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從《大明風華》中的“衣冠禽獸”,看大明朝的官服制度

明朝的官服制度是從洪武時期就定下的,對皇帝冠服、皇后冠服、文武官冠服、命婦冠服都做了詳細的規定,雖然明朝歷代的皇帝都對官服制度進行了補充和修改,但基本都是沿襲了洪武時期制定的制度。朱元璋推翻了元朝之後,就開始恢復漢族文化,首先是禁止胡服,又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以此確定了明朝官服的基本風貌。

朱元璋制定的這套服飾制度,是對漢族服飾全面恢復。在這套服飾制度中,不僅是採用了唐朝的形制,也融合一些其他時期的服制規定。明朝的服飾制度非常嚴格,也很繁瑣,有著很嚴格的等級之分。明朝的服飾對漢民族的文化恢復和鞏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某些方面也起到了恢復民族自信的作用。

從《大明風華》中的“衣冠禽獸”,看大明朝的官服制度

《大明風華》中皇帝的服飾

大明袞冕

明朝帝后和宗室的衣服是明朝最高等級的服飾體系。明代的袞冕制度是在洪武十六年正是確立的,袞冕中包括了冕冠、袞服。

冕冠在洪武十六的時候定為表面是黑色、底面為淺絳色,到了洪武二十六年的時候將底面改為紅色。在冕冠上前後各懸十二條玉串,每串各十二顆五彩珠玉。用紅絲組帶作為系冠的帶子。

從《大明風華》中的“衣冠禽獸”,看大明朝的官服制度

大明風華中的冠冕

袞服採用的是上衣下裳的樣子,洪武十六年的樣式是上衣黑色下裳黃色。上衣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下裳繡的是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繡。在永樂三年的時候將上衣繡六種紋樣改為八種,日、月、龍在肩上;星辰、山在背部;火、華蟲、宗彝在衣袖上。又將下裳改為七幅,前三後四,前後不相連接,在腰部連接起來。

從《大明風華》中的“衣冠禽獸”,看大明朝的官服制度

萬曆皇帝的冠冕圖

皇帝常服

皇帝除了要穿正裝之外,還有平時所穿的常服。洪武三年的時候就有了常服制度,在永樂三年又重新制定。帽子是我們在《大明風華》所見的那種烏紗帽,不同的是在帽子後面的左右兩角折角向上,稱之為翼善冠。衣服也是和影視劇中相差無幾,都是在黃袍的左右兩肩、黃袍前後,共繡龍四條,又稱之為四團龍袍。

從《大明風華》中的“衣冠禽獸”,看大明朝的官服制度

大明風華中的四團龍袍

皇帝的常服除了這種四團龍袍之外,還有一種是稱之為燕弁服。這種常服是嘉靖為了達到“雖燕居,宜辨等威”的目的,採取了古代“玄端深衣”的款式,並且用“燕弁”為名,其用意是雖然身處深宮,卻依然要以燕安危戒。

燕弁服的帽子用烏紗蓋,帽子前面是五彩玉雲紋,後面是四座山的形狀。燕弁服的衣服是黑色的,鑲青色邊緣,兩肩上繡日月,前胸是圓形構圖上的一條龍,後背為方形結構的兩條龍,邊上繡小龍紋81條,領口、袖口各59個小龍,衣襟上有小龍49條。襯衣是黃色,用上下連屬的樣式,袖子下面為圓形袖口則是方形,下裳裁成12幅,長度一直到腳踝。

從《大明風華》中的“衣冠禽獸”,看大明朝的官服制度

燕弁服

明朝後妃冠服

明朝時期的婦女在服裝上雖然和男性相比要簡化了很多,但是與前幾朝的相比,明朝後妃們的服飾的定製依舊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皇后的禮服

明朝皇后的禮服包括了鳳冠、褘衣、翟衣各一套。鳳冠作為明代婦女的首服,一直被人視為是最珍貴的象徵。鳳冠霞帔也作為是最大的榮耀。

明代皇后的鳳冠被稱為是“九龍四鳳冠”,冠用漆竹紮成了帽胎,面料是用上等的絲帛製成。冠上有九龍四鳳,九龍是用翡翠雕成,四鳳用金線製成。龍鳳之間還點綴著翡翠雲朵四十片,穿插各種大小珠花各12朵。

褘衣是一種規格極高的祭服,質地為深青色的織錦,並且繪有雉的紋路,衣領、衣袖、衣襟都是硃紅色的。蔽膝和衣服的顏色都是一樣的,都是深青色,邊緣是青赤色,有三行雉的紋路。腰間的繫帶也是深青色,裡層是紅色的,上面是用紅色的錦緞緣邊。

