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不知毀了多少孩子,家長們請不要再說了!

1

在中國,大多孩子都揹負著和他們的年紀不相符的壓力——做不完的作業,考不完的試,上不完的補習班,還有,比不完的成績……

“你怎麼這麼笨?大家都是一樣的老師教的,別人能考滿分,你為什麼就不能考?”

“你還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差吧!”

“你看看你隔壁王叔家的孩子,人家每次考試都是年級前三,再看看你,你不覺得丟人嗎?”

看看別人家孩子”成為現在很多家長評價孩子的依據。每次考試後,分數多少不重要,關鍵是和別人相比怎麼樣。

在這種比較下,家長的眼中往往看不到孩子的進步和優勢,更多的是孩子的不足和缺陷。

殊不知,這樣的比較會給孩子一種壓力和暗示,他會覺得自己真的就是笨,不如別人,也從此背上了這樣的標籤。

那麼,一門課學不好就是孩子笨嗎?

考試真的可以作為我們評價孩子的標準嗎?

一味地比較,把焦點放在孩子的不足和缺陷上能幫助他們成長嗎?

這句話不知毀了多少孩子,家長們請不要再說了!

2

有一個著名的理論:木桶效應,也叫短板理論,曾被視為成功的哲學。意思很簡單,就是一隻木桶所能盛放的水,不是由組成這隻木桶的最長的那塊板子決定的,而是最短的那塊板子。

這句話不知毀了多少孩子,家長們請不要再說了!


該理論的創造,旨在提醒人們,要注意自己的薄弱環節,努力成為一個全面的人,這樣,你才能獲得更多的象徵著財富和成就的“水”。

應試教育體制下,分數和排名被認為是桶裡的“水”。所以,大多數家長和老師都堅定不移地踐行著“短板”原理,每時每刻都在緊緊地盯著或沒完沒了地責備孩子的“缺點”,不遺餘力地為其“補短”。

不可否認,“補短”確實在升學考試中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從孩子的成長和終身發展的角度,我們也逐漸發現了一些弊端。

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我們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彌補缺陷和不足,往往收效甚微,甚至在補短中喪失了信心,迷失了自己,補短的結果並非各方面一樣“長”,而是一般“短”,最終,我們變成了一群看似全面卻沒有核心優勢的“平庸”的人。

相反,從一些成功人士的經歷中,我們卻發現,

決定人生成功或成才的往往不是最薄弱的部分,而是他們最擅長的部分。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奧托·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曾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難以造就文學之才。”

這句話不知毀了多少孩子,家長們請不要再說了!

此後,父母又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成績全班倒數第一。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素質,建議他學化學。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最終獲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說明,只有找到了發揮自己智慧的最佳點,就能使智能得到充分發揮,取得驚人的成績。

霍金因患重疾,身體和語言受到了極大影響,但這沒有影響他成為當今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和“宇宙之王”。

馬雲高考考了3年,第一次數學考了1分,第二次數學考了19分,第三次數學才考了79分。很明顯,數學差是他的短板,但這也沒有影響他創辦阿里,成為著名的企業家。

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了教育人才觀的一個轉變:最大限度地“揚長”可能遠比死磕短板更能夠成就人才。

3

大量研究和事實表明,孩子的智能發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優勢和弱點,盲目地要求他們各科成績齊頭並進是不現實的。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曾提出了一個對教育影響深遠的理論——“多元智能理論

”。

他認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個人至少存在著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身體—運動、音樂、人際關係、自然觀察、內省這八個方面的智能。

這句話不知毀了多少孩子,家長們請不要再說了!

傳統上,學校一直只注重學生在數學和語文(數理邏輯和語言智能)兩方面的發展,但這並不是人類智能的全部。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智能組合,例如:建築師及雕塑家的空間感(空間智能)比較強,運動員和芭蕾舞演員的體力(身體運動智能)較強,公關的人際智能較強,作家的內省智能較強等。

有的孩子的某種智能發展得好,所以在某些方面表現非常突出,而大多數的孩子則相差無幾、表現平常,是因為他們那些潛在的智能還沒有很好地開發出來,有待我們去幫助他們認識、挖掘和開發。

4

人生而不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在教育孩子時要尊重差異,因材施教。

如何做才能把孩子引向成才之路,幫助他們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呢?

多元智能理論給了我們4點重要的教育啟示,分享給家長們。

1. 絕大多數孩子都具備成才的潛質

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或主導智能,人人皆可成才。環境和教育對於能否使這些智能得到開發和培育具有重要作用。

小學階段,家長應該讓孩子們廣泛涉獵,並以培養興趣、發現天賦為主。

這句話不知毀了多少孩子,家長們請不要再說了!

2.保護孩子的潛能和天賦,優先強化和培養

《傷仲永》中的神童方仲永,五歲時“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 而二十歲後卻“泯然眾人矣”。這是因為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削弱了方仲永語言智能的進一步發展 。

所以,如果孩子在小學時就充分了解了自己的優勢智能,初中時就只需在自己的興趣上加以鞏固,並不斷確認和發展天賦。這樣到了高中和大學,他們就可以非常清晰將自己的興趣、天賦與職業傾向相結合,最終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領域。

這句話不知毀了多少孩子,家長們請不要再說了!

3.尊重智能的發展順序和規律,實施循序漸進式的培養

每種智能有其獨特的發展順序,在人生的不同時期中開始生長與成熟。

莫扎特四歲就能作曲,而且有很多音樂家到了八九十歲還很成功。這說明音樂智能發生很早,且持續時間較長。如果家長們發現孩子在音樂方面有天賦,就一定要注意從小培養和加強。

在學科學習方面也是如此。每個孩子的智能發展程度不一、順序不同,家長們應該順應這一發展規律,給孩子一些時間,靜待花開。

這句話不知毀了多少孩子,家長們請不要再說了!

4.不要以傳統的單一評判標準來衡量孩子,簡單粗暴地給孩子貼上“好與差”“聰明與愚蠢”的標籤

多元智能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我們不能說哪一種智能重要、哪一種不重要,正如我們不能說丘吉爾、莫扎特、畢加索、馬雲誰更聰明、誰更成功。我們只能說他們各自在哪個方面聰明、在哪個領域成功,以及他們各自怎樣聰明、怎樣成功。

當我們評價孩子時,一次考試、一門學科的成功與否都不能為評判標準,應從多個角度去衡量。

這句話不知毀了多少孩子,家長們請不要再說了!

這句話不知毀了多少孩子,家長們請不要再說了!

被美國《時代週刊》譽為20世紀最偉大聖人之一的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在他的著作《你就是世界》中對教育做了這樣的定義:教育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找到自己擅長、最熱愛做的事。

我們要確保孩子學的是自己喜歡的,做的是自己擅長的,並和實際工作密切相關,那麼發揮和創造價值是遲早的事情。

所以,在教育之初,教師和家長們就應該用“顯微鏡”去發現學生的天賦和特長,用“放大鏡”去保護學生的愛好和興趣,用“望遠鏡”去關注學生的個性和美德,做足“長善救失”,讓“揚長教育”成為教育新常態,讓學生沿著長項成長,讓每一個生命活出自己的精彩。

這句話不知毀了多少孩子,家長們請不要再說了!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