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治“肝”,事半功倍!

導讀:用中醫藥治“肝”,需順應肝的生理、病理特點,結合中醫藥理論來選方用藥。怎麼去做?看看文章吧~

如此治“肝”,事半功倍!

我們在臨床上用中藥治療“肝”病,理所當然的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進行的,而最根本的是必須與肝的生理病理學特點相符合、相順應,用藥才會準確,也才會收到理想的效果。

而要了解肝的生理病理學特點,首先應該明確中醫學理論中肝的含義與實質。

中醫學中之“肝”有兩層含義,一為“肝用”,即肝的功能活動,一為“肝體”,及肝臟器官本身。

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簡言之“體陰而用陽”。

中醫學認為,肝體是肝進行一切生理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而肝用作為正常的功能活動又是肝體正常存在的動力和條件,二者是互相依賴、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肝的生理表現和病理反映也都離不開這兩個方面。

01

順其疏達之性

從肝的功能活動,即肝用而言,肝以氣為用,性喜調達而惡抑鬱,肝氣疏洩適度,調達順暢,才能保證其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與進行。

而肝的一個重要的病理特點又恰恰是肝氣易鬱,外來情志刺激,內生鬱悶煩惱,或諸種毒邪內侵等種種原因,皆可導致肝氣鬱結。

同時,疾病過程中所產生之溼熱、瘀血、痰濁等病理產物均可阻滯肝經氣機,使肝氣鬱滯而不行。

可見,肝病過程中,肝氣鬱結的機會最多,而肝氣一鬱,即犯他髒,或橫逆,或上逆,或流竄三焦,擾亂血行,又可鬱久化火,氣滯而血瘀,引起臟腑氣血逆亂,引發種種病變。

因此,疏肝解鬱,行氣導滯即為肝病最常用之法,即古人之所謂“木鬱達之”。

古人有言“肝無補法,順其性而謂之補”,我們之所謂順其疏達之性就是指順應肝喜調達之性,適應肝惡抑鬱而易抑鬱之病理特徵。

在肝病治療中,善用疏達之法與解鬱之藥,順勢引導,最終使肝氣調暢,從而恢復其自然之性,解除其氣機鬱滯的病變狀態,以利於整個疾病的康復。

臨床所見,幾乎所有急慢性肝病均可見到肝氣鬱滯的臨床證型,證見兩脅撐脹,腹脹納呆,煩躁易怒等證候,即可用疏達之法,投解鬱之藥:如柴胡、杭芍、枳實、青皮、佛手、香附、香櫞、木香、蘇梗、鬱金、橘葉、玉蝴蝶等;

兼脾虛者,酌加健脾益氣之藥,如參、術、苓、草、芪等;

胃氣上逆證見,嘔惡,呃氣頻繁,脘腹脹滿者,治宜和胃降逆,行氣調中,藥用蘇梗、白蔻、降香、丁香、柿蒂、半夏、竹茹、枳實等;

溼邪壅阻證見,噁心,厭油,腹脹,大便粘膩不爽者,治宜行氣祛溼,芳香化濁,藥如蒼朮、川樸、橘皮、藿梗、佩蘭、大腹皮、蘇葉、茯苓、豆卷等;

肝膽溼熱證見,右脅灼痛,噁心厭油,腹脹尿黃;

苔黃厚膩,脈弦滑數者,治宜清熱祛溼,行氣透達,藥如龍膽草、梔子、黃芩、連翹、橘紅、竹葉、赤小豆、茵陳、蒼朮、丹皮、夏枯草、荷梗等;

氣滯血瘀,證見脅痛如刺,脅下癥塊,舌暗脈澀者,治宜理氣活血,藥如川芎、桃仁、紅花、山楂、三稜、莪術、鬱金、絲瓜絡、路路通等。

凡此種種,有正治,有兼治,治法皆以調暢氣機為主,用藥皆為輕宣透達之味,都是順肝疏達之性的,都是為了解除肝氣鬱滯的病理狀態,從而恢復其自然之性。

臨床上也有一些情況,如肝腎陰虛用滋補肝腎法,如左歸飲、歸芍地黃湯等,肝血虧耗用四物湯等,則皆滋補之品,貴重味厚,我們在臨床應用此類藥物治療肝病時,則切莫忘記順其疏達之性的原則,均宜在滋補方藥中適當配用調暢氣機,疏通經絡之藥味,以防壅塞氣機。

此外,如溼熱蘊結之用清熱祛溼法,亦每需加用輕宣透達之藥,以斡旋氣機,適肝之性,以利於肝病之康復。

疏達藥質輕味薄,性多辛燥,用量不宜過大,用時不宜過久,在臨床應用時,常需加入滋柔甘緩之品,以防傷及肝體,顧此失彼。

02

適其柔潤之體

肝以血為體,主藏血而濡養頭目及四末,肝體原本是柔潤的,但是在肝病中傷其柔潤之體的因素卻不少。

如肝火易升、肝風易動、肝陽易亢的病理特徵均可造成肝陰不足,肝血虧耗;

急慢性肝病中溼熱內阻、肝氣鬱久化火也可導致熱盛傷陰,造成肝之陰血虧虛;

肝體失柔,還可以因於他髒受累,如肝病日久,伐中州,脾氣虛弱則使肝失敦阜之培,盜母氣以耗腎水又使水不涵木,肝體因之而燥急;

