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為什麼放棄西奈半島?

歷史小小達人


西奈半島是連接亞洲和非洲的三角形半島,自古以來這一地區既是亞洲通往非洲的商道,也是非洲文明入侵亞洲和亞歐文明勢力征服非洲的戰爭之門。古埃及的法老曾率兵通過這裡征服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地區,古亞述人、波斯人、希臘人、以及後來的阿拉伯穆斯林和奧斯曼帝國也是通過這裡入侵埃及的。拿破崙則將西奈半島的阿里什看成是打開埃及和敘利亞等國大門的“一把鑰匙”。西奈半島自古以來成為各方勢力爭奪的重要地區,也飽經戰火洗禮。

從1882年開始埃及成為英國的殖民地,1922年英國承認埃及獨立,但是實際上埃及還處於英國勢力的控制之下,直到1952年納賽爾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法魯克王朝,埃及才獲得真正的獨立。1954年開始,英軍被迫陸續撤出埃及,但是實際上還掌握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

1956年,納賽爾為了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引發了第二次中東戰爭,英國、法國連同以色列佔領了西奈半島和蘇伊士運河區。這次戰爭雖然埃及戰敗,但是當時處於美蘇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都想主導中東事務,不想英法控制蘇伊士運河這條重要的貿易通道,結果英法以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介入下,被迫接受停火協議,並從西奈半島和蘇伊士運河區撤軍。埃及雖然軍事上戰敗了,但是在美蘇的干預下,成功收回了蘇伊士運河控制權,取得了政治上的勝利。

1967年,在緊張的中東氣氛下,以色列為了消除周邊國家對以色列的威脅,發動了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出動了幾乎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一切機場進行了閃電式的襲擊,然後發動大規模地面進攻。以色列佔領了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舊城,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大獲全勝。

1973年10月,埃及和敘利亞為了奪回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失去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對以色列發動了突然襲擊,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由於阿拉伯國家戰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並且獲得了蘇聯先進武器的支援(比如MiG-23戰機、SA-6防空飛彈、RPG-7反坦克榴彈、T-62坦克、AT-3反坦克飛彈),剛開始打得以色列措手不及。埃及跨過蘇伊士運河,並且突破以色列在西奈半島建立的巴列夫防線,並收復了部分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領土。敘利亞在北部向戈蘭高地發起進攻,雙方損失慘重,以色列增援兵力到達後,伊拉克和約旦的支援部隊也對以色列佔領的戈蘭高地進行攻擊,雙方進入相持階段。

但是,隨後埃及並未乘勝追擊,將戰線推進到以色列國土,這反而給了以色列喘息的機會,集中兵力對付北部敘利亞的進攻。在取得對敘利亞戰爭優勢的前提下再轉過來對付西奈半島上的埃及軍團。在美國軍事衛星的幫助下,以色列軍隊找到突破口,突進到蘇伊士運河,包圍了埃及第三軍團。其後,在聯合國以及美蘇兩個大國的斡旋下,埃及和以色列接受停火。

第四次中東戰爭雖然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都傷亡慘重,但是最終還是以色列取得了勝利,敘利亞和埃及並沒有奪回第三次中東戰爭失去的領土,這也使阿拉伯國家充分認識到以色列不是那麼容易戰勝的。

那麼,以色列在取得第四次中東戰爭勝利的情況下,為何還將西奈半島還給了埃及呢?

第一、以色列為了避免兩線作戰,而同埃及修好。

以色列雖然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但是以色列也付出巨大人員傷亡和物資消耗,在戰爭初期遭遇重大失利,當時以色列的彈藥消耗已經降到危險水平,如果沒有美國及時的物資援助,那麼以色列將有可能因彈藥消耗完了而崩潰。為此,戰後包括國防軍參謀長、情報機關首長、南方戰線指揮官等多名人員遭到免職,梅厄總理及其內閣也因民眾的壓力而辭職。

