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厚道人 劉邦

《高祖本紀》裡面說劉邦“仁而愛人”,不是吹的。

從同為劉邦沛縣起兵的骨幹,為何只有盧綰獲封異姓王?這件事說起…


先粗略回答:

4小點。

1.所有沛縣起事的骨幹都封了侯,但其中只有盧綰封異姓王,並不是因為他的功勞最大,而是因為他和劉邦的關係最親近。

人生遇到貴人,就是這麼爽。

要是這貴人就是發小,那就更美妙。

要是發小發達了以後還始終記得“苟富貴,勿相忘”,那人生就走上巔峰了。


2.劉邦之前已經把長安給了盧綰,封他為長安侯,當時想的是大漢建都洛陽,現在要收回長安建大漢都城,不封盧綰為王,劉邦自己心裡不好意思,感到歉疚。


3.劉邦稱帝以後,封盧綰為王,可以用最信任的人換掉非嫡系而難以讓人放心的燕王臧荼。

不排除劉邦為了安置盧綰順便除掉非嫡系而授意人告發燕王臧荼造反從而將其剪除的可能性。


4.對所有豐沛故舊,劉邦都是一貫的好。

盧綰是特殊原因破格封了王,對於其他人,他也都沒有虧待,都給了不錯的待遇。



01


先說和劉邦關係最親近,這沒辦法,別人都沒得比。

即使同在沛縣,其餘的人也不在豐邑,

即使在豐邑,也不在中陽裡,

即使在中陽裡,也不像這兩家關係親密,

即使兩家關係親密,也不像盧綰和劉邦同一天出生。


沛縣一起起兵的骨幹,沒有任何一個人和劉邦的親近程度能夠與盧綰相比,從小到大,盧綰都是劉邦的跟班,而後來劉邦也給了盧綰足夠的回報。


我們來看劉邦是怎麼全程照顧盧綰的。

劉邦從沛縣起事以後,幾經波折,轉戰千里,終於打進關中。

在這個過程中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等諸將被堅執銳,衝鋒陷陣,而盧綰在做什麼呢?

“以客從”,

就是說全程跟在劉邦身邊,並沒有什麼攻城野戰之功。

項羽分封天下,劉邦被封為漢王,手底下跟著他混的兄弟們也都加官進爵,尤其是沛縣的老兄弟們,封爵最多,也最重。

曹參為建成侯,周勃為威武侯,樊噲為臨武侯,夏侯嬰為昭平侯。

盧綰呢?

沒有封爵,還是白身,為什麼?

因為他也確實沒有攻城野戰之功。

但是——凡事都講究個但是——官爵官爵,爵位重要,官職當然也很重要。

那麼沛縣的老兄弟們各自所得的官職又是如何呢?

文官自然不必說,蕭何做了丞相,周苛御史大夫,周昌中尉。

武將中盧綰首先做了將軍,“入漢為將軍”,也就是說劉邦做了漢王,立馬就封盧綰為將軍。

而另外幾個人呢?

曹參、周勃也是跟著劉邦進入漢中以後被拜為將軍,夏侯嬰仍然是太僕,樊噲甚至還是郎中,他還是劉邦的連襟,憑野戰之功封了列侯,官職卻反而比沒什麼功勞的盧綰要低。

這說明什麼?

劉邦一看,封爵是要講功勞的,盧綰沒什麼功勞,搞暗箱操作的話諸將會有怨言,現在正是收攏人心延攬四海八方的人才的時候,封爵不能濫,那沒辦法,但是封官不用講功勞,那就給盧綰封個大官做做吧。

這是第一階段,盧綰沒有封爵位,卻做了個大官。


02


之後漢軍還定三秦,出關中,東向與項羽大戰三百回合,打得天昏地暗。

劉邦身邊重要的將領發生了變化。

韓信坐了第一位,英布、彭越、韓王信、張耳成為了半盟友半部下。

沛縣出身的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等人繼續血戰沙場,而盧綰呢?

