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廣西“天地會起義”與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之關係

1850年10月,道光皇帝下達諭旨:授予林則徐欽差大臣,總督兩廣軍務,前往廣西鎮壓愈演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經略西南邊疆。可惜,民族英雄林則徐此時已經病重,在前往廣西途中病逝,追諡太子太傅,諡號“文忠”。相信許多歷史課本都是這麼描述林則徐最後之軍事生涯,他是在前往廣西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途中去世。這句話有錯嗎?答案是,對一半錯一半,前往廣西沒錯,可並不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而是去剿滅清廷的老對手——天地會起義。當時,廣西地區鬧得最兇的還不是太平軍(還沒起義),而是遍地開花的天地會,讓清軍疲於奔命,防不勝防,剿不勝剿,撫不勝撫。此次廣西“天地會起義”,拜上帝教會眾得到的紅利最多,即是掀起轟轟烈烈,席捲大江南北,差點要了清朝老命的太平天國運動。在此,筆者就來淺析廣西“天地會起義”與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之關係,歡迎各方點評。

淺析廣西“天地會起義”與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之關係

01.廣西“天地會起義”之興起,及其簡要介紹

天地會,其名稱因地而異,又稱三點會、三合會、洪門、哥老會等,是興起於明末清初的一個反清秘密會社。天地會之成員很複雜,有明朝遺民、貧農、手工業者、小商人、散兵、遊勇、地痞、強盜,等等。天地會之所以能在廣西有大發展,主要還是鴉片戰爭後社會矛盾激化,底層群眾生活困難所致。廣西,本就貧窮落後,地少人多,生存壓力相當大。鴉片戰爭後,隨著廣東、福建移民(主要是被遣散的兵勇、海盜等)之大量湧入,社會矛盾相當尖銳,這就為天地會之發展壯大提供了肥沃土壤。《清宣宗實錄》載道:“廣東懲辦洋匪後,內河土匪潛至西省,與依山附嶺種地之各省遊民,結夥搶劫,兼勾引本地愚民,或拜弟兄,或拜添弟,或數人,或數十人,或有會薄腰憑。稱為大哥、師傅,傳授口號,俱系抄襲百餘年前舊本。”可知,廣西天地會之發展,已經具有相當之規模,並引起清朝之注意。

天地會組織山頭林立,名目繁多,遍地開花,在生存之壓力下,他們紛紛掀起反清鬥爭。當時,影響力最大的有這麼幾支:湘桂邊境雷再浩、李沅發起義,西江流域的“艇軍”起義,左右江地區的張嘉祥起義,南寧陳亞貴起義等。這些起義運動規模大,活動範圍廣,鬥爭水平高,給清廷造成巨大之壓力。尤其是陳亞貴起義,擁眾10餘萬,大有打出廣西,奪取東南之勢。咸豐皇帝老師杜受田對此如是說道:“粵西賊匪為患,自道光初年以來,各府、州、縣已有結盟聯會,匪徒隱成黨羽,私逞強梁。道光二十五六年間,左右江及各接境廣東等處盜鋒滋熾,賊匪多至數十股,每股各有渠魁。”(選自《清文宗實錄》)另據《股匪總錄》記載:“各大王擁匪數千,頭包紅巾,建旗順天行道字樣,坐炮騎馬,大炮、鳥槍、抬槍、弓箭、藤牌,軍器齊備,自桂平大湟江口會武宣、象州、大灣廣匪、土匪等,突至遷江縣之良塘圩。”可知,廣西“天地會起義”之規模大,鬥爭之水平也相對較高,這對清朝造成之壓力之可想而知。

