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為什麼要用‘’如是我聞‘’四個字開頭?

聞觀1


在中國,凡是我們看到的佛經。開頭的第一句話前面,必然有四個字,那就是:“如是我聞”。為什麼每一部佛經都有這四個字呢。

因為佛經並不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寫的。

而是由佛涅槃後弟子們記誦出來的。

佛涅槃那年,以摩訶迦葉為首的五百弟子集會在王舍城外的七葉窟,將佛一生所說的言教結集起來,以傳後世。

當時由阿難誦出佛所說的經;

由優波離誦出佛所制的僧團戒律;

由摩訶迦葉誦出關於教理的解釋和研究的論著。

經、律、論合稱三藏(zàng)。

把經、律、論分為三藏,同我國把經、史、子、集分為四庫是差不多相同的分類。

阿難是佛祖的堂弟,跟著佛祖也出家了,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譽為多聞第一。

由於經常在佛祖面前聽佛祖講經,而阿難本身就是個博聞強記、記憶力超強的人,佛祖講的經,他每一部都能夠背誦出來。

所以,在結集三藏時,佛經是由阿難誦出。阿難在每誦一部經的時候,都會加上這四個字“如是我聞”。

意思是:“如下真實的教法,是我阿難聽佛金口所宣,證誠可信”。

我們現在看到的佛經,是阿難聽佛祖講經之後,背誦下來,由佛門弟子集結記錄下來的形成文字流傳於世的。


源媽親子成長營


佛即將滅度之前,阿難請教佛陀,如何使佛經在佛陀滅度後還可以得以流傳下去。

佛陀告訴阿難說:“若要使佛經流傳須加上“如是我聞”四個字加以證信。


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九年,阿難尊者是為佛陀俗家最年幼的堂弟。

因慕佛陀三十二好相,非為世間腥騷之軀可有,所以發願隨佛陀出家修行。

佛陀早年早年說的(華嚴經)(阿含經)....最後一部(地藏經),但凡說法時,阿難尊者在場必一字不漏全部記住。

因為阿難尊者博聞強記,在諸眾弟子中好學第一。

後來佛陀滅度,阿難尊重等編撰佛陀一生所說之經,開頭第一句:“如是我聞”,就是我阿難聽佛親口所說的意思。也就是增加信服力的意思。



書魂m


如是我聞。一般理解,是阿難尊者,記憶第一,把聽佛說法一字不漏複述出來。我是這樣聽佛說法的。

但是佛法如果這樣簡單,隨便邪魔外道說法偽造都可以在開始整一句“如是我聞”了。

事實上,如是我聞四字,是任何一部佛經的宗旨。說法不離自性,所謂佛以一音說法。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歸還此法界。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妙有真空,真空妙有。說而不說,不說而說。

如者,如如不動。是者,本來如此。我者,唯此一佛乘,無二亦無三。聞者,即相離相,於念離念,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無為而無不為。佛經無論從哪個角度方便說法,都不離根本。這才是佛圓寂前吩咐經文開頭用如是我聞之意。偈曰:

諸佛獅吼,手揮五絃;

目送飛鴻,意在真心。

如是我聞!



用戶62646977160


讀過佛經的朋友,可能都會注意到這個問題,即多數的佛經都以“如是我聞”開頭,在我的印象裡,好像只有《心經》是直接切入經文的。經文以“如是我聞”開頭,說起來還是有些淵源的。

一、什麼是佛經

釋迦牟尼佛在世說法四十九年,但確未曾親自著書立說。佛陀思想的保存和流傳都是阿難等弟子們對佛說法的回憶、記錄。佛陀和弟子的對話集,編撰成冊,被後世稱為“經”。

既然是佛所說的,又是佛弟子聽法的記錄,佛經開頭自然就是“如是我聞”了。當然這個說法僅僅是表面上的理解。其實佛教的傳承歷史上還有另外一個事件,恰好回答了題主的這個問題。

二、佛陀遺囑的四件大事

佛陀即將涅槃的時候,眾弟子都悲痛萬分。佛陀說:“你們不要憂愁煩惱,天地萬物,有生即有滅,身體也並非為自己所有,生命也不是永恆的,你們已經通曉無常的真諦,為什麼還要如此悲傷?”。

《阿含經》中也有記載,佛陀即將入涅槃時,對弟子們說:“諸比丘,世間無一法可依靠,應當捨棄世間,尋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無有恩愛別離的寂滅涅槃,汝等應常念無常遷變之理。”

佛陀又說:“你們應該知道我歷盡劫難,成就正覺。我教給你們的修習法門,你們要勤加修習,並把它傳給後來的弟子們。”

佛陀的堂弟,阿難尊者,隨佛修行了三十幾年,知道佛陀即將入滅,悲傷欲絕。而此時,在一旁的阿那律尊者提醒阿難:“不要再哭了,佛陀滅度後,很多大事要辦,你快去向佛請示,如何辦理。”,經阿那律尊者的提示,阿難向佛陀提出了四個問題:

  • 第一,佛在世時,大家都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何為師?