此外,久投疏達辛燥之劑,亦易使氣陰耗傷。

由此可見,臨床上以肝體虛實而言,總以虧虛為主,在治療上養肝血、益肝陰、滋腎水諸法皆為適其柔潤之體。

一貫煎、四物湯、補肝湯、六味地黃湯等皆為常用方劑。

常用藥如,生地、熟地、沙參、麥冬、枸杞、當歸、白芍、酸棗仁、黑芝麻、百合、知母、烏梅、石斛、黃精、山藥、五味子等,有養肝血、益肝陰者,有滋腎填精者,亦有氣陰雙補者,皆有助於肝恢復其柔潤之體。

滋陰藥多性味厚重,久用滯膩,可礙中氣之運行,因此,常需適當加入疏達調中之劑;此外,應用滋陰柔肝藥應注意餘邪滯留,宜酌配清解通利之劑以祛邪務盡。

總之,肝用之為病,以實為主,以順為補;肝體為病,以虛為主,以補為順。

03

重視宏觀調控,

兼顧臟腑氣血

肝病臨床用藥除上述順其性、適其體、順應肝本身的生理病理特性之外,還應充分認識肝易動難靜,善幹他髒的特點。

人體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生理上協調統一,必然導致病理上的互相影響,肝病尤其如此,古人有“肝為萬病之賊”、“諸病來自肝”等說。

實踐證明,這是非常符合臨床實際的,在一些肝病,特別是慢性肝病,可對臟腑氣血產生廣泛的病理影響,引發一系列複雜的證候,在用藥時應詳細分辨肝病影響所及何髒何腑、在氣在血、病機如何,而採取不同的治法與方藥。

肝病對脾胃的影響迅速而持久,主要表現為脅痛、腹脹、納呆、便溏、乏力等肝鬱脾虛證候與胃脘脹滿、呃氣、嘔惡、納呆等肝胃不和的症狀。

治療除疏達肝氣外,尚需加參、芪、苓、術、甘草、山藥、蓮子、扁豆、薏米、黃精等健脾藥,及蒼朮、厚朴、橘皮、降香、茯苓、竹茹、蘇梗、白蔻、稻芽、焦曲、內金等和胃藥。

疏肝健脾、和胃法為肝病臨床最常用之法。

肝病最易及膽,肝鬱和肝火皆使膽氣不利,造成肝膽同病,如肝膽溼熱,證見嘔惡厭油、溲赤,大便粘膩,膽汁泛溢肌膚則形成黃疸。

則用清肝利膽法,藥如膽草、梔子、黃芩、金錢草、海金砂、鬱金、枳實、熟大黃、車前草、通草、竹葉、田基黃等藥,其或用承氣湯以瀉腑氣,使腸瀉膽亦瀉。

肝病久又易及腎,導致腎陰虧耗,腎水不足,證見肝區隱痛、腰膝痠軟、夢遺滑精、失眠多夢等,又宜滋腎填精,肝腎同治。

藥如熟地、當歸、白芍、枸杞、知母、黃柏、沙參、女貞子、旱蓮草、黑芝麻、鹿角膠、魚鰾、膠珠、鱉甲、小薊、萸肉、丹皮、山藥等以滋水涵木。

肝病有時還可出現肝氣壅肺和肝火灼肺,或氣逆作咳,黃痰,胸痛,甚為咳血,治宜清金制木法。

藥如青黛、蛤粉、桑皮、生地、梔子、杏仁、百部、百合、沙參、蔞仁、紫菀、冬花等以平肝潤肺。

肝火尚可擾心,輕者心煩意亂,失眠驚悸,重者神志不清或昏迷,治宜清肝涼血,寧神清心法。

藥如生梔子、珍珠母、菖蒲、天竺黃、遠志、炒棗仁、蓮子心、羚羊粉、犀角、鬱金、鉤藤等以清心寧神或醒神開竅。

肝病對氣血影響尤大。首先是肝本經氣血失調,繼或全身氣血逆亂。

如臨床所見肝氣鬱結,肝氣上逆,上犯心肺使肺氣不宣,心氣逆亂,橫逆乘脾又使脾氣虛弱、胃氣下降,及腎,又致腎氣虛衰,氣化無力,因此,

臨床上調理氣血多從肝入手。

氣為血之帥,肝與血關係極為密切,肝病對血分之影響主要表現為氣滯血瘀,血結、血熱、血虛等,如證見脅肋刺疼、肝脾腫大、肝掌、蜘蛛痔、鼻衄、牙衄甚或吐血。

臨床治療分別應用活血化瘀藥,如桃仁、紅花、川芎、當歸、丹皮等;活血散結藥,如馬鞭草、三稜、莪術、鬱金、鱉甲、山甲、水紅花子、澤蘭等;

涼血止血藥,如丹皮、大小薊、茜草、生地炭、側柏炭、黑梔子、大黃炭、三七粉、茅根、藕節等;益氣補血藥,如黃芪、黨參、黃精、白芍、當歸、阿膠、熟地、桑椹子、雞血藤、炒棗仁等。

如上所述,重視宏觀調控,兼顧其他臟腑及氣血也是順應肝病理生理學特點的重要一環,通過臟腑氣血的正確調理達到對肝病的有效治療,這也是肝病用藥的重要原則。

注:本文選摘自《肝病用藥十講》,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1998年9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