淺析廣西“天地會起義”與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之關係

02.吸引清朝注意力,打破地區軍事部署,為拜上帝教壯大創造環境

“天地會起義”遍地開花,清朝在廣西以綠營為主,輔以團練、保甲的封建軍事體系陷入混亂和瓦解;各鎮、協受到天地會義軍打擊,實力大為削弱,這對拜上帝教之發展是相當有利的。當時清朝綠營部隊腐朽沒落,戰鬥力低下,根本無法有效對付這些起義軍,甚至大多綠營將士都不敢與之交戰。兩廣總督李星沅對此說道:“竄馬平縣屬大發圩搶劫店鋪,距府城城僅數十里,閔正鳳官居提督畏懼避戰,安坐衙門,並未前往督戰捉拿。官兵在都鹹堡打仗陣亡兵勇多人,改提督仍未渡河救援。”(選自《李星沅奏》)閔正鳳,廣西提督,從一品高級武官,居然連一般的“匪徒”都不敢去捉拿,清軍之腐朽、衰敗是可想而知。作為綠營輔助力量的地方團練也慘遭打擊,難以擔起保衛鄉里之責任。龍啟瑞在《粵西團練輯略序》中說:“甚者或經十餘仗,或遷徙避難。富家巨室捐資以助鑲者,丁壯冒白刃膏塗原野者,紳士之督率奔走者,或轉戰破賊、經歲不家食者,用民之力,亦幾於盡。”

廣西綠營不堪重用,團練也被打殘,“天地會起義”軍引起了朝廷注意,各路大軍紛紛前去圍剿,向榮等悍將便是此時進入廣西,剿滅天地會;林則徐也是其中之一,只是還未抵達廣西,就中途病逝,否則近代歷史走向也許改寫。天地會吸引了清朝絕大多武裝力量,朝廷自然沒啥精力去管洪秀全、楊秀清、馮雲山等領導的拜上帝教活動了。1844年,馮雲山從廣東來到紫荊山傳教,可並未能打開局面,困難重重。1847年,天地會起義風起雲湧,遍地開花,馮雲山短期就發展出教眾3000餘人。1850年,天地會遍佈廣西全省,達到高潮,拜上帝教乘機擴大活動範圍,突破紫荊山一隅,分別在平南、貴縣、象州、武宣、藤縣、陸川、博白以及廣東信宜等地開設分會,聚集會眾。此時,教徒達到3萬餘人,具備了發動武裝起義之資本。可見,拜上帝教能夠在廣西立足,並發動史上規模最大的太平天國運動,與“天地會起義”密不可分;天地會吸引了清軍注意力,給拜上帝教做擋箭牌,是金田起義之鋪墊者。

淺析廣西“天地會起義”與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之關係

03.“天地會起義”暴露出眾多缺陷,洪、楊從中汲取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廣西“天地會起義”規模大,鬥爭也激烈,可結果依然不免失敗,其中之經驗教訓值得洪秀全、楊秀清、馮雲山等深思。天地會起義之所以失敗,主要還是內因居多,是自身之缺陷、侷限性所致,外因是次要因素。其一、天地會武裝,山頭林立互不統屬,彼此之間並沒組成強大同盟,而是各自為政,自然會被清軍各個擊破。其二、缺乏成熟之政治綱領,提不出具體、持久之鬥爭口號,從而沒有強大之意志力,也難以爭取群眾支持與擁戴。其三、成分複雜,組織機構落後,內部凝聚力不強,難以適應劇烈武裝鬥爭之需要。其四、沒有建立固定根據地,而是採取流寇主義戰術,四處遊蕩作戰,自然難以持久。天地會之弱點,洪秀全等自然會極力去避免,從中汲取教訓,壯大拜上帝教。例如,編寫《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宗教著作,作為拜上帝教之理論依據,明確鬥爭目標。強化內部凝聚力,加強各分會之間的聯繫,實行“團營”等,無不是借鑑天地會鬥爭之做法。

拜上帝教之創建、發展、壯大,是洪秀全、馮雲山等正確對待與認真汲取天地會武裝鬥爭經驗之產物,體現了太平天國早期領袖高超之政治智慧。《太平天國起義記》對洪秀全汲取天地會之經驗,如是說:“我雖未嘗加入三合會,但常聞其宗旨在反清復明。此種主張在康熙年間該組織初創時,果然不錯。但如今已過二百年,我們可以仍說反清,但不可再說復明了。無論如何,我們可以恢復漢族山河,當開創新朝,如現在仍以恢復明室為號召,又如何能號召人心呢?況且,三合會又有數種惡習,為我所憎者。例如:新入會者必拜魔鬼邪神及發三十六誓,又以刀加其頸而迫其敲財為會用。彼等原有之真宗旨,今已變為下流卑汙無價值的了。”可知,洪秀全敏銳看到天地會組織上、紀律上、鬥爭目標上存在巨大弊端,已經不適應當前革命鬥爭之需要。要想取得勝利,只能摒棄其弱點,發揚其優點,洪、馮等正是如此去改造拜上帝教,才最終掀起太平天國運動,差點將清朝推進歷史墳墓。

