因为当时李道宗也好、李靖也罢,都没去过平壤,在地图上推演可能是可行的,但是实际上,考虑到平壤城的守备情况,就不可行了。至于高延寿、高惠真,本来就是降将,居心叵测,他们的话,岂能全信。

后来苏定方、契苾何力龙朔元年(661)讨伐高句丽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检验了李道宗等人的这一作战设想,由契苾何力在辽东陆路进攻,苏定方率军从海路直接进攻平壤城,结果如何呢?苏定方大军顿兵于平壤城下,半年仍未能攻克,最后粮尽而还。这就充分说明李道宗等人的方案是不可行的。

四、唐太宗是否被射瞎

无论唐朝历史,还是半岛的史料,均未记载唐太宗曾被射瞎。直到高丽学者金富轼编写《三国史记》的时候,仍然没有唐太宗在安市城被射瞎的任何记载,金富轼只是在记录安市之战后,发表了一段议论:

则其城主,可谓豪杰非常者矣。 而史失其姓名 ……甚可惜也。

而根据唐朝史料的记载,一直到贞观十九年(645)十二月以前,太宗的身体一直很好。九月撤退途中,太宗还帮助将士们一起铺路,“上自系薪于马鞘以助役”。十月,唐太宗听说太子要来迎接,亲自率领骑兵快马前进,“从飞骑三千人驰入临渝关”。可见,这时候,太宗身体都很好。太宗是在到达河北定州以后,在十二月间生病的,此时距离安市之战结束,已经差不多3个月了。


以上是我对唐太宗安市之战的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详侃历史


刚好前几天看过《安市城》这部剧,说句实话这绝对是近几年来韩国拍的最好的一部古装电影。战争场面宏伟壮观、服饰道具高度还原(特别是唐军攻城武器的特写,完全是复原历史),高逼格高水准的制作秒杀一众国产古装电影。但是在制作水平高超的同时,本片又严重扭曲历史,把一代雄主唐太宗刻画成一个穷兵黩武、好战喜功的“武夫”,还捏造唐太宗在安市城之战被射瞎一只眼的历史。历史上的高句丽本与朝鲜半岛没有多少关系,在剧中,高句丽人说的居然是朝鲜语。




高句丽国是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立的国家,因地而得国名高句丽。高句丽的主要民族成分为古代世居中国东北地区的濊貊和扶余人,于公元五世纪达到其统治巅峰期,领土范围横跨中、朝、韩三国。除了原住民高句丽人,还吸纳了部分靺鞨人和古朝鲜三韩人。因此朝鲜、韩国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高句丽后来也被简称为高丽,但与公元七世纪在朝鲜半岛建立的王氏高丽是两个完全不同没有任何关系的国家。





高句丽历史上一直游离于中原王朝之外,彪悍的民风和善武的精神使中原王朝极难控制这里。隋唐两朝四代君主,历时70年都未能完全臣服此地。611年隋炀帝举倾国之兵共计百万人东征高句丽,胜败未分竟直接导致隋朝灭亡。唐太宗李世民曾感叹到:“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然而,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含章可贞,无成有终。大意是:现在天下安定,四方子民莫不臣服,唯有高句丽这个地方还不安分。由此可见,高句丽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是极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但高句丽问题不解决,北方势必不会太平,正是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唐太宗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东征高句丽之战,安市城战役,正是发生在这一次的东征。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兵五十万大举征伐高句丽,一路势如破竹。至六月初大军南下深入辽东。二十日唐军抵达安市城(今辽宁省大石桥市北汤池村)下,马不停歇兵不卸甲即纵兵攻城。当时城中仅有不到三万守军(并非电影里所说的5000人),危机关头,高句丽北部耨萨(相当于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高句丽、靺鞨兵前来救援安市城。唐军大破高句丽、靺鞨兵,斩首两万多级(通常因为很多首级难以统计,所以实际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高延寿、高惠真率剩余的三万六千八百人投降于唐朝。




