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疫情期間,我們更容易焦慮、憤怒、失控?

為什麼在疫情期間,我們更容易焦慮、憤怒、失控?


因為這次的疫情,很多朋友都迫不得已待在家裡。封閉的時間長了以後,我們會覺得,因為封閉,夫妻之間的關係好像變得僵硬了。那麼,封閉在家,該怎樣讓夫妻關係更融洽呢?從今天開始,我們將會分發四期內容,專門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首先得從這個疫情說起。


01

我們之所以能活下來

缺少不了內在的自戀


每個人之所以能在世界上活下來,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挺不錯的,覺得自己挺有能力的,對自己還是挺確定的。


這種確定性,會讓我們感覺——只要努力,就能找到賺錢的方法、生活的方法、情感交流的方法。所以,平常我們能活在一種比較好的控制感當中。


這也叫做人的自戀。


從出生下來,我們用哭聲召喚媽媽給我們餵奶、哄我們睡覺、給我們講故事,這時候我們會覺得,“欸,我挺有本事的”,這就是自戀的一種滿足。


自戀的滿足能讓我們內心對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不是安全的,是不是能夠活下來的,有很好的心靈上的保護作用。


通過成長,我們也會學習一些新的技能,讓自戀得到一個加強。


但在災難來臨時,它會用碾壓式的方式,打破我們的自戀。


比如地震、洪水,這時候我們會感覺,就算自己再怎麼努力,也不能控制地震不發生、洪水不出現,這時候,我們有失控的感覺。


當人一旦處於這種失控的感受當中,就會有一種特別強的憤怒,比如,可能有些人會說,“為什麼我會遭遇到這種狀況?”、“為什麼我不行?”、“為什麼老天爺這樣的不公平?”。


除了憤怒,還有另一種情緒。常見的就是悲傷。比如這種心態,“真的太可憐了,太可怕了,太恐怖了,我該怎麼辦呢?”


而後,我們就會有一種很孤獨的、被拋棄的感覺。我們會覺得,“為什麼我是這樣,誰能幫幫我?”,抬頭看看,周圍人好像也處在慌亂的、手足無措的狀態下,所以我們就會產生被拋棄的感覺。這些感覺夾在一起,就會讓人內心有特別無力、無助的感受。


這樣的一種無力感,對人內在自戀的破壞,對我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對自己的一種信任,就會有特別大的影響,甚至是傷害。


為什麼在疫情期間,我們更容易焦慮、憤怒、失控?


02

無力感

在日常生活中不陌生


但這樣的感覺,我們並不是非常陌生,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會出現。


那種失控的感覺,有些像丟了錢包的感覺。在2000年初,我在車上丟過一回錢包,錢包裡有八百元,在當時來說這是筆鉅款,丟了之後,我的第一反應是手腳冰涼,然後渾身就開始不能控制的哆嗦。


這其實就是一種失控的感覺,就是我們會以為,自己已經把東西保護的很好,把東西控制的很好,但這種狀態,突然間被打破,那個時刻,人就會突然出現悲傷、無力、憤怒的感覺。


當然,有下面這些體驗,同樣會產生這樣的感覺。


1、你聽說有一隻股票讓很多人獲利了,你也想賺錢,於是你反覆斟酌,終於把錢擱進去了,結果第二天早上一看,股票居然顯示出跳崖式的一個曲線,這時候你可能就會失控了——之前自認為自己能很好控制財務的感覺,一下子丟失了,這時就會有非常糟糕的感受。


2、你高高興興去上班,你想著,這個月領工資後要買點什麼、旅個遊,到單位之後,老闆表示要辭退你。這時候,原本在你計劃、控制下的東西,都被打亂了,你也會出現消極的情緒。


3、你有一個無話不說的閨蜜,突然她把你出賣了,這時候你會有滅頂之災的感覺。


4、你已經上了一天班了,白天和老闆同事鬥智鬥勇,回家之後洗衣服做飯刷碗,這時孩子各種和你較勁,你就會有那種失控的感覺。


5、你的丈夫洗澡去了,他的手機恰好在你邊上,手機亮起來了,你看見了一個特別漂亮的女性頭像,你丈夫還發了一個“麼麼噠”,這時候你會感覺五臟俱焚,天都塌下來了這種失控的感覺。