  • 第二,佛在世時,大家都依靠佛,依佛而住,佛滅度後,依何而住?
  • 第三,佛滅度後,結集經、律、論三藏教法時,在諸經之首,要講什麼樣的話?
  • 第四,佛在世時,會設法調伏惡性比丘,佛滅度後,用什麼辦法對治他們?


佛陀對這四個問題做了安排,對阿難說:

  • 第一,佛在世時,你們以佛為師;佛涅槃後,你們當以戒為師,嚴守戒律。

  • 第二,佛在世時,你們依佛而住;佛滅度後,你們要依四念處住。(四念處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 第三,佛滅度後,你們在向世人宣講佛法的時候、結集經藏的時候,在經典開頭加上“如是我聞”的字樣,告諸大眾,此為親耳聞佛所說。同時也要說明時間、地點和參加的四眾,即當具備:信、聞、時、主、處、眾,這六種成就。

  • 第四,佛滅度後,如遇惡性比丘,你們應當用默擯[bìn]的方法來對待他們,把他們在僧團中孤立起來,他們自然就會離開了。

以上是佛陀滅度前,對阿難尊者提出的四件大事的安排,被稱為是釋迦牟尼佛在臨終前的最後垂訓,也是佛陀臨終前的四大遺囑。

其中的第三條,正是題主所問的,“如是我聞”這句話的來由。

三、以戒為師

佛陀在入滅前,還告誡弟子們說,我滅度以後,你們要嚴守戒律,戒律在,就如同我在。戒律是解脫之根本,受持戒律,專心禪定,從而滅除痛苦並獲得智慧。所以,縱觀後世的高僧大德,無一例外的都十分重視戒律。

希望以上的回答解釋了經首“如是我聞”這句話的由來。更多內容,請關注“問佛緣”!


問佛緣


如是我聞,又譯為我聞如是、聞如是等。通常是佛經的開頭,“我”是指阿難自稱聞道於佛陀。


在佛滅后王舍城第一次聖典結集集會上,阿難出色的記憶力讓他背誦出很多佛陀以往的演講。那些記錄下來的文稿就被整理成為佛經,包括《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法句經》等等,對於佛法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佛經中出現“如是我聞”即是指阿難“親耳聽到佛這樣說的”。

《大般涅槃經後分‧捲上》:“阿難!如汝所問,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者?阿難!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眾,而說是經。’”


由於阿難記憶力最強,佛四十五年所說的經典,他全能記得;但在結集經藏時,阿難是一個初證阿羅漢果的人,其中早已證到四果阿羅漢的有很多,所以如果是由阿難所說出來的經典,一般人都不會佩服的。世尊入滅前曾對阿難表示,須於卷首加上此語,以證明和體現經文的真實性和權威性。於是用“如是我聞”四字方能息眾疑,故諸經之開卷,皆置此四字。


初期佛教的基本經典“四阿含”

1. 《長阿含經》:破諸外道,側重在迴轉外道改宗佛教

漢譯《長阿含經》4分4誦30經,共22卷,在後秦弘始十五年(413年)於長安由罽(音同濟)賓三藏沙門佛陀耶舍口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為漢文,秦國道士道含筆錄,收錄於《大正藏》第一冊。

《長阿含經一,大本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花林窟,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2. 《中阿含經》:是為利根者分別、抉擇諸深義的經典,為學問者所習

苻秦建元二十年(384年)法師曇摩難提默誦,竺佛念傳譯,出59卷《中阿含經》,這是中阿含的首次漢譯,已經散佚。

東晉隆安二年(398年),罽賓沙門僧伽羅叉講胡本,僧伽提婆轉胡為晉,豫州沙門道慈筆受,李寶、康化共書,60卷本,此為中阿含的第二譯。

《中阿含七法品·善法經第一》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便於賢聖得歡喜樂。正趣漏盡。云何為七。謂比丘知法、知義、知時、知節、知己、知眾、知人勝如。云何比丘為知法耶。謂比丘知正經、歌詠、記說、偈咃(音同脫)、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及說是義。是謂比丘為知法也。


3. 《雜阿含經》:依佛法教類五蘊、六入處、界、因緣、四諦、三十七道品等,將眾多相應的短經編成集

為南朝劉宋求那跋陀羅在元嘉年間(435年至443年間的某一年),於楊都祇洹寺(一說瓦官寺)口誦,寶雲傳譯漢文,慧觀筆錄,共五十卷。其原本來源,未有定論。

《雜阿含經卷》第一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4. 《增一阿含經》:為諸天、世人隨時說法,集為增一,是勸化人所習