随着援军大败于唐朝,安市城已经基本成了一座孤城。但唐军几次强攻城池皆被高句丽军打退。随军出征的江夏王李道宗想出一个高明的办法,命令部众在城东南筑土山,逐渐逼近城墙;又以士卒轮番交战,用冲车炮石毁城楼(这个攻城方式在电影《安市城》得到高度还原)。同时守城高句丽军也不断增高城墙抵御唐军的疯狂进攻,又立木栅随时堵塞被毁之处。唐军筑山昼夜不息,经数旬,山顶高出城墙几丈,道宗以兵驻守。山顶坍下压崩城墙,驻守山顶的果毅都尉傅伏爱擅离职守,高丽守军趁机组织数百名敢死队,冲出被压倒的城墙缺口,夺占土山。





为了这座可以居高俯瞰安市城的土山,唐军和高句丽反复派兵争夺,唐军尽出精锐部队连续三昼夜不停对这个弹丸之地的土山发起强攻,一时之间战死士兵的尸体层层叠叠,血水把整座土山都染成红色。 安市城主杨万春更是亲冒矢石与城中军民顽强抵抗,最终力保土城不失,唐军损失惨重。随着攻城迁延日久而毫无进展,而辽东已至秋冬,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军队的粮草将要耗尽,唐太宗最终决定放弃安市城,下令班师。




唐朝攻打安市城之战,江夏王李道宗是前军主帅。因此不可能出现像电影《安市城》所演的那样,唐太宗每战必亲临阵前,更不可能像剧中杨万春仅凭一把如天神相助的弓就能射瞎李世民的一只眼睛。此战唐军虽败,但整体上却是大胜而归,此后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于总章年间再起大军征伐高句丽,高句丽至此逐渐走向衰败。


大国布衣


说李世民被射瞎眼睛,应该是韩国电影看多了。此说来源于民间传说和韩国影视剧的意淫,不足为信。安城市之战,是唐军主动退兵,并不是被高句丽击败。

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

高句丽极盛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是东北亚一个强国,对中原王朝产生一定的威胁,所以中原王朝多次出兵攻打高句丽,但都没有完全征服和消灭。

唐太宗时期,唐朝武力强盛,先后消灭东突厥、吐谷浑、高昌等国,又打败薛延陀汗国,西域臣服,四夷来朝。此时,只有高句丽没有臣服,还联合百济攻打新罗。

新罗抵抗不住,派使者向唐太宗求救,而唐太宗先礼后兵,先派人前去劝解高句丽退兵,而高句丽不但不听从劝解,还派人到薛延陀汗国挑唆与唐朝的关系,大有与唐朝抗衡之势。

鉴于此,唐太宗不得不对高句丽用兵。公元644年,唐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领兵四万由莱州走海路直捣平壤,一路由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世勣领兵六万走陆路向辽东进发。



这次征讨总共十万人,而唐太宗李世民也亲临前线指挥。唐军一路势如破竹,连克建安城、盖牟城、卑沙城、辽东城、白岩城等城池,一直打到达安市城外。并且击败高句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率高句丽、靺鞨兵十五万救兵,歼敌数万人,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一万多领,以及其他大量兵器,高句丽举国震惊。

九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未能攻克。时近深秋,唐太宗因为当地变冷早、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尽,所以决定班师还朝。



唐军班师时唐太宗还耀兵于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迹不出,安市城主登城拜辞,唐太宗赞赏安市城主的坚守与忠诚,赐给安市城主缣百匹。之后的返回路上,唐太宗听说太子来了,为了尽快见到太子,唐太宗还骑马奔驰,这种情况下骑马奔驰,由此可见,在征高句丽以及班师过程中,唐太宗显然没有受伤。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收复了辽东大片土地(辽东秦汉时属于中原王朝),歼灭了大量高句丽有生力量,而且使高句丽人口锐减,高句丽的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国力衰落,为最终消灭高句丽埋下了伏笔。


