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歷史文化掌故:寧化延祥孔坑貢茶香飄四海

客家歷史文化掌故:寧化延祥孔坑貢茶香飄四海

客家歷史文化掌故:寧化延祥孔坑貢茶香飄四海

福建省寧化縣是著名的客家祖地,此地人傑地靈,留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泉上鎮的延祥村就是當地有名的歷史文化名村,留存的古建築群尤其引人矚目,其建築理念和風格引來大量建築界人士和攝影愛好者前來參觀考察。筆者也曾經帶領一位建築界人士前往考察。只是由於保護不力,建築群已經衰敗不堪,規模日漸縮小,古磚遺失嚴重,甚至整棟整棟的建築被拆而建起了現代的鋼筋水泥樓房,顯得很不協調。客人從殘存的建築中卻領略的古人的建築智慧,從建築樣式、材質、佈局、風水等方面都隱隱體現著科學與匠心。雖然古建築群已經不再完好,但這個村還有一個著名的文化遺存——延祥孔坑貢茶,卻依然風味不減,常綠常新,年年為當地村民帶來不菲的收益。

客家歷史文化掌故:寧化延祥孔坑貢茶香飄四海

茶葉是寧化一大土特產品。寧化縣是福建省相關部門認定的重點產茶縣之一,茶山遍野,品類齊全。這都得益於當地良好的生態建設。俗話說,好山好水出好茶,寧化大力發展茶產業也必將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寧化種植茶葉有悠久歷史,清代李世熊撰《寧化縣誌》雲:"寧茶最蓄,歲計數十萬斤。"尤以延祥孔坑茶出名。

客家歷史文化掌故:寧化延祥孔坑貢茶香飄四海

延祥位於寧化、清流、明溪三縣交界,海拔700多米,四周高山聳立,地勢西高東低,中央構成一個小盆地,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此地群峰疊嶂,密林環繞,有“五里橫排十里嶺”之稱,闢於宋天聖年間(1023~1031年),至今已近千年歷史,隸屬寧化縣泉上鎮。延祥村的出名,在於她的貢茶傳說,和她原有的明代古建築群。現在古建築群已經成了斷壁殘垣,只有西園的貢茶還年年生,年年長,依然能讓人品味那一段歷史。

客家歷史文化掌故:寧化延祥孔坑貢茶香飄四海

延祥茶,又稱孔坑茶,亦日西園細茶馳名遐邇,曾為貢品,故稱"貢茶"。延祥孔坑茶之所以品質具佳,一是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茶葉的優良品質;二是其傳統的加工製作技術,使其獨具特色。孔坑位於該村西部,坐西朝東。茶園地處二山之間,冬暖夏涼,夏日上午,陽光普照,下午太陽逐漸背西,經常雲霧繚繞,溼潤適度,土質肥沃,土層深厚,表層為黑土,中層為黃紅土,含有硃砂,為茶葉的種植生長提供了獨特優良的環境。因地處高山,季節比山下平地來得遲,因此,茶葉是在"清明"後,"立夏"前採摘。摘茶須擇晴天,晾乾霧水後,用傳統手工藝,精工細制。加工製作時,一般不讓外村人看見,以免技術外傳。經加工製成的茶葉,色澤金黃,味美清醇、綿長芳香,且不易變質,耐衝耐泡,泡上三五次仍然茶味濃郁,不僅解渴提神,清涼解毒,而且具有減肥、止咳、助消化、止痢等功效。

客家歷史文化掌故:寧化延祥孔坑貢茶香飄四海

據《延祥村史志》載,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年),延祥拔貢楊德安任浙江金華府經歷常赴京,每次赴京,就帶上家鄉孔坑茶送給皇帝和大臣品嚐,皇帝和眾臣飲後大為讚賞,遂將延祥西園孔坑茶列為貢品,令每年進貢。民國36年(1947年),臺灣省為慶祝臺灣光復二週年,產品展覽活動特設福建館,並指定寧化延祥西園孔坑茶供展。1955年和1956年,延祥西園孔坑茶連續二次被選送北京參加全國農業展覽會,獲得很高評價,並曾獻送毛主席,作為表達寧化革命老區人民心意的禮物。2010年,延祥西園孔坑野生茶被列入“福建省茶樹優異種質資源保護區”。

在當地,至今還流傳延祥西園孔坑茶的傳說,更使延祥貢茶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據說當時延祥西園孔坑茶被列為貢茶後,皇上要楊德安彙報孔坑茶的棵數,以確定每年上貢茶葉的數量。楊德安為了讓家鄉人能留些茶葉自己品嚐,有意在皇帝面前少報了一半,只說有800棵。沒想到楊德安回鄉後,發現西園孔坑野生茶樹當真只剩800棵,其餘的全部枯死了。因此當地百姓都說西園孔坑貢茶受封於皇帝的金口玉言,更是奇貨可居。

客家歷史文化掌故:寧化延祥孔坑貢茶香飄四海

清順治五年(1648年)一月,南明永寧王妃彭氏,率兵進駐延祥九龍寨,聚眾抗清。因一路征戰,長途跋涉,許多士兵得了風寒,當地村民感動於彭妃的忠勇,紛紛拿出家中的西園孔坑茶來,煎水給戰士喝,也奇怪,戰士喝了西園孔坑茶,全都病癒,皆稱讚西園孔坑茶神奇功效。彭妃率眾將士突破清廷重兵圍追堵截,轉戰至長汀,雖然後來彭妃兵敗被處死,但孔坑西園茶獨特的療效依舊被當地群眾廣為應用。

據傳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寧化人黃慎也與延祥西園孔坑貢茶結下不解之緣。有年春末,遊學至延祥,正值孔坑茶採摘時節,深感於西園孔坑茶的稀少和珍貴和村民採茶的艱辛,揮毫潑墨作《採茶圖》,並寫下了“紅塵飛不到山家,自採山頭玉女茶。歸去溪雲攜滿袖,曉風吹亂碧桃花“這一膾炙人口的詩句,詩中所說的 “玉女茶”就是指孔坑西園茶。黃慎這幅《採茶圖》被首都博物館珍藏。(圖文原創)

客家歷史文化掌故:寧化延祥孔坑貢茶香飄四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