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補服制度:“衣冠禽獸”不只有仙鶴,《大明風華》穿錯啦

最近的熱播劇中有不少明代劇,包括《大明風華》、《錦衣之下》、《山河月明》等,劇集都很精彩,老戲骨層出不窮,服化道也頗為用心,帶給觀眾不錯的視聽享受。

但在一眾明劇當中,也暴露出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看著滿朝文武都穿著一身“鶴紋“補子,連想找個雜色的都難,這符合當時的補服制度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不可能!

明代補服制度:“衣冠禽獸”不只有仙鶴,《大明風華》穿錯啦

我們的仙鶴服都是批量生產,量大從優!


01 補服分品級,仙鶴是一等

補服制度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不過那時候主要是繡在衣服上的紋飾,由朝廷集體賜予繡袍,以此彰顯品級。

所謂的補服,大概就是給衣服打補丁的意思,只不過這個補丁比較高級,更是身份的象徵。

文官飾以禽,武官飾以獸,是為“衣冠禽獸“。

元代時期,十分盛行一種叫作胸背的裝飾,即在官服的胸前、背後織出一塊方形裝飾,有花鳥、野獸等圖案,但並無明顯的等級意味。

明代則繼承了元代的某些服飾特點,再揉以漢唐時期的公服等級制度,誕生了補子這一官服花樣。

明代補服制度:“衣冠禽獸”不只有仙鶴,《大明風華》穿錯啦


根據《明史》記載,不同的補子花樣,代表不同的官職等級,不得僭越。

那麼,哪些官員匹配哪種紋飾呢?

《明史•輿服志》記載:“二十四年定,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氵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風憲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也就是說,文官一品的補子為仙鶴,也就是大家在電視劇裡經常看見的種類,白鶴飄飄的圖案,頓顯珍貴。

明代補服制度:“衣冠禽獸”不只有仙鶴,《大明風華》穿錯啦


而《大明風華》中多次出境的內閣三楊,太子洗馬楊榮、太子少傅楊溥、禮部左侍郎楊士奇,這三位的官職分別對應哪個等級呢?

查閱《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後,我們弄清楚了,禮部左侍侍郎為明清時期禮部的副長官,以左為上,左、右各一人,正三品。

太子少傅是西漢時設立,三國時延用,為正三品官職,明清時品級等同太子少師(正二品),但地位在太子少師之下,太子少保之上。也就是說,至多不超過正二品

太子洗馬

也是東官屬官,三國時魏、蜀都設置此官職,為七品。後世品級有所調整,比如隋唐時從五品上下,宋為五品,明代則為從五品,而且多數由其他官員兼任,並無實際職掌。

明代補服制度:“衣冠禽獸”不只有仙鶴,《大明風華》穿錯啦


由此看來,三楊當中,楊士奇、楊溥官位稍高,禮部左侍郎是正三品的高官,太子少傅則介於正三品到正二品之間,而太子洗馬楊榮只有從五品,當然,有可能他只是兼任,本職官品會比較高,但理論上也不會高於另外二楊。

即是說,這三位“位高權重”的楊大人,實際可能只應該身穿三品孔雀補服,甚至於只能撈著一件五品白鷳補服穿穿,而絕不可能像《大明風華》電視劇裡一樣,身穿仙鶴補服傲立朝堂。

而同樣的問題,還出現在於謙、徐濱等其他官員身上,于謙是什麼官職?