如果以色列佔據西奈半島不歸還埃及,埃及也必將和以色列死磕到底,那麼將長期面臨南北兩線作戰,埃及強大的軍事力量給以色列造成比較大的壓力。如果通過將西奈半島歸還給埃及,換取埃及對以色列的和平友好,那麼對以色列來說就消除了來自南方的威脅,就可以集中力量應對北部的敘利亞。就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而言,西奈半島雖然領土面積很大,但是絕大部分都是沙漠,開發利用價值不大。而戈蘭高地是以色列重要的水源地,佔據此地不但可以保障本國的飲水安全,同時可以居高臨下直接威懾敘利亞的首都大馬士革。所以,要是在兩者選擇放棄一塊的話,放棄西奈半島無疑是明智的。

第二、美國及國際社會的壓力。

本來以色列佔據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等他國領土不被國際社會所認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時,埃及聯合中東阿拉伯產油國使用石油武器制裁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引發了1973年的石油危機,給發達國家經濟造成重創。以致於歐洲絕大部分國家拒絕支持以色列,並拒絕為以色列運輸軍事物資,使以色列陷入比較孤立的處境。同時,蘇聯一方面對埃及和敘利亞進行軍事援助;另一方面也向美國施加壓力,要求以色列儘快停火,並退出佔領阿拉伯國家的領土。

對於埃及而言,雖然在戰爭初期取得重大勝利,但是也只奪回來小部分領土,大部分西奈半島的領土還被以色列佔領,單靠軍事進攻,短期內也難以全面戰勝以色列。如果能夠同以色列和解,要回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無疑是代價最低的。所以,埃及總統薩達特1977年11月史無前例地訪問了以色列,為兩國和平探路。之後,在美國的斡旋下,埃及和以色列舉行了戴維營談判。1979年以色列和埃及簽署和平條約,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出所有軍隊,以交換與埃及的正常關係與長久的和平。

第三、以色列通過與埃及修好的策略分化瓦解阿拉伯國家。

以色列地處阿拉伯國家的包圍之中,地緣環境比較惡劣,以色列最怕的就是阿拉伯國家團結一致圍攻自己。而埃及當時是阿拉伯國家的帶頭大哥,此前四次中東戰爭,埃及都是主力,如果能夠跟埃及達成和平條約,那無疑消除了阿拉伯國家的最大威脅,同時還會引起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猜忌和內訌,從而達到分化瓦解阿拉伯國家的目的。正如以色列所料,埃及跟以色列交好的行為引起了阿拉伯國家的強烈不滿,阿拉伯國家聯盟將埃及開除出阿盟。但是,從此以後,阿拉伯國家再也沒有聯合一起圍攻以色列了。


銘蘇先生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西奈半島。西奈半島是位於亞洲和非洲交界處的三角形半島,總面積61000平方公里(幾乎是以色列國土面積的3倍),人口約60萬,西奈半島氣候炎熱乾燥植被稀少,大部分地區被沙漠覆蓋。以色列在1967年通過第三次中東戰爭佔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但是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以色列把西奈半島歸還給了埃及。那麼以色列為什麼會放棄西奈半島呢?
(西奈半島風景)


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通過解析第三次和第四次中東戰爭來尋找答案。第三次中東戰爭又稱“六五戰爭”,以色列在這次戰爭中充分利用先發制人的戰略以壓倒性的優勢徹底打敗了周邊阿拉伯國家的聯軍。通過這次戰爭以色列佔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敘利亞的戈蘭高地,並控制了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的大片地區。猶太人在歷史上從來都是被別國打敗並驅逐,他們總是作為被侵犯者,而這一次猶太人第一次體會到戰勝別人的喜悅感。第三次中東戰爭極大地激發了猶太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對於自己國家的信心。
(第三次中東戰爭示意圖)


然而情況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發生了很大的改變。1973年10月6日是猶太人的贖罪日,埃及和敘利亞趁著以色列全國放假的時機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對以色列發動了突然的襲擊。由於以色列沒有做好充分的防備,埃及迅速突破了以色列建造的“巴列夫防線”並大舉進軍西奈半島,埃及和敘利亞聯軍在戰爭前期取得了巨大的優勢。雖然最終以色列獲得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的勝利,但是戰爭前期的失利極大地打擊了猶太人的自信心,他們開始反思到底什麼才能給以色列帶來安全。