繼續跟在劉邦身邊,而且還升了官,前面幾個做了將軍,劉邦一看,這不行,還要給盧綰加個官,直接封他做了最高武官——太尉。

而且對他特別好,待遇比所有人都高。


“以太尉常從,出入臥內,衣被食飲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何)、曹(參)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倖,莫及綰者”。


劉邦對蕭何、曹參等人都是非常正式、很官方,因為他們所承擔的事務非常重要而對他們比較尊重有禮。

但是對盧綰那就是好哥們,自己人,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很隨意。


盧綰這段時間具體做什麼事呢?

他雖然名義上是最高武官,但是既不領軍作戰,也沒有管軍隊建設(“韓信申軍法”)與後勤徵兵(蕭何負責)。

他主要是和劉邦的弟弟劉交兩人“常侍上,出入臥內,傳言語諸內事隱謀”。

也就是說乾的相當於是機要秘書的活。

講道理,當時的風氣崇尚的是攻城野戰的軍功,做秘書侍郎這種事是很難得到封爵的。

不久以前的秦始皇時代,王翦、王賁父子都憑藉軍功封侯,蒙恬的弟弟蒙毅侍從秦始皇左右,深得始皇帝寵信,也沒有看到有封侯的記載。


但是盧綰不一樣,他是誰?

他是從小一起長大,始終心甘情願做劉邦的跟班,在劉邦最落魄、逃亡外地被官府通緝的時候也不離不棄的兄弟啊。

隨著楚漢戰爭的推進,形勢逐漸明朗,劉邦開始佔據上風,手下封侯的人已經越來越多。

劉邦一看大家都是侯,盧綰還什麼爵位都沒有,心裡又過意不去。

但沒有軍功又確實不好封侯,尤其是在楚漢戰爭陷入膠著、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項羽翻盤的情況下。

如果濫封,則有可能會引起真正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將領不服,他們當中除了部分高級將領以外大多數人都還沒有封侯,他們心裡也都指望著封侯,而打天下最關鍵還是要依靠他們,劉邦後來自己也曾經一時衝動說過“乃公居馬上得天下”;

但如果不封,則又有可能會寒了遠道而來投奔漢王麾下的士人的心,畢竟盧綰和劉邦關係如此親近、當太尉作侍從、處理的又是機要的事務都沒有封侯。

大家和劉邦非親非故,又不一定都能上陣殺敵立功,很多像隨何、陸賈、叔孫通甚至酈食其、陳平這樣的不能上陣殺敵的遊士就會沒了指望。

當初“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現在沒了指望,以後來投奔漢王的有才能的遊士就會越來越少,而這些做侍從的遊士其實也是相當重要,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之大的。

盧綰現在的處境有點尷尬。

他的身份是最高武官太尉,但他做的事情卻是侍從。

他又沒有那個本事能夠像侍從裡面的另外兩個領袖張良、陳平那樣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憑計策謀略立功分封,讓所有人都心服口服,沒有話說。

盧綰要想封侯就只有走軍功這一條路,而且劉邦自己也很想封他為侯,那應該怎麼處理這個問題呢?


劉邦最終拿出了一個好辦法,用非常具有藝術性的方式順利解決了這個問題。

盧綰不是一直跟在劉邦身邊沒有軍功嗎?

那就把他送到前線去獨立領軍,讓他立一個軍功了事。

當然盧綰是好兄弟,劉邦也知道他才能有限,所以肯定不會讓他去最危險的地方,而是去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


當時的形勢,劉邦手下負責作戰的部隊主要有三大主力和兩大輔助。


劉邦自己親自領軍在滎陽、成皋一線直接對抗項羽,是大本營;

韓信率軍在河北一路勢如破竹,是迂迴方向;

彭越在梁楚之地破壞楚軍項羽的糧倉積聚和運糧通道,是敵後。

這是三大主力。


劉邦的堂兄劉賈率軍在韓信和彭越之間機動,保護韓信的側翼,同時負責聯絡彭越;

