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來汽車正面臨前所未有挑戰;麥德龍,如何走上“被購”之路

蔚來汽車正面臨前所未有挑戰;麥德龍,如何走上“被購”之路

蔚來汽車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我最近壓力多大呀,希望多關注我們的車,有朋友要買車的話讓他買我們的車。”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近日這樣對媒體表示。

過去這段時間,蔚來汽車股價低迷、融資進展不力、交付緩慢,對李斌來說,壓力不僅大而且正在變得更大。就在10月28日,蔚來汽車宣佈公司CFO謝東螢辭職。

謝東螢於2017年5月加入蔚來汽車,此前他曾在新東方、京東、百盛中國任職,並幫助上述公司赴美上市。同時,他也被外界視為蔚來上市的功臣。而此次謝東螢離職時點比較特殊——正值蔚來遭遇融資難題。36氪的報道稱,謝東螢的離開可能和蔚來新的戰略融資舉措相關。

上市一週年後,李斌和他的蔚來汽車陷入前所未有的輿論“重圍”,壞消息不斷。

9月24日,蔚來汽車發佈2019年的第二季度財報——該季營收環比下降7.5%,而虧損環比增長超過25%。

面對這樣的成績單,蔚來起初選擇了不做解釋,並取消了當日的電話會議,理由是“電話會議一般是季報的補充,我們認為此次季報已充分涵蓋目前需披露的信息。”

對此,投資者們選擇了用腳投票。財報發佈後,蔚來汽車的股價當日盤中一度暴跌28%,最終以20%的跌幅收盤。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蔚來的股票持續下跌,從9月24日到10月2日,蔚來股價曾一度暴跌60.06%,最低跌至1.19美元。

投資機構對蔚來的態度也在發生變化。伯恩斯坦將蔚來的目標價下調至0.9美元。一向看多的高盛也將其目標股價下調85%至1.47美元。

對於蔚來來說,1美元左右的股價已經到了危險的邊緣。在美股,有一個讓上市公司如芒在背的“1美元退市”制度——上市公司的股價如果不足一美元,被警告的公司如果在警告發出的90天裡,仍然不能提升股價,將被宣佈停止股票交易。

這項制度並非擺設。按照美國耶魯法學院Macey教授的研究成果,在1995—2005年期間,美股約有2000多家公司觸發“1美元退市法則”而被勒令退市,後來也不乏智能出行公司凌動智行(原名:網秦)等中概股因此退市的案例。

如果被迫從美股退市,對蔚來將是巨大的災難:不僅意味著品牌受損,也意味著蔚來失去了從二級市場融資的渠道。對於蔚來而言,股價的1美元保衛戰迫在眉睫。

蔚來解決當前的困境其中一個關鍵在於找到新的融資,但這並不容易。

WeWork警示錄:過高估值、過多權力的創企有多危險

僅僅過去了幾個月,WeWork就從一個估值近500億美元的獨角獸寵兒,變成了頗感上當的投資者口中只值80億美元的失敗企業。它之所以發展成這樣,部分原因在於它將房地產轉租業務,包裹在宣稱要“改變世界”的科技初創公司的外衣之下。

軟銀和摩根大通等投資者是否被一位魅力非凡的創始人的炒作所欺騙,就像Elizabeth Holmes與Theranos那樣?

作為一名金融學講師和一位管理投資達20年之久的人,我認為其中有些原因,再加上行為偏見,導致人們做出錯誤的決定。但我也認為,當投資者下次偶然發現一位有遠見的創始人,在推廣“改變世界”的品牌戰略時,他們應該會有所猶豫。

好企業麥德龍,何以走上“被收購”之路?

十多年前,筆者每天下班都會路過一家標識醒目,建築規模宏大的超市,也曾欲走進一窺究竟,卻被友人告知,要進這家賣場,必須有單位的介紹信,要帶著營業執照、工作證,辦了會員卡才可以。種種限制性的條件,讓這家超市在筆者心目中,成為了一個頗為奇特的存在。

如果不是10月11日物美斥資百億收購這家超市80%中國股權的行動,估計對大多數國人而言,這家在華年銷售額超過200億的超市集團,都是陌生的存在。這家超市就是曾經的全球第三大、歐洲第二大、德國第一大零售批發集團麥德龍。

據悉,此次物美收購麥德龍花費約15.2億歐元(約合119億人民幣),交易完成後,物美集團將在雙方設立的合資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麥德龍繼續持有20%股份。

