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孤独六讲》:寂寞而非孤独,孤独的活着

《孤独六讲》里面,对寂寞以及孤独这两种不同的感受,做出了明确的解析以及对比。


孤独不等于寂寞,寂寞不等于孤独。

《孤独六讲》:寂寞而非孤独,孤独的活着

孤独的舞者

寂寞与孤独的表现形式虽然都一样——一种离群的感觉,然而无论从心理感受,还是从人对离群的反应来看,都截然不同。

寂寞,等于向外寻求回应而不能,就觉得这个世界再没能回应。

孤独,等于不向外寻求回应而反观自身,向内寻求回应而圆满。

我们可以在很多画作上都会感受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着对孤独的诠释,我只挑我比较熟悉的中国水墨画来说,在中国水墨画中的人物画里面,很少是有很多人出现在同一张画布上,反而一些风景画有很多人都在同一张画布上,比如《清明上河图》

《孤独六讲》:寂寞而非孤独,孤独的活着

古人们画弥勒佛、画陶潜、画天仙、画得道之士,都会让他们孤独然后并显露出一种怡然自得的表情。

《孤独六讲》:寂寞而非孤独,孤独的活着

弥勒佛

如果是一个寂寞的人,他怎么可能觉得快乐?他总是觉得没人理解自己,没人看到自己,没人关心自己,自己因没有关注似乎不曾存在,因而内心悲凉。他们悲凉的原因是因为,他忘了当这个世界没有别的人的时候,至少还有一个自己存在。

《孤独六讲》:寂寞而非孤独,孤独的活着

人因孤独而圆满

孤独,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个能让我们好好面对自己的机会。

其实我们都缺乏对自己的了解,我们以为知道自己的好恶就算是了解自己了,但是仅仅是知道自己的好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知道我们的好恶的来源。

为什么我会这么想?为什么我会这样?

当我们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称得上了解自我,而只有在了解自我之后,才能知道自我当中存在什么问题,自我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尾声

《孤独六讲》:寂寞而非孤独,孤独的活着

《孤独六讲》

其实,蒋勋这本书所写的,要比我所感受的更加深刻。

无论是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还是暴力上的孤独,都是一种孤独,但是这么多的孤独存在着,也因而造成了社会上的大大小小的问题。

儒家虽然说到慎独,然而却没有教会人面对自我的方法。

记得之前的台湾圣严法师说过的,“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我们应当谨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