英布背楚投漢之後,項羽派軍攻破了英布的封國九江國,英布只率少量親信投奔劉邦,劉邦給了他部分兵力,讓他輔助自己作戰。

這是兩大輔助。


面對項羽的強勢攻擊,劉邦在滎陽、成皋的主要戰略目標和任務是防守,盧綰在這裡很難立功。

但讓他去另外幾條戰線,就還要考慮一點,那就是不能讓盧綰搶了諸將的功勞。

在當時憑藉軍功定功行賞的時代,軍功是每個人心裡都最看重、絲毫捨不得分給別人的。

正如張良所說,遊士來為漢王效力都是為了裂土封侯,諸將衝鋒陷陣拼死作戰風險更高,更加只是為了在戰場上拼殺博個封侯。

如果功勞被人搶了,心裡肯定會老大的不高興。

一旦發作就可能會反叛。

何況當時諸將本來就來源複雜,各方投奔歸降的都有,大家心裡也都還沒有真正形成對劉邦的效忠意識。

之前趙國的大將李良就是因為趙王武臣的姐姐在車上面對李良伏地拜謁時不肯下車打個招呼,他就追殺了趙王的姐姐,之後起兵造反,又殺了趙王,後來投奔曾經招降過他的秦軍。

現在如果讓盧綰搶了諸將的功勞,諸將心裡肯定會有怨言,和劉邦關係遠的搞不好甚至還有可能會反叛投靠實力仍然相當強大的對手項羽。

如果把盧綰放到韓信那裡,一方面韓信打的仗很多都是險中求勝,比較危險 ,另一方面韓信絕對不會容忍有關係戶過來搶他的功勞。

他早就瞄準齊王的位置去了,當初請劉邦封張耳為趙王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是在為將來自請封齊王作鋪墊。

現在把盧綰派過來,他說不定會借楚軍的刀把盧綰幹掉,最後報個陣亡給劉邦。

如果直接放到彭越那裡去,考慮到彭越當時只是魏相國,還想著要功勞封魏王,而彭越出身於江湖大盜,再加上彭越自己獨立性也很強,手下鐵板一塊,水潑不進,只怕彭越會乾脆果斷剁了盧綰,最多再給劉邦報個陣亡。

而英布呢,他也是江湖大盜出身,也比彭越好不到哪裡去,不過當時英布失去了自己的地盤,主要是隨同劉邦作戰,所以英布此時的自主性比彭越要小一點。

功勞也少,更加經不住分。

搞不好還會把英布重新逼反,又返回到項羽那邊去了。


這三人都不會喜歡有人在身邊掣肘,不要說來個領導搶功勞,就是來個監軍使者在身邊聒噪,都會不自在不舒服,心裡也會惴惴不安,怕漢王是對自己有所懷疑。

只有一個人還可以指望,而這個人恰恰是不怕有人來分功甚至搶功的,也不怕漢王懷疑自己。

他就是劉邦的堂兄劉賈,他是宗室,不管有沒有軍功,封侯甚至封王都是很確定的(實際上也是如此,劉賈后來是第一批封的同姓諸侯王)。

劉賈也是獨立領兵,更妙的是,他不僅是隻打游擊戰,更是隻打破壞楚軍糧倉和糧道的後勤戰。

或者說,用游擊戰的方式打後勤戰,等到楚軍反應過來的時候,他早就跑的遠遠的了。

很明顯,盧綰在劉賈這裡最是安全不過。

由於盧綰是最高武官太尉,再加上他是劉邦的使者,所以在領軍的時候他的名字還排在劉賈的前面。

恰好形勢的發展讓敵後戰場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因為項羽實在太強,竟然正面攻破了劉邦重兵據守的成皋、滎陽城,劉邦突圍之後一時之間無兵可用,只能北上收了張耳、韓信的兵。