……


其實人特別害怕一切東西被打破,特別是這些破壞不在自己計劃範圍內的時候。


在生活當中,這種感受也不是說從來沒有出現過,它可能還是一個我們比較熟悉的情緒體驗,畢竟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為什麼在災難出現的時候,我們會尤其感受到這種自戀被碾壓的消極情緒呢?


為什麼在疫情期間,我們更容易焦慮、憤怒、失控?


03

災難是洶湧而來的

而且沒有責任承擔者


大家有沒有發現,剛剛我舉例的那些事,不管是丟東西,還是股票大跌、失業、被騙、孩子不聽話、老公發“麼麼噠”,其實都是單一事件,這些事都是一個一個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好多事突然間都發生了,但在大部分情況下,引發這種災難性的事件,是單一的事件。


而災難,是像大潮一樣洶湧而來的,災難能一下突然間把你的房子沖塌了,錢也沒了,自己能幹的事也變得幹不了了,這些疊加的狀態,會突然全部出現。


另外就是,我們在生活中遇上的單一性破壞事件,多數是可以挽回的。比如,丟了錢,你可以報警;失了業,可以找新的工作;和家人相處不和諧,可以聽一聽課程來更好的跟孩子、家人、愛人相處,這些事是可以挽回的。


這時候,我們的無力感就不是那麼重,就不會那麼的束手就擒。


而且大家有沒有發現,生活中出現的這種情況,是有特定的對象的。不管說這個對象是一個騙子,或是你的老闆、孩子、老公,總之,它有一個明確的對象。


當有這麼個明確的對象時,我們的憤怒、悲傷、失控的情緒感受,就可以找到情緒關聯的一個出口。有這樣一個出口後,你就可以宣洩你的情緒。


為什麼說丟東西容易讓人產生應激性的障礙?因為那個對象就不明確,你知道他是一個小偷,但他在哪兒?警察能不能抓到他?這些都是不確定的,不確定就會讓我們在情緒上更加難以接受。


而災難性的事件,其實就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對象。


最近看朋友圈,大家可能會看到各種情緒的表達。但這樣的表達,它的對象是誰呢?是命運,是魔鬼,是死神?


聽起來特別抽象,災難性事件沒有一個責任的承擔者。這樣就會讓人的內心有一種特別強的憤怒和無法釋放的無助感,對人的內心就更是一種破壞。


為什麼在疫情期間,我們更容易焦慮、憤怒、失控?


04

為什麼災難會讓人產生

滑坡式的受創感


那麼,災難性的事件為什麼會造成人在心理上有滑坡式的受創傷感呢?


人們都覺得生命是堅強的,人是勇敢的,自己只要努力,就有無限的可能性。這是我們為自己設置的活下去的力量來源。


但這樣一個災難性的事件,它碾壓了我們的自戀,它破壞了所有的東西,而且沒有一個明確的責任承擔對象,所以,這隱隱約約揭示了,人們無法接受的關於生命的真相——人真的很脆弱。


這時候你會發現,在這些可怕、恐懼的東西下,生命真的特別有限。


這個真相,就會非常傷害到我們內心的一種能夠有安全感、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活下去的最基本的一個東西。


當然有的人可能會說,“我沒有你們想的那麼複雜,我只要有工作、孩子、伴侶,房貸車貸的壓力能承受,就覺得挺好。”,但這些,其實都是安全感和意義的外部呈現方式。


透過這些物質的背後,我們能完成的一種心靈建設就是對於安全感、價值感的一種獲得。而災難性的事件,就會讓我們這些有安全感的東西被破壞。


PS:

在本週四、下週二、下週四的剩餘三期內容裡,我們還會對解決自身的無力感,以及疫情期間,夫妻關係調整有著重探討,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