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嫁了10多位公主給匈奴,可漢朝皇帝為何沒娶過一個匈奴女人?

鄭日安

漢朝嫁了10多位公主給匈奴,可漢朝皇帝為何沒娶過一個匈奴女人?

  和親從來都是政治聯姻,老少配,被亂點譜的情況多得很,男女雙方真正產生了感情再聯姻的只有弟史公主與龜茲王絳賓一對而已。嚴格意義上的和親,始於漢代,有漢一朝,嫁往匈奴一國的真假公主就有十多位,咱也不管這公主是誰生的,反正她是頂著大漢公主的頭銜去的,代表的就是大漢王朝,但是作為“友好鄰邦”,漢朝皇帝卻沒娶過一個匈奴公主,至少在明面上看不到。為什麼?

  肯定不是因為醜,有味道,那是段子。其實我覺得這裡面的原因,主要還在於皇帝包括眾位臣工,在思想上對匈奴的不樂意。

  漢朝初期的和親是在什麼情況下的發生的呢?是劉邦不服匈奴,率大軍和人家鬥,結果差點被人包了餃子,好不容易用了個計才回來。回來是回來了,但是國力大降卻是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大問題。婁敬腦瓜子好用,臉皮也比較厚,他提議要穩住匈奴不讓他們鬧騰,單送東西不行,還得送個大公主去,給點嫁妝,給點咱大漢用不著的剩東西,他們沒見過世面,會把公主當寶貝,以後公主生的兒子就是匈奴太子,匈奴王一輩子掙下的家業,最後轉個彎,又變成了我們漢家人的,而且外孫會和外公親,這麼一來,不戰而屈人之兵,一個女子換來雙方和平,最重要的是漢家生意天才多,反手一撈,把每年送去的又給掙回來了,多好。

  大公主當然捨不得給,劉邦耍了個計,隨便找了個宮女,當作大公主給嫁過去了,兩邊維持了好長一段時間的和平。在匈奴人眼裡,漢家人真傻,給女人還給錢財,隨便用隨便拿,一場大戰都不需要,就達到目的,真傻。

  可是,真正傻的其實是匈奴人,一個女人一些錢物,就收買了一大群人,讓他們喪失鬥志,在安逸中變弱。等他們終於反應過來這是漢朝人的糖衣炮彈時,已經晚了,漢朝強大無比了。

  其實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們就應該發現呢?那就是他們接收了漢朝的公主,但漢朝的皇帝,卻從來不要他們的女人!

  為什麼不要?他們也想不明白。漢朝皇帝和臣工們想得明白,因為和親,從來都不是真正的想結親,之所以常常送,年年送,是因為實力還不夠,等到實力夠了,就狠狠地開打,打到他們痛苦連天才行。

  不想娶。漢朝人壓根就瞧不起他們,無論男女。匈奴人父子之間,親朋之間,從來都是勇者為上,信奉的是叢林法則,什麼對父母長輩要講孝順,那不是必備文明。父親死後,可以把他留下的女人全部“收繼”,所謂“兄弟死,盡娶其妻妻之”而這樣的習俗,在漢人眼中,簡直和沒有開化的動物無異。怎麼讓漢朝人接受?

  不能娶。退一步講,匈奴女子來到漢朝,不用遵循他們匈奴的規矩,可是,她們化外之民,蠻夷之人,根本沒有過多的禮儀可講,一旦進宮混淆後宮體制,怎麼處置?皇帝娶匈奴公主,臣民也娶,那豈不是要亂我大漢血統?為避免成為天下臣民的楷模,大家都不娶,就是最好了。何況,還根本不想娶呢,任你美如天仙,選擇無視,最後還是不娶。(宛如清揚)


宛如清揚

歷史上和親最多的朝代就屬漢朝與清朝了,兩者既有相似,確又不同。我們先說清、再說漢,題目中的問題就在兩朝比較中迎刃而解。

滿清的早期統治依賴於蒙古的幫助,所以採用了聯姻的方式穩固政治聯盟,打造滿蒙一家親的局勢。滿清的公主、郡主乃至普通宗室女,經常會被加封后予以厚重的陪嫁,下嫁給蒙古王公貴族,以維繫聯盟的穩定。滿清女子生下的子嗣自然也會心向清朝,有利於長久統治蒙古。大清一朝用於蒙古和親的宗室女有百餘人之多。

