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紅:“新冠”疫情對經濟整體影響的未必一定超過“非典”

記者 聶琳

截至2月6日24時,中國內地已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例31161例,累計死亡病例636例。針對本次疫情,中金公司研究部負責人、首席經濟學家梁紅撰文稱,“新冠”疫情有望在2月中旬左右進入“緩和期”,對經濟的整體影響未必超過“非典”。

梁紅在《財經》雜誌發表文章稱,雖然目前做出確定性的判斷為時尚早,但在基準情形下,“新冠”疫情對經濟的整體影響未必一定超過“非典”,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此次疫情持續時間可能較短。與“非典”相比,這次採取嚴格隔離防禦措施的時間更早且範圍更大,因此,“新冠”疫情從爆發到進入“緩和期”的時間可能比“非典”更短。

依據2003年SARS疫情在採取嚴格隔離措施後的演變路徑,梁紅預測稱,在防控得當的前提下,“新冠”疫情有望在2月中旬左右迎來“緩和期”,即日度新增確診病例的絕對數開始下降,最早在大力隔離措施生效後的1個月,疫情有望步入“平臺期”,即得到控制的前奏。回顧“非典”,從第一例“非典”感染確診到嚴格隔離措施生效持續了5個月的時間。

其次,本次大規模隔離防控措施的影響集中在1-2月,而“非典”對經濟影響最大的時期是4-5月。“新冠”疫情影響的“時段”在年度總產出的佔比較小、尤其對投資、貿易和工業生產等指標而言。

“根據我們的基準情形,本輪疫情對今年GDP的衝擊可能集中在一季度。對比一季度與二季度、1-2月與4-5月在總需求和各分項指標中佔全年的比重——一季度GDP約佔全年總量的22%,而二季度GDP約佔25%。此外,由於春節長假的原因,1-2月在全年總產出中所佔的份額更小。”梁紅在文章中稱。

再次,目前為止,此次疫情的影響區域集中在湖北省,而“非典”時期呈“多點爆發”的局面。“非典”時期,中國內地有10個省市被世衛組織定義為“疫區”,其中不乏經貿重鎮——這些地區合併佔當時全國GDP的4成以上,貿易佔比接近6成。此次“新冠”確診病例約60%來自湖北省,湖北省佔全國GDP的4.3%、出口佔比小於2%。如果“新冠”疫情在湖北以外的省市能按照當前的趨勢得到較有效的控制,則全國大部分地區可能比“非典”時期更早、更快地恢復經濟活力。

最後,梁紅提到,貨幣與財政政策均有加大逆週期調節的空間,尤其考慮到此次疫情爆發於年初(且在兩會各項指標確定之前)。“非典”時期的政策反應表明,逆週期調節政策在疫情期間明顯加碼、尤其是貨幣政策。

不過,梁紅同時表示,雖然無需過度悲觀,但考慮到此次針對疫情實施了更為嚴格的隔離防疫措施,因此,“新冠”疫情對短期各項同比指標的衝擊可能高於“非典”時期。 鑑於此,及時有力的政策應對尤為重要。

貨幣政策方面,她表示,可以通過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加大流動性投放力度、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等方式有效放鬆金融條件,尤其針對受疫情影響的地區和行業。財政政策方面,可以調降和推遲企業部門的稅費上繳,併發放定點“紓困基金”。

另外,行業政策也可以更為靈活,以穩定投資和就業增長。一方面,可以考慮對此前嚴格管控的領域如房地產進行邊際放鬆,另一方面,可以適度加碼對製造業投資的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促進產業升級和國產化等方面的政策。

梁紅最後補充稱,此次“新冠”疫情的經歷有助於中國在中長期繼續完善其自身疾病防控及醫療體系的運作。

“值得大力肯定的是,此次疫情爆發後政策應對果斷而有效。但本次疫情也凸顯了一些中國醫療體系仍待完善之處,其中也包括醫護人員及相關用品的長期短缺的問題等。”她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