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化思考力:望遠、顯微,站在“圈外”看“圈內”

或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和感受。

曾為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決定離職。那時,我們覺得自己足夠理智。可一段時間後,有的人感到後悔,有的人覺得“那都不是事兒”,還有的人重複著同樣的想法和遭遇。

某一次與同事意見不合,找領導“談心”。他非但不幫誰撐腰,還站在上帝的視角給予指導。心想,這領導也太不懂我們了吧。

遇到一資金鍊緊張的甲方公司,老闆性情大變。我們覺得工作推進難,溝通不順暢,偶有一些爭執。心想,問題根本沒那麼嚴重,老闆何必那麼緊張。

這樣的經歷和感受,可摺疊成四個字:當局者迷

結構化思考力:望遠、顯微,站在“圈外”看“圈內”

01

結構思考力的原理與理論依據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東坡《題西林壁》

說到“當局者迷”,我們懂得要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把握住事物的全貌

我看過一本名為《透過結構看世界:洞悉本質的思考藝術》的書籍,饒有意思。搭配《深度思考:不斷逼近問題的本質》一書來閱讀和理解,催人批判性思考,更覺有趣。

通讀這兩本書發現,前者強調思考者站在“圈外”看“圈內”,透過剖析事物的內部結構,繼而深度分析問題,且有效解決問題。更像是一位旁觀者,全方位看世界,極具藝術特色。

後者以香奈兒前全球CEO的視角,像剝洋蔥這樣層層逼近問題的本質。從被動到主動,旨在用深度思考連接一切,更具有科學性。

結構思考力與深度思考力不同。

簡單來說,結構思考力是根植於心智模式之中,其判斷與決策的過程,體現在心智形成和受外界刺激這兩個方面上。而深度思考力則是寄託在探尋未知上,其判斷與決策的過程,主要是受外界刺激的影響。

再簡單點來說,運用結構思考力是為了解決問題,恰巧詮釋了“旁觀者清”。運用深度思考力是為了探尋問題的本質,恰巧驗證著“當局者迷”

結構化思考力:望遠、顯微,站在“圈外”看“圈內”

02

結構思考力根植於心智模式之中

職場上,留給企業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據心理學家測算,初見的前七秒,就能使眼前人對你做出評價。這是為什麼呢?

人們對外界的刺激所做出的反應,總那麼迅速。在西方,非常流行“地圖”的概念。職業經理人能快速地將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歸類、重組,再用MECE的模型繪製成“信息地圖”。

這張神奇的“地圖”,是心智模式。西方國家稱它為“地圖思維”或“思維腦圖”,且逐步形成結構化思考的理念。

1、什麼是心智模式

記得在葉念琛電影裡,有一句非常深刻的真理: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而真的你不一定看得到

說的便是一種關於我們和這個世界的假設與故事,且深受習慣思維、定式思維和固有知識的侷限。這就是心智模式。

2、心智模式是這樣煉成的

心智模式猶如頑皮的孩子,一邊自我成長,一邊拒絕成長。即在日常習慣和所吸收的知識中煉成,又被其侷限著。

這樣的矛盾關係,既體現在形成的過程中,又不斷來自外界的刺激。互聯網人愛說搶佔用戶心智,既以局外人角色來刺激他們,又以當局者的身份相互作用。

3、正確理解心智模式

我們都有心智模式,它影響著我們對事物的判斷和決策。心智模式非固定形態,隨著日積月累的沉澱,產生不同的結果,且不斷強化。但,心智模式不會輕易改變

例如,影片裡男二號總是帥氣出場,常與男一號爭女主的心,又受到某一嚴重的刺激而黑化。幸運的話,還能被編劇寫出“受女二號的真心感化而改過自新”的完美結局。

4、結構思考力根植於心智模式之中

妙用結構思考力的目的,在於把握住事物的全貌,深入剖析,找到問題且解決問題。整個過程都根植於心智模式之中。

例如,《在遠方》一劇中,路曉鷗為了幫助福利院的孩子解決心理問題,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既要解決孩子們的心理訴求,又要刺激院長以改變她的心智模式,還要影響姚遠。

路曉鷗堅信,只有打破他們對心理學知識的侷限,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這樣的結構思考力幾乎完美,是根植於她的心智模式之中。既有站在心理學專業角度的認知,又有基於日常練習所得出的結論。

結構化思考力:望遠、顯微,站在“圈外”看“圈內”