苻秦建元二十年(384年)法師曇摩難提默誦,竺佛念傳譯,曇嵩(或為慧嵩)筆受,出41卷(一說33卷)《增一阿含經》,這是增一阿含的首次漢譯。

《增一阿含經》第一卷 十念品第二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佈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唸佛。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佈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萬里長空夜未央


佛自己不立傳,不寫經。所以佛涅槃後,流傳下來的的典籍都是由佛的親傳弟子口述成文。佛經開篇“如是我聞”,就是講明:“佛是這樣說的”、“佛用這樣的話教導我們”,以增強可信度,即為每一部佛經的總綱、總持。

佛經由佛的親傳弟子及其信眾誦整成文。當時由阿難誦出佛所說的經,由優婆離誦出佛所制的僧侶戒律,由摩訶迦葉誦出關於教理的解釋及研究的論著。

由是,經、律、論合稱為三藏(zàng),而通曉三藏的僧人,後世通稱之為三藏法師。





老卓侃天下


這“如是我聞”是每一部佛經上都理應註明的,不可缺了這四個字。佛祖生前是不主張用文字記錄佛理的,他說四十九年,從未用文字來傳播佛經。佛理本來無字,也本來無音。有字就是有形,有音便是有字。真悟的禪宗六祖慧能就知本來無一物。佛理只是人對大自然規律運動的一些認知而已,很有限,非全部。大自然的運動規律,人類還遠沒有揭示完全。佛家的求法就是靠實踐來驗證認知,得出科學的理論來。佛家的實踐就是修行,而修行實際上就是古人的科學實驗活動。人類的實踐如果帶上了認知的頭腦去格物致知了,那就是人的科學研究了。不要把科學神秘化,也不要把哲學神秘化。科學是實踐,哲學是理論。理論是為了教才有的,方法本身無形無音無性無影,那理論只能譬喻,只能用文字當符號。佛祖臨終時,子弟提出了佛理如何傳承的問題,要為佛理結集,佛祖雖反對立文字,但知有人會不聽,他才要求,如果用文字記錄我的話,那就必須在文前加上”如是我聞”四個字。意思是文責自負,那是沒有錄音,文字已非原音了。讀佛經要悟其中的理,不可咬文嚼字,更不可搬弄文字。


李198588733


如是我聞

“如”的意思是根本,是源頭的意思;佛講萬法唯心,整個宇宙它是佛性,是覺性。所以,“如”這個字代表佛性,代表真心。萬法唯心就是萬法唯如。“是”就是求根本,求真相,求真理。“如是”就叫根本;“如是”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就是我們的真心、覺性,也是靈性。

如果我們把“如是”看成‘是這樣’,那我們就永遠看不懂,佛在經裡講“如是”是什麼意思了。大家不要輕看了這四個字!

“如是我聞”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三藏十二部經的法要、核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佛有大智慧,佛有大慈悲,他的智慧和慈悲就體現在“如是我聞”!

經常讀經的人,只要讀到“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不論懂與不懂,都種下了大乘佛法的種子。“如”就是般若波羅蜜多,這點非常重要。一切眾生只要聽到“如是我聞”,阿賴耶識即種下大乘佛法的種子,將來機緣成熟,大乘佛法就會生根、發芽、結果。

就憑“如是我”這句話就可以成佛。佛的智慧和慈悲,用“如是我聞”四個字,將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涵蓋過來,“如是我聞”是成佛的秘密之因!阿彌陀佛!


佛善141339098


這是因為釋迦牟尼在世間的時候,從未寫過佛經,現在的佛經都是他的弟子們根據回憶,編寫出來的。

如是我聞,就是弟子們寫明白,這些都是我聽到的。

為何要這麼寫呢?看金剛經中說的明白。

金剛經 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佛在反反覆覆強調,我沒有說過法啊,你們不要說我說過,誰說我說過,就是在誹謗我的。

所以弟子以後,記錄佛的言行,只是在開頭寫如是我聞,表示這是我聽到的,只是聽到而已,不代表別的意思啊。


陽數奇


佛陀在彌留之際,由阿難尊者受阿難律尊者之託向佛請法,說:「佛啊!你滅度以後,我們結集經典的第一句話應該怎麼說」?佛講了「如是我聞」。由於有了「如是我聞」,所以三藏十二部經,不管是《阿含經》《地藏經》《金剛經》……統統都是《法華經》!萬法都能平等!可悲的是,如果講不出「如是我聞」的真實含義,那「如是我聞」就等於白講。如果我們真正把「如是我聞」搞明白,那一切法都能成就!所以對「如是我聞」怎樣解釋,至關重要!

