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都說楷書是行書草書的功底,都說二田楷書好,為何二田那麼好的功底卻寫不好行書草書?

字畫娛樂圈


《田英楷工筆楷書是門精雕細琢的獨立藝術書法,短期內不可能提升行書水平》

一、田英章先生行書價值遠不及田英章楷書水平,但也是書法家級別的水平;

首先估計題主所指二田指的是田英章先生。田英章楷書工筆化思想把"手寫美術字”的思路與歐楷融合到完美無缺的地步,成就了中國書法的新內容--工筆楷書。

他的行書也還不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楷書技術對行書的影響的確不大!!歐陽詢的行書同樣與歐陽詢楷書沒有風格上的繼承!

二、行書練習有兩種徑途,實用自然書寫的楷書才可能自然成就“楷書快寫”風格的行書;

趙孟頫楷書本身就趨向於實用書法,本身就 一些快速書寫的成份,練習趙楷能夠實現楷書自然為成就行書作用。

三、田英章先生楷書技術成就於“楷書美術字技巧”的手寫化,短時期對於行書技巧的形成沒有有太大幫助;

田英章先生楷書現代技術的應用讓中國書法的工筆精巧性淋漓盡致。以時間換精巧,一種書法的創新。

在講究經濟效益的時代,更多人需要的是實用化書法技巧!比如行楷化的各種書法形式。


創新炎黃


在此不說二田,只講如何從楷書中走出來學習行書或行草。

蘇東坡主張學書法應先正書後行草,這符合人們認識和學習的一般規律。



可是等楷書有了一定基礎後再學行草,又會受到楷法習慣性的制約,也就是說,楷書寫的好,行書或行草不一定寫的好,關鍵看如何轉換。

由楷書向行書過渡,要明白二者的不同:

1、楷書下筆的起端一般都要有交代,按鋒或輕或重隨按即提,點畫有方圓之分,圓筆不需要提按頓折,方筆與圓筆相反,往往需要一些提按頓折。


方與圓很難絕對分開,不宜分得太死,行書則更應如此,依體式和呼應連帶的關係安排,行書多用圓筆,因為圓筆 書寫比方筆便捷,符合行書之“行”意,且更 加圓轉,弧度更大。

2、行草書的提按迅敏快捷,提按處停留的時間短,提和按隨時隨處相結合,才按便提,才提便按,發揮筆鋒永遠居中的作用。

楷書提按重些,提按處停留的時間也相對較長,楷書用筆時間長了,突然轉向行草會受寫 楷書用筆習慣的影響重按重提,這樣筆就不易健起,運筆無行走之意,也就失去了行草書靈動之妙。


3、楷書的轉折十分講究頓挫,轉是圓轉, 折是方折,轉折的痕跡也較明顯。

行書的轉 折不像楷書那樣嚴格,行草書轉折的頓挫較楷書更熟練、更靈活。

4、收筆在楷書中比較單純,在行草書中 就顯得變化多端、姿態萬千,少藏鋒、多露鋒。

行書收筆多用露鋒,不僅便於書寫而且可以加強點畫之間的呼應關係,使字的體勢顯得活潑。

楷書的收筆,哪些出鋒、哪些不出鋒都有常 規,正是這些楷書的常規朿縛著初習行草書者的創造,收筆“小心謹慎、法度森嚴”。

但無論楷書收筆還是行草收筆,都要筆筆 送到。

5、行草書的結構因循楷書的結構框架而小有異同,就是用行書的點畫用筆來加以表現。

行草書為了書寫的便捷,在不影響字識別的前提下,在書寫的時候省略了一些點畫,有的甚至省略了某個部件,結構也隨之變化。

6、楷書的章法相對比較簡單,字距和行距等大,字與字之間的呼應也較少。

行草書更講究行氣,一行之中的各字之間應具 有內在的連續性,相鄰的字也不像楷書那樣孤立。

可 是由於受楷書章法的影響,初習行書時,會產生字的大小如一的毛病,字字之間也無關聯可言,各自雄霸一方,互不理會。



如果能搞清楚這些區別,在學習中有意識地進行調整,相信由楷書向行書或行草過渡,並不會非常困難。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楷書是行草書的功底,這沒什麼問題,但不代表說楷書寫的好,行書就一定寫的好。也不能說明行書寫的好的人楷書就一定寫的好。楷書與行草書之間有關聯,但又有自己獨有的技法與章法的要求,所以楷書寫的好就能行草書寫的好,這中間不能畫等號。

