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辉煌——长安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帝国辉煌——长安

公元前139年,张骞在长安城告别汉武帝,经陇西向西域前进,历经十三载,翻越雪山大漠,游历西域十几个国家,为中原拨开了西域的迷雾,丝绸之路开辟,长安之名随着汉帝国的声威也开始在西域各国传递。

帝国辉煌——长安

张骞没能说服大月氏,联合汉国夹击匈奴。但汉武帝等不了了。

帝国辉煌——长安

公元前121年,19岁的霍去病,从长安领命出发,率领一万铁骑,翻越风雪交加的乌鞘岭,挺进河西走廊,横扫匈奴休屠王、浑邪王等部,匈奴人退出河西走廊,汉设河西四郡,武威、张掖、敦煌、酒泉,自此中原华夏势力开始触及西域,丝绸之路也开始贯通,中亚西亚商人,使者,陆续到达长安,来到巍峨辉煌的大都城。

帝国辉煌——长安

公元前60年,在卫青、霍去病、张骞和汉武帝等人都已作古多年后,汉朝在今天的新疆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这意味着西域众多方国都已并入大汉版图,而由张骞开凿的丝绸之路,至此,方才全线贯通。长安开始从汉帝国都城,向国际都市转变,长安的名字也随着丝绸,一路向西,远播域外。

帝国辉煌——长安

汉长安城的建立始于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在秦兴乐宫基础上修治长乐宫,两年后,建未央宫,然后从栎阳迁都长安。汉惠帝元年(前194)至五年筑城墙。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城墙高12米,宽12~16米;城墙四周,有护城河壕沟保护,汉长安城初具规模。汉武帝时期在城内修北宫,建桂宫、明光宫,在西城外营建章宫,开凿昆明池,扩上林苑,从此汉长安城到达顶峰,前后历时90年。

帝国辉煌——长安

因城墙建于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为迁就二宫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把城墙建成了不规则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墙南部和南墙西部向外折曲,过去称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或称为"斗城"。全城共有12个城门,均匀分布城墙四周。城内主要建筑群有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武库等。未央宫由前殿、椒房殿等40余个宫殿组成。城墙内面积共36平方公里,加上建章宫等遗址,遗址保护总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仅从规模上看,长安就已经冠绝世界。

这还不算当时城郭的面积,古代有三里之城,十里之郭的说法。汉长安城,城内宫殿面积占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包含各行政机关、皇族朝臣的居所,庶民的居住区面积极少,住的人估计也是围绕政府工作的,普通老百姓,应该全住在城外郊区,所以确切的说汉长安城遗址,应是一座宫殿和行政部门群组模式的城市。城外四周,应该聚集更大规模的普通老百姓。只是没有城墙保护,在历史的发展中没能保存下来。

两汉以后,西晋惠帝、愍帝以及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相继以长安故城为都。一直到隋代建大兴城,唐建大明宫,前后历时800年。旧城废新城立,而长安不变。

隋高祖开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恺的主持下开始兴建大兴城,仅用9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隋炀帝继位后,陆续开凿南北大运河,以水路连接大兴城。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大兴城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为巨大的城市,是汉长安城的2.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王国都城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

公元618年,李渊父子开国,李渊黄袍加身,大唐初立,定都长安。改隋朝大兴城为长安,在唐太宗,唐高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唐长安城就此形成。

帝国辉煌——长安

隋代的大兴城人口在隋文帝开皇之治时为25万人(一说60万人),到了武则天时期,长安达到100万左右。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83.1平方公里。皇城之南是外郭城,又称罗城,官员私宅、寺院、作坊、市场、民宅星罗棋布,南北十一条街,东西十四条街,总共有一百零一坊,由于外郭城的东南隅划入曲江池,实际上只有一百零九坊。坊墙墙基宽三米,每坊开四门。