最終猶太人明白,堅固的防禦工事和廣闊的戰略縱深(以色列曾經在西奈半島建立“巴列夫防線”)並不能給以色列帶來真正的安全,以色列糟糕的地緣政治環境要求猶太人需同周邊鄰國達成和解。而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埃及總統薩達特主動向以色列拋出了橄欖枝,於是猶太人果斷抓住了這個機會與埃及達成了和解,以色列通過和平協議的方式歸還了埃及的西奈半島。
(第四次中東戰爭示意圖)


另外西奈半島本身的條件也很糟糕,西奈半島大部分地區是炎熱乾燥植被稀少的沙漠,雖然面積超過6萬平方公里,但實際上西奈半島的人口承載能力非常有限。以色列國內已經有一大片的內蓋夫沙漠,如果再吞併一個廣闊的西奈沙漠也會對以色列的防禦構成壓力。以色列國內軍隊規模有限,過大的領土面積一定程度上會分散以色列的防禦力量。再加上以色列周邊的國家都對其虎視眈眈,如果不能與周邊國家簽訂和平協議而光靠佔領大片土地並不能帶來安全與和平。況且埃及也不可能放棄西奈半島的主權,以色列佔領西奈半島只會給兩國帶來長久的對抗與衝突,這對於當時人口只有三百萬的以色列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另外我順便再提一下戈蘭高地,以色列通過第三次中東戰爭佔領了敘利亞的戈蘭高地,不過以色列至今沒有把戈蘭高地歸還給敘利亞並且將來也不打算歸還給敘利亞。這主要是因為戈蘭高地氣候宜人,水資源豐富,對於氣候乾旱的以色列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戈蘭高地風景)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考慮到西奈半島本身的條件,以色列為了減少與周邊國家的對抗與戰爭,為了給國內帶來長久的和平與安全,最終選擇和埃及達成和解,放棄了西奈半島。

關於以色列放棄西奈半島是對還是錯,歡迎讀者朋友們們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李姓先生


其他幾位高知回答的很詳細,我僅表達一下我個人認為從國際角度來看,以色列放棄西奈半島是必然的。

關鍵點在於,以色列放棄西奈半島更符合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歐國家群體的利益。


當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的艱難取勝,讓以色列人明白了兩個道理。

第一,一馬平川的戰略縱深毫無意義,只能起到分散兵力,延長補給線和運輸線的作用。西奈半島無防禦縱深效果,實在是雞肋一塊。

第二,歐洲國家對於蘇伊士運河的穩定性,遠比以色列的國家存亡看重的多。

周所周知,以色列就是美國等安插在阿拉伯世界的一顆釘子,說伊斯蘭教國家如果在經歷兩派鬥爭後,假如能夠發展成歐盟之類的同盟體,那麼對於美國掌控中東地區石油資源將是巨大的威脅。美國和歐盟都不可能放任一個團結的泛阿拉伯國家誕生。

所以以色列必須存在。並且猶太民族也爭氣,不僅生存下來,還體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但是以色列就希望一直充當發達國家的打手麼?當然不,以色列的政策是,不服氣就打!打服了,還是可以坐下來談一談的。

但是地中海是歐洲的後花園,蘇伊士運河是歐洲經濟的生命線,一個歷史上多次被征服,政局混亂意識形態不堅定,並且還在阿拉伯世界中有老大哥地位的埃及,多麼穩定聽話的看門狗啊。以色列這頭病狼掌握了蘇伊士運河,誰知道會發生什麼。

至於坊間流傳猶太人掌握了美國經濟命脈,首先,美國如同中國有極強的民族融合性,到了美國,猶太人也是美國人。其次,在國家暴力機器面前,個體的富商和政客也不過是強壯點的螞蟻。

蘇伊士運河不可讓以色列染指。以色列不可亡國,又必須搓其鋒芒。所以,以色列讓出西奈半島,從而達成與埃及一定程度上的和解,才是符合大國利益的結果。在此方面以色列又體現出了極好的政治覺悟,從容讓出西奈半島。但是戈蘭高地,沒有列強的強勢干預你看它還不還?