不過現在想再正面直接對抗項羽還時機未到,實力不夠,只能想辦法去破壞項羽的後勤,尤其是糧倉和運糧通道,讓其軍隊缺糧而戰鬥力受損。

這種功勞很大、風險卻很小的好機會怎麼會落到別人頭上,當然是給好兄弟盧綰了。


“使盧綰、劉賈將卒二萬人,騎數百,渡白馬津入楚地,佐彭越燒楚積聚”。


等到楚軍過來追擊,


“賈輒壁不肯與戰,而與彭越相保”。


典型的游擊戰,而且還是後勤游擊戰。


這下盧綰軍功也有了,而且還不小,性命也毫髮無傷。

劉邦果斷決定封盧綰為侯。

按理說封侯就封侯吧,既然都搞了這麼一番操作,又沒有派過來搶自己的功勞,大家也就都不說什麼了。

但是劉邦大筆一揮,直接封盧綰做了長安侯。

長安是哪裡?

“長安,故咸陽也。”

也就是直接說把秦朝統治天下的都城、秦始皇發佈的命令詔書所出的地方封給了盧綰。

雖然經過項羽一番燒殺搶掠,咸陽早已不復當年繁華,但是其民眾戶數再減少也仍然可觀,更重要的是,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並沒有因此而絲毫有所改變。

要知道劉邦後來自己入都關中也是建都長安,當時卻大手一揮,兄弟,這塊地好,給你吧,拿去傳給子孫後代。

我吃肉,你喝湯,大家都是永世的榮華富貴。

這夠哥們不?

這是第二階段,盧綰不僅做了最大的官,“太尉丞相尊等耳”,而且還封了最大的侯。

除了韓信這樣自立門戶的以外,所有人的官爵封地都比不上他。


03


垓下之圍,漢勝楚敗,項羽戰敗自殺,劉邦獲得絕對勝利。

接下來就是掃尾階段,還剩下幾個實力並不強大甚至很弱小的地方諸侯不太順從,怎麼辦,推平了事。

這個時候派誰上場都是撿漏,有撿漏的事,劉邦怎麼會派給別人呢?

當然又是派給好哥們盧綰了。

於是盧綰被派去和劉邦的堂兄劉賈(老搭檔)一起平定不服的臨江王共尉,刷了一波戰功。

總算把履歷搞完整了。

說起來這點撿漏的功勞,真正的將軍們還都不一定看不上,當然有總是比沒有要好。

要說大家不嫉妒眼紅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沒辦法,這TM就是命運的安排啊。

終於解決了項羽,又平定了不服的諸侯,劉邦要稱帝了。

上尊號的人裡面,除了諸侯王,就屬太尉盧綰排第一,比什麼蕭何、曹參、周勃、樊噲都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劉邦稱帝后,先是建都洛陽。

沒過多久就有戍卒婁敬勸他建都關中,形勢更有利。

諸將因為家在關東,都反對入關。

劉邦委決不下,便又問智囊張良。

經過張良一番透徹的分析,劉邦茅塞頓開,當天就決定起駕西行,入都關中。


“是日,車駕西都長安”。


有一個問題來了,長安不是已經被封給盧綰了嗎?

現在怎麼劉邦又要自己拿來建大漢都城了?

沒辦法,關中這片土地,還就只有長安最適合做都城,劉邦要為大漢做長遠考慮,只能先委屈兄弟了。

只是劉邦畢竟是重視感情的人,怎麼會忍心看著兄弟一直受委屈呢?

但要是把盧綰改封到別的地方吧,都沒有長安好,僅次於長安可以被稱為全國性的都會的(西漢稱為五都),只有洛陽、邯鄲、臨淄、宛(南陽郡治所),以及另外一個成都在巴蜀之地,當時更像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洛陽為天下之中,且有武庫,不能封;

邯鄲是趙國都城,現在的趙王是劉邦的女婿張敖;

臨淄幾百年來都是齊國都城,而齊地實在是可以與關中並稱的富庶險要之地,正如後來田肯所說,“故此東西秦也。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矣”;

宛城在南陽,北方直接靠近洛陽,向西可以叩開武關進入關中(劉邦自己進關中就是走的這條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南陽郡本身也是一大郡,人口戶數在天下名列前茅,也不太好封。


怎麼辦,怎麼安排盧綰?