帝国辉煌——长安

坊里规划有十字街、曲巷、府第等。长安城全城有中轴线,以宫城南门承天门、皇城南门朱雀门、外郭城南门明德门为中轴线,全城左右对称布局。

朱雀门到明德门的大道最宽,称天街,街以东为成年县,以西为长安县,东、西市分立两皇城之南,再南均是里坊民宅,以近宫城、皇城的里坊最为繁华,也是达官贵人们追逐的地段。

帝国辉煌——长安

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在市辖区为200万人,而市区则超过100万人,这在当时简直就是奇迹,是当时名副其实的超级城市,俯瞰当时世界文明,无一能比,长安自汉以后,再次迎来辉煌。

由于人口逐年增多,皇宫与民间都会消费大量的粮食,而周围关中一带地域有限,物产不足。

所以每年要通过漕渠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调运粮食。唐初每年入关的粮食约二十万石,到了唐中期这个数字就突破四百万石了,可见城市人口的增长幅度。

帝国辉煌——长安

昂扬开拓的大唐,坐立在辉煌顶峰的长安,继承汉帝国的光辉,历经百年融合汇聚,武力之盛,文化之昌,空前绝后,怎能甘心屈居中原。

公元629年八月,李世民任命李靖、李世勣、柴绍、李道宗等为行军总管,出兵征讨东突厥。630年三月颉利兵败被俘,东突厥灭亡。唐扫除北方威胁,剑指西域。

639年冬,唐太宗以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出击高昌。640年,唐军至碛口,高昌王曲文泰竟然吓死了。其子曲智盛即位后不久,率领全国投降唐军。高昌国灭,唐朝在高昌设置西州。

公元634年,李世民以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为行军总管,大举讨伐吐谷浑。635年,伏允败走,被部下所杀。伏允之子慕容顺杀死天柱王,自立为可汗,投降唐朝。

640年,唐朝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用以针对西突厥和管理西域。

644年,西突厥的盟友焉耆攻打西州,安西都护郭孝恪领兵讨伐焉耆,占领焉耆,俘虏国王龙突骑支,但后来焉耆再次脱离唐朝。

648年,唐太宗派遣阿史那社尔、郭孝恪率军讨伐焉耆和龟兹,并灭国。然后疏勒和于阗归附唐朝,唐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国,史称安西四镇。时隔数百年,中原再次控制西域。

丝绸之路再次繁盛,长安再次称为国际大都市,除了唐初灭突厥,迁入长安的几万突厥人之外,慕名而来的国际友人也不计其数,边地羁縻政权、域外的使者、僧侣、商人、艺人、求学的贵族子弟拥入长安的人数也很多,他们也将各地的文明带入了长安。胡风日渐,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在长安交汇,胡炫舞为当时歌楼最受欢迎的表演。相传,李隆基,杨贵妃均会跳胡炫舞,据说安禄山就是凭借圆滚滚的身材,跳着轻盈的胡炫舞而倍受皇帝喜欢。

开元天宝时期流行长安的胡服、胡食、胡妆都与移民们有关。长安的建筑中有不少模仿了拜占庭的技术,如凉殿、自雨亭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长安作为千年前的超级城市,每天上百万人口在这里起居,工作、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共同生活在这座城市中。茶馆,酒馆,熙熙攘攘,人们讨论着哪位将军开疆拓土,谁家的儿子又立军工,听说西方来了一位王子,拜见了我们的皇帝。

又是哪位公子骑着白马,穿行在长安的街坊,醉心欣赏着春日长安的花朵,并赋诗一首。

哪位妇人倚楼阁窗栏处,望着西北,思念边关为国征战的相公,而他远在中亚,骑着战马,穿行在雪域高原,又是否想起自己新婚不久的夫人。一座城,悲喜俱在,荣辱共生。

夜晚,散了集市人影,息了钟楼鼓声,只剩打更人,和着捣衣声,抬头望一望,那弯弯的明月,再赋一首唐人的诗。如此惬意美妙,充满意境。

那时的长安,处处彰显着开放与包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佳话在坊间流传。长安随着开元盛世走到了历史的顶点。