在清朝嫁女兒的同時,皇帝也會迎娶蒙古貴族女子。在皇太極、順治兩朝以及康熙統治早期,來自蒙古的女子幾乎充滿了皇帝后宮。比較著名的像皇太極的來自博爾濟吉特氏的五位大妃,其中包括孝端文皇后以及大名鼎鼎的孝莊皇后。順治的兩位皇后都是蒙古女子,且都是孝莊的母族後輩,一個是孝莊的侄女,另一個是孝莊的侄孫女;也就是說一個是順治的表姐妹,另一個是順治的侄女。由此可見,清朝前期與蒙古聯姻的密切程度,古人又喜歡親上加親,清朝貴族與蒙古貴族基本都是血脈相連的親戚了。

康熙掌握大權後,漸漸意識到蒙古勢力對清廷的滲透會危及滿清政治的穩定,有意擺脫蒙古勢力對清朝的影響,但又不能打破已經建立起的秩序。於是,他有意減少後宮中蒙古妃子的數量,扶植滿族嬪妃的勢力,藉以打擊蒙古女子的地位,

打破了滿族皇帝、蒙古皇后的模式。自康熙以後,主流的和親方式變成了滿清公主下嫁蒙古貴族。

漢朝建立之初,國力羸弱,軍隊戰鬥力低,根本不是匈奴的對手。在劉邦率軍對戰匈奴大敗後,有人提出建議:“匈奴這種未開化的遊牧民族打仗就是為了掠奪食物與錢財,我們暫時打不過他們,可以先奉上金銀珠寶、糧食布匹求和,再奉上一名大漢公主以表誠意,我們則利用這段時間休養生息,操練軍隊,待到實力強大後,一雪前恥。公主生下孩子將來統領匈奴,他們還不世世代代臣服於大漢的腳下?”

劉邦最終採取了和親的計策,卻捨不得自己的女兒,便用宮女假冒公主前往匈奴和親,此計確實換來了幾年的和平。犧牲了十多公主後,漢朝逐漸崛起,在漢武帝時期打敗了匈奴,結束了喪權辱國的和親。

都是和親,只不過清朝是鞏固聯盟,是自願平等友好的同盟。而漢朝是戰敗的無奈之舉,是麻痺敵人的計策。漢朝人從沒瞧得起過匈奴人,認為他們是未開化的野蠻人,根本不配與自己並肩!再者說,康熙都不願意蒙古勢力滲透清廷,漢朝更不可能會給匈奴勢力滲透到漢朝皇室的機會。


史論縱橫

漢匈和親,是漢朝版本的韜光養晦,這本就是一個陽謀。因此所謂的和親之舉,匈奴人更多是在意財貨粟米。天下人,包括匈奴人都知道漢朝皇帝未來肯定要秋後算賬的。

古人就有一句話“十條命九條奸”,男女之間不正當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大的矛盾根源。可因為兩性關係乃是人的根本,避無可避,所以自古以來,兩性關係就被納入到政治的範疇。

在周王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孔子說:“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因此,自周王朝制定禮儀之後,諸夏國家就取得了對周邊民族的文化優越感。

諸夏國家勢力強大後,就開始向周邊的蠻族國家擴張。蠻族在戰爭失敗後,一般都會送女子以求和,比較有名的褒姒、驪姬都是因為這種原因進入君王的帷幕的。

可見,美女作為社會稀缺資源,更是代表著征服者予取予奪的意志。因為有著強烈的文化優越感,所以“夷不亂華”,這些異域風情的女子充塞後宮,所學禮儀盡歸華夏,叫做“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

(驪姬)

然而在西漢初年,情況卻不同。匈奴和西漢兩個新興的帝國幾乎同時崛起,對這樣大帝國來說,建國早期所發生的每一件大事件,可能都會影響日後數百年的發展。

白登之圍可謂是是西漢帝國生死存亡的關頭,漢高祖劉邦能轉危為安與純粹是冒頓單于的多疑好詐的性格使然,匈奴人失去了一戰而問鼎中原霸主的機會。回到草原的單于越發氣惱,屢次侮辱漢朝,還寫了一封信給呂后,目的就是要再打一場。

漢朝深知決戰非其時,固守本土發展經濟。匈奴人往來如風,劫掠邊境,意欲觸怒漢朝人,讓漢軍一怒之下出兵草原。漢軍一直保持隱忍不發的態度,匈奴人也不敢過於深入漢地,擔心狡詐的漢軍會包他們的餃子。