劉邦有點犯難。

說巧不巧,解決的辦法不到兩個月就來了。


夏五月,劉邦西都關中長安,秋七月,燕王臧荼造反。

臧荼並不是劉邦的嫡系部下,他本是上一代燕王韓廣手下的將領。

章邯圍趙王歇於鉅鹿之後,考慮到唇亡齒寒,各國都派軍救趙,燕國派的就是臧荼。

項羽在鉅鹿之戰中大破秦軍、招降章邯之後,臧荼也跟著投靠項羽並隨從其入關。

項羽出於私心,想要提高自己的地位而貶低楚懷王,就把入關的諸將都封為王,而把各國的故王都改封到偏遠地區。

“皆王諸將善地,而徙逐故主”。

臧荼也就此被封為燕王,而原來的燕王韓廣被項羽改封為遼東王。

各國故王自然不高興,韓廣也不願意去遼東,臧荼就攻殺了韓廣,順便還吞併了遼東。

由於燕國地處偏遠,他並沒有直接和楚漢雙方中的任何一方交過手,韓信破趙之後給他發了一封書信招降,他也就順勢歸降漢王了。

以後他還曾經派過邊塞騎兵幫助劉邦打項羽。

劉邦稱帝的時候他也和眾位諸侯王聯名上了勸進表,排在諸侯王的最後一位。

因為他和劉邦的關係最遠,他的實力也是排倒數。


當時天下共有七大諸侯王,全是異姓,即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長沙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


韓信、韓王信

都是劉邦的嫡系部將成長起來的,在楚漢戰爭中立有大功;

英布

早期和劉邦都屬於楚國勢力,後期也投靠了劉邦,之前他被項羽封為九江王,後來劉邦改封他為淮南王;


彭越

實力名氣弱於英布,但他很早以前就投靠了劉邦,而且在楚漢戰爭中立了大功;


吳芮

很早以前就幫助楚國勢力對抗秦朝,他的部將梅鋗更是在關鍵時刻率軍幫助了劉邦,使劉邦能夠順利攻下武關,進入關中,“上以鋗有功,從入武關,故德芮”,而且吳芮還是英布的老丈人,很久以前他就把女兒嫁給了英布;


張敖

的父親張耳早期在反秦戰爭中立下大功,聲名遠播,而且更重要的是劉邦曾經跟著張耳混過一段時間,把張耳當大哥對待,不久以前又和張耳聯姻,把女兒魯元公主嫁給了張敖。


以上六王都是劉邦所封,即使曾經被項羽封王的,現在劉邦也都做了改封。


(英布從九江王改封淮南王,吳芮從衡山王改封長沙王,張耳從常山王改封趙王)


他們和劉邦關係都很近,至少劉邦對他們都很熟悉。


只有燕王臧荼,他是項羽所封,因為形勢所迫才轉投大漢旗下,劉邦沒有親自分封過他,他在反秦、楚漢兩大戰爭中都並沒有立下什麼功勞,反秦時他和另外幾個諸侯國的援軍將領一樣,率軍參觀鉅鹿之戰,楚漢時他也只是遠遠地派了一支騎兵幫助劉邦對抗項羽。

在當時尚功的天下,功勞不多的臧荼也並沒有獲得多少威望和民心。

除了劉邦感激不盡而且有英布撐腰的長沙王吳芮以外,就數臧荼的實力最弱,他對中原的影響最小,他的功勞最低,他的得國最不正,他的統治根基最不穩。

而且最重要的是,所有諸侯王中,臧荼和劉邦的關係最遠。

他曾經背叛並且毫不猶豫地攻殺過故主韓廣,劉邦也最不可能對他放心。

現在說他造反,但關於臧荼造反的原因、現象和過程,在本紀與列傳中都沒有任何詳細記載,只有寥寥幾個字,“秋七月,燕王臧荼反,上自將徵之。九月,虜荼”。


再看功臣侯者列表,才發現所謂的燕王臧荼造反,其實是時任燕國相國的溫疥告發,“為燕相告燕王荼反”。

而溫疥其實之前曾經被燕王臧荼派去幫助劉邦作戰,“以燕將軍漢王四年從破曹咎軍”,再結合高祖本紀中的記載,漢四年八月的時候“北貉、燕人來致梟騎助漢”,所以當時燕國派的人,領軍的將領就是溫疥。

