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這波“雲復工”能成為遠程辦公的爆發點嗎?

這波“雲復工”能成為遠程辦公的爆發點嗎?


每逢大疫,必有創新,對市場而言同樣“危”中有“機”。這次疫情蔓延,推動了雲辦公、雲課堂市場興起。


近日,百度大數據顯示,雲復工成為多數企業的首選復工方式,遠程辦公需求在過去兩週呈現爆發式激增,百度整體搜索“遠程辦公”的熱度也在過去三週增長了625%。


這波“雲復工”能成為遠程辦公的爆發點嗎?


疫情催生遠程辦公需求的集中爆發,帶動了百度網盤、騰訊會議、阿里釘釘入局。這一次擁有龐大體量的BAT又是主力軍。


百度網盤企業辦公需求迎來激增,其以備份和傳輸為核心,結合本身的超大免費空間、支持多端同步的優勢,大幅提升用戶的文件生產能力,這樣的模式不僅降低了各家企業的開發成本,也為企業擴展了更多的可能。疫情期間,百度企業網盤推出用戶套餐權益免費延遲一年的舉措,滿足的是中小企業疫情期間雲辦公的剛需。百度Hi企業智能遠程辦公平臺對外開放,並免費為湖北等地區企業提供高清音視頻會議、企業雲盤、企業IM和應用中心平臺等多項服務,滿足其遠程辦公需求,支持企業快速恢復生產能力。2月以來網盤企業用戶日活環比增長達到50%以上。


這波“雲復工”能成為遠程辦公的爆發點嗎?


1200萬學生湧入釘釘課堂時,平臺瞬間癱瘓,大量一星差評塞滿應用商店,釘釘官微不得不哀告,“少俠手下留情”。


企業微信的壓力也不小,各種需求紛至沓來,2月之後連續更新、擴容了雲主機才跟上企業復工的步伐。


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從中受益,疫情反而充當了這波創新的推手和見證者。不管是百度網盤、百度Hi,企業微信、阿里釘釘,遠程辦公大幅提升中小企業遠程辦公和線上協作效率,讓傳統企業數字化、智慧化轉型。


作為一個有10年曆史的老牌風口,遠程辦公也實現了“出圈”。


1、從辦公室神器變成了宅家神器。


最早把這個概念落地的是2008年的Yammer,這是一個集成了各種功能的通信工具,關注的是企業內部的社交化協作,當時頗受500強企業員工的歡迎,然後是2011年的Trello、Teambition,簡潔直觀,方便易用,是純粹的工具化定位。


這些創新發現了企公的痛點,找到了解決方案,但主要場景還是跨辦公室的協同,本質上是一種提升小團隊或個人工作效率的小眾軟件。


這次疫情的場景應用就豐富多了,大部分我們想得到的工作都能搬到雲端,都能找到線上的解決方案,讓我們在疫情之中能夠隔離病毒“遠程復工”。


2、深度嵌入運營和後臺系統。


十年前的遠程辦公更多滿足先知先覺者的虛榮心,不僅適配的工作有限,也不能克服安全隱憂,今天的企業已沒有這種擔心,但嵌入業務的程度也取決於平臺所能提供的服務。


某種程度上說,遠程辦公其實就是雲服務的開路先鋒。


最早認識到這一點的是微軟。


被柳傳志戲稱為“笨傢伙”的史蒂夫·鮑爾默確實讓微軟錯過了移動時代,但對雲服務卻有先見之明,他執掌微軟13年的最大功績就是捧紅了Azure。


大家都希望提高效率,但需要不同,鮑爾默發現員工們喜歡的是有趣的小眾軟件,但企業需要的其實是一個大管家,一個打包了各種能力的超級保姆,而且門檻低,上手易,部署快,可定製。


當時微軟手頭有一堆各個時期收購的新玩藝兒,比如1998年的Hotmail,2003年的PlaceWare等等,在鮑爾默看來,微軟要做的不是包打一切,而是建立一個提供基礎設施和底層技術的雲端生態,對於擅長的office,outlook,SharePoint就讓他們發揚光大,在相對陌生的領域,就把連結c2b的能力輸出給收購的或外部的saas服務,把他們變成緊密附著於平臺之上的開發者。