李震一


猶太人再聰明,也有犯糊塗的時候,這就是以色列吐出西奈半島。

第二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戰勝埃及,奪得西奈半島。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戰勝敘利亞,奪得戈蘭高地。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戰勝埃及、敘利亞,粉碎了他們奪回西奈半島、戈蘭高地的企圖。

以色列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獲勝後,為何向敗者埃及退回西奈半島?

客觀原因;當時以色列羽翼未豐,雖僥倖打贏第四次中東戰爭,但感受到了阿拉伯國家潛在的軍事壓力和收復失地的決心。在美蘇調停下,有意識修補與鄰國的敵對關係。以退回西奈半島為條件,換取了以色列與埃及簽訂和平協議。

主觀原因;西奈半島是一塊沙漠,是不易定居和發展經濟的雞肋之地,以色列棄之不可惜。但戈蘭高地,以色列意識到它是中東的水塔,是俯視以色列的戰略高地,以色列至今不全部退還給敘利亞。

其實證明,以色列吐出西奈半島是聰明人犯糊塗之舉。一是退出西奈半島是妥協之舉,以色列顯然高估了埃及的軍事實力。

二是以色列失去了61000平方公里土地,沒有了戰略防禦縱深,不能成為大國。三是使以色列失去了控制蘇伊士運河的歷史機遇,不能成為世界多國利益攸關的國家。


諶人


好多人認為以色列不應該放棄西奈半島!

原因多了:土地、運河、生存環境等等

那麼,最終為何以色列還是放棄了呢?

首先,看看埃及和以色列在西奈半島的整個戰爭進程

1956年,埃及人民在這裡英勇抵抗以色列的第一次佔領,以色列軍隊被迫撤走;

1967年巴列夫防線”,以色列再次佔領西奈;1973年,十月戰爭讓埃及摧毀了以色列的“,解放了西奈部分土地,從而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

1980年,埃及根據1979年簽署的埃以和約,收復了西奈半島三分之二的領土

1982年,埃及又收復西奈另外三分之一的領土,西奈全部迴歸埃及。

由於該和約對巴勒斯坦自治和政治前途等問題沒有明確闡述,故為多數阿拉伯國家所反對。和約簽署第二天,阿拉伯聯盟即在巴格達舉行會議,通過對埃及實行政治和經濟制裁的決議。

這說明什麼呢?

1、以色列守住了,但代價很大(與其讓埃及奪回去、不如賣個“好價錢”)

自1949年以來,西奈一直是以埃每次兵戎相見的爭奪焦點,半島東北部的吉迪(Giddi)及米特拉(Mitla)兩山口曾經在1956、1967及1973年分別發生過慘烈的戰爭。

第四次戰爭,埃、以於14日一天內共展開1800輛坦克的大會戰為戰爭史上所罕見。

損失這麼多,阿拉伯越打越團結,這次是兩面開展,下次說不定就是多面開戰了。

所以,和解吧。就在第五次中東戰爭中,埃以和解的紅利便出來了。

2、埃及被分化,親近西方陣營(美國的介入

這是第一份阿以條約!分化目的很直接,相當於單方面媾和!

為什麼美國要籤呢?和石油危機有很大影響,美國意識到

一個團結的阿拉伯國家對整個西方世界是個威脅!

巴格達會議後,除蘇丹、阿曼和索馬里外的所有阿盟國家全部與埃及斷交。埃及的阿盟成員資格和與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外交關係直到1989年才恢復。


不過,2011年2月,埃及過渡政府上臺後,因“阿拉伯之春”而“覺醒”的埃及民眾紛紛要求埃及與以色列和美國拉開距離,埃及國內約有56%的民眾要求取消與以色列簽署的和平條約。和平任重而道遠


