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孤獨六講》:寂寞而非孤獨,孤獨的活著

《孤獨六講》裡面,對寂寞以及孤獨這兩種不同的感受,做出了明確的解析以及對比。


孤獨不等於寂寞,寂寞不等於孤獨。

《孤獨六講》:寂寞而非孤獨,孤獨的活著

孤獨的舞者

寂寞與孤獨的表現形式雖然都一樣——一種離群的感覺,然而無論從心理感受,還是從人對離群的反應來看,都截然不同。

寂寞,等於向外尋求回應而不能,就覺得這個世界再沒能回應。

孤獨,等於不向外尋求回應而反觀自身,向內尋求回應而圓滿。

我們可以在很多畫作上都會感受到,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有著對孤獨的詮釋,我只挑我比較熟悉的中國水墨畫來說,在中國水墨畫中的人物畫裡面,很少是有很多人出現在同一張畫布上,反而一些風景畫有很多人都在同一張畫布上,比如《清明上河圖》

《孤獨六講》:寂寞而非孤獨,孤獨的活著

古人們畫彌勒佛、畫陶潛、畫天仙、畫得道之士,都會讓他們孤獨然後並顯露出一種怡然自得的表情。

《孤獨六講》:寂寞而非孤獨,孤獨的活著

彌勒佛

如果是一個寂寞的人,他怎麼可能覺得快樂?他總是覺得沒人理解自己,沒人看到自己,沒人關心自己,自己因沒有關注似乎不曾存在,因而內心悲涼。他們悲涼的原因是因為,他忘了當這個世界沒有別的人的時候,至少還有一個自己存在。

《孤獨六講》:寂寞而非孤獨,孤獨的活著

人因孤獨而圓滿

孤獨,其實是一種境界,是一個能讓我們好好面對自己的機會。

其實我們都缺乏對自己的瞭解,我們以為知道自己的好惡就算是瞭解自己了,但是僅僅是知道自己的好惡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知道我們的好惡的來源。

為什麼我會這麼想?為什麼我會這樣?

當我們能解答這兩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才能稱得上了解自我,而只有在瞭解自我之後,才能知道自我當中存在什麼問題,自我才有可能得到發展。

尾聲

《孤獨六講》:寂寞而非孤獨,孤獨的活著

《孤獨六講》

其實,蔣勳這本書所寫的,要比我所感受的更加深刻。

無論是情慾、語言、革命、思維、倫理還是暴力上的孤獨,都是一種孤獨,但是這麼多的孤獨存在著,也因而造成了社會上的大大小小的問題。

儒家雖然說到慎獨,然而卻沒有教會人面對自我的方法。

記得之前的臺灣聖嚴法師說過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我們應當謹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