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心解」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尚樸解道

老子從情感色彩、私心所屬的角度來探討“上天”的心態活動。上天沒有感情色彩,無所謂仁與不仁,講究中庸。

「道德經心解」中庸之道

從道如流的聖人,也應當執行“天道”的中庸特點,不能或不該有個人的感情色彩,以不偏不倚的立場做事,才具有開展“無為而治”的情感基礎。

毛澤東當年作詩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看到離別不必傷感,遇到生死無須動容,因為離別和生死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有”情就是在作私,是在為“我”情,非道也。按照老子的哲理,人喜歡這樣,就一定反對那樣,因為“喜歡”是相較“反對”而來的。“上天”要是有個人喜好就麻煩了,假如它喜歡吃土,哪天一開心,也讓人類去吃土,那人類就很糟糕了,“上天”還以為這是關愛。

「道德經心解」中庸之道

追隨天道的聖人,應當去除能夠產生私情的心態,否則很難做到無為而治。人因為情感而影響智慧的發揮,這是人之常情。

普通人經常是帶著個人感情色彩,帶著強烈的個人情緒開展工作,因而對人對事會進行道德好壞、利益得失的評判,極端的人則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都是自私、自我的表現,是不符合天道的。

以智慧來統控個人情感才是聖人的作為原則,聖人不應有私情,也就不會有個人恩怨情緒,工作也就可以按智慧的方式來開展。

「道德經心解」中庸之道

因為沒有“私”,就不會徇私舞弊,即使別人有錯,聖人也認為別人是有錯於道而已,與自己的人格不相干。聖人沒有私情,總是很冷靜、無我地去作為,正是因為這樣,做事才不會受到自我立場的干擾。

按這個道理分析,平時生活中特別容易動情、動容的人,如果不是智力不夠,就是極為自私。為什麼這樣講?因為如果私情太嚴重,很容易因自己的個人情感喜好而捲入其中。

大家可能會有疑問,有道之人難道就應當無情、冷血嗎?其實不是這樣理解的。人若無“私情”,必將有“公心”,“私情”與“公心”是自動連接的對應存在,不處這邊,就必將處於另一邊。

「道德經心解」中庸之道

“公心”即“大愛”,大愛不同於有情,“大愛”是以對方的合理真實需要為出發點,需要我的幫助,我就去幫他,不需要幫助,就與我無關。

而“有情”是以自己的情感需要為出發點,我想對你有情,是因為我想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你最好對我有意,如果對我的情感訴求無意,將會傷害到我,有情就會轉化成有恨,那樣對雙方都會是一種傷害。

所以,有情是一種私慾,而大愛是一種德行。多情之人必將多恨,大愛之人則會快樂。

「道德經心解」中庸之道

有兩個事件,給我個人留下了深刻的映像,甚至值得大家反思。

在汶川地震的時候,無論是受災的人,全國的民眾,以及電視臺的主持人,都處於巨大悲痛中,過度的悲傷,有時連做採訪都無法完成,一場地震,充分的反應出,國民內心的脆弱,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

但同比日本福島海嘯災難,很多受災的人,能冷靜客觀的談論自己受到的災難,親人的生死離別,我只看到過一位女士在受採訪時,情緒悲傷,這並不是顯示日本民眾的無情,而是說明日本民眾內心的強大,能客觀的接受無法掌控的自然災難,沒有那麼主觀情緒化。

「道德經心解」中庸之道

所以,有道的天地沒有私情,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稻草人一樣,一視同仁,任憑萬物自生自滅。有道之人也沒有私情,同樣像對待稻草人那樣對待百姓,一視同仁,任憑人們自作自息。

天地之間,難道不像是一個風箱嗎?它看起來中間是空虛的,實際上卻不會枯竭,越鼓動風越多,生生不息。道看起來也很空虛,好像不曾存在一樣,但在作用於萬事萬物時,卻有無窮無盡的力量。用再多的語言也描述不清“道”,它深奧、複雜,是多層面的存在。

我們如果整日停留在對“相關事物”的誇誇其談上,那是因為我們有了私心,想按我們的私心去引導別人,其實,這樣說再多也達不到目的,還不如遵守中庸、無為的客觀立場,這樣做也許會更加管用。

-END-

弘揚道法 功德無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