痛苦源自無知


如果以色列要守住戈蘭高地,那麼就必須放棄西奈半島。

如果以色列既不想放棄戈蘭高地,又不想放棄西奈半島,那麼將會面臨四線作戰,北面是黎巴嫩真主黨,東北戈蘭高地面對敘利亞,東面要面對約旦,西南面得防守埃及。

而其中防守壓力最大的就是西奈半島。原因很簡單,西奈半島面積最大,而且土地貧瘠沒有什麼資源。

戈蘭高地雖然面積遠遠小於西奈半島,但其重要性對以色列來講遠遠大於西奈半島。其一,戈蘭高地有豐富的水資源,以色列40%的淡水來自於戈蘭高地;其二,戈蘭高地是戰略高地,易守難攻,只要守住了戈蘭高地,最有戰鬥力的敘利亞部隊就無法進入以色列,這是一個天然屏障。

而與埃及長期為敵不利,埃及是中東大國,若為了西奈半島而準備與以色列打長期的消耗戰,以色列承受不了。因此,倒不如用西奈半島與埃及簽訂和平協議,分化阿拉伯聯盟。

正因為埃及退出與以色列的鬥爭,所以最後才會有後來約旦對以色列態度的轉變。於是到目前為止,以色列只有北面的黎巴嫩真主黨與東北方向的敘利亞直接與其為敵了,剩下的就是在內部與沒有真正的軍隊的巴勒斯坦的矛盾了。這樣以色列就解決了需要同時多線作戰的困擾了。


建章看世界


主要原因是水資源!如果西奈半島有大型河流和湖泊,你看以色列會不會輕易放棄!西奈半島的沙漠荒漠地形決定了它承載人口的能力有限,吞併西奈半島不僅經濟上不划算,政治上看樹了埃及這個強敵,不利於消化已經取得的戈蘭高地和巴勒斯坦各個居民聚居區。戈蘭高地對於以色列的生存來說至關重要,控制了戈蘭高地就控制對戈蘭高地周邊地區至關重要的水資源,我們這些年年洪澇災害的地方永遠也不會理解水資源在中東的地位。土耳其建個大壩就能捏住敘利亞的一個睪丸,以色列佔領的戈蘭高地是另一個,悲催的敘利亞人永遠不會有機會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了!所以以色列就算和敘利亞打一百年也不會放棄戈蘭高地的。西奈半島看似增加了以色列的戰略縱深,實際上對以色列百害無一利。經濟上會消耗以色列大量資源接濟幾十萬半遊牧的阿拉伯人,軍事上更會消耗大量資源防守阿拉伯曾經的老大埃及,幾乎不可能像現在一樣各個擊破分化瓦解阿拉伯聯盟。巴勒斯坦人現在沒人撐腰,只能越來越被以色列擠壓在有限的幾個地方,想立國是越來越困難,所以啊,沒100%的實力千萬別瞎搞胡來啊,否則就像可憐的巴勒斯坦人那樣家不家國不國!


流寇


從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說起吧。在沒有發起戰爭前,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和新成立的巴勒斯坦組織在約旦河上游準備改變流向,這關係到以色列的生死存往。以色列轟炸了約旦河上游,雙方形勢開始緊張。

當時世界就分兩大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以色列提供大量軍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前,美國向以色列提供了36億美元,400輛新式坦克、250架最新式飛機,並派出1000多名空軍督導。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戰前向埃及提供了10萬美元,6艘戰艦,最新噴氣式飛機和T55坦克,也派有軍事顧問幫助埃及訓練部隊。

笫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稱為6日戰爭,以色列列死983人,傷4500人,3個阿拉伯國家死20000人,傷40000人,被俘6500人的代價而宣告失敗。以色列佔領了加沙地帶、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戈蘭高地和耶路撒冷舊城,共6.5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而100萬巴勒斯坦人被迫淪為難民。

第四次中東戰爭發生在1973年10月6日一10月26日,起源於埃及與敘利亞分別相奪回6年前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戰爭的頭兩天,埃敘聯盟還佔有上風,但此後敘、埃軍隊又以失敗而告終。直到聯合國下令停火。這幾次的中東戰爭使埃及總統薩達特總結出了經驗,特別是對蘇聯的態度由依附轉為合作。以色列也認識到和阿拉伯國家長期對質,不利於以色列的發展。美國因長期深陷越南戰爭,也無力再支持以色列對抗阿拉伯國家。埃以雙方合好,符合中東的長遠利益。