他曾經跟在劉邦身邊作戰,劉邦自然是對他很熟悉。

現在他是燕國相國,卻主動告發燕王臧荼謀反。

所謂的告發,就是指被告發者最多也只是處於密謀階段。

也正因為如此,告發者往往會得到較大的封賞。

事實上也是如此,溫疥之後被封為侯,憑藉的就是告發臧荼的功勞。

那麼被告發的時候,臧荼到底有沒有謀反呢?


其實認真想一想就會發現可能性不大。

在當時的幾大諸侯王之中,除了吳芮以外,就屬他實力最弱。

以前楚漢戰爭形勢還很不明朗的時候,韓信破趙之後給他發了一封書信他就歸降了。

因為他知道,燕國的國力即使只與趙國相比也差遠了,戰國幾百年燕國就一直不是趙國的對手。

而現在漢軍剛剛徹底打敗強敵項羽,軍威正處於巔峰。

而且大漢之地,又何止一個趙國?

大漢旗下,將帥除了韓信以外,英布、彭越、韓王信,甚至曹參、周勃、樊噲、灌嬰,這些哪一個是好惹的?


而且在溫疥告發臧荼謀反之後,劉邦立即率軍親征,根本就懶得花時間查證。

這更像是一切都是劉邦安排好的。

也就是說,溫疥告發臧荼謀反很有可能就是劉邦授意的。

或許劉邦環視天下,發現只有拿掉燕王臧荼,用燕國這片稍微偏遠的土地、燕王這個實力不強的王位來安置功勞不算大的盧綰最合適,反正臧荼的燕王本身得來也不是很正,他也曾經背叛甚至幹掉他的故主韓廣,他現在的實力又最弱小,最重要的是他還不是劉邦的嫡系,始終無法讓人放心,所以最適合下手(細思極恐)。


臧荼造反,劉邦親征。

這時候盧綰作為太尉,自然也是跟著劉邦上了前線。

一切都很順利,很快就俘虜了臧荼,劉邦又照顧盧綰得了一份功勞。

平定臧荼之後,終於有地方可以給盧綰一個合適的安排了。

而且盧綰被帶著參與平定燕地,也讓劉邦接下來封他以及他自己以後做燕地之主都更加名正言順。

劉邦於是就準備冊封盧綰為燕王,但他心裡也很清楚盧綰的這點功勞終究不夠看,硬要直接封盧綰,恐怕群臣心裡多少會有想法。


“上欲王綰,為群臣觖望”。


也就是說群臣心裡會不服。

鬧得太不愉快了,君臣面子上都不好看。

於是劉邦使了個手段,下令讓群臣推舉有功者為燕王。

這下大家心裡都明白得很(有不明白的也被劉邦私下裡教做人了),於是。


“群臣知上欲王綰,皆曰:‘太尉長安侯盧綰常從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


到了這一階段,盧綰就此正式成為了豐沛集團群臣中唯一一個異姓被封為王的那個最靚的仔。

而且在封王以後劉邦仍然對他非常好,“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


現在盧綰被封為王,成為一國之主,位尊勢重。

而劉邦也終於可以心安理得了,之前為把長安拿過來自己建都,多少還是對兄弟有所歉疚,現在這麼一來,盧綰是心滿意足無話可說,自己也了卻了一樁心事。

當年從小一起玩到大,或多或少想過將來“苟富貴,勿相忘”,現在也終於實現了。

豈不是人生一大樂事美事?