对话历史


安市城之战,是唐太宗第一次亲征高句丽的关键一战。唐太宗在安市城下久攻不克,加上东北严寒的冬季就要到了,只得退兵。唐太宗也许在安市城受过箭伤,但绝不是被高句丽大将杨万春射中了眼睛,成了独眼龙,那只是高丽棒子的自我吹嘘罢了。

1,无法攻克安市城的原因

安市城在今辽宁海城南营城子。

主要是严冬来临,唐朝军队的后勤跟不上

唐朝江夏王李道宗,负责修建攻城制高点的土山,上面安放大型抛石机,石弹重达300斤。抛石机打垮了部分安市城墙,李道宗派部将傅伏爰守土山,因为大意,傅伏爰因为私人小事离开土山。高句丽派出数百人的敢死队从城缺出战,夺取了土山,并在四周挖掘壕沟坚守,抛石机的石弹反而抛向唐军。

唐太宗大怒,斩了傅伏爰,命令上万大军围攻土山,三日不能克。

再加上严寒和后勤困难,唐太宗只好退兵。

《资治通鉴》记载:

十二月,辛丑,上病痈,御步辇而行。

唐太宗在退兵的路上发病,也许是伤口化脓。

2,隋唐四帝拼命攻打高句丽的原因

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四代皇帝都攻打高句丽,不是这四个皇帝都发了疯。因为当时的高句丽确实是与中原争霸东北亚的主要对手。

中原的皇帝甚至以付出了一个朝代灭亡的代价,非要征服高句丽。

高句丽的战略地理地位非常有利,东到大海,南部是新罗小国,北部是原始的靺鞨部落,只有西部与唐朝和契丹相邻。只要征服新罗,高句丽只有一面受敌,类似秦朝的地理优势,或者后来大清的地理优势。

大唐多面受敌:北部的突厥,东北的高句丽,西北的回鹘,西部的吐蕃,西南的南诏。

蒙古高原也三面受敌:东部的高句丽,西部的回鹘,南部的大唐。

3,高句丽的人口

《旧唐书高丽传》记载:高丽国旧分为五部, 有城百七十六, 户六十九万七千。

这个数据基本是真实的,高句丽本族有二十一万户,加上扶余、汉、靺鞨、韩等近70万户。按每户5口人计算,高句丽的人口在350万左右。

高句丽最高能动员30万军队,仅仅援助安市城的军队就达15万,高句丽还要分兵对付从莱州渡海而来的唐朝张亮的4万大军,还要对付南方的新罗。

没有70万户,根本无法动员30万大军。

诸葛亮时期的蜀国才28万户,军队10万2千人。诸葛亮采用严刑重典,才能动员这么多军队。

经过隋末唐初的大战乱,唐太宗贞观十三年,户数恢复至304万,人口达1235万。但这些人口大部分在南方,北方的人口与高句丽相比并不占太大优势。

唐太宗击败突厥之后,高句丽成为唐朝最大的威胁。

4,高句丽的纵横之术

这是一场东北亚的国际战争。

高句丽的联盟:靺鞨,百济,倭国,薛延陀。

唐朝的联盟:新罗,契丹,后东突厥。

薛延陀趁唐朝主力在东北而南下,直扑唐朝首都长安。唐朝盟友后东突厥执失思力,不得已从黄河南撤,李世民派田仁会率军从长安出发援助,在黄河以南的鄂尔多斯夏州击败薛延陀。

百济和日本主要攻打新罗和防备唐朝的水师。

唐太宗对高句丽盟友靺鞨(女真人祖先)的战斗力非常忌惮,“满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高延寿率15万高句丽大军投降,唐太宗从中把靺鞨人共三千三百人全部挑出来,尽坑之,其他的高句丽人一部分内迁,大部分释放。

一代明君唐太宗也要学白起坑杀靺鞨降兵,说明李世民对女真人的忌惮心理到了何等地步。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问题分为两个方面:

一、安市城之战唐军是否战败?