如是我聞,它說盡了世間出世間一切萬法的本來面目。我們先來打官腔,從名相概念上對號入座,最後再打比喻,用心來觀照這個「如是我聞」。

如果用「如來藏」來講:「如」就是講「空如來藏」,「是」就是講「不空如來藏」,「我」就是「一心」,「如是我」就是「一心三藏」。

用「三身功德」來講:「如」就是「法身功德」,「是」就是「化身功德」,「聞」就是「報身功德」,「我」就是佛。佛具三德。

對照「阿彌陀佛」:「如」就是「阿」,「是」就是「彌陀」,「我」就是「佛」,「聞」就是智慧,你懂不懂[阿彌陀佛]?

對照「理事」:「如」就是「理」,「是」就是「事」,「我」就是理事不二,「聞」就是觀照,就是智慧。

對照「性相」:「如」就是「性」,「是」就是「相」,「我」就是「性相一如」。

對照「真俗」:「如」就是「真」,「是」就是「俗」,「我」就是「真俗一體」,「真俗不二」。

下面打比方來說明萬法一如。

比如說:我講「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它有字形有字義,是不是「不空如來藏」啊?發出來的聲音有振動,是不是「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是不是「事造功德」?是不是「相」?那麼我動腦思維,動是不是也是「不空如來藏」?它動了就不空了。那我在嘴巴沒有講、腦袋沒有想之前,「南無阿彌陀佛」它在不在?肯定在!雖然在,它有沒有形相?沒有!那就是「如」。想了,講出來了,就是「是」。那個無形無相存在的「如」,講出有形有相的「是」,當下是不是就是「我」啊?這就是「如是我」。明白了這個「如是我」,是不是就是「聞」?是不是「如是我聞」?你明白了這個「如是我聞」,即已不落三惡道!這個法太重要太重要!

我們之所以在六道輪迴,就是因為執著於「是」,而不明白「如」,叫「執事昧理、執相昧性」。但是,這是講的帶有個體戶的「如是我聞」,既然「如」無形無相,那麼我這個如、你那個如、他那個如、牛如、狗如、大象如、人如、菩薩如、泥巴如……能不能分清張三如、李四如、王五如?所以叫千佛一如。那麼由這個「如」變現出來的無量的「是」,有沒有哪一個「是」不是哪一個「是」?明得此理,就是明心見性,你的品位就是「摩訶薩」,在初住位以上。在《楞嚴經》第四卷,就詳細解釋了這個問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一切有形有相的萬法,皆為我們一念心堅固的妄想所現。

我們曾經做過那個實驗。在手指完全放鬆的情況下,聽著引導讓手指在三分鐘內變長。就是幫助大家體悟這個法。但是我們地球人,現在心力比較小,變化得比較慢。如果是天人一念就可以竄到九霄雲外,一念又變得比老鼠還要小……外道鬼神皆有這種道法,更不用說諸佛菩薩。為什麼我們不能?其實搞名聞利養,通過精打細算掙到人民幣、搞到小別墅、小轎車,是不是也是千變萬化?而且能夠千變萬化出什麼高血壓、糖尿病,是不是?這都是我們的智慧妙用。如果一個人不能生病,不能搞名聞利養,想害人都沒有本事,這個人能不能成佛啊?不能!為什麼?他想做壞事的那種本事是不是智慧啊?我們的心是萬能,就妙在這裡。當破除了我們全部的煩惱習氣以後,一切都能自在變化,那是圓滿究竟之佛。連白天黑夜都是心變出來的。

這是講「如是我聞」。「如」者「阿」也,「是」者「彌陀」也,「我」者「佛」也。如是我聞,萬法皆成;如是我不聞,萬法皆不成。

要知道,佛講三藏十二部經就是為了講「如是我聞」;佛講《法華經》《楞嚴經》,就是為了講一個「如是我聞」。「如是我聞」就是為了講一句「阿彌陀佛」。所以如果不知道佛是怎麼回事,找都找不到,能成佛嗎?不是異想天開?

為什麼幾千年以來「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就是因為沒有得到正法,而自以為得到了正法。這種悲哀的局面,從今天起,要畫一個句號!我們發願:要把釋迦牟尼佛一萬年末法扭為正法;要把在彌勒佛出世前這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滅法扭為正法!這就在於我們把握住「如是我聞」,這是佛法的命脈!

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了,你怎麼樣修都成佛!你戴金耳環的時候,你觀照金耳環是什麼東西?嗑瓜子時觀照,我在嗑瓜子,還是瓜子在嗑我?你一念觀照就明白,念念觀照,定力加深。即使你還有種種煩惱習氣現前,不會落三惡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