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太平天國」後,湘軍和淮軍去哪了?

在清朝這一歷史階段,太平天國曾給清朝帶來了重創。1850年末至1851年初,洪秀全、楊秀清、石達開等人在廣西金田村起義,後建立“太平天國”,並於1853年3月攻下江寧(今南京),定都於此,改稱天京。1864年8月,太平天國都城被湘軍攻陷。1872年,最後一支太平軍部隊,翼王石達開餘部李文彩在貴州敗亡。為了太平天國,清朝鼓勵曾國藩、李鴻章創立了湘軍和淮軍。那麼,問題來了,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後,湘軍和淮軍去哪了?

平定“太平天國”後,湘軍和淮軍去哪了?

首先,就湘軍來說。公元1852年,太平軍出廣西,進湘鄂,所向披靡,清廷深感綠營和八旗兵已不足用,便支持曾國藩創建湘軍。湘軍將領主要是湘鄉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則招募湘鄉一帶農民。曾國藩與一些重要將領既是同鄉,又有同學、師生、親友的關係,這成為湘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的重要原因。曾國藩作為湘軍的創始者,他將湖南各地團練整合成湘軍,成為清朝和太平天國作戰的重要力量。湘軍不但消滅了太平天國,還參與了清廷與各地其他起義軍的作戰,客觀上挽救了清王朝。

平定“太平天國”後,湘軍和淮軍去哪了?

但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封建王朝下的重要規律。對於曾國藩創立的湘軍,在平定天平天國的過程中不斷走向強大。而這,自然引起了滿清朝廷的不安。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當時的曾國藩,手握重兵,有人勸他稱王稱帝,不過曾國藩沒有選擇自立為王,而是主動提出裁撤湘軍,只留下兩萬精銳,其餘大部分遣散。值得注意的是,湘軍在攻破南京以後,大肆燒殺擄掠,這一點幾乎都給予極度負面的評價,更成為其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雖然湘軍被嚴重削弱,但是,從湘軍中走出的將領,比如曾國荃,左宗棠、彭玉麟、李鴻章、劉坤一等卻成為清朝的重臣。

平定“太平天國”後,湘軍和淮軍去哪了?

再者,就淮軍來說,可以說是源自湘軍。“淮軍”是晚清在曾國藩指示下由李鴻章招募淮勇編練的一支軍隊,因為兵員及將領主要來自安徽江淮一帶,故稱“淮軍”。在天平天國波及到上海等地時,國藩早有用湘軍制度練兩淮勇丁的計劃,他的得力幕僚李鴻章主動請命招募淮勇。公元1862年,李鴻章在安慶編成一軍,稱“淮勇”,又稱“淮軍”。對於早期的淮軍,主要在上海等地和太平天國的軍隊作戰。到了太平天國後期,淮軍配合湘軍在蘇、浙等地進攻太平天國,成為覆滅太平天國的力量之一。

平定“太平天國”後,湘軍和淮軍去哪了?

最後,和湘軍一樣,在天平天國覆滅後,淮軍也被裁撤。不過,在數量上,經過裁撤後的淮軍尚存一百零四營,五萬餘人,依然具有較強的戰鬥力。在此之後,淮軍後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約今河北)等地與捻軍作戰。在晚期時期,淮軍還成為清朝的重要防禦力量,擔負著天津、保定、上海等江海要地的防守,也即分散到多個戰略要地。而且,淮軍和李鴻章可謂相輔相成,在淮軍勢力的基礎上,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成為晚清朝廷的重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