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輝煌——長安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帝國輝煌——長安

公元前139年,張騫在長安城告別漢武帝,經隴西向西域前進,歷經十三載,翻越雪山大漠,遊歷西域十幾個國家,為中原撥開了西域的迷霧,絲綢之路開闢,長安之名隨著漢帝國的聲威也開始在西域各國傳遞。

帝國輝煌——長安

張騫沒能說服大月氏,聯合漢國夾擊匈奴。但漢武帝等不了了。

帝國輝煌——長安

公元前121年,19歲的霍去病,從長安領命出發,率領一萬鐵騎,翻越風雪交加的烏鞘嶺,挺進河西走廊,橫掃匈奴休屠王、渾邪王等部,匈奴人退出河西走廊,漢設河西四郡,武威、張掖、敦煌、酒泉,自此中原華夏勢力開始觸及西域,絲綢之路也開始貫通,中亞西亞商人,使者,陸續到達長安,來到巍峨輝煌的大都城。

帝國輝煌——長安

公元前60年,在衛青、霍去病、張騫和漢武帝等人都已作古多年後,漢朝在今天的新疆設立了西域都護府,這意味著西域眾多方國都已併入大漢版圖,而由張騫開鑿的絲綢之路,至此,方才全線貫通。長安開始從漢帝國都城,向國際都市轉變,長安的名字也隨著絲綢,一路向西,遠播域外。

帝國輝煌——長安

漢長安城的建立始於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在秦興樂宮基礎上修治長樂宮,兩年後,建未央宮,然後從櫟陽遷都長安。漢惠帝元年(前194)至五年築城牆。城牆全部用黃土夯築而成,城牆高12米,寬12~16米;城牆四周,有護城河壕溝保護,漢長安城初具規模。漢武帝時期在城內修北宮,建桂宮、明光宮,在西城外營建章宮,開鑿昆明池,擴上林苑,從此漢長安城到達頂峰,前後歷時90年。

帝國輝煌——長安

因城牆建於長樂宮和未央宮建成之後,為遷就二宮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把城牆建成了不規則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牆南部和南牆西部向外折曲,過去稱長安城"南為南鬥形,北為北斗形",或稱為"斗城"。全城共有12個城門,均勻分佈城牆四周。城內主要建築群有長樂宮、未央宮、北宮、桂宮、武庫等。未央宮由前殿、椒房殿等40餘個宮殿組成。城牆內面積共36平方公里,加上建章宮等遺址,遺址保護總面積達到65平方公里,僅從規模上看,長安就已經冠絕世界。

這還不算當時城郭的面積,古代有三里之城,十里之郭的說法。漢長安城,城內宮殿面積佔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包含各行政機關、皇族朝臣的居所,庶民的居住區面積極少,住的人估計也是圍繞政府工作的,普通老百姓,應該全住在城外郊區,所以確切的說漢長安城遺址,應是一座宮殿和行政部門群組模式的城市。城外四周,應該聚集更大規模的普通老百姓。只是沒有城牆保護,在歷史的發展中沒能保存下來。

兩漢以後,西晉惠帝、愍帝以及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相繼以長安故城為都。一直到隋代建大興城,唐建大明宮,前後歷時800年。舊城廢新城立,而長安不變。

隋高祖開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愷的主持下開始興建大興城,僅用9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隋煬帝繼位後,陸續開鑿南北大運河,以水路連接大興城。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動用10餘萬人在宮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大興城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最為巨大的城市,是漢長安城的2.4倍,比同時期的拜占庭王國都城大7倍,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大6.2倍。

公元618年,李淵父子開國,李淵黃袍加身,大唐初立,定都長安。改隋朝大興城為長安,在唐太宗,唐高宗和唐玄宗年間先後增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宮殿,唐長安城就此形成。

帝國輝煌——長安

隋代的大興城人口在隋文帝開皇之治時為25萬人(一說60萬人),到了武則天時期,長安達到100萬左右。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組成,面積達83.1平方公里。皇城之南是外郭城,又稱羅城,官員私宅、寺院、作坊、市場、民宅星羅棋佈,南北十一條街,東西十四條街,總共有一百零一坊,由於外郭城的東南隅劃入曲江池,實際上只有一百零九坊。坊牆牆基寬三米,每坊開四門。

