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能背诗,7岁写小说,死后百万遗产,她是文坛传奇

早慧的才华,谦卑的姿态,她就是民国文坛的传奇女子——张爱玲。

3岁能背诗,7岁写小说,死后百万遗产,她是文坛传奇

她说“出名要趁早”,那时候她才24岁。

第一部发表的小说《沉香屑》帮她打开了上海的文坛,趁热打铁,《倾城之恋》、《金锁记》两部小说紧跟其上。

于是张爱玲彻底火了,整个上海都被她的爱恨故事点燃。

这是她的高光时刻,传奇的诞生被被世人津津乐道。

而大众对她的另一个记忆点则是她孤独去世的情景——一个人死在异国的公寓,隔了好几天,房东带着警察前来查看,才传出她的死讯。

3岁能背诗,7岁写小说,死后百万遗产,她是文坛传奇

▲张爱玲骨灰盒


这天壤地别般的落差, 让张爱玲的一生更具故事性。

从巅峰到谷底,这中间有多少跌宕可以诉说。叹一句红颜薄命,张爱玲便成了世人解读不尽的内容富矿。

3岁能背诗,7岁写小说,死后百万遗产,她是文坛传奇

钱财皆是身外物

张爱玲死时的场景是什么样的?

根据张爱玲晚年好友林氏同描述:“张爱玲是躺在房里唯一的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去世的,身下垫着一床蓝灰色的毯子,没有盖任何东西,头朝着房门,脸向外,眼和嘴都闭着,头发很短,手和腿都很自然地平放着。她的遗容很安详,只是出奇的瘦,保暖的日光灯在房东发现时还亮着。”

整齐、安详,唯一一张靠墙的行军床,闻不到凄风苦雨的味道,倒是有一种平和淡定的从容。

3岁能背诗,7岁写小说,死后百万遗产,她是文坛传奇

▲张爱玲遗物


张爱玲的惨其实是“世人觉得她惨”。

1972年,她完成了《海上花开》、《海上花落》、《红楼梦魇》、《小团圆》等书,已经能给她带来稳定的收益。

1995年张爱玲离世,遗物清点时,现金存款就有两万多美金

后根据遗产继承人宋以朗的清点,张爱玲的全部身家加起来有32万美金多一点,按当时汇率折算成港币,也有270万,算是十分可观的数目。

她生活的简朴,只因她追求精神上的繁荣,所以才会那么刻意地舍弃身外之物,家具、珠宝、地产,样样不留。

好友林氏同评价:“她不执着,不攀缘,无是非,无贪嗔,这种生活境界,不是看透看破了世事的人,是办不到的。”

她将能扔的都扔了,一次和林氏同谈到拔牙的问题,她感慨一句:看来我将身外之物还是没扔完。

如果不是吃饭还用得上,这口牙张爱玲也是不想要了。

真是应验了她曾经说的话: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3岁能背诗,7岁写小说,死后百万遗产,她是文坛传奇

宿命般的才华

生在没落的晚清贵族之家,这是张爱玲一开始就注定的苍凉命运。

3岁能背诗,7岁写小说,死后百万遗产,她是文坛传奇

▲张爱玲童年


时代在交替,有人耽于过去,有人着眼未来。当两种态度出现在一个家里,任凭谁都能望得到分崩离析的结局。

张爱玲的父母就是这样的状态——母亲黄素琼裹着小脚踩进新思想,信的是独立女性那一套,后来离婚后还改名黄逸梵,接更多西洋的地气;而父亲张志沂是柔弱秀气的大户子弟,古文修养是好的,可这个年代又走不了仕途,后沉湎于吸毒、赌博、嫖妓。