篆、隸、草、行、楷,楷書是最後一個形成的書體,因此楷書中的很多技法也包涵了上述書體的一些技法。另外從書體普及的規範化來說,楷書規範、易辨識因此普及程度比較高。行草書因為有書寫速度的要求,因此對技法的使用要求更高。

楷書的形成為一種較完備的書體的時期是魏晉,盛行於唐代。楷書在唐代的盛行,其中很重要的一點與科舉考試製度的形成有很大關係。科舉考試製度形成於隋代,但隋代很快就完蛋了,到了唐朝,李世民對書法甚是熱愛,因此在科舉考試中加入了對書法的要求。

那麼讀書人讀書的目標無非就是做官成為公務員,因此楷書就要好好練。後來出土發現的唐代很多手抄文獻中(例如唐人寫經小楷),我們就發現很多唐代不知名的人,楷書都可以寫的非常好。從唐代開始,楷書幾乎就跟公務員的考試掛上了鉤,因此後世讀書人練書法一定是先練楷書的。

而現代社會不同了,書法單獨成為了一門藝術,他的實用性已經不是那麼突出了,因此人們根據自己個人的喜歡來選擇喜歡的書體,有的喜歡寫楷書、有的喜歡寫行草書、有的喜歡隸書、還有人喜歡寫魏碑、篆書等等。而現代人的精力也有限,要各種書體都很精通也不容易。

回過頭來再看二田的楷書,在當今這個比較浮躁的社會,能把楷書寫成這麼好也是不容易了。也正是因為楷書上用的功夫比較深,因此行草書水平確實不如楷書那麼突出。但題主說二田寫不好行草書,這我不敢苟同。

田英章的行書見的不多,主要是在落款上看到的。因為有楷書的功底,因此行書雖說不上突出,但也中規中矩,不能說不好。而田蘊章老師的行書,明顯比田英章要好很多,能看出來有師法趙孟頫和文徵明的影子。

二田的行書可以說成也楷書,敗也楷書,正是因為楷書用功太深,造成了行書略顯呆板,不如楷書成就突出而已。


翰墨今香


都說楷書是行書草書的功底,這本來就是個偽命題。


1、歷史上任何一本教科書,任何一本書法專著,專業論文,都沒有楷書是行書草書的功底這個說法。

在書法的學習上,絕大多數人,是相信社會上普羅大眾的道聽途說而隨波逐流,從來不思考,不反證。其實,只要想一想:

楷書成熟以前浩如煙海的古代書法遺存,早與楷書成熟的篆書,隸書,草書,算不算書法?如果算,這些書寫者的功底是從那裡來的?

唐以後的科舉“以書及仕”,楷書關係到個人的進身,關係到階級的跨越,那個時代的高級知識分子,誰不會寫楷書,誰又寫不好楷書?這些人的楷書功底,絕對不比二田差,但這些不計其數的古代知識分子,有多少人成了書史留名的書法家?

知識的原理是相通的。從來不會有文學上的散文,詩詞等不同體裁,是以那一種體裁為其餘各種體裁的基礎;音樂舞蹈,也沒有規定是以那一種為其餘各種的基礎;中國畫,沒有人會告訴我們,那個畫種是其餘所有畫種的基礎。

書法和寫字,在社會上,絕大多數人是分不清的。這就造成只要識字,不但對書法一竅不通的人,都可指指點點;一知半解者,更是好為人師,口若懸河。把古人的隻言片語,不加分析的作為學習書法的教條,不但自己身體力行,還不厭其煩,苦口婆心的毀人不倦。人們在書法上的思考和反證能力,已經被一知半解,道聽途說代替了。

