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來,有沒有未來?

在互聯網圈內,中美兩國總能找到一一對應的巨頭——阿里巴巴VS亞馬遜、騰訊VSFacebook、百度VS谷歌……。以至於這種觀念也延伸至其他領域,比如,中國的蔚來汽車,曾被稱為"中國版的特斯拉"。但兩者真的相似嗎?或許並不盡然。

前幾日,有這麼一則消息:特斯拉宣佈對MODEL3的價格進行下調,從原本的35.58萬直降到29.905萬,降價幅度如此之大,對於中國新能源車品牌不啻於一場災難。那麼,國產新能源汽車廠商會因此大打價格戰嗎?

蔚來李斌的答案是:蔚來的產品不會降價,也沒有什麼降價空間,蔚來的產品目前都是負毛利,因此蔚來的產品在價格上沒法降,只能把服務做好

蔚來,有沒有未來?

也就是說,特斯拉更注重汽車產品的研發、生產等環節,而蔚來則側重於"服務"。因此,將蔚來稱為"中國版特斯拉"可能並不恰當。實際上,蔚來的模式更傾向於小米,這或許從一開始就註定如此。

小米式營銷

創始人李斌發家於易車網,最拿手的是"賣車",換個專業一點的說法,就是專注於互聯網汽車銷售服務,在數字化汽車營銷方面頗有建樹。而在互聯網營銷圈內,李斌對於雷軍的小米營銷模式十分推崇。

據說,早在2013年,李斌就跑去找雷軍,說他要造電動車。雷軍以為這又是一個忽悠人的"騙子",但當這個"騙子"真刀實槍拿出10億來造車時,雷軍也不由動容,聲稱會參與融資。

2014年,李斌帶著另一位創始人秦力洪再次向雷軍請教,雷軍講述了小米創業之初如何將社區做出超高的活躍度,還把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介紹給了他們,黎萬強又詳細講了小米做社區的心得。由此,後來的蔚來汽車無不充斥了小米營銷的影子。

一個突出的例子是:2017年12月,蔚來耗費8000多萬舉辦了一場新品發佈會,8架包機,60節高鐵車廂,19家五星級酒店,160輛大巴,以及全球當紅的夢龍樂隊,齊聚北京五棵松,聲勢一時無兩。

被汽車媒體稱之為"地表最強新車上市發佈會",與2011年小米手機發佈會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這種高調的,從專業媒體到普通大眾的傳播邏輯,蔚來汽車一夜成名。據說,在發佈會不久,各地的汽車訂單如雪花般湧來。

蔚來,有沒有未來?

與此同時,日常的社群維護也是蔚來營銷工作的重點。在蔚來的持續運營下,蔚來APP成為業內首屈一指的汽車互動平臺,在車主中擁有良好的口碑。曾經有媒體報道過這樣一個例子:

2019年11月14日,上海一位ES8車主剛滿週歲的兒子有生命危險需要立即轉院做手術,但他到了新醫院才發現有必需品在上一家醫院樓下的ES8車上,自己無法走開,叫朋友去開也需要對方先來拿鑰匙時間上來不及,他想到ES8可以授權給蔚來服務專員駕駛,於是給蔚來官方打了個電話,後者很快安排了一名專員將車開到新醫院,這名專員在小朋友的病床上放了一大袋點心,給車主發了條信息就離開了,車主十分感動,在手術結束當晚來到蔚來App上公開致謝。

通過這樣不間斷的客戶群體運營,使蔚來擁有了一批信賴自身品牌的"粉絲",而他們會不自覺地為蔚來"搖旗吶喊",增強蔚來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由此奠定了蔚來在造車新勢力的老大地位。

小米式創新

曾記得在小米上市之初,有關小米的市盈率紛爭不絕於耳,究竟是應該是一家智能硬件企業還是一個互聯網公司呢?小米內部自然更傾向於後者。而蔚來汽車也同樣是一傢俱有濃厚互聯網基因的公司。

而在消費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公司多以"商業模式創新"來解決用戶的痛點,從而得到資本的認可。小米的電商以及後來提出的新零售模式,從某種程度上是對於人與貨連接、流通環節的創新。

蔚來,有沒有未來?