1978年9月6日一9月17日,美國總統卡特,埃及總統薩達特,以色列總理貝京在美國的戴維營進行了為期12天的秘密會談。據解密的維基透露,薩達特和貝京好像被卞特軟禁了一樣,出入都用直升機。埃以雙方在會談中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最後卞特向雙方施壓才達成協議。簽署了戴維營協議,以色列交還了戰爭中佔領的西奈半島,埃及承認了以色列。中東迎來了和平的第一道曙光,奠定了土地換和平的基礎。


夢想成臻3


以色列放棄西奈半島可能有以下原因

第一,以色列在中東的目的是建國,是安全,讓猶太人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領土擴張不是最迫切的需要,雖然以色列一直在贏,但持續不斷的戰爭並不符合以色列的利益。

第二,埃及是中東主要強國,在前四次中東戰爭中,都是阿拉伯方的主力軍,以西奈半島換取埃及的承認,以色列中東建國的目的基本實現了。

第三,西奈半島本身乾旱貧瘠,又無資源,最大的價值就是控制蘇伊士運河,切斷埃及的財政主要收入,但對於以色列本身意義不大。

第四,因為蘇伊士運河被斷,歐洲經濟最受影響,以色列備受壓力,西奈半島已成雞肋。

戈蘭高地情況不同,戈蘭高地控制了以色列重要水源,又居高臨下,戰略地位極高。

從現在來看,放棄西奈半島之後,在也沒有面臨強大對手的挑戰,以色列在中東也獲得承認,給以色列帶來了相對穩定的周邊環境,安全也得到了保障,歷史證明以色列放棄西奈半島是正確的。


南巡北狩


最主要原因就是以色列“土地換和平”,次要原因就是埃及棄蘇投美的“投名狀”。

以色列立國曆來一直敵人環伺(注意是敵人環伺,而非強敵,不然早就掛了),雖然每次中東戰爭都是以色列勝利,但是以色列依然面臨巨大危機,戰略縱深太小,這就直接導致以色列輸不起,必須一直贏,一旦失敗一次,那就是亡國滅種的後果。所以,以色列也是千方百計的擴大戰略縱深,而1967年那次戰爭中佔領西奈半島也是這個考慮。不過,西奈半島這點地方,作為有效縱深效果實在有限。以色列“四面阿拉伯歌”的境地沒有根本變化。那咋辦?繼續擴張?那以色列可沒有俄羅斯那麼命好,俄羅斯挺近西伯利亞,那裡根本沒啥人,以色列陸上無論往哪個方向,都是一大堆阿拉伯人,殺了?估計美國都怒了,留著?那猶太人要淹沒在阿拉伯人海洋裡了,被稀釋掉了。不能繼續擴張,但是幾面都是敵人咋辦?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敵人。而埃及是阿拉伯世界大國,如果能和埃及搞好關係,這個方向上安全無憂,帶來的安全收益遠遠超出西奈半島所能帶給以色列的安全。於是,為了爭取埃及,以色列最後放棄了西奈半島。事實證明,確實,自那之後,埃及與以色列之間,基本結束戰爭狀態,以色列南部安全大大滴改善了。

當然,這也不能是以色列的一廂情願,其實埃及早有此意,結束與以色列衝突,可以投入美國陣營。當時,埃及屬於冷戰時期的蘇聯陣營,而交往中,越來越覺得蘇聯靠不住,想改換門庭投向美國,而以色列屬於美國鐵桿小弟,不與以色列,則不能投入美國麾下。於是埃及也有改善與以色列關係的意思,但是西奈這麼大地方被以色列佔著,不還回來就和以色列搞關係,那自己國內不答應。於是就和以色列做了交易,你還西奈,咱倆和平,一同當美國小弟。就這麼著,兩方一拍即合,西奈迴歸埃及,雙方握手言和,美國自然更加高興,最不爽的可能就是蘇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