帝國輝煌——長安

坊裡規劃有十字街、曲巷、府第等。長安城全城有中軸線,以宮城南門承天門、皇城南門朱雀門、外郭城南門明德門為中軸線,全城左右對稱佈局。

朱雀門到明德門的大道最寬,稱天街,街以東為成年縣,以西為長安縣,東、西市分立兩皇城之南,再南均是裡坊民宅,以近宮城、皇城的裡坊最為繁華,也是達官貴人們追逐的地段。

帝國輝煌——長安

城內百業興旺,最多時人口在市轄區為200萬人,而市區則超過100萬人,這在當時簡直就是奇蹟,是當時名副其實的超級城市,俯瞰當時世界文明,無一能比,長安自漢以後,再次迎來輝煌。

由於人口逐年增多,皇宮與民間都會消費大量的糧食,而周圍關中一帶地域有限,物產不足。

所以每年要通過漕渠從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調運糧食。唐初每年入關的糧食約二十萬石,到了唐中期這個數字就突破四百萬石了,可見城市人口的增長幅度。

帝國輝煌——長安

昂揚開拓的大唐,坐立在輝煌頂峰的長安,繼承漢帝國的光輝,歷經百年融合匯聚,武力之盛,文化之昌,空前絕後,怎能甘心屈居中原。

公元629年八月,李世民任命李靖、李世勣、柴紹、李道宗等為行軍總管,出兵征討東突厥。630年三月頡利兵敗被俘,東突厥滅亡。唐掃除北方威脅,劍指西域。

639年冬,唐太宗以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出擊高昌。640年,唐軍至磧口,高昌王曲文泰竟然嚇死了。其子曲智盛即位後不久,率領全國投降唐軍。高昌國滅,唐朝在高昌設置西州。

公元634年,李世民以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為行軍總管,大舉討伐吐谷渾。635年,伏允敗走,被部下所殺。伏允之子慕容順殺死天柱王,自立為可汗,投降唐朝。

640年,唐朝在交河城設安西都護府,用以針對西突厥和管理西域。

644年,西突厥的盟友焉耆攻打西州,安西都護郭孝恪領兵討伐焉耆,佔領焉耆,俘虜國王龍突騎支,但後來焉耆再次脫離唐朝。

648年,唐太宗派遣阿史那社爾、郭孝恪率軍討伐焉耆和龜茲,並滅國。然後疏勒和于闐歸附唐朝,唐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國,史稱安西四鎮。時隔數百年,中原再次控制西域。

絲綢之路再次繁盛,長安再次稱為國際大都市,除了唐初滅突厥,遷入長安的幾萬突厥人之外,慕名而來的國際友人也不計其數,邊地羈縻政權、域外的使者、僧侶、商人、藝人、求學的貴族子弟擁入長安的人數也很多,他們也將各地的文明帶入了長安。胡風日漸,中原文明與西域文明在長安交匯,胡炫舞為當時歌樓最受歡迎的表演。相傳,李隆基,楊貴妃均會跳胡炫舞,據說安祿山就是憑藉圓滾滾的身材,跳著輕盈的胡炫舞而倍受皇帝喜歡。

開元天寶時期流行長安的胡服、胡食、胡妝都與移民們有關。長安的建築中有不少模仿了拜占庭的技術,如涼殿、自雨亭等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長安作為千年前的超級城市,每天上百萬人口在這裡起居,工作、達官貴人,販夫走卒共同生活在這座城市中。茶館,酒館,熙熙攘攘,人們討論著哪位將軍開疆拓土,誰家的兒子又立軍工,聽說西方來了一位王子,拜見了我們的皇帝。

又是哪位公子騎著白馬,穿行在長安的街坊,醉心欣賞著春日長安的花朵,並賦詩一首。

哪位婦人倚樓閣窗欄處,望著西北,思念邊關為國征戰的相公,而他遠在中亞,騎著戰馬,穿行在雪域高原,又是否想起自己新婚不久的夫人。一座城,悲喜俱在,榮辱共生。

夜晚,散了集市人影,息了鐘樓鼓聲,只剩打更人,和著搗衣聲,抬頭望一望,那彎彎的明月,再賦一首唐人的詩。如此愜意美妙,充滿意境。

那時的長安,處處彰顯著開放與包容,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佳話在坊間流傳。長安隨著開元盛世走到了歷史的頂點。

