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劉邦的“三尺神兵”斬蛇劍,從哪兒來,又到哪兒去了?


劉邦的“三尺神兵”斬蛇劍,從哪兒來,又到哪兒去了?

​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討伐黥布叛亂,被流箭射中,傷勢很嚴重,呂后請來“良醫”給劉邦療傷。

醫生看過傷口說:“可治。”

劉邦卻拒絕醫治,並宣稱:“我一個平民出身,手提三尺劍奪取天下,這不是天命,又是什麼?我的死期已到,就算是扁鵲來了,也沒啥用!”

病甚,呂后迎良醫。醫入見,高祖問醫。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斤罷之。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這句話後來成了漢高祖劉邦的口頭禪。

其中的“三尺劍”,也稱作“斬蛇劍”。

關於漢高祖斬蛇起義,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

劉邦任職泗水亭長的時候,押送一些縣裡的民夫去驪山修築秦始皇陵。

半路上,大部分民夫都撒丫子了,劉邦心裡琢磨:這要是到了驪山,這人還不得都跑光了,他們跑了,我這腦袋就得搬家。

到了豐縣西部的涸澤,隊伍停了下來,劉邦喝得酩酊大醉,在夜間對那些民夫說:“你們都逃跑吧,我從此也消失了!”

民夫中有十幾個人願意留下來追隨劉邦,其他的人都瞬間作鳥獸散。

劉邦的“三尺神兵”斬蛇劍,從哪兒來,又到哪兒去了?

​劉邦等人走在豐西澤中,前面探路的人跑回來說:“前有大蛇當徑,原還。”

前面有一條大蛇攔在路上,我們快撤回去吧。

劉邦說:“壯士行,何畏!”

大丈夫行走江湖,有啥可怕的!

於是衝上前,將大蛇斬成兩段,不久聚集數千人發動起義。

劉邦稱帝后,這把斬蛇劍就成了漢家代代相傳的國寶。

斬蛇劍在劉邦沒發達的時候,就大有來頭。

《三輔黃圖》記載:“太上皇微時佩一刀,長三尺,上有銘字難識,傳雲殷高宗伐鬼方時所作也……再添加昴星精華,木衰而火盛,就成了神異之兆。”

這裡說的太上皇是劉邦的老爹劉太公。

劉太公還是老百姓的時候,有一把三尺長的佩刀,上面有銘文,因為年代久遠,上面的古文字沒人認識,相傳是商朝帝王武丁討伐鬼方的時候鑄造的。

劉邦的“三尺神兵”斬蛇劍,從哪兒來,又到哪兒去了?

​劉太公在豐沛山中游玩,寓居在窮谷,發現有人在冶煉,就湊過去問工匠鑄造的是什麼器物,那位工匠笑著說是在給天子鑄造寶劍,讓他“慎勿言”別多嘴。

工匠神秘兮兮說:“若能加入先生的佩劍冶煉,就能鑄造成神器……可克定天下。”

劉太公毫不猶豫地解下佩刀,扔進熔爐裡,很快,寶劍鑄成了。

工匠興奮不已,宰殺三牲祭祀天地,祭拜過後,工匠詢問劉太公的佩刀是從哪兒得來的。

劉太公回答說:“秦昭襄王在位的時候,我走在荒野上,一個神秘的野人送給我的,他說是商朝時期的靈物。”

工匠聽了這話,就把寶劍贈送給劉太公,說這把劍應該歸你。

後來,劉太公覺得三兒子劉邦更適合這把寶劍,於是就把寶劍送給了劉邦。

《西京雜記》記載:

漢高祖斬蛇劍裝飾著七彩珠、九華玉、五色琉璃。

每十二年磨一次,劍刃白如霜雪,打開寶匣,從劍鞘中拔出寶劍,“輒有風氣,光彩照人。”

劉邦平定天下之後,就把斬蛇劍收藏在寶庫,看守寶庫的人曾看到“白氣如雲出戶,狀若龍蛇”。

因此,呂后把寶庫改稱為“靈金藏”。

漢惠帝在位的時候,在此庫中鑄造禁軍的兵器,稱作“靈金內府”。

此後,斬蛇劍一直珍藏在皇宮,五百多年後的晉朝時期,漢高祖斬蛇劍被收藏在國都洛陽的武器庫,後毀於一場大火。

《晉書》記載:“武庫火,華懼因此變作,列兵固守,然後救之,故累代之寶及漢高斬蛇劍、王莽頭、孔子屐等盡焚焉。”

晉惠帝元康二年(公元291年),武器庫失火,丞相張華擔心發生變亂,於是派士兵嚴防死守武器庫,發現沒有變亂的跡象才開始救火,結果導致斬蛇劍、王莽的頭顱和孔子穿過的一雙鞋全部焚燬。

五代十國時期學者馬縞[gǎo] 在《中華古今注》中記載的與《晉書》不盡相同:“晉武帝時,武庫火焚,有智伯頭、孔子履、高祖斬蛇劍,二物皆為火焚之,惟劍飛上天而去。”

晉武帝在位時期,武庫發生大火,庫藏的智伯頭、孔子履被焚燬,而漢高祖斬蛇劍竟不翼而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