04


至於沛縣的老兄弟們,也都有不錯的結局。

文官裡面,


蕭何

以前是縣吏。

劉邦在當上亭長以後兩人才有交往,因為他在劉邦去咸陽服徭役的時候比別人多送了兩文錢。

劉邦後來特意加封了他封邑兩千戶,論定功勞,封酇侯,位次第一,並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以後拜為相國;


周昌

以前是沛縣卒史,後來跟隨沛公起事,入漢做了中尉,以後又接了他堂兄周苛的御史大夫,封汾陰侯。


武將之中,


曹參

也是縣吏,和蕭何類似,他後來攻城野戰,身被七十餘創,劉邦把原來西魏王魏豹的國都平陽封給了他。

他的封邑戶數在所有列侯之中是最多的,一萬六百戶,功位僅次蕭何,蕭何去世之後又接了蕭何的相國之位;


周勃

是外來戶,先人從外地遷入沛縣的,他後來憑軍功封絳侯,八千戶,而絳,是以前春秋時期晉國(晉文公)的都城,周勃接了盧綰的太尉之位,以後更是拜為丞相;


夏侯嬰

也是縣吏,劉邦沛縣起事以後一直擔任太僕,也就是給劉邦駕車,曾經還救過惠帝和魯元公主,後來封汝陰侯,六千九百戶;


樊噲

是屠戶,曾經和劉邦一起去過芒碭山,後來還娶了呂后的妹妹呂須,以後憑軍功封舞陽侯,五千四百戶,不過樊噲應該是和劉邦以前沒什麼交情,發徭役的時候才被徵發到劉邦手下,劉邦放走徭役徒眾之後跟著劉邦去了芒碭山,不然不可能封邑戶數比夏侯嬰低。


王陵

在沛縣是大戶,縣豪,劉邦曾經把他當兄長那樣對待,後來王陵在南陽自己擁兵不肯跟著劉邦入關,又和雍齒關係很好,所以封侯稍晚,封安國侯,五千戶,在曹參去世後又被拜為右丞相。


雍齒。

和王陵一樣是縣豪,關係特別好。

劉邦在沛縣起事以後對他也很信任,覺得他能力很強, 對他非常重用。

劉邦據守沛縣,把出生之地也是最根本的根據地豐邑交給雍齒守衛。

但雍齒內心裡卻一直不怎麼服氣劉邦,他趁劉邦外出作戰無暇內顧背叛了劉邦,歸順了寫書信來招降的魏國相國周市。

他當時對劉邦的背叛,對劉邦來說差不多可以算是致命一擊,讓劉邦差點從沛公又重新變成流寇,劉邦後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到處求爺爺告奶奶搬救兵才又打下豐邑。

雍齒失敗之後如喪家之犬一般在諸侯國之間奔走,先是去了魏國,後來又流落到趙國,最後趙國被韓信攻滅,他無路可走又回到劉邦手下,但劉邦都沒有殺了他(應該是有豐沛故舊比如王陵求情,而且殺了他影響也不一定好,畢竟當時正是招攬海內人才的時候),而且還讓他繼續領軍作戰。

後來他還立了功,劉邦想找機會殺他但又一直不忍心。

劉邦稱帝以後更是聽從張良的建議封雍齒為侯,兩千五百戶。

當時固然是拿他當典型安撫人心,但到了最後一併赦免並且優待豐邑父老子弟的時候,可以看出來,劉邦是真的完全放下了心中對雍齒的痛恨,所以最後雍齒的侯位也確實順利傳承給了子孫後代。