唐朝前后共享国289年,不算最长寿,但却打造了无可争议的属于中华民族的大唐盛世,创造了无可争议的属于人类历史的文化与文明奇迹。作为国之依托的都城长安,在政治、文化、经济、格局、影响等多个维度,全方位体现了大唐之大,长安之盛。

长安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长安也向世界展现了文明华夏拥有的自信、开放、大气、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铸造了炎黄子孙永远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

安史之乱后,唐长安城走向衰落,吐蕃、黄巢相继攻入长安,在战火兵灾中被反复蹂躏破坏。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并把宫室拆毁。至此,隋唐长安城也成为历史上永恒的记忆。

繁盛的长安,彰显着华夏强盛,是汉民族文化行成过程中的中心。长安的衰落,也伴随着中国的沉沦。千年的诗与剑,埋入尘土中,不知马蹄践踏处,惜时处处有歌声。

自唐朝之后,历朝历代不在把国都设在长安,政治力量的逐渐分散;自秦开始关陇地区一直是华夏的核心区,千年以来汇集华夏各地精英,来到关中扎根繁衍,形成关陇氏族,根深叶茂,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对皇权有着极大的制约。唐朝建立后,推行三省六部制,分化相权,加强皇权,并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大力提拔山东士人进入官僚系统,削弱关陇贵族政治力量,武则天篡位时期,更是消灭大量关陇贵族集团,并迁都洛阳,为的就是打击关陇政治力量。打击结果就是政治力量的分散,关中失去核心领导各位,安史之乱之后,中央无法控制地方,开启了藩镇割据的时代。

关中在此时期频遭战乱,长安多次被攻破。公元904年也就是唐昭宗天佑元年,大军阀朱温烧毁长安城,带着皇帝迁都洛阳。到了宋朝建立时,长安已经失去作为首都的能力。关中人口大量流失,生产力不足,加上陇右之地尽失,战略空间大大缩小,此时中国的政治重心开始向东转移,经济文化也开始分别向东向南转移,此时过去建都,难以恢复发展,还要应对西北的威胁。长安此时成为了直面西北的军事堡垒。

两宋时期,北方辽族、东北女真相继崛起,中世纪强悍骑兵的战斗力,早就不是汉时匈奴能比,加上草原民族与农耕文明不断的交流学习,文明不断开化,武器装备,军事组织,战术谋略,都没有了较大差距,中原步兵,无法抵御北方铁骑,此时中原掀起大规模移民浪潮,中国经济重心、文化中心再次向东南转移,长安已经越来越远。后金朝建立,定都北京,北京既靠近其崛起之地,也靠近中原重心,便于组织人力物力南下,也便于撤退,这也是北京作为首都的开始。后元朝在此定都,也有此原因,毕竟北京之南,一片平原。

到了明朝,明朝长安还有一次重新回到都城的机会,那就是朱元璋想效法汉唐旧制,定都西安。1391年派太子朱标去考察,为迁都长安早作谋划。然而,朱标到了长安发现时过境迁,关中地区已非汉唐时代之关中,长安过于偏西,远离富庶的经济中心,漕运艰难,长安只有战略优势,却无经济优势。关中早就失去往日辉煌,加上明朝时西北威胁较低,更多的威胁,来自北方蒙古和东北各部。战略中心早已转移。所以后来有了天子守国门。

关中沃土,自周始,历经上千年的开发耕耘,滋养了汉唐两个强盛帝国,到了唐朝,林木砍伐殆尽,土地日渐贫瘠,水路不通,粮食难以运入关中,关中已经很难再撑起一个帝国,随着江南不断的开发,华夏中心开始整体由北向南,由西向东转移。长安在历史中逐渐暗淡,在明朝时将长安改名西安,自此长安作为一个辉煌千年的城市名字,消失在历史的沉雾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