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獸”和明清時期的補服

說起“衣冠禽獸”,大家自然會將其與“禽獸不如”、“無恥之徒”劃上等號,事實上,在古代,“衣冠禽獸”可指的都是達官貴人、朝廷命官。

衣冠禽獸一詞,源於古代的補服。所謂"補服",是明清時期的一種官服,也就是那些官員的制服,其特點是以胸背上之補子昭明身份,亦稱之為"補褂"、"補袍"、“外褂”。

“衣冠禽獸”和明清時期的補服

據說它的前身是繡袍, 一種銘文袍。由其別名銘文袍一詞可知,上面繡有紋樣。它的起源跟武則天有關,武則天改唐為周後,改變了很多定製,包括官服。據《舊唐書·輿服志》:“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賜繡袍,各於背上繡八字銘……諸王飾以盤龍及鹿,宰相飾以鳳池,尚書飾以對雁。”此後,雖然到唐玄宗之後廢止,但風氣既開,對後代的影響深遠。及至明清時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官服——補服。

明清時期官員所用的補子都是以方補的形式出現的,其製作方法不外乎織錦、刺繡和緙絲三種。

“衣冠禽獸”和明清時期的補服

明代的官補尺寸較大,一般40釐米見方左右,其補子前後圖案相同。明朝的補子,底大多為紅色,上面用金線盤成各種飛禽走獸的圖案。一般來說,文官的補子繡有雙禽,相伴而飛,而武官的補子則繡單獸, 或立或蹲,以形象的不同區別等級。《明史•輿服志三》記載:“(洪武)二十四年定,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 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相對明代的補子相說,清代的補子小而簡單,前後成對,文官繡飛禽,武官繡猛獸。補子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五彩織繡,色彩非常豔麗。清代對補子的規定大體上承襲明制:一品,文官鶴、武官麟麟;二品,文官錦雞、武官獅;三品,文官孔雀、武官豹; 四品,文官雁、武官虎;五品,文官白鷳、武官熊;六品,文官鷺鷥、武官彪;七品,文官鸂鶒、武官彪;八品,文官鵪鶉、武官犀牛;九品,文官練雀、武官海馬。此外,跟刑獄相關的都御史、按察使等, 均繡獬豸。

“衣冠禽獸”和明清時期的補服

同時,明清兩代,受過誥封的命婦(一般為官吏的母親及妻子),亦得用補服,其補子各從其丈夫或兒子之品以分等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