近幾十年,連練鋼筆字都稱之為“硬筆書法”,證明對書法這個國萃的認知,已經荒唐到什麼程度。因此,認定楷書是書法的基本功,就不奇怪了。

2、書法實踐證明,自唐以來成熟的五種書體,雖然在技法上有相通之處,但想以一種代替另一種,想以楷書自然過渡到行草書,是不懂書法的想當然;而以錯誤的方法訓練楷書,寫到如二田一模一樣,不但要終身複製自我,想過渡到同樣是楷書的褚,顏,柳,趙,也沒有一絲一毫的餘地。事實無情的證明了這一點。

為何二田那麼好的功底卻寫不好行書草書?題主的這個問題,本身就是答案。

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討論留言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現在書法學習基本都是以楷書為基礎的,不學楷書就學行草書,其行草書是很難有成績的。

只是,楷書的一筆一劃都需要很刻板地學習,刻板地訓練,時間長了,這樣刻板就鑲嵌在骨子裡了,再寫行草書體時,你就難以發揮出縱逸的情緒,所以不管是在字體以及章法上都難以放的開。

學習書法時,需要在學習楷書的一定階段主動去接觸行書,甚至是草書,其目的主要是不能被楷書把書法寫死。

二田的楷書功底確實是厚,可是,他們也是在楷書的用功太過了,太專了,雖說後期也在練行書,田蘊章還在寫草書,一般人的感覺行草也很好,或許自己也感覺很好,可是真正明白的人是可以看出其明顯的缺欠的。


一笑貫長天


楷書是行書草書的功底,體現在用筆、結字和氣韻上,核心是字的線條氣韻。二田的書法用筆精熟,但結字呆板,氣韻單一,在楷書功底上只能算三流,連館閣體的水平都沒有達到。當然在其行書草書作品中,表現不出來這種氣韻。

楷書的難度就在於字體的氣韻,沒有連筆的結字結構中,化無形於有形,化有形至無形。楷書的筆畫線條,相對於行書、草書的線條更基礎,但這些“線”卻是書法最基本的構建元素,它以“氣韻”為核心標準,以“生動”為最高境界。如果一個人能把楷書的線條氣韻寫出來,就抓住了書法的核心,行書、草書的氣韻自然就能達到一定高度。

我們通過一些行書名家的楷書書法來體會下楷書的“氣韻”

趙孟頫的楷書氣韻第一,用筆法度,直追二王。

黃庭堅的楷書生動無限,字與字之間生機流轉。

米芾的楷書真趣第一,變化無端,氣韻生動。

蔡襄的楷書得二王氣韻,兼具顏柳之風,大巧不工。

董其昌楷書始自多寶塔,隨心所欲。

王鐸的楷書習自柳公權,行氣俱佳,氣韻獨具。

最後看下二田的楷書書法,我就不多言了。世人多以田楷為佳,哀其不爭。

二田楷法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雲隱


功底好?大田不錯,田二……

咱還是踏實臨古聖的帖吧





明中拙人王茂謙


其次,關於二田的書法水準在書法界爭議很大。客觀地說,二田對書法藝術的普及,以及對初學者學習書法的規範性都有著很大貢獻。但是,對於書法藝術水準的評價不能只依靠其在大眾範圍的影響來決定,因為每個書家的側重點不同,二田致力於書法教育和推廣,卓有成效,也必須承認其書法格調尚待提高。有些人稱二田的楷書是當代的館閣體,其實這也不完全是貶義,館閣體雖是為了科舉而出現的產物,但也有諸多可取之處。普及的意義就不說了,最起碼規範、美觀,而且高水平者也能體現相當的藝術魅力。何況二田書法源於歐體,並非館閣體的一般套路。

似乎扯得有點遠,我們回到為什麼二田的楷書功底好卻寫不好行草書的問題。前面我已經表達過自己的觀點,寫好行草書與楷書功底並無必然聯繫,但是具備良好的楷書對寫好行草書有沒有幫助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我們從書法史隨便看看,大多數行草書大家其楷書功底都是相當不錯的。

