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能背詩,7歲寫小說,死後百萬遺產,她是文壇傳奇

早慧的才華,謙卑的姿態,她就是民國文壇的傳奇女子——張愛玲。

3歲能背詩,7歲寫小說,死後百萬遺產,她是文壇傳奇

她說“出名要趁早”,那時候她才24歲。

第一部發表的小說《沉香屑》幫她打開了上海的文壇,趁熱打鐵,《傾城之戀》、《金鎖記》兩部小說緊跟其上。

於是張愛玲徹底火了,整個上海都被她的愛恨故事點燃。

這是她的高光時刻,傳奇的誕生被被世人津津樂道。

而大眾對她的另一個記憶點則是她孤獨去世的情景——一個人死在異國的公寓,隔了好幾天,房東帶著警察前來查看,才傳出她的死訊。

3歲能背詩,7歲寫小說,死後百萬遺產,她是文壇傳奇

▲張愛玲骨灰盒


這天壤地別般的落差, 讓張愛玲的一生更具故事性。

從巔峰到谷底,這中間有多少跌宕可以訴說。嘆一句紅顏薄命,張愛玲便成了世人解讀不盡的內容富礦。

3歲能背詩,7歲寫小說,死後百萬遺產,她是文壇傳奇

錢財皆是身外物

張愛玲死時的場景是什麼樣的?

根據張愛玲晚年好友林氏同描述:“張愛玲是躺在房裡唯一的一張靠牆的行軍床上去世的,身下墊著一床藍灰色的毯子,沒有蓋任何東西,頭朝著房門,臉向外,眼和嘴都閉著,頭髮很短,手和腿都很自然地平放著。她的遺容很安詳,只是出奇的瘦,保暖的日光燈在房東發現時還亮著。”

整齊、安詳,唯一一張靠牆的行軍床,聞不到悽風苦雨的味道,倒是有一種平和淡定的從容。

3歲能背詩,7歲寫小說,死後百萬遺產,她是文壇傳奇

▲張愛玲遺物


張愛玲的慘其實是“世人覺得她慘”。

1972年,她完成了《海上花開》、《海上花落》、《紅樓夢魘》、《小團圓》等書,已經能給她帶來穩定的收益。

1995年張愛玲離世,遺物清點時,現金存款就有兩萬多美金

後根據遺產繼承人宋以朗的清點,張愛玲的全部身家加起來有32萬美金多一點,按當時匯率折算成港幣,也有270萬,算是十分可觀的數目。

她生活的簡樸,只因她追求精神上的繁榮,所以才會那麼刻意地捨棄身外之物,傢俱、珠寶、地產,樣樣不留。

好友林氏同評價:“她不執著,不攀緣,無是非,無貪嗔,這種生活境界,不是看透看破了世事的人,是辦不到的。”

她將能扔的都扔了,一次和林氏同談到拔牙的問題,她感慨一句:看來我將身外之物還是沒扔完。

如果不是吃飯還用得上,這口牙張愛玲也是不想要了。

真是應驗了她曾經說的話: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

3歲能背詩,7歲寫小說,死後百萬遺產,她是文壇傳奇

宿命般的才華

生在沒落的晚清貴族之家,這是張愛玲一開始就註定的蒼涼命運。

3歲能背詩,7歲寫小說,死後百萬遺產,她是文壇傳奇

▲張愛玲童年


時代在交替,有人耽於過去,有人著眼未來。當兩種態度出現在一個家裡,任憑誰都能望得到分崩離析的結局。

張愛玲的父母就是這樣的狀態——母親黃素瓊裹著小腳踩進新思想,信的是獨立女性那一套,後來離婚後還改名黃逸梵,接更多西洋的地氣;而父親張志沂是柔弱秀氣的大戶子弟,古文修養是好的,可這個年代又走不了仕途,後沉湎於吸毒、賭博、嫖妓。

在這樣的舊式家庭裡,張愛玲是壓抑的。讀書成了她唯一的釋放,也成了她唯一能抓住的希望。

而細細想來,身為沒落的貴族小姐,張愛玲也是沒其他的辦法了。人生的籌碼掂量來掂量去,錢財是沒有揮霍的餘地的,長相又稱不上好看,只有發展自己的才華才是唯一的出路了。

而事實上,張愛玲對自己的判斷也是正確的。憑著一身才華,她逃離了父親,她告別了愛情,最終收穫了自己。

三歲的時候,張愛玲就能背誦唐詩;七歲的時候,她就寫了一篇家庭悲劇小說;不到八歲,她已經讀完了《三國演義》、《紅樓夢》。

面對張愛玲這樣的天分,父親張志沂也是開心的,鼓勵她多讀書認字,心想著等大了再管教她。

於是,父親的書房成了張愛玲最快樂的天地。 看書令她如此地愉悅,甚至在日後與友人的信中,張愛玲還不忘說一句

“書是人類最好的朋友”

