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呼蘭河傳》體驗一個字、一句話是如何改變文學經典的藝術魅力

前言:

當我們閱讀一篇文學作品的時候,有時候如果我們漏掉對一個字的注意,或者對一句話的關注,就可能會影響到我們對整篇內容的理解方向;換個角度,有些作家,看似和其他作家並無大的區別,但為什麼他的作品就可以成為經典?也許就是因為一個字或者一句話的差距,僅此而已。

文本的細讀:

蕭紅這本《呼蘭河傳》小說,我已經做過多次的解讀,以前多在宏觀的角度,通過敘事學及其語言、修辭等各個方面做了解。今天這篇文章,我就通過細讀的方式,帶著大家一起感受,作家的這種一個字的差距,一句話的區別,是如何改變一篇作品文學高度的。

讀《呼蘭河傳》體驗一個字、一句話是如何改變文學經典的藝術魅力

我們應該都瞭解,《呼蘭河傳》是蕭紅的自傳體小說,然而不同的是,蕭紅在這篇小說中採用了類似於散文式的語言,通過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來做的敘事。

以至於使我們都沒有感覺這是本小說,而似乎都當成了散文來讀。在這本篇幅不算太長的小說裡,我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小團圓媳婦的悲劇故事,還有故事中的“我”與那個可以自由玩耍的後花園。

我們對於這本書的一個整體認識,除了很明顯的,那種對小團圓媳婦悲劇命運的憐憫之外,我們還能感受到,作者對自由、美好後花園的一種記憶與嚮往,這是我們在她,對天真與自由的那種回憶書寫而體會到的。

她在後花園的內容片段裡,寫下了“我”與祖父之間的美好往事,比如種菜、澆水、“鋤”草等等,這些孩子眼中最美好的童年時光。

讀《呼蘭河傳》體驗一個字、一句話是如何改變文學經典的藝術魅力

我們就是透過這些小事,這些孩子眼中的美,而獲得了一種天真視角下的閱讀享受體驗。文章中多次出現這樣的語句:祖父栽花,我也栽花;祖父澆水,我也澆水

我們看到的其實不是一個簡單的重複的動作,而是一個天真的、可愛的孩子,跟在一個慈祥的老人屁股後面,那種溫馨美好的昔日圖景。在這個園子裡,他們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的生活著。

在這些日子裡,那個兒時的“我”,把狗尾草當穀子留著,祖父微笑著;把韭菜當草割了,祖父仍然是微笑著。種小白菜的時候,將小白菜籽踢飛,沒有看到祖父責怪之意;澆水的時候,把水往天空撒,也沒有看到祖父生氣的樣子。

祖父總是笑眯眯的,這與之祖母用針扎手的告誡回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祖父的記憶在“我” 的腦海裡是溫馨的、美好的。

除了這些美好的祖父與我的記憶之外,還有一些寫景的內容,如果把上面的內容,理解為對祖父的印象與回憶,那還缺了誰的描述?

當然是“我”內心世界的缺席。

以這些美好的祖父回憶,並不能完全的代替對“我”自己內心的抒寫,但因為故事中,自己是兒童,作者又是採用了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因此是無法通過成人記憶裡,主觀的心情,來進行對“我”自己的描述,假設這篇小說,作者寫上這些關於自己的心情、心境的內容:我是自由自在的,我喜歡這種自由的環境……

我想大家不用看,就能感覺出文字的味道怪怪的。因為既然是以第一人稱,兒童的視角就應該始終是兒童的視角,不應該出現成年人與兒童混雜的心態,來描寫自己當時的內心感受。

發現經典的藝術之魅

那作者是如何通過文字的藝術化,來解決這一矛盾呢?我們看看作者具體是如何書寫的。在這裡我們有必要先補一下課。

在《人間詞話》裡,王國維曾對如何欣賞詩句寫下這樣的一句話: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也就是說,作者在寫景的時候,其實往往就是在寫自己,因此要想捕捉到作者的心境,就需要通過作者構建出詩意的意象與意境,通過意境來體驗和感同身受的理解,作者表達的一種當時的心情。

讀《呼蘭河傳》體驗一個字、一句話是如何改變文學經典的藝術魅力

其實在現實中,我們也會比較容易理解這樣的美學理論

。比如,我們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往往看世界的眼光是會受到心情影響的,這就是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教我們的“以景襯情”的寫作文方法,具體運用到文學的寫作中,是需要有一定的寫作場景才行,否則就會寫成文一篇作文,而不是文學藝術經典。我們來看這句原文:

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黃瓜願意開一個黃花,就開一個黃花,原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

在這裡,我們一定要看到這個“原意”“ 爬”這幾個字,整段內容其實就是作者構建了一種自由自在的意象,“原意”“ 爬”是在用擬人的修辭,整個把這些蔬菜瓜果做了一種心靈的投射,把自己的心情附著到瓜果上,通過它們表達自己。

聯繫上下文的語境,我們看到這就是作者的一種心靈投射,是一個關於“我”內心的那種自由自在的美好狀態。

但我們要更深入的理解這篇作品,所蘊含的作者本人的情感,顯然不能簡單的通過這種主人公的心理來代表敘事者的心理。

我們對其做一個簡單的還原,我認為大家也應該能理解,當我們對某一件事,做一個回憶的時候,往往都是我們身處與之完全相反或不同的處境之下,才會產生對那種生命狀態做如此的情感懷念。

讀《呼蘭河傳》體驗一個字、一句話是如何改變文學經典的藝術魅力

因此在這篇小說裡,作者在第三章寫下的內容,寫下祖父和我的這些內容,恰恰是對祖父的一種懷念。也是對自己寫作當時,已經成年的自己,那種處境,讓她有意的回憶起這種自由的美好過往。要證實這一些,就需要對作者的抒寫時間,和當時的人身處境做一個文獻上的查閱對比,這不是我們文學的主要討論範圍,在此我就不做展開。

我們看到作者對祖父的回憶內容,有兩句話卻是作者寫的非常有深意的,有些讀者可能也是一眼略過,並不會被文字深層內涵所觸動,原文:

第三章: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的時候,祖父就快七十了。

這句話裡,有一個“已經”還有一個“快”,這不是簡單的一個副詞或者是形容詞,而是一種潛在的內心感受,通過這幾個字,表現出作者,對於祖父共處時光太短而感到一種遺憾。

讀《呼蘭河傳》體驗一個字、一句話是如何改變文學經典的藝術魅力

就像,我們在敘事者做祖父的介紹時,並沒有看到“時間”之外的一些詞彙一樣,因為作者最關心的,最能感觸的,並不是外在的任何東西,而只有這種與祖父共處時光的短暫。我們在小說的結尾,同樣的看到這樣的一句話,並且在這句話之後,作者又加了一句:

我還沒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八十歲就死了。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結束語:

這就像卡爾維諾說的,經典就是我們正在重讀的那些作品。藝術是需要這樣不斷的重讀,如今是一個焦慮的時代,一年幾百本書的閱讀,那也許不是對藝術的欣賞,或許只是對焦慮的不安。

一個字,一句話,藝術之魅都被隱藏在這裡面。對經典的閱讀,不要簡單的,只理解文字符號的表面意義,更要理解文字符號背後,所隱含抒寫者的情感內容。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迴歸,以文學視角,閱讀文學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