而蔚來汽車呢,則基於中國汽車4S服務的痛點,在全國鋪設了NIO House和NIO Space,實現了蔚來與消費者的直接觸達,炫酷的展廳、後續的服務都直擊中國車主內心的渴望。

此外,在後續的新能源車服務方面,蔚來也多有建樹。除了在全國建設充電樁之外,蔚來還首創了"換電+車電分離"模式。僅此一項,蔚來就砸進去不少錢,光專利就已經申請了數百項,聽起來十分炫酷。

當然,不管是銷售終端的改變,以及在換電模式方面的商業創新,其目標都是為了解決用戶使用新能源汽車的痛點,降低購車門檻,最終促進汽車銷售。但在商業模式方面的創新並不能改變蔚來發展的頹勢——股價大跌、裁員、融資困難等問題頻發。

作為一個"大額商品",汽車並不可能像手機那樣採用"性價比"的方式來打入市場,換車的頻率也不可能像手機那麼高。激發消費者購買慾望的不僅是營銷策劃,最最關鍵的還是汽車本身。

蔚來,有沒有未來?

2019年4-6月,蔚來ES8分別在西安、上海、武漢、石家莊發生了4起自燃事故,讓人對蔚來汽車的質量不免心生疑慮。雖然蔚來事後反應及時,將相關產品立馬召回,並採用了免費更換電池包等方式來做好這場"危機公關",但卻始終無法讓消費者釋懷——作為一款對安全性要求極高的產品,以後會不會還會有類似狀況發生呢?更何況,召回產品本身對於蔚來的現金流本身就是一種負擔。

由此,關於蔚來技術路線以及供應鏈的弊端逐漸露出水面。儘管蔚來十分重視在研發上的投入,在上海、北美、慕尼黑、倫敦等地設立了六大研發中心,從2016-2019年上半年,耗費了大約100多億來進行產品研發。

但有業內人士認為,包括"三電"系統的電機、電控、電池包,"三智"系統的智能網關、智能座艙、自動輔助駕駛系統,蔚來僅僅是在某些技術環節具備優勢地位。話說回來,共計融資400億的蔚來也無法擔負起沉重的汽車研發費用。看起來三年半100多億的研發費用似乎不少,但與財大氣粗的大眾集團等傳統車企相比還是遜色不少。據悉,僅2018年一年,大眾集團的研發費用就高達158億美金,比蔚來成立以來的融資額高出兩倍還多。

當然,作為造車新勢力,蔚來並不需要從頭開始研發,完全拿來就用,這就比較考驗供應鏈能力了。而一家新生的汽車品牌,還是按需求訂單來進行製造的車企,尚未形成規模化的蔚來在與上游供應鏈廠商的博弈中很難佔據優勢。

蔚來,有沒有未來?

因而,蔚來汽車量產交付延期時有發生,這聽起來似乎很熟悉,完全是一副小米"飢餓營銷"的配方。但實際上,小米的飢餓營銷本身就是因為供應鏈問題造成的。如今的小米,正在通過投資、合作等方式構建自己的供應鏈,也算是彌補之前缺失的那部分能力吧。

不管是研發投入,亦或是整合供應鏈資源的能力,均需要海量的資本打底。在沒有創辦蔚來之前,李斌以融資能力強而著稱,蔚來的投資者幾乎集齊了互聯網圈內的半壁江山;而當蔚來融資燒完,上市圈錢也燒完之後,才發現蔚來本身還是極度缺錢的。前不久,關於蔚來與廣汽之間的融資一事沸沸揚揚,說白了,還是因為蔚來資金缺口有點大,而造車這件事真的並沒有那麼簡單。

造車,並非是互聯網商業模式能夠驅動的,歸根結底還是要靠科技創新。2020年,蔚來究竟會怎樣呢?且行且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