於是2011年收購的Skype和2012年收購的Yameer等都被打包裝入微軟2008年推出的雲服務,這實際上就是今天雲端拓展能力的雛形。


從這個角度來說,遠程辦公是雲服務最早也最成功的一次普世,把其他類似的能力集成起來就可以向任何行業普世,把孤立的、局部的創新體系化。


也可以說,是遠程辦公催生了疫情時期的雲創新。


當然夠資格入局的都是巨頭,不管是BAT,還是跑步進場的華為等等。


遠程辦公的風口大家都看到了,但殊途未必同歸。


對百度來說,人工智能(AI)、大數據(Big Data)、算力(Computing power)一直是百度的看家技術三件套,所以整個百度公司從產品到技術理論上都是架在雲端,雲是載體,也是商業能力的容器。


這起疫情期間,百度Hi對外開放就拿出了50方在線高清語音電話、企業雲盤加密傳輸、web視頻會議等等協同功能。針對疫情期間企業困難還有個“共度計劃”,打包了“免費開放AI技術、幫助傳統企業線上化轉型、全方位營銷賦能”等一系列措施。


這波“雲復工”能成為遠程辦公的爆發點嗎?


百度去年的架構調整可以視做進一步整合資源,調動中臺能力,將技術儲備更直接、更有效的輸出到線下產業,推動企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百度網盤為例,雲存儲作為構架在高速分佈式存儲網絡上的數據中心,它將網絡中大量不同類型的存儲設備通過應用軟件集合起來協同工作,形成一個生態鏈式的閉環服務,瞄準的正是中小企業遠程辦公和數字化的一系列需求。


騰訊的邏輯是把沉澱的社交用戶導向企業級服務,底層支撐是熟人關係鏈,所以即便是騰訊把七大事業群整合為六大事業群,企業微信也沒有歸入湯道生的CSIG,背後仍然是強勢的產品思維在起決定性作用。


阿里釘釘的邏輯正相反,用電商和金融架構撐起了企業社交,本質上是進軍產業互聯網的手段,所以去年在組織體系上就被劃入了張建鋒的雲智能事業群,背後不是產品思維而是嵌入實體經濟的考量。


如果疫情是遠程辦公的加速器,未來的驅動力又在哪兒?


1、遠程辦公會成為新技術的試煉場。


這次疫情的經驗表明,流量暴漲讓巨頭都直喊吃不消,大家一邊拼命擴容,一邊拼命搶新客,養粘性,限免和低價的聲音格外響亮,釘釘宣佈視頻會議免費,企業微信打開了全員通訊錄、萬人大群等諸多限制。


但真正起作用的還是技術創新。


以前臉譜的小扎就預言,AR和VR技術可以讓員工在世界任何角落進行遠程協同,這將從根本上遏制房價。百度此前已經嘗試將AR技術引入線上營銷和地圖等服務,進入雲時代的辦公平臺入口,支持遠程辦公其實是個更成熟的場景。


5G會讓物聯網大爆發,越來多的生產終端“上網上雲”,會讓大量傳統企業的遠程辦公成為可能,這會成為巨頭們未來爭奪的技術高地。


2、產品創新、內容載體和用戶體驗的結合會更緊密


這次疫情讓我們見證了很多創新,雲健身、雲睡覺、雲蹦迪等等紛紛露面,背後驅動的需求各不相同,有的是產品創新,原來沒有的場景在宅家過程中得以釋放,有的是做用戶的情感體驗,比如雲旅遊,還有的是以內容拼變現,比如直播帶貨。


但背後提供服務的可能就是幾家最主要的互聯網雲服務商,移動時代的產品越來越像是集成在雲端的一種能力,越是成熟的平臺覆蓋的場景越多。


阿里搭建平臺,騰訊致力於連接器,百度更聚焦的是入口優勢。百度網盤中,推出了檢索功能、以圖搜圖、智能分類等更為高效文件檢索能力,並引入智能小程序可實現多端同步等優勢,這是技術和生態為基石的創新,契合組織中不同員工的多樣化需求。同樣的,百度的移動生態體系即是場景的大入口,反之,遠程辦公場景也反向豐富和反哺著生態。


疫情之後持續搶奪市場,理念很簡單,就是把技術變成一種生產要素在雲端運轉起來,這可能是未來產業互聯網落地的主要形式。


3、產品和技術的邊界越發模糊。


巨頭都爭著把更多的技術引入雲端,讓產品擁有出圈的能力,企業微信在直播中增加粉絲互動,開放了限時推廣功能和客戶朋友圈,釘釘5.0版本中加入了圈子功能,效法微信做私域流量態。百度則通過入口優勢,將最核心的ABC技術三件套注入到遠程辦公之中,服務於傳統企業的主營業務,說明這次疫情正在讓巨頭重新定義自己的邊界。


抗疫是速決戰,遠程辦公是持久戰。也許疫情平息之後,未來的進化路徑將更清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