二田為什麼寫不好行草書?首先,二田的楷書學到歐楷的規範、嚴謹,並且強化了其美觀的視覺效果,同時,捨棄了歐體的險絕和富於變化的精髓。這一點,田英章先生自己也是承認的。通俗地說,就是把楷書寫“死”了。大家都知道,行書重於行氣,草書重於氣勢,對於線條功夫要求更多。而二田在習練歐楷是已經形成了桎梏,要想突破其實比一般人更難。另外,二田以楷書名世,在行草書方面用功並不多,很多時候就是把行書當成了楷書的“快寫”,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上述觀點為驚龍軒一家之言,希望能與各位書友更廣泛地交流和商榷,謝謝!


驚龍軒


書法的功底是筆法,是運筆的技巧。書體是技巧的展現。楷書寫的好,不等於行草書就一定能寫好。

現在有一種說法是:楷書是行草書的基礎。要寫好行草書,就必須寫好楷書。其實是把學習書法的入門方法,理解成為了書體間的關係。

我們學習書法,從楷書開始學習,這是正確的。因為楷書的書寫速度較行草慢,還有結構穩定,能讓初學者較快的學習掌握。楷書的練習,能夠訓練初學者穩定的控筆能力。行草書的結果變化無常,初學者在不明書理的情況下,以高難的書體作入門的話,就有可能連門都摸不到。

書體之間有相通的理,書體之間互補相成。字體則各自是各自的形。如果只在楷書上下功夫,不涉足行草書練習,必定拘謹。田英章的楷書,就是因其行草書的功底薄弱,每個點畫都如同模具製作出來的一樣。



如果從文字的演變過程來看,草書反倒是楷書形成的基石。今草由東漢書法家張芝在章草的基礎上創立。那個時期的楷書還沒有形成。是篆書與隸書的綜合體,稱為八分。到了三國時期的鐘繇,才確立了楷書的雛形,鍾繇的楷書,叫做銘石。銘石還沒有完全脫離隸書。還帶有一些隸意。一直到書聖王羲之時,楷書才得到了完善,並在後來的唐代,楷書達到頂峰。草書的根本源頭來自章草,章草又是在刪簡隸書的基礎上形成。


從草書形成的時間上來看,草書早於楷書。把楷書說成是行草書的基礎就不成立。這也不能就理解成可以直接把草書當做入門學習的書體進行學習。楷書仍然是做為入門學習書法的較好書體之一。


子衿書法


書法大至說,有“真、行、草、隸、篆”五體,但是各體中又有諸多不同的區別風格面目。一路發展下來,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書家,呈現了豐富多彩的書體形式。不過,不論怎樣多姿多彩,花樣繁多,楷書真體作為書法訓練的基礎是不容置疑的。



但也不是說練好楷書,別的書體就不用練了,更不是都會寫了。那麼,楷書與其他書體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呢?為了方便說明,可打個比喻。譬如人的肢體訓練,習武的學套路,其基礎功夫就是扎馬步,打拳不練功到老也稀鬆。在書法的學習訓練上說,"圖真不悟,習草將迷"。

光學楷,不學行丶草諸體,問題不大。"真無使轉,都乏神明",只不過呆板死相,缺少靈動。但是要學行書丶草書,缺了楷書功夫,恐怕成功率就不大。或者不得已,回頭還得必須補補課,否則力不從心。

行書、草書,其體勢靈活,使轉變化多端。但是其結體構成仍不可偏離楷體的基本組合規律。特別是基本點畫的力度質量,是決定字體書寫成敗的關鍵因素。孫過庭“書譜”中說:"草不兼真,殆於專謹"。"草無點畫不揚魁岸"。也就是說,草書無真書的功力兼通,那是寫不成功的。點畫不過關,其氣韻質感便表現不出來。


但是,有了楷書功底而不在其他書體上再專門下功夫,其他書體的書寫規律你仍然掌握不了。這是一個不容置疑的客觀事實,不是聰明伶俐所可解決的。學如逆水行舟,必須步步用力。"蓋有學而不能,未有不學而能者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