3歲能背詩,7歲寫小說,死後百萬遺產,她是文壇傳奇

來去漂泊的命運

讀書學習,是張愛玲為自己謀劃的逃離之路,也成就了張愛玲逃離的契機。縱使這機會來得猛烈、疼痛,讓她猝不及防。

為了能夠出國留學,張愛玲騙父親說是去姑姑那住兩天,其實是去參加倫敦大學的考試。和父親說了,卻沒和後來的繼母孫用蕃報備,張愛玲被她抓著由頭一巴掌打了過來。

怒氣上湧,張愛玲做勢還手,卻被老媽子攔下。孫用蕃卻一路尖叫上樓:“她打我!她打我!”

3歲能背詩,7歲寫小說,死後百萬遺產,她是文壇傳奇


聞訊而來的張志沂怒吼一聲:“你還打人!你打人我就打你!今天非打死你不可!”一頓拳腳交加後,張愛玲被關了起來,這一關就是半年。

幽閉的日子裡,張愛玲沒日沒夜地鍛鍊身體,一個冬日的夜晚讓她找到機會給逃了出去,逃到了母親那裡去。

母親黃逸梵這時候也正是艱難,經濟上捉襟見肘,對張愛玲的投奔也是多有抱怨。張愛玲暗下決心以後一定掙錢還給母親,可她能怎麼辦呢?還是努力讀書。

被母親送到香港求學的張愛玲一心想證明自己,終於等到了一個機會——上海《西風雜誌社》的徵文比賽。

她寫了篇短文《我的天才夢》投了過去,名句“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就出自此文。

雜誌社發消息來,說她中了頭獎,張愛玲真是滿心歡喜,覺得可以揚眉吐氣了。可最後結果出來,她只排在末尾,名義是“特別獎”,等同於“謝謝參與”的意思吧。

隨著時局崩壞,香港淪陷,張愛玲又回到了上海。

3歲能背詩,7歲寫小說,死後百萬遺產,她是文壇傳奇


這麼認真讀書,卻還沒有拿到文憑,對著上海繁華的街頭,張愛玲感到了茫然,關於未來竟沒有一點頭緒。

後來想著還是要個文憑吧,張愛玲動了進上海聖約翰大學的心思,可學費哪裡來?和弟弟表明了難處後,張愛玲又踏進了父親的老宅。

一次逃離,又回到原點,只能感嘆命運實在無常。

3歲能背詩,7歲寫小說,死後百萬遺產,她是文壇傳奇

出名已不早

向父親只要學費,是張愛玲最後的倔強,為了貼補家用,她開始嘗試寫作。

沒想到《沉香屑·第一爐香》一經發表,便受到了很大關注。《沉香屑·第二爐香》《金鎖記》《傾城之戀》……忽然間,整個上海都在談論張愛玲。她一炮而紅。

艱辛了太久,沉默了太多,這份成功帶來的熱潮讓張愛玲有些窘迫。她不知如何面對陌生的讀者,只能一概不見。

3歲能背詩,7歲寫小說,死後百萬遺產,她是文壇傳奇


當24歲的張愛玲寫下“出名要趁早”,我們都以為這是她的驕傲放縱 ,其實這是她的無奈嘆息,她已沒了痛快享受成功的心境。

所以當這份成功引來了胡蘭成的愛慕,她的回應確是:“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沒有敢愛敢恨,只有無盡卑微。

面對胡蘭成的濫情,她下定決心要離開,卻走得藕斷絲連,狼狽不已。她說:“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

她的確萎謝了,也不寫作了,事業跌至谷底,經濟更是困頓,而且還在等著胡蘭成的回應。

幸而遇到了上海著名導演桑弧,張愛玲靠寫出《不了情》和《太太萬歲》獲得了不菲的稿費,也拾起了些許尊嚴。

她給胡蘭成寫信:“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的了。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彼時惟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

張愛玲接下里與桑弧短暫的在一起過,因為與胡蘭成的糾葛,這段感情也是草草收場,不疾而終。

3歲能背詩,7歲寫小說,死後百萬遺產,她是文壇傳奇


1955年秋天,張愛玲搭上了赴美的油輪,前往人生下半場的平靜。遠離上海、香港的喧囂,她在遙遠的異國竟是尋到此生的真愛——賴雅。

直到1995年去世,張愛玲還一直宣稱自己是賴雅的妻子。40多年,在愛情的世界裡,她一直忠心耿耿。

晚景不那麼淒涼,巔峰也沒那麼輝煌——這是與大眾想象中不太一樣的張愛玲。

拼盡才華,她收穫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