這就形成了你滅不了我,我也打不過去的僵持局面。別看匈奴鬧得歡,將來都要拉清單。雙方誰都奈何不了誰,漢朝為了能讓匈奴人消停會,也讓邊境軍民能好生生產,遂定和親之議。

如果冒頓單于翻看過中國史書,不會對這一幕感到陌生。匈奴人能夠佔據漠北草原,號令群雄,他們的政治智商顯然不會低。作為兩個有志於稱霸的新興帝國來說,漢匈盟約從一開始就不註定了是一張廢紙。漢朝皇帝心知肚明,匈奴單于心照不宣。雙方維持著表面的客套,背地裡的動作都沒少幹。

漢文帝時期,老上單于帶兵已經殺到了驪山腳下,距甘泉宮只有200華里,京師震動。漢文帝星夜調兵10萬,車1000乘,準備與匈奴決戰。匈奴人自忖攻堅非其所長,後來悻悻然退去。

此後,匈奴動輒入關搶掠,史載“小入獲小利,大入獲大利”,漢王朝邊境飽受荼毒。然而漢朝文帝、景帝兩代人隱忍不發,積蓄力量。在匈奴人退走後,還要再一次送上大量的糧食、布匹、美酒,還有公主。

從公元前200年白登之戰一直到公元140年漢武帝即位,和親一直沒斷。匈奴並非國力強大,漢朝也並非國力弱小,只是遊牧民族天然具備兵種優勢及後勤優勢。漢王朝發動戰爭的成本,遠遠高於匈奴人。

匈奴對於邊關地區的侵犯,與其說是政治性的,毋寧說是經濟性的。燕、代北部,實際上都是戰國時代燕國和趙國從遊牧人(東胡、林胡、樓煩等)手中奪去的地盤,在生產生活方式上,諸夏之國的移民往往集中於城邑,更廣大的地區仍是半耕半牧的狀態。

匈奴人的入寇,既是探尋自身“自然邊疆”的過程,也是脅迫這些“小政治經濟實體”保持農牧之間貿易經濟聯繫的手段,這對於遊牧帝國甚至是生死存亡的問題。只是一旦南方的農耕帝國不再反對這種貿易聯繫,甚至主動奉送足夠吸引力的財富和物資,匈奴人進犯動機就會下降。


因此,漢朝一方儘量滿足著匈奴人膨脹的胃口,用珍寶財貨和馴服的態度來麻痺他們——當然匈奴人也是清楚的,所以漢朝和親的公主在匈奴的地位都不是很高。她們是作為體現出匈奴單于的征服意志而出現的,很多人由於水土不服和思鄉心切,沒過多久就死在了草原。

匈奴一方當然也想送一個匈奴女人給漢朝皇帝當老婆。可是匈奴人也明白,與漢朝人終有一戰,自己送過去美女,漢朝皇帝也不會要。設想一下,如果匈奴公主來到漢廷,該給一個什麼樣位子?太低了,受了委屈,匈奴人就會有口實來攻打漢朝。太高了,匈奴人的勢力就會延伸到漢廷內部。

(和親的目的在下一代)

所以,即便是匈奴美女貌若天仙,漢朝皇帝志存高遠,怎麼可能因為一兩個美女就會忘記“白登之戰”呢?漢武帝在獲得對匈戰爭勝利後還曾說,高皇帝遺朕平城之憂。

那麼,漢朝皇帝不娶匈奴女人,就沒有什麼奇怪的了。到了漢匈戰爭後期,匈奴勢衰,此時的和親,等同於漢朝公主下嫁匈奴單于,所帶隨從都成為漢朝佈置在草原的眼線,以夏變夷,這才是漢朝和親的本意。


而知而行

這事得從周朝開始說!

最起碼到了周朝的時候,遊牧民族的活動範圍還遠比漢朝時期大得多。比如趙國的代地,曾經就是由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代國。而早在三家分晉之前,趙氏就已經在和代國貴族進行和親,趙襄子的姐姐就嫁給了代國國君,並且貴為王后。

(趙國的代地當年就是狄人的代國)


那麼,趙氏有沒有迎娶代國公主呢?答案是沒有。但是,在趙氏的女眷中,卻有很多狄人女子,導致趙氏很多成員都有狄人血統,比如趙襄子的母親就是狄人。但是,趙襄子的母親在趙家地位並不高,估計也就比一般的丫鬟強一點,所以趙襄子平時甚至不會被當成家族成員,如果不是趙襄子個人能力強,是沒有機會繼承趙氏族長的。所以可見,最起碼到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的貴族就沒有迎娶外族女子作為夫人的傳統。

但是,為了政治目的,會把本族的女子嫁到外族,而在當時這並不代表恥辱。比如,趙襄子繼承趙氏族長後不久,就將代國吞併。當時能進行的較為順利,代王小舅子的身份起了很大作用!