在这样的旧式家庭里,张爱玲是压抑的。读书成了她唯一的释放,也成了她唯一能抓住的希望。

而细细想来,身为没落的贵族小姐,张爱玲也是没其他的办法了。人生的筹码掂量来掂量去,钱财是没有挥霍的余地的,长相又称不上好看,只有发展自己的才华才是唯一的出路了。

而事实上,张爱玲对自己的判断也是正确的。凭着一身才华,她逃离了父亲,她告别了爱情,最终收获了自己。

三岁的时候,张爱玲就能背诵唐诗;七岁的时候,她就写了一篇家庭悲剧小说;不到八岁,她已经读完了《三国演义》、《红楼梦》。

面对张爱玲这样的天分,父亲张志沂也是开心的,鼓励她多读书认字,心想着等大了再管教她。

于是,父亲的书房成了张爱玲最快乐的天地。 看书令她如此地愉悦,甚至在日后与友人的信中,张爱玲还不忘说一句

“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3岁能背诗,7岁写小说,死后百万遗产,她是文坛传奇

来去漂泊的命运

读书学习,是张爱玲为自己谋划的逃离之路,也成就了张爱玲逃离的契机。纵使这机会来得猛烈、疼痛,让她猝不及防。

为了能够出国留学,张爱玲骗父亲说是去姑姑那住两天,其实是去参加伦敦大学的考试。和父亲说了,却没和后来的继母孙用蕃报备,张爱玲被她抓着由头一巴掌打了过来。

怒气上涌,张爱玲做势还手,却被老妈子拦下。孙用蕃却一路尖叫上楼:“她打我!她打我!”

3岁能背诗,7岁写小说,死后百万遗产,她是文坛传奇


闻讯而来的张志沂怒吼一声:“你还打人!你打人我就打你!今天非打死你不可!”一顿拳脚交加后,张爱玲被关了起来,这一关就是半年。

幽闭的日子里,张爱玲没日没夜地锻炼身体,一个冬日的夜晚让她找到机会给逃了出去,逃到了母亲那里去。

母亲黄逸梵这时候也正是艰难,经济上捉襟见肘,对张爱玲的投奔也是多有抱怨。张爱玲暗下决心以后一定挣钱还给母亲,可她能怎么办呢?还是努力读书。

被母亲送到香港求学的张爱玲一心想证明自己,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上海《西风杂志社》的征文比赛。

她写了篇短文《我的天才梦》投了过去,名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就出自此文。

杂志社发消息来,说她中了头奖,张爱玲真是满心欢喜,觉得可以扬眉吐气了。可最后结果出来,她只排在末尾,名义是“特别奖”,等同于“谢谢参与”的意思吧。

随着时局崩坏,香港沦陷,张爱玲又回到了上海。

3岁能背诗,7岁写小说,死后百万遗产,她是文坛传奇


这么认真读书,却还没有拿到文凭,对着上海繁华的街头,张爱玲感到了茫然,关于未来竟没有一点头绪。

后来想着还是要个文凭吧,张爱玲动了进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心思,可学费哪里来?和弟弟表明了难处后,张爱玲又踏进了父亲的老宅。

一次逃离,又回到原点,只能感叹命运实在无常。

3岁能背诗,7岁写小说,死后百万遗产,她是文坛传奇

出名已不早

向父亲只要学费,是张爱玲最后的倔强,为了贴补家用,她开始尝试写作。

没想到《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经发表,便受到了很大关注。《沉香屑·第二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忽然间,整个上海都在谈论张爱玲。她一炮而红。

艰辛了太久,沉默了太多,这份成功带来的热潮让张爱玲有些窘迫。她不知如何面对陌生的读者,只能一概不见。

3岁能背诗,7岁写小说,死后百万遗产,她是文坛传奇


当24岁的张爱玲写下“出名要趁早”,我们都以为这是她的骄傲放纵 ,其实这是她的无奈叹息,她已没了痛快享受成功的心境。

所以当这份成功引来了胡兰成的爱慕,她的回应确是:“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没有敢爱敢恨,只有无尽卑微。

面对胡兰成的滥情,她下定决心要离开,却走得藕断丝连,狼狈不已。她说:“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她的确萎谢了,也不写作了,事业跌至谷底,经济更是困顿,而且还在等着胡兰成的回应。

幸而遇到了上海著名导演桑弧,张爱玲靠写出《不了情》和《太太万岁》获得了不菲的稿费,也拾起了些许尊严。

她给胡兰成写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惟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张爱玲接下里与桑弧短暂的在一起过,因为与胡兰成的纠葛,这段感情也是草草收场,不疾而终。

3岁能背诗,7岁写小说,死后百万遗产,她是文坛传奇


1955年秋天,张爱玲搭上了赴美的油轮,前往人生下半场的平静。远离上海、香港的喧嚣,她在遥远的异国竟是寻到此生的真爱——赖雅。

直到1995年去世,张爱玲还一直宣称自己是赖雅的妻子。40多年,在爱情的世界里,她一直忠心耿耿。

晚景不那么凄凉,巅峰也没那么辉煌——这是与大众想象中不太一样的张爱玲。

拼尽才华,她收获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