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建立之後張良為何不願為官,原來從頭到尾張良都不是劉邦的人

張良是劉邦奪取天下最重要的功臣之一,後世將他和韓信、蕭何合稱為漢初三傑。然而當劉邦一統天下之後,張良卻選擇的歸隱不再過問朝中大事,僅僅要求劉邦封他留侯,並沒有和其他功臣一樣位極人臣,這是為什麼呢?

漢朝建立之後張良為何不願為官,原來從頭到尾張良都不是劉邦的人

張良劇照

有人說張良是因為早就看穿劉邦會大量屠戮功臣,因此選擇退隱來保住性命。然而從後來劉邦屠戮功臣的軌跡來看,那些被劉邦殺死的功臣都是異姓諸侯王如英布或者試圖脫離中央依靠諸侯王的列侯,對於當年和自己一起從沛縣出來打天下的功臣他並沒有加害甚至於給他們高官厚祿惠及子孫。從這點看張良似乎不是劉邦的打擊對象,並且他早年就跟隨劉邦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不世之功,倘若他能夠出來為官的話必然能夠和陳平王陵等謀士一樣位列三公,並不需要逃避。

然而翻開張良的人生軌跡的話,你會赫然發現原來劉邦和張良並不是一路人,而且張良還曾三次拋棄了劉邦投奔韓國。張良和劉邦的合作只是各取所需而不是張良幫助劉邦奪取天下。張良是戰國時期韓國的貴族,他的先人五世相韓,對於韓國有著很深的感情,秦始皇滅亡韓國後,張良散盡家財謀報國仇,在博浪沙他收買刺客準備刺殺秦始皇,最終命中秦始皇的副車,功敗垂成不得不流亡天下。在這裡我們看到年輕的張良為了報韓國之仇甚至不惜學習荊軻刺殺秦始皇,可見他對韓國感情之深。

漢朝建立之後張良為何不願為官,原來從頭到尾張良都不是劉邦的人

張良與劉邦劇照

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張良依然在積極活動準備恢復韓國。於是他帶著自己的家人準備前往留縣投奔楚王景駒,適逢景駒敗死,於是他便改投劉邦。從這點看張良投奔劉邦並不是因為看中劉邦的才華,而僅僅是和劉邦合兵一處相互取暖,免得被秦朝消滅罷了。

投奔劉邦後的張良做的第一件事也不是怎樣幫劉邦擴充地盤奪取天下,而是通過劉邦認識項梁。並且說動項梁立韓公子成為韓王,自己則是撇下劉邦去輔佐韓王。從這點看此時的張良心目中要輔佐的並不是劉邦,而是韓王。

漢朝建立之後張良為何不願為官,原來從頭到尾張良都不是劉邦的人

韓王成

然而這個韓王成並不是一個可以做大事的人只是一個韓國的貴公子,並沒有什麼遠見。張良和他一起領兵收復韓國舊地,攻取數城後便遇到秦軍的反擊,所得的城池又被秦朝給奪走。面對這樣的窘境,張良讓韓王守住都城陽翟,自己則領兵同兵力比較強悍的劉邦一起攻城拔寨,最終和劉邦一起攻下咸陽。從這一點看劉邦和張良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在張良的眼中劉邦是自己的合作對象而不是上司,在他心目中他真正的祖國是韓國,主人就是韓王,至於從劉邦攻取咸陽那也是因為韓國政權受到秦朝的嚴重威脅的情況下為求自保才做出的戰略決定。

劉邦攻下秦朝都城咸陽後,儘管張良幫助劉邦從項羽的鴻門宴中逃跑。但是當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時,韓國又再次被項羽復了國,韓成被封為韓王,劉邦被封為漢王的時候。此時的張良又一次拋棄了漢王劉邦跟隨在陽翟的韓王成。從這點看盡管和劉邦一起滅了秦朝,從項羽的鴻門宴中逃脫,但張良還是選擇了韓國和韓王成。

漢朝建立之後張良為何不願為官,原來從頭到尾張良都不是劉邦的人

項羽劇照

在項羽分封諸侯之後,張良不僅放棄了劉邦投奔了韓王成,臨走時還坑了一下劉邦,他知道劉邦的兄弟都是沛縣人,都不願意在漢中巴蜀生活,於是張良便給劉邦出了一個餿主意,那就是將棧道燒掉。燒掉棧道明是為了向多疑的項羽表明自己無東顧之意,可也為後來漢軍奪取關中製造了困難,若非後來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恐怕漢王劉邦將會永遠被困在漢中。

漢朝建立之後張良為何不願為官,原來從頭到尾張良都不是劉邦的人

韓信劇照

正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時候,項羽控制的韓地,並將韓王成囚禁在自己的大本營彭城,而此時的張良並沒有和劉邦在一起,而是死心塌地地跟著韓王成。一直到不久之後項羽以韓王成勾結劉邦為由將韓王成殺死後。項羽的這一舉動最終讓張良的復韓夢想破滅,同年冬天張良躲過項羽的監視再一次灰溜溜地逃到自己的老搭檔劉邦身邊,與此同時後來韓王信也投奔的劉邦跟劉邦集團一起對付項羽。明朝學者李贄曾經說過:項羽此舉為漢驅一好軍師,可見張良投漢其實也非為劉邦而是項羽所迫,和他刺殺秦始皇一樣對付項羽是為韓國報仇非要成就劉邦的帝業。

漢朝建立之後張良為何不願為官,原來從頭到尾張良都不是劉邦的人

垓下之圍

因而在擊敗項羽之後,劉邦被各路諸侯的擁戴為皇帝,而韓國也被劉邦復了國,他的使命也完成了。只是精明強幹的韓王信成為了韓王,而劉邦也準備給張良以封賞卻被張良拒絕了。無比睿智的張良認識到打敗項羽之後,劉邦的下一個目標將會是異姓諸侯王,而自己又是韓國貴族之後,又多次參與復國行動,一旦劉邦與諸侯王發生衝突的話自己該如何選擇呢?是選擇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劉邦還是選擇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韓國呢?

漢朝建立之後張良為何不願為官,原來從頭到尾張良都不是劉邦的人

劉邦劇照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選擇了退隱,退隱其實是他唯一的選擇。倘若他接受劉邦的封賞成為漢官的話,一旦劉邦對韓王信下手,張良可能被懷疑為內應,其下場可能就和淮陰侯韓信一樣。而如果接受韓王信的話,那就直接和劉邦處於對立面,韓王信精明強幹,又有張良為輔佐無疑威脅到中央的統治地位,其結果必然是加快韓王信和韓國的覆滅。在這兩邊都不討好的情況下,張良選擇退隱,而且他的封地也非常講究,他選擇和劉邦初次見面的留縣作為封地是為留侯以表達自己對劉邦的感情。也正是他的這個安排最終讓這個必死之局迎刃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