关于安市城之战。先来说说在2018年9月19日金光植所导演的《安市城》电影。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主体只有一个:

朝鲜半岛政权,虽然是千年属国,但可以依靠顽强不屈精神改变历史

即电影《安市城》更多是表现韩国人作为高丽人的荣耀感

现在来说说历史上的安市城之战。安市城之战即是唐朝和高句丽第一次战争。

当时的形势是:

1、631年,高句丽在辽东修建从扶余城到海边的长城来防御唐朝,并和突厥联盟对抗唐朝;

2、唐朝在击败突厥后,和高句丽的南方敌手新罗结盟,宣布要从高句丽手里收复秦汉时的辽东土地;

3、642年渊盖苏文杀死高句丽王高建武,立高宝藏为王,自封为莫离支执政,但当时的安市城城主杨万春(正史并没有留下安市城城主姓名,这是韩国民间流传的人物)反对渊盖苏文,渊盖苏文一度想要击败杨万春但失败;

4、645年,唐太宗亲率10万大军攻打高句丽,开始第一次朝唐高句丽战争,但由于冬季寒冷天气和北方的薛延陀攻打唐朝,加上唐军在安市城(今辽宁鞍山)被高句丽军所狙击,不得不退回。647年唐朝海陆同时进攻高句丽。648年唐朝薛万彻率领海军进攻鸭绿江口。649年,唐朝再次准备进攻,但因为李世民的去世而结束。

具体战争形势看下图

第一次唐朝高句丽战争是一场人数差不多的战争,唐军约10万人,高句丽军约15万人。至于胜负,唐朝可以说是没有被打败,因为兵力和实力还在;高句丽可以说打赢,因为他们确实击退了唐朝军队。

第一次唐朝高句丽战争用互有胜负,打成平手,应该是最为公正客观的结论。唐朝没有能够守住所夺取的土地,唐军在除了安市城和鸭绿江附近两个地方的战事之外也没有造成太多的损失。


二、李世民眼睛被射瞎有何历史依据

1、《旧唐书 高宗上》记录了唐太宗在安市城之战回来后确实生病(当然是否被射瞎眼睛,无从考证):

“及军旋,太子从至并州。时太宗患痈,太子亲吮之,扶辇步从数日。”

所谓的“痈”,需要吸吮,就表示有化脓的现象,不能排除是伤口化脓的现象,当然也不能说就是被射瞎。

2、李世民被射瞎在韩国史料中的依据。

最早提出李世民被射瞎的说法,是来自14世纪中的高丽王朝臣子李蔷。李蔷是高丽王朝的解元(1353年)、进士(1354年)。李蔷在1349年来元朝国子监学习理学,并于1352年回高丽。

李蔷作诗叹咏过唐太宗东征,其中有一句是:

“谓是囊中一物耳,那知玄花落白羽”

这句话就是李世民被射瞎眼睛的意思。这是韩国最早关于李世民被射瞎的说法。

15世纪朝鲜王朝的徐居正追问李蔷从何处得知李世民被射瞎:


当时虽有此事,史官必为中国讳,毋怪乎其不书也。但金富轼《三国史》亦不载,未知牧老何从得此?

17世纪朝鲜王朝的金昌翕在送哥哥金昌业去清朝的北京的诗中明确了李世民是被安市城城主杨万春给射瞎的:

“高丽旧疆踔远矣。凤城或云是安市。千秋大胆杨万春。箭射虬髯落眸子。若道南汉形胜弱。文皇何如洪太始”

综述

第一次唐朝高句丽战争,可以说唐朝和高句丽打了平手,互有胜负。具体到安市城之战,虽然唐朝军击杀和俘虏了大量的高句丽军,但那都是高句丽国内派来支援安市城的援军。唐军对安市城造成的损害难以估计。同时,唐军在攻打安市城中的损失应当也不少——否则北京的悯忠寺就不用修建了。

关于李世民被射瞎。《旧唐书》确实记录了李世民在安市城退军后生病,将政事交给李治,和李治服侍李世民的事实——李世民很有可能受伤了,因为有化脓的伤口——但不能证实是否是射瞎眼睛!

