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女兒》被吐槽:該以成人視角解讀童話嗎?

《海的女兒》被吐槽:該以成人視角解讀童話嗎

《海的女兒》被吐槽:該以成人視角解讀童話嗎?

金波浩淼

即便對這位母親的具體觀點略有保留,我還是願意支持她作為一個母親,對她認為可能危害自己孩子健康成長的讀物選擇拒絕的權利。

近日,微博上有位母親吐槽童話故事《海的女兒》,在網上引發熱議。這位母親認為:1,沒有人值得你付出自己的生命;2,就為了一個只見過一眼的男人,付出若干,換取這樣的“愛情”是否值得?3,公主嫁給王子,不該就這一種結局。反對方則認為,孩子的世界觀是單純的,父母不要把成人視角強加給孩子。

童書是否健康,要放在時代背景中衡量

我不完全認可那位吐槽母親的觀點。總體來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海的女兒》,宣揚的是一種在文學意義上普遍接受的愛情觀:“為愛而奉獻生命”。而愛情本身就很難用“值不值得”來評估。何況,一個男孩子讀《海的女兒》可能會得出王子同樣可以為美人魚而死的結論。

說起來,當初瓊瑤的小說可指摘的就更多了,但因瓊瑤故事誤終身的女孩子,與多數小(年輕)讀者從中得到的美好體驗與憧憬相比,在20世紀80年代那個整體上個人情愛還受到壓抑的時代背景下,大概還是後者更重。

我要說的是,一本童書是否健康,要放在時代背景、社會現實中衡量。

不提個人經驗,像《海的女兒》這種作品,在數百年淘汰中“活到”了今天,本身就是一種證據。好比水稻作為主食的存在,本身就證明了其安全與營養。但是,從另一方面說,技術發展、生活水平提高後,有人說,稻米這種食品不健康,容易造成亞洲人糖尿病高發,要控制、替代。有道理嗎?當然也有。

吐槽的母親需要的是對多樣性的尊重,承認其提升標準的合理性。而多樣性理論實際上為雙方論點都提供了支持。說到底,也不見得分出高下,不如從技術細節中跳開看。

現代人說起童話,總覺得溫情脈脈,其實,恐嚇與警醒才是童話故事誕生的初衷。童話從誕生之日起,就充滿著陰森的結局,甚至大量性與暴力。法國人查爾斯·佩羅特於1697年發表了一本故事書,裡面有8個小故事。其中包括“灰姑娘”“小紅帽”“藍鬍子”“睡美人”……這些故事都充滿了血淋淋的情節。直到安徒生,專門的文人童話寫作才上路。

這意味著,今天我們所見的童話,都曾有過“進化與馴化”的歷史。總的來說,這種進化指向進步主義,比如更趨向於去暴力、去色情、去仇恨。這也反向驗證了,今天的父母和社會能夠為孩子提供更安全的保障,同時,過早給孩子提供暴力、仇恨信息是潛在傷害,也成為共識。“海的女兒”,總比“暴力的女兒”“仇恨的女兒”好多了。

兒童讀物最終都會朝著健康方向“進化”

不糾纏具體的爭論細節,今天的兒童讀物,當然還大有可能繼續“進化”,甚至大規模修正。推動這些進化的動力之源,首先應該是每個家庭的父母,他們有意願、有能力也有權利,自行在一定範圍內為孩子選擇讀什麼不讀什麼。事實上,這也是一種拒絕的權利。

同樣,對某種讀物“健康”的判定標準偏寬還是偏嚴,也要看具體的社會發展階段。比如說,是不是還有很多更不適合孩子讀的讀物或作品存在。另一方面,父母選擇或拒絕的權利應該得到多大程度的支持,也要考慮到這種權利是普遍匱乏的,還是經常被濫用。

如果不單純把孩子閱讀的範圍限定在童書,那麼,他們接觸甚至是必須接受的讀本、文藝作品中,還是不乏有類似爭議的案例。

一個現代社會,當然理應珍惜他們的孩子,每個家庭的父母,更毫無疑問會無保留地愛他們的孩子。我相信,這個世界上,今天所有給孩子的讀物和音像產品,最終都會朝著更有益於孩子身心健康的方向“進化”,對它們是否健康的標準還會改變,只要我們所在的社會還沒有抵達進步的終點。

要保持“進化”的方向,當然要允許這樣公開充分的討論,要保證信息流通的對稱,要有足夠的產品選擇多樣性。

但首要一點,即便對這位母親的具體觀點略有保留,我還是願意支持她作為一個母親,對她認為可能危害自己孩子健康成長的讀物選擇拒絕的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