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新冠病毒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及應對之策


李迅雷:新冠病毒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及應對之策


分析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首先要認清中國經濟的走勢。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在去年4季度已經企穩見底,目前已處在上行趨勢中。我認為,經濟增速已經持續9年回落,至於有人認為2019年第4季度名義GDP回升到了9.6%,顯然是誤判了——即沒有考慮到全國第四次經濟普查後上調了2018年的全年GDP數據,卻沒有及時公佈上調後2018年4季度的GDP數據。事實上,4季度經濟增速仍在下滑,繼續創新低。

反觀2003年非典期間的中國經濟,正處在重化工業化、城鎮化和消費升級的高增長階段,上升動力很足。如今,中國經濟增速的穩中下行,原本問題不大,也有利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更好推進,但遇到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可能就會出現一些原本不成為問題的問題。

在認清大勢之後,還要分析新冠疫情其對各大產業的影響。從三次產業看,第三產業肯定首當其衝,其次是第二產業,最後是農林牧漁業。

先看疫情對第三產業的影響。2003年的時候,我國GDP總量只有11.7萬億,如今2020年則超過100萬億。而且,當時第三產業的規模不大,其增加值佔我國GDP的比重為32%,2019年已經達到54%了。在2019年初步核實的第三產業GDP的構成中,批發零售佔17.9%,金融佔14.4%,房地產佔13.0%,餐飲和住宿佔3.4%。

批發零售在第三產業中的佔比最大,不過,從2003年的數據看,社零的增速為9.1%,並不算高,但2002年增速更低,這是否與週期性因素有關?但2004年就上升到了13%,是否有滯後消費因素?目前,網購在零售中的佔比不斷上升,我估計疫情對於社零會有影響,增速將比2019年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應該不會過大。

從邏輯上講,新冠疫情對旅遊、餐飲旅店等服務消費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更為直接和明顯。如當年非典使得2003年旅客週轉量增速為-2.3%,國內旅遊人次下降0.9%;旅遊總收入下降11.2%。目前正逢傳統的假日消費黃金週,但為了應對疫情所採取的舉措則遠比非典時期嚴厲,預期降幅會更大。

從2003年非典對房地產投資的影響看,並不明顯,當年房地產投資增速28%,與2004年差異不大。如今,房地產投資增速已經有所回落,即便沒有疫情,2020年的投資增速也會明顯回落。但1季度房地產的銷量估計會有明顯回落,從而給房地產投資帶來陰影。

疫情對金融的影響又將如何呢?從對金融業直接影響的角度看似乎不大,但由於金融涉及外匯、期貨、股票等市場,疫情變化會改變市場參與者預期,從而加大了市場的波動,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例如,從新冠疫情蔓延以來,匯率貶值、股市下跌的幅度都比較大。離岸人民幣匯率從1月21日的6.86貶至1月28日的6.97,上證綜指則從一月份的最高點下跌了4.5%。

儘管我判斷疫情的峰值會在二月份來臨,但疫情的下降速率可能要低於非典後期的降速,原因是該病毒的傳播速度比非典快好幾倍,目前已經達到第四代傳播階段。因此,它對於2020年下半年的經濟負面影響,可能要比2003年非典時更大。即不能因為疫情峰值過去後就認為經濟會恢復正常了。


李迅雷:新冠病毒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及應對之策


新冠疫情對第二產業的影響也不容低估,第二產業主要包括工業和建築業。由於新冠疫情導致勞動力的流動受阻,同時物流也會受到一定影響,春節假期結束後,各地可能面臨“用工荒”的問題,尤其是疫情比較嚴重的湖北、廣東、浙江及上海等省市。用工荒或各地開工時間不一、生產配套、交通運輸問題等將影響部分企業的正常生產。

此外,我國是全球商品出口的第一大國,不排除部分國家和地區出於中國新冠疫情的隔斷考慮,也會減少或暫停從中國進口與疫情相關度較大的商品。從而對中國的出口商品製造業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疫情對第一產業的影響,應該有限,而且,第一產業在GDP中的佔比也只有7.1%。但總體影響還是負面的,目前第一產業的增速只有3%左右,新冠病毒擴散之後,會引發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從而會影響消費,尤其在農畜牧產品出口方面可能會遭遇訂單大幅下降的衝擊。

綜上分析,我認為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主要影響在第三產業,全年影響幅度估計在一個百分點左右,這也意味著對GDP增速負影響或超過0.5個百分點。從影響時間段看,主要發生在第一季度。因為第一季度的GDP佔比是四個季度中最少的,所以,影響程度也相對有限。希望今年GDP在第一季度創出低點後,後三季度能穩步回升。


李迅雷:新冠病毒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及應對之策


此外,當前更要評估的是新冠疫情傳播帶來的金融風險和就業壓力。金融風險前面已經提到了,需要有底線思維。關鍵是就業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從受新冠疫情影響最大的服務業看,酒店、餐飲、交運等以中低端勞動力居多。而我國製造業中的出口行業,也有不少屬於勞動密集型的,如疫情導致的服裝鞋帽、玩具等,出口增速下行,也會影響這些行業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