近兩年來,有關麥德龍中國出售的消息,不時出現在媒體之中。先是有消息稱復星國際正在與麥德龍洽談,後來又傳出騰訊、阿里、大潤發、蘇寧,甚至地產巨頭萬科也參與競購麥德龍。直到今年七月份,收購麥德龍的名單最終剩下永輝和物美。10月11日,麥德龍最終花落物美。

麥德龍之所以選擇出售中國公司的股權,首先是大環境的因素。電商的興起,傳統實體零售企業的萎縮,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成了不可逆轉的趨勢。消費者越來越習慣於通過電商網站,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隨時隨地購買自己想要的商品,而對大賣場的依賴性卻越來越弱。從2008年至2018年,麥德龍集團的全球營收已經從歷史最高峰的655.29億歐元,下降到了2018年的370.82億歐元。

雖然中國市場盈利能力尚可,但中國市場營收僅佔麥德龍全球營收比重的7%左右,並非不可或缺的市場。而隨著中國電商業的狂飆突進,傳統大賣場紛紛遇到了生存的危機。有觀點認為,麥德龍選擇此時套現也是一個不壞的時機。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順應時代發展的企業,在屬於他的時代裡,可以得到長足發展,但如果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及時轉換企業的航向,則很可能被時代所拋棄。被收購後的麥德龍前景如何,還有待時間給出答案。

創始人大戰,比特大陸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麼?

2019年10月28日,比特大陸董事長、聯合創始人之一詹克團在深圳安博會上發佈了其最新版AI服務器,雄心勃勃殺進視頻圖像智能分析領域。

但遠在2000多公里外的比特大陸總部北京,一場針對他的風暴正在醞釀。在今年初辭去CEO退出管理層的比特大陸聯合創始人吳忌寒,在工商局將北京比特大陸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以及執行董事由詹克團變換為自己,跟隨吳忌寒多年的葛越晟出任新的監事。

第二天,更大的風暴襲來。吳忌寒向比特大陸全員發送郵件,罷免詹克團所有職務,並封鎖其進入公司權限。由詹克團帶來的HR負責人也被罷免,吳忌寒任命同樣跟隨其多年的索超,重新出任人力資源總負責人。

10月29日中午,在全員郵件發送完畢後,吳忌寒緊急召開全員會議。在約一小時的會議上,吳忌寒歷數詹克團管理不善行為,安撫員工情緒,並要求大家團結一心,拯救公司,不能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騰訊新聞《一線》獨家獲悉,導致本次“政變”的直接原因,是詹克團在內部推行的年度第二次組織架構調整,直接引起大批跟隨比特大陸創業多年的老員工離職,內部民憤極大,甚至被員工評價“老詹腦袋被門擠了”、“老詹發瘋了”。疊加上詹克團異常勤奮親力親為同時又有著絕對的控制慾的管理方式,內部人心惶惶,開始呼喚吳忌寒回來重掌大局。

此前在今年3月份的人事震動中,吳忌寒黯然卸任,詹克團走向臺前出任董事長,但比特大陸公司的公章卻一直由吳忌寒助理保管,因此在10月28日吳忌寒能夠在工商局順利變更包括法人代表、監事等一系列工商資料。

吳忌寒發動的突襲獲得了包括去年從中金加入操刀比特大陸IPO的CFO劉路遙,以及其新任命的老臣HRBP索超、即是股東又是新任監事葛越晟等一眾高管層以及員工普遍的支持。

而在股東層面,除去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堅定站在詹克團一方,其餘已開始動搖分化,即便這些股東在事變之前並未獲得任何通知。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吳忌寒在開完全員大會後,開始跟股東商議如何與詹克團談判以便讓後者離開公司事務。截至目前,被逐出團隊的詹克團未有任何發聲,騰訊新聞《潛望》多次撥打其手機,均被掛斷。不過有接近詹克團人士透露,詹已經開始找尋律師,準備訴諸法律。

強勢迴歸背後,是吳忌寒與詹克團兩人對於公司發展思路不可調和的矛盾集中爆發。以礦機起家,隨後搭建起在礦池、礦場以及比特幣現金等多個領域頭部優勢之後,比特大陸兩位聯合創始人對未來方向發生了分歧,詹克團力主把挖礦領域積累的算力優勢切入到AI領域。但陌生領域的巨大投入使得比特大陸一直在“以礦養AI”,主營業務持續輸血人工智能研發,並因此導致主營業務停滯、人員流失等多種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