(趙襄子趁代王不注意將其擊殺)

直到漢朝初年,由於漢朝不是匈奴人的對手,必須要以和親的方式換取和平,“和親”才成為恥辱的象徵。而當漢朝對匈奴取得優勢,開始以強者的姿態對外和親的時候,就沒有屈辱成分了。比如漢朝和烏孫的和親,讓烏孫配合漢朝圍剿匈奴人,獲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嫁到匈奴的公主所生的兒子,在漢朝的支持下會手握大權甚至繼任為單于,進而願意對漢朝保持親近。

所以,所謂和親是超越了肉體的政治行為。

這回知道漢朝皇帝為什麼不迎娶匈奴女子了吧,因為他們不希望某一位皇子有匈奴人的血統 ,影響到對匈奴的戰略。

當然,漢朝不會白白將公主外嫁,為了表示對漢朝的恭順,包括匈奴的周邊各國也要把王子送往漢朝作為人質,而這些王子在漢朝時,可以影響各國對漢朝政策,當王子們接受了漢朝的教育後回國繼承了王位,又能將這種友好保持下去。

這就是漢朝皇帝不娶匈奴女人(包括其他各國),反而對各國王子感興趣的原因!


歷史風暴

其實這個問題怎麼說呢,有些話,說了又會傷到部分人那幼小的玻璃心。

漢朝之所以選擇和親,那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國力不夠,打不過人家,就只能忍氣吞聲,用和親的方式來換取和平。

現在不是明粉很多嗎,雖然明粉在粉飾明朝的時候,有些東西說的太絕對,太過誇張,但有一點沒有說錯,那就是明朝不和親。

而漢朝初期,國力沒有恢復,所以漢朝是被動的一方,相當於是人家甩臉色,漢朝只能受著,所以兩邊和親,也只能是漢朝賠上一個公主。

有漢一代,和親的次數不少,但幾乎都是遊牧部落拳頭更硬的時候,哪怕是漢武帝時期,匈奴也沒有說下嫁一個公主來求和,所以有的方面,也不得不佩服這些草原上的民族,那是有血性的。

想一想,就連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都為了大家而捨棄了小家,那種氣概,已經勝過了多少男兒。

話,總要說的好聽點,那我們就說將自家女子送去和親,不是男人沒有骨氣,而是為了韜光養晦,是策略上的遠見卓識吧。

畢竟,道理是怎麼說,都說得通的。





蜀北一

漢朝為什麼要搞和親?

打不過呀!

大漢天子,那可是天下之主啊!

當初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打遍天下無敵手。只有北部的匈奴屢屢挑釁天子權威,劉邦一怒之下興兵40萬討伐匈奴。結果白登山之圍,漢朝皇帝和他的幾十萬大軍被匈奴人圍了水洩不通,差點全軍覆滅。後來還是使用了謀士陳平的計策,買通匈奴大單于的閼氏,才逃了回來。

回來以後,劉邦和他的大臣們都清楚的意識到,連年戰亂的中原,國力虛弱至極,根本不是如日中天的虎狼之師匈奴的對手。

於是,就有大臣劉敬向劉邦提出了“和親”的建議:漢朝打不過匈奴,但是可以將皇帝的女兒嫁給匈奴大單于做閼氏,公主和單于生下兒子,繼位為單于。那麼漢朝皇帝就是匈奴單于的外公或舅舅。匈奴當然也就不好跟漢朝打仗了。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漢朝打不過,就採取了“和親”政策。

封建時代,女人就不是人。

子女玉帛,都是交戰雙方爭奪的戰力品。女子,既是自己享用,也是要羞辱對方。

漢朝皇帝能想出“和親”的政策,實際是一種變相的服軟。匈奴勢大,漢朝弱小,斷沒有匈奴送自己的女兒給敵人的道理。所以,漢朝皇帝就算想娶匈奴公主,也是不可能的。


故紙匯

和親是漢朝無可奈何的政治策略。

漢朝嫁公主給匈奴,是因為打不過匈奴。只能以和親換取短暫的和平。而代價就是送上一個貌美如花、身份尊貴的女人。

匈奴是勝利者。勝利者把公主嫁給失敗者,簡直是天方夜譚。這就好比二次世界大戰後,勝利國的英國皇室將尊貴的伊麗莎白公主,嫁給戰敗國日本猥瑣的天皇。你說這怎麼可能呢?