03

改善思考結構的科學思維

沒有誰的思考結構趨近完美,我們需不斷察覺並優化自身的思維習慣,牢牢掌握改善思考結構的科學方法。

優化方法一:改變觀念

前幾天,有位剛畢業的小女生詢問我擇業的問題,我正想把自己的觀點分享給她。好友阿書攔住了我,說:我們十幾年前的經驗,若放到現在,不一定受用,因為時代已經不同。

時代變遷,我們的心智模式應隨之迭代。以旁觀者的姿態,重新結構化思考,才能做出更切合實際的決策。

優化方法二:學習新知

這段時間最深的感觸是,時代不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明顯變化。從前,我們需要專家人物,越專業越好。現在,我們更需要全才,受過系統性教育的學習型人才。

善於學習的人,智慧善思,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自我迭代。越是知識儲備足,思考結構越能日漸趨於完善。

優化方法三:換位思考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眾人拾柴火焰高。換位思考的作用在於凝聚人的思考力量(對方在想什麼),從而解決問題。

傳聲遊戲裡,同一句話,從不同的人口裡說出來的,略有不同。同一件事,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觀點不同。

結構化思考力:望遠、顯微,站在“圈外”看“圈內”

04

結構思考力的三層次模型與方法

結構化思維存在偏見與盲點。

世間萬物都能用結構來探尋事物的本質,其目的在於化繁為簡,且解決問題。然而思考力是隱性的,難以言表。

理解、重構和呈現,是結構思考力的三層次模型。為優化科學思維而存在,顯性思考,使之匹配不斷更新的環境需求。

1、底層為隱性思維的顯性化

底層是理解,即對事物的識別與概括。運用識別、判斷與概括這三個步驟,找出對方傳遞出來的信息結構和思考結構。

  • 第一步:識別信息中的觀點或判斷(何為觀點,何為結論)
  • 第二步:判斷觀點與事實的對應關係(結構)
  • 第三步:一句話概括

2、顯性思維的結構化

重構,便是站在全局看局部,透過現象看本質,站在未來看現在,邏輯思考要驗證,用方法有效地透過結構看世界。

結構化的優勢在於,把問題看得全面、透徹,高瞻方能遠矚。重構,需掌握四個核心原則:

  • 結論先行
  • 以上統下:有結論,有理由,結論與理由相互聯繫
  • 歸類分組:相互獨立,完全窮盡(MECE)
  • 邏輯遞進:時間順序、結構順序和重要順序

3、頂層是結構思維的形象化

呈現,使結構思維形象化,透過結構看世界。

  • 配關係:4種模式16種關係(如圖),即要素之間的關係
  • 得圖示:匹配圖示庫
  • 上包裝:化繁為簡
結構化思考力:望遠、顯微,站在“圈外”看“圈內”

05

結構思考力的學以致用:想清楚,說明白

結構思考力幫助我們想清楚,說明白。透過結構看錶達,有方案時,想清楚,說明白;透過結構看問題,無方案時,找方案,說明白;透過結構看共識,幫團隊,找方案,說明白。

回到結構思考力的三層次模型:理解、重構、呈現。

吉德林法則:把問題說清楚,就等於解決了一半。——John Dewey

1、理解:墨菲定律告訴我們,該錯的時候還是會錯,錯誤是存在的。而當我們心智模式裡認為這麼做是錯的,行為發生時,我們才會真正判斷它是錯的。

工具:描問題,定方向,有一套非常實用的“5W2H”框架。“5W2H分析法”與寫作要素有著驚人的相似。分別是What,Why,When,Where,Who,How和How much。

2、重構:構思表達的結構,要先明確目標,基於目標定主題。

工具:AB法則,A代表受眾,B代表行為。每一條目標都要符合AB原則。

3、呈現:構思、製作和表達。既要符合論證類比,又要根據結構依次展開,還要熟記內容且繪聲繪色。

工具:結構羅盤(如上圖)。

06

總結幾點站在“圈外”看“圈內”的建議

無需為了不愉快的事情而離職,即便領導不懂你,公司發展前景堪憂,都不影響你前進的步伐。

1、旁觀者視角:把握住事物的全貌,再層層剖析,找出問題且解決問題;

2、工具化思維:結構化思考,需善於運用各種工具來理解、重構和呈現;

3、結構化思考力:根植於心智模式,它不容易被改變,但需要不斷被優化;

4、望遠鏡和顯微鏡功能:以終為始,呈現的細節絲毫不馬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