唐朝前後共享國289年,不算最長壽,但卻打造了無可爭議的屬於中華民族的大唐盛世,創造了無可爭議的屬於人類歷史的文化與文明奇蹟。作為國之依託的都城長安,在政治、文化、經濟、格局、影響等多個維度,全方位體現了大唐之大,長安之盛。

長安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一直充當著東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長安也向世界展現了文明華夏擁有的自信、開放、大氣、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鑄造了炎黃子孫永遠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

安史之亂後,唐長安城走向衰落,吐蕃、黃巢相繼攻入長安,在戰火兵災中被反覆蹂躪破壞。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並把宮室拆毀。至此,隋唐長安城也成為歷史上永恆的記憶。

繁盛的長安,彰顯著華夏強盛,是漢民族文化行成過程中的中心。長安的衰落,也伴隨著中國的沉淪。千年的詩與劍,埋入塵土中,不知馬蹄踐踏處,惜時處處有歌聲。

自唐朝之後,歷朝歷代不在把國都設在長安,政治力量的逐漸分散;自秦開始關隴地區一直是華夏的核心區,千年以來彙集華夏各地精英,來到關中紮根繁衍,形成關隴氏族,根深葉茂,形成強大的政治力量,對皇權有著極大的制約。唐朝建立後,推行三省六部制,分化相權,加強皇權,並大力推行科舉制度,大力提拔山東士人進入官僚系統,削弱關隴貴族政治力量,武則天篡位時期,更是消滅大量關隴貴族集團,並遷都洛陽,為的就是打擊關隴政治力量。打擊結果就是政治力量的分散,關中失去核心領導各位,安史之亂之後,中央無法控制地方,開啟了藩鎮割據的時代。

關中在此時期頻遭戰亂,長安多次被攻破。公元904年也就是唐昭宗天佑元年,大軍閥朱溫燒燬長安城,帶著皇帝遷都洛陽。到了宋朝建立時,長安已經失去作為首都的能力。關中人口大量流失,生產力不足,加上隴右之地盡失,戰略空間大大縮小,此時中國的政治重心開始向東轉移,經濟文化也開始分別向東向南轉移,此時過去建都,難以恢復發展,還要應對西北的威脅。長安此時成為了直面西北的軍事堡壘。

兩宋時期,北方遼族、東北女真相繼崛起,中世紀強悍騎兵的戰鬥力,早就不是漢時匈奴能比,加上草原民族與農耕文明不斷的交流學習,文明不斷開化,武器裝備,軍事組織,戰術謀略,都沒有了較大差距,中原步兵,無法抵禦北方鐵騎,此時中原掀起大規模移民浪潮,中國經濟重心、文化中心再次向東南轉移,長安已經越來越遠。後金朝建立,定都北京,北京既靠近其崛起之地,也靠近中原重心,便於組織人力物力南下,也便於撤退,這也是北京作為首都的開始。後元朝在此定都,也有此原因,畢竟北京之南,一片平原。

到了明朝,明朝長安還有一次重新回到都城的機會,那就是朱元璋想效法漢唐舊制,定都西安。1391年派太子朱標去考察,為遷都長安早作謀劃。然而,朱標到了長安發現時過境遷,關中地區已非漢唐時代之關中,長安過於偏西,遠離富庶的經濟中心,漕運艱難,長安只有戰略優勢,卻無經濟優勢。關中早就失去往日輝煌,加上明朝時西北威脅較低,更多的威脅,來自北方蒙古和東北各部。戰略中心早已轉移。所以後來有了天子守國門。

關中沃土,自周始,歷經上千年的開發耕耘,滋養了漢唐兩個強盛帝國,到了唐朝,林木砍伐殆盡,土地日漸貧瘠,水路不通,糧食難以運入關中,關中已經很難再撐起一個帝國,隨著江南不斷的開發,華夏中心開始整體由北向南,由西向東轉移。長安在歷史中逐漸暗淡,在明朝時將長安改名西安,自此長安作為一個輝煌千年的城市名字,消失在歷史的沉霧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