直到14世纪中期的元朝时高丽的李蔷提出了李世民被射瞎的观点,但所依据的资料无从得知,也因为是诗词,不能否认这是李蔷的夸大之词。17世纪的金昌翕进一步确认是安市城城主杨万春射瞎李世民。自此之后,李世民被射瞎就成为了一部分韩国人认定的事实。

在唐朝到宋朝这段时间里,不管是中国,还是朝鲜半岛,都没有人提出李世民被射瞎的观点。这说明:

一、李世民被射瞎是虚构不存在,这只是李蔷作诗时的夸大和想象;

二、李世民被射瞎是事实,但不管是唐朝、五代、宋初都不会承认和如实记录这种如此丢面子的事实;同时在高句丽被灭后,唐朝的盟友新罗一统了朝鲜半岛,更加不会记录这种让自己盟友丢面子的历史,即徐居正所谓的

“当时虽有此事,史官必为中国讳,毋怪乎其不书也。”——即便李世民被射瞎是事实,唐朝和新罗都不会记录。

从李世民在安市城之战回来后身体不舒服,和处死数千靺褐俘虏来看,李世民在安市城之战受伤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虽然很伤感情和自尊,但战争就是战争,受伤是很平常。

李世民从18岁起兵就上战场搏杀,安市城之战李世民要亲自上战场搏杀,没有人能够或者敢于阻拦。因此,安市城之战打了三个月,李世民亲自下战场并非没有可能,因此而受伤,也并非不可能。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唐太宗征高句丽的安市城之战,从参战人数、伤亡人数来看,唐军算的上是大胜的。唐朝大破高句丽、靺鞨联军,斩杀两万余人,高延寿、高惠真率剩余的三万六千八百人投降于唐朝。唐朝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万头、铁甲上万副,还有很多其他武器。这种战果是惊人的。但是,从唐军的战略意图来看,唐军并没有完成对高句丽的统一,而且,作为进攻方,唐军远征,单是粮饷的供应就十分的劳民伤财,就算说是败也还说得过去。

李世民被射瞎一只眼的传闻在中国是没有的,可是安庆城在中国地界,高句丽只有一小部分在现在朝鲜境内,但是这种传说只有朝鲜才有,最早的起源居然是唐太宗死后千年的诗歌、小说,传说中,唐朝50万军队被打的落花流水,割让了长江以北给高句丽。难道这个就是孔子是韩国的,老子是韩国的,中国是韩国的起源吗?

别的不说,韩国人也太瞧的起咱们了,李二同志要是负担的起五十万军队远征的消耗,估计做梦都要笑醒了吧。真相是高句丽跟韩国棒子没啥关系,要说关系吗,就是现在韩国领土那里的新罗总是被高句丽欺负,而新罗、百济才是朝鲜的固有领土。你说历史本国没有记载,却出现在外国几千年后的小说里。能是真的吗?

不过,关于安市城之战的朝鲜方面的记载,真的很韩国。


魔智


呵呵,是棒子的影视剧瞎编的,你还真信呐?棒子的尿性和无耻篡改历史的劣根性 难道还不够闻名吗。实际上唐军攻打高句丽几乎没输过,但是有几场没有什么成果,主动撤军,却也逐步压缩消耗了高句丽,到唐高宗时终于拔掉了这根硬骨头,将其领土并入了大唐。而让棒子魂牵梦绕的高句丽跟棒子其实压根没关系,棒子是新罗人的后代,高句丽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史。



弹丸小国也想有个自豪的祖宗可以理解,不过过份篡改、编造历史就太没有道德逻辑和羞耻心了。棒子甚至要求中国把高句丽时期的版图“还”给韩国,你说可笑不可笑!别说是一千多年前的事,而且高句丽还不是棒子国的历史。


棒子yy历史的功力世界无人能敌!

历史与领土都很贫瘠的棒子总想把高句丽的辉煌历史及疆域版图据为己有实在是无耻的妄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