淺析廣西“天地會起義”與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之關係

04.天地會眾多英勇將士參加金田起義,給太平天國注入生力軍

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朋友”,革命鬥爭必須要儘可能地爭取戰略同盟軍,一起對付共同敵人,並戰而勝之。雷再浩、李沅發起義,西江流域“艇軍”起義,左右江地區張嘉祥起義,南寧陳亞貴起義等雖然都以失敗而告終,但這不代表廣西“天地會大起義”就消聲覓跡,眾多天地會成員淪落各地,繼續堅持反封建鬥爭,而拜上帝教就是這些天地會成員之主要去向之一。金田起義時,洪秀全、楊秀清等共聚集2萬餘兵馬,其中有一半是家屬,純戰鬥力量估計1萬人。具體來源如此:紫荊山會眾3000人,韋昌輝部2000人,秦日綱部2000礦工,石達開5000鬥爭失敗的客家人,黃文金從博白帶來6000人。不久,天地會首領,擅長水陸兩棲作戰的猛人羅大綱、蘇三娘、陳世清等率2500人前來投靠,給金田起義注入生力軍,為太平天國之發展壯大做出重大貢獻。要知道,這2500人都是純戰鬥力量,且身經百戰,作戰經驗豐富,是不可多得之勁旅。

事實證明,加入太平天國的這些天地會武裝確實夠給力,羅大綱在蕭朝貴陣亡之前,都是充當開路先鋒,橫掃清軍八旗、綠營,無往不勝。1851年9月,羅大綱率2000精兵殺進永安,奪取軍興以來首座城市。1852年4月,羅大綱趁著雨夜率2000精兵突破清軍防線,太平天國得以順利轉移。此後,羅大綱繼續充當先鋒大將,直到蕭朝貴陣亡,方才由林鳳祥頂上。之所以如此,不是羅大綱戰鬥不行,而是沒了蕭朝貴庇護,楊秀清看不順羅大綱使然。羅大綱之厲害,還可以從其戰略策劃中看出。《太平天國史》對羅大綱奪取天下之戰略,如是說:“欲圖北,必先定河南;大駕駐河南,軍乃渡河。否則,先定南九省,無內顧憂,然後三路出師,一出湘楚,一出漢中,疾趨咸陽,以徐、揚席捲山左,再出山右,會獵燕都。”“既建都南京,務必多造戰船,精練水師,戰艦建成之前,應先用木筏堵截江面,搶佔長江水上優勢。”天地會首領羅大綱作戰勇猛彪悍,戰略眼光獨到,如此之人入夥太平天國,其貢獻值是可想而知。

淺析廣西“天地會起義”與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之關係

從上述可知,鴉片戰爭後廣西社會矛盾尖銳,“天地會起義”風起雲湧,遍地開花,吸引清軍注意力之同時,沉重打擊了清廷之統治力量,為拜上帝教之發展壯大創造了良好環境。“天地會起義”失敗,暴露出其在組織上、紀律上、鬥爭目標上、戰術指揮上存在嚴重弊端,洪秀全、馮雲山則借鑑其經驗教訓。此外,廣大天地會武裝在戰敗後紛紛參加金田起義,給太平天國注入生力軍,對其發展壯大做出貢獻。可以說,“天地會起義”為太平天國運動提供了環境、經驗、生力軍;洪、楊、馮等坐享“天地會起義”之紅利,發動金田起義,掀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運動。

參考文獻:《太平天國戰爭全史》、《太平天國史》、《太平天國起義記》、《清宣宗實錄》、《清文宗實錄》、《李星沅奏》、《粵西團練輯略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