從《大明風華》中的“衣冠禽獸”,看大明朝的官服制度

明朝皇后的冠服

翟衣是一種以翟羽為紋樣的衣服,它是明朝後妃中最為貴重的一種禮服,雖然和褘衣的款式相似,但在裝飾上更為複雜,也顯得更加莊重。

太子妃的禮服

通過《明史·輿服志》中對太子妃和皇后鳳冠的對比,應該是塗漆竹絲編織為框,用黑紗包裹成,裝飾上九個翬鳥,還有大小珠花個九個。太子妃的冠和皇后的冠,最大的區別就是皇后頭頂上的珠花是十二個,而太子妃的只有九個。太子妃的級別低於皇后的鳳冠,這種冠叫做“九翬四鳳冠”

。皇太子妃的鳳冠下,又增加了一條額子,並且裝飾上了二十一顆珍珠,以此來顯示皇太子妃的高貴。

太子妃身上的禮服與皇后所穿的禮服翟衣來比較,形制上基本相差不大,只是在細節方面有著不同的地方,比如說是紋路、紋樣的數量。皇后以十二為數,而太子妃則是以九為數。

從《大明風華》中的“衣冠禽獸”,看大明朝的官服制度

大明風華中太子妃的禮服

明朝文武官員的官服制度

明朝官員的官服有這麼四種,分別是朝服、祭服、公服、常服,我們這裡主要看看朝服和公服制度。

朝服

朝服是文武官員在朝廷舉行各種重要朝會的時候所穿的服飾。從一到九品,用冠上的粱數作為差別,並且用不同的配授花紋、笏板的原料等用之來區分身份。一品以下的官員只戴粱冠而不用籠巾,一般還會插上一支彎曲的筆桿,上端還有絲絨做的筆豪,仿照的就是“簪筆”制度。

一品公候冠七八粱,二品冠六粱,三品冠五粱,四品冠四粱,五品冠三粱,六七品冠二粱。官員的等級差距從一到九品,他們的冠粱數目和配授花紋都有所規定,而不是像唐宋時期只重視高級官吏的劃分。

從《大明風華》中的“衣冠禽獸”,看大明朝的官服制度

明朝一品官員朝服

公服

公服顧名思義,就是官員在辦公的時候穿的制服,。洪武二十六年的時候,規定了一到四品著緋袍,五到七品著青袍,八到九品著綠袍。從《大明律》中對官服的規定的來看,明朝官員的公服主要差距在花紋和玉帶上面。

唐朝將紫色設為一二三品官員的服飾,明朝之所以不以紫色放在官服體系中,是因為皇帝姓朱,而將朱就作為官服的最高色彩。形成了黃、緋、青、綠的等級序列。

從《大明風華》中的“衣冠禽獸”,看大明朝的官服制度

《大明風華》中明朝公服

補子

唐宋時期依靠的僅僅是用顏色來區別等級,不能夠將所有的品級都明確的表現出來,而明朝所獨創的補子就成為了一種新的等級標識。

我們在《大明風華》中看到的明朝官員官服上的圖案就稱之為補子。根據官員等級的不同,身上的圖案也有所不同。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鵑,六品鷺鴛,七品鶴鶴,八品黃鵬,九品鶴鶉,雜職練鵲;武官一二品獅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黑,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這種官服補子制度成為明朝官服的一大制度,這一特色被後來的清朝完全繼承。

從《大明風華》中的“衣冠禽獸”,看大明朝的官服制度

《大明風華》中漢王所著蟒服

結語:明朝服飾制度的階級體現

明朝的官服制度中,除了上文所述的皇帝、皇后、太子妃、官員的公服、朝服這些人的服飾制度外,對於親王、命婦、宦官、士人、百姓等等各個階層的人所著衣裝都有不同的規定,除此之外還有對各個場合內的著裝要求。

除了這些一般情況下的著裝,還有一種賜服制度。明代的賜服有這麼幾種,第一種是“借服”、第二種是賜蟒服、飛魚服、鬥牛服、麒麟服。皇帝通過對不同文武大臣的賜服,用來區別親疏、辨明等級,以此來鞏固階級地位,更是一種籠絡人心的手段。

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他們的宗室成為了皇帝統治的主體,為了鞏固階級地位,衣冠服飾制度是體現等級制度外在表現,也是最具表現力、最為突出和有效的一種手段。在各種細緻的差距之中等級標誌便更加明顯,皇帝、皇子、親王、皇后、皇妃、內臣、外臣處處都彰顯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同樣也維護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等級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