匈奴也並非沒有嫁過公主。當年西域烏孫國強大,匈奴也嫁了一位美麗的公主給烏孫肥王。

美女在哪兒都是稀缺資源。

匈奴當然不例外。據史料記載,匈奴美女模特身材,眼睛湛藍,頭髮濃密微卷,面部輪廓分明。就如林志玲的身材,配上蘇菲瑪索的長相。相對於漢朝小家碧玉的女子來說,優勢是相當明顯的。

這樣的美女,匈奴王一定也很喜歡,而且更符合自己的口味。把這樣的尤物,嫁給漢朝懦弱無能的糟老頭皇帝。漢朝願意,匈奴人還不樂意呢。

總結一句話:落後必定捱打,弱者還意淫占強者的便宜,純粹是一個笑話。


Fandy

這個現象只是在漢武帝之前,原因很簡單,如下:

  1. 匈奴強 。 說到漢朝,身為大漢民族的我們自然就有強烈的優越感,因為當時的漢朝在世界上的影響非常大,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地球上的最強王者。但漢武帝之前並不是這樣的,甚至有點窩囊。秦朝的時候,大將蒙恬北擊匈奴,打的匈奴人抱頭鼠竄,各部落四分五裂苟延殘喘。楚漢之爭的時候,匈奴人得到死灰復燃的機會。公元前200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各部,率數十萬鐵騎南下犯境。高祖劉邦御駕親征,被圍白登山,差點丟了性命。脫險回去後劉邦基本上就消沉了,因為多年征戰再加舊傷時常發作,高祖劉邦已經是心力交瘁,再也沒有了征戰沙場的信心和勇氣。隨後便採取了用女人換和平的外交手段,王昭君就是典型代表,直到漢武帝繼位這一屈辱歷史才終結。


  2. 匈奴女人醜。 匈奴女人有多醜,看看匈奴男人就知道了。匈奴女人沒有女人味兒且彪悍潑辣,飯量大且身材壯碩,漢朝的普通男人都不想要,何況從來就不缺美女皇帝呢!

那時候倒是日本和朝鮮等小國經常給漢朝進貢美女,日本朝鮮的女人有多漂亮自不用說,有了美的自然不會去要醜的了。

歡迎大家互相交流發表不同的觀點!


金元世紀

這是個有意思的話題,漢朝多次和親都是漢朝公主下嫁到匈奴卻不見一位漢朝皇帝娶匈奴女子。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漢朝為什麼要和親,主要還是為了通過和親讓匈奴不再騷擾漢朝邊境。每次和親都能維持一段時間的漢匈和平,但匈奴人性格野蠻天生好戰,漢朝好長一點時間都不是匈奴人的對手。

特別是漢初的白登之圍後,漢朝很多人都有一種對匈奴恐懼的心理,不敢輕易對匈奴言戰,這無疑助長匈奴人的狂妄心理。哪怕是漢武帝之後的漢朝皇帝也選擇和親的方式來換取和平,主要和匈奴的戰爭戰線會拉的太長消耗力太大不利於漢朝長期利益,與其年年戰爭還不如送幾個女人過去換取一時的太平。

但話又說回來,嫁給匈奴的都是假公主,最高級別的也就是王爺的女兒。對於匈奴來說只要是漢朝公主真假無所謂,反正要真的也要不來。

至於漢朝皇帝為什麼不娶匈奴女,主要還是漢朝人看不起匈奴人。在漢朝人眼裡匈奴人是野蠻未開化的,對匈奴人相當鄙視。還有一個原因匈奴人長時間喝馬奶酒又長期不洗澡身上有一股“騷味”,所以漢朝皇帝不可能娶匈奴女,白送也不要。在漢朝人眼裡漢朝美女如雲隨便找一個都比匈奴女漂亮,你說漢朝皇帝有必要捨近求遠嗎?漢朝皇帝后宮佳麗三千自己都忙不過來又怎麼可能娶匈奴女呢?


白雲之語v摺紙大全

看看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不就明白了?後是國際象棋中最強大的棋子。若是皇后貴妃們孃家各有數萬,總量數十萬不受皇帝管轄的鐵騎,後宮爭寵宮鬥劇,皇子奪嫡劇根本無法展開,直接就變了成天下大決戰的戰爭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