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應:習得性無助

教師不可不知的59個心理效應~主題17~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心理效應:習得性無助

案例描述:顧老師發現小於變化很大。在剛入班的時候,小於積極向上,充滿熱情,對於新知識充滿興趣,對一切活動願意嘗試。在經過幾次考試之後,他發現自己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各科老師經常批評他,於是他便產生了焦慮情緒,害怕再去探索新鮮事物,不願參加活動。在經歷越來越多的失敗後,他開始相信自己沒有獲得成功的能力,因而不願意再為完成任務而付出努力。

原理分析:案例中小於陷入的困境很多學生都遇到過,作為教師,顧老師沒有今早地發現問題並及時解決,使得小於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導致小於不再為成功而努力,使小於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困圈中。

原理應用:

在遭受挫折時,人會產生挫敗感。其中,學生就是容易受到影響的人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防止學生習得性無助感的產生,並且消除其不良影響。

1.支持和鼓勵學生

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和支持是防止他們產生習得性無助感的最為有效的手段。在大多數情況下,中小學生還未能形成客觀、完善的自我意識,在這樣的情形下,其他人的評價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自我評價。而老師,因為其身份的特殊性,在學生心中是有這權威的地位的,從而,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自我認知。當老師真誠地關心、愛護學生時,即使是成績比較差得學生,也能逐漸對自己充滿信心,對學習產生控制感而不是無助感。

2.看到學生的點滴進步

教師要學會縱向比較,看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一點一滴的進步,並且即時給予其表揚和鼓勵。

3.提高學生的挫折忍受力

著名心理學家韋斯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將白鼠捆在桌子上,在長達數小時的時間內頻頻給予點擊。經過不同的嘗試,他發現,假如這種電機是任意的,偶然的,大部分白鼠很快會患上嚴重的胃潰瘍。如果在就行電擊前給出警告的聲音,患胃潰瘍的白鼠會計較少;如果在電擊前發出警告聲音,而且白鼠也學會了通過簡單的反應來逃避電擊,那麼患胃潰瘍的白鼠就會更少。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們如果對挫折、失敗有提前的心理準備或者有應對辦法,就能夠防止習得性無助感的產生。

根據這個實驗,為了防止學生產生習得性無助感,老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儘量讓學生對挫折有客觀的認識,讓他們知道人生不會一帆風順的,遭受挫折和困難是非常平常的事情,要對可能遭受的挫折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4.進行歸因訓練

當人們覺的自己“對行為的結果無力控制”時,其實就是在進行一種消極的歸因,也就是說把失控受挫折歸結到自己沒有能力。如果能夠進行有效的歸因訓練,就可以防止這類消極認知。對此,就有人提出了“積極歸因訓練”得模式。這種模式一方面是說,要“努力歸因”,不論成敗,都應該把它歸結為努力與否。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在他們遇到困難時,也不會輕易降低對將來取得成功的期望。另一方面,就是要“實現歸因”,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除了努力這個因素外,什麼因素會影響學業成績,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發揮作用,並且努力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得學生提高客服困難的勇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加油吧!老師們,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