明代補服制度:“衣冠禽獸”不只有仙鶴,《大明風華》穿錯啦


根據歷史記載,他跟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時,擔任的是監察御史之職,這是個什麼官品呢?我們用今天的官職作對比,他有點像是法官,又像是紀檢官員,被稱為風憲官,也就是管百官風紀的。

這種風憲官,他的官服式樣與其他官員不同,不是按品級區分紋飾,而是單獨的一種裝飾:獬廌。

獬廌,是古代的一種神獸,長有一隻角,也稱獨角獸,傳說能夠分辯是非曲直,遇上糾紛爭執不休,它能“不學而觸邪”,也就是天生就具備區分好人、壞人的能力,能用獨角去抵邪惡之人。

明代補服制度:“衣冠禽獸”不只有仙鶴,《大明風華》穿錯啦


身為御史的于謙,當然也不大可能穿著這件仙鶴袍,他的官服應該是獨特的獨角獸。

像這部《張居正》中,首輔張居正也不過穿著三品孔雀補服,而絕沒有犯這種“滿朝禽鳥皆仙鶴,武官皆著獅子袍”的錯誤。

明代補服制度:“衣冠禽獸”不只有仙鶴,《大明風華》穿錯啦


02 補服顏色也體現品級

除了圖案的顯著差別,還讓人心生疑惑的,是古裝劇中那些經常變化的官服顏色,有時候是藍袍,有時候是紅袍,這是隨手所欲的更換,還是另有禮制玄機呢?

答案當然是後者,史料告訴我們,官服的顏色也很重要,不是想穿什麼顏色,就能穿什麼顏色的,還得掂量一下自己的品級夠不夠。

明代補服制度:“衣冠禽獸”不只有仙鶴,《大明風華》穿錯啦

三色等級


對於官服的顏色形成定製,還要追溯到唐朝時期。

《舊唐書·輿車志》中記載:“貞觀四年又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下服緋,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以青。”

唐高宗還頒發詔令,對官服顏色規定得更加細緻:文武三品以上為紫色,配金玉帶;四品顏色為深緋,五品為淺緋,兩者都可以帶金玉帶;六品深綠,七品淺綠,配銀帶;八品深青,九品淺青,配鍮石帶。

不同等級的官服,搭配有不同的飾物,金銀玉帶是其中之一,魚符、龜符等則是更顯著的高官的代稱。

不少唐詩中都能窺探出這種官服顏色等級制度,比如李商隱的詩句:“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大詩人賀知章也曾留下“金龜換酒“的風流故事。

明代補服制度:“衣冠禽獸”不只有仙鶴,《大明風華》穿錯啦


這裡的金龜,指的就是裝有龜符的金龜袋,這是三品以上的高官才有資格佩戴的飾物,後世也以金龜婿代指那些有權勢錢財的男性,無數少女的恨嫁對象。

而明代正是在唐代官服制度之上,制定了類似的公服制度,“國初服色依散官,與唐制同“。

《明史•輿服志》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定,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謝恩、見辭則服之。在外文武官,每日公座服之。其制,盤領右衽袍,用紵絲或紗羅絹,袖寬三尺。一品至四品,緋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綠袍;未入流雜職官,袍、笏、帶與八品以下同。“

也就是說,紅袍是一品至四品的官服顏色,而五品到七品是青袍(也就是我們在劇中看到的藍色袍服),八、九品則是綠袍。

明代補服制度:“衣冠禽獸”不只有仙鶴,《大明風華》穿錯啦


我們在劇中看到的藍色仙鶴補服,顏色對應著五品到七品,花樣卻是一品,不用看穿在誰身上,這種顏色和花紋的搭配,本身就是大錯特錯。

而影視劇中,八、九品的小官並不多見,因此綠袍也就成為大家忽略的對象,但胡亂混用緋袍、青袍的情況卻時有發生,觀眾們瞧著只以為是同一款式不同色系,殊不知,在古代嚴格的禮法制度下,可不存在為官員們準備兩件不同顏色的官服替換著穿的事情。

穿錯顏色、穿錯花樣,都可能是掉腦袋的大罪。

如今的影視劇中,雖然服化道越來越精良,不惜花費巨資打造,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量產之下的弊端:張冠李戴,袍服亂搭。

我們可以理解,戲服都是批量製作,導演很難細緻到關注不同品級的官員,對應不同花紋的官服,但好歹在主要演員身上,也該稍作區分才對。

畢竟,觀眾雖然是看個熱鬧,也要看出點門道,體味不同的文化底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