周苛

入漢之後官拜御史大夫,楚漢戰爭中守滎陽城,項羽攻下滎陽之後招降他,他不肯投降,大罵項羽,被項羽烹殺。

劉邦封他兒子周成為高景侯。


單右車

在劉邦發跡之前,曾經在劉邦情況緊急困窘的時候送馬給他,幫助了劉邦,以後劉邦封他為中牟侯,二千二百戶。


秘彭祖

在劉邦沛縣起事的時候,他還只是一個小兵。

當時沛縣縣令先是招來劉邦,後來又反悔,閉城門不納。

劉邦射書到城內,父老子弟於是殺了縣令,讓秘彭祖打開城門迎接劉邦。劉邦就讓他給劉太公駕車,後來封他為侯,千一百戶。


任敖

因為在劉邦危急時對劉邦和呂后有恩,後來獲得劉邦重用,以後在陳豨起兵造反時作為上黨太守堅守不降,因此被封為侯,千八百戶,以後還曾做過御史大夫。


奚涓

從起沛縣,戰死沙場,劉邦沒有忘了他,他沒有兒子,只有老母還在,劉邦就封他的母親為侯,封邑在魯,號魯侯,功侯位次第七,僅次於蕭何、曹參、張敖(本為趙王,因為手下相國貫高陰謀弒殺劉邦而被降封為侯,貫高自殺,同黨被赦免後都獲得重用)、周勃、樊噲、酈商(酈食其的弟弟,劉邦早期非常重要的將領),比夏侯嬰(第八)、王陵(第十二)和周昌(第十六)都要高。

更重要的是為此特意開了歷代先河,因為以前還從來沒有過封女性為侯的例子。


如此等等,沛縣的老兄弟們,還有很多很多,

王吸(功侯位次第十四),

薛歐(第十五),

召歐(第二十八)等。


沛縣出身的列侯佔了總數的近一半,共有幾十人,還有關內侯也有,大庶長左庶長也有,五大夫公乘也有,這些都有。

有爵位的,沒爵位的,有官職的,沒官職的,劉邦對他們都很好,為了保證他們的榮華富貴,劉邦曾經幾次三番下詔,賜爵、賜食邑,免除軍卒自身及家庭的租稅徭役,令官吏善待七大夫、公乘以上高爵,大赦天下,令豐人徙關中者皆復終身,令士卒從入蜀、漢、關中者皆復終身,等等。


厚道人 劉邦

漢高祖劉邦 局部 元 佚名


05


終其一生,劉邦的思緒始終沒有徹底離開過當初生活了幾十年的沛縣,豐邑,中陽裡。

這裡是他的故鄉,是他終生難以忘懷、死後魂魄還想回到這裡的地方。

漢十一年,英布反叛,劉邦親征。

於次年得勝後北返,順路返回故鄉,看著父老諸母故人子弟暢飲笑樂,故鄉小兒唱著自己新唱的大風歌,“上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這一年已經是漢十二年,劉邦回到長安幾個月後去世。

此時的劉邦,傷病纏身,早已想到了身後事。


劉邦是多麼懷念當年在中陽裡的快樂日子。

那些時候,自己一無所有,身邊只有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夥伴盧綰,我們一起上山捕鳥,下河捉魚,田裡農忙,學裡讀書,那時候什麼都不用想,雖說是遊手好閒,日子卻總是無憂無慮。

後來長大以後,不論我做什麼,不管我犯上什麼事,總還有一個盧綰始終跟隨在我身邊,支持我,幫助我,讓我能夠心安。

這樣簡單而快樂的日子,終究是一去不復返了。

一切恩怨情仇到現在,該報答的恩情,大部分也都報答了,該放下的仇恨,也都放下了,甚至對曾經嚴重背叛過自己的雍齒以及跟隨雍齒的豐邑父老子弟的痛恨,也都釋然了。

而自己,也快要離開這美好的人世間了。


上還,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

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上擊築自歌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令兒皆和習之。

上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謂沛父兄曰:“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之後吾魂魄猶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誅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為朕湯沐邑,復其民,世世無有所與。”

沛父老諸母故人日樂飲極歡,道舊故為笑樂。

十餘日,上欲去,沛父兄固請。

上曰:“吾人眾多,父兄不能給。”

乃去。

沛中空縣皆之邑西獻。

上留止,張飲三日。

沛父兄皆頓首曰:“沛幸得復,豐未得,唯陛下哀矜。”

上曰:“豐者,吾所生長,極不忘耳。

吾特以其為雍齒故反我為魏。”

沛父兄固請之,乃並復豐,比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