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衣冠禽獸”起初是很體面的,並無貶義!

你知道嗎?“衣冠禽獸”起初是很體面的,並無貶義!

如今,一提起“衣冠禽獸”這個詞,大家都知道是個貶義詞,其用來形容一個人品德敗壞,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一般。但在歷史上,“衣冠禽獸”一詞雖不能說是褒義詞,至少曾是一個體面的令人羨慕的詞語。

你知道嗎?“衣冠禽獸”起初是很體面的,並無貶義!

這還要從明朝的官服說起。(當然清朝也沿襲了明朝官服的一些特徵)明朝品級官員服飾有個重要特徵——補子,系補綴於品官補服前胸後背之上的一塊方形織物。不同等級的官員補子的圖案不同,而文官和武將的補子又不同。文官的補子的圖案用飛禽,武將的的補子用猛獸。

你知道嗎?“衣冠禽獸”起初是很體面的,並無貶義!

文官繡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音xichi),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繡獸,以示威猛: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羆,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衣冠禽獸”由此而來,本意指朝廷官員。


明朝中晚期,由於宦官專權,官場腐敗,某些官員的作為實在令人不滿,“衣冠禽獸”這個詞漸漸地就演變成貶義詞。

你知道嗎?“衣冠禽獸”起初是很體面的,並無貶義!

作為貶義詞,最早出自明末文人陳汝元的明傳奇《金蓮記·構釁》: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音yu)。另一說出自明代文史學家宋濂《燕書》中的故事:彼獸而人,汝則人而獸也!

然而在明朝以前,形容那些道德敗壞、行為卑劣之人,本有個成語叫做“衣冠梟獍(音jing)”,出自北宋孫光憲筆記小說集《北夢瑣言》:河朔士人目蘇楷為衣冠梟獍。“梟”,是一種惡鳥,傳說它為了存活,竟不惜吞吃母親。“獍”,古書上說的一種像虎豹的獸,也叫“破鏡”,傳說它飢不擇食,長大後食其父,也有生來食其母之說。

你知道嗎?“衣冠禽獸”起初是很體面的,並無貶義!

明朝之前“衣冠梟獍”所處的位置,就如現在的“衣冠禽獸”。後隨著社會的發展,語境的變化,“衣冠禽獸”的原義漸漸消亡,衍生出了新的詞意,遂成貶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