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和稀泥?中庸之道,才是人生的精義!

好玩的國學發現,現代社會有很多人數典忘祖,以為外國的月亮最圓,外國的文化最先進優秀,昧著良心攻擊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認為儒家文化帶給中國的是災難,是落後,是不思進取,是自私自利。

在儒家文化中,最受攻擊的大概是兩個方面,一個是認為,儒家文化是一種奴役文化,它設計的仁義禮智信不過是幫助統治者,奴役人民而已,是儒家和統治者欺騙人民的一種很高級的手段,總之儒家是統治者的幫兇,絲毫沒有看到儒家思想在治理人心、弘揚道德、穩定社會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誰說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和稀泥?中庸之道,才是人生的精義!

第二點大概就是中庸之道了。沒有認真研究過中庸思想的人,指責中庸思想就是一個人性的大染缸,他教會人們沒有原則,和稀泥,教會人們明哲保身,讓人們不思進取,並把近代中國的落後捱打的板子,全部打到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上去,這就是選擇性的漠視,是一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愚蠢的做法。

事實上,歷史證明,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無數次的災難之中,仍然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仍然能保持一條完整的文化發展脈絡而沒有斷裂,仍然保持了大一統的文化格局,這有賴於儒家文化對政治、社會的穩定作用,也有賴於中庸之道中的現實主義的、理性主義的思維方法和人生智慧,對中國人的價值觀和行事方式產生的深遠影響。

好玩的國學今天就來談談,中庸之道的來龍去脈,談談中庸之道作為一種人生的大智慧,對中國人產生的積極影響。

作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極為推崇中庸之道,孔子曾讚歎:“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把“中庸”視為人生至高的品德,作為一個有道德有境界的人,君子應當努力去追求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中庸之道。

雖然中庸之道這個詞是孔子所說,但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內涵,並非來自於孔子,而是來自於更古老的典籍,來自於中國古代聖賢的人生智慧,它是我們華夏先祖的人生經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人奉行中庸之道,似乎是中國人的人生宿命和最佳選擇。

誰說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和稀泥?中庸之道,才是人生的精義!

堯說,“允執其中”,舜奉行“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的原則。這裡面都說到了中,這個“中”,不僅是一種道德境界,也是一種人生態度與人生智慧。就是一種理性的、現實的、不迷狂的狀態。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說一個有道德有價值追求的人,類似於今天我們所說的知識分子,或者說是西方所謂文質彬彬的 “紳士”,他們追求的中庸之道。

而小人也不是壞人,而是說那些沒有知識、理想和道德追求的人,他們是反對中庸的,他們的行事方式,往往走極端,要麼懶得像豬,什麼也不肯幹,渾渾噩噩過一生,要麼狂暴地像狼,做事容易走極端,也許就會在狂暴中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是違反了中庸之道而反其道而行之的。

那麼,到底什麼是中庸之道呢?這裡面大概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中”是“中正”,不偏不倚,既不達不到,又不能過頭,我們要掌握一個平衡點。就像是你看書,你幾天幾夜不睡覺地看,結果影響了身體,這不好;但你天天睡覺打遊戲吃雞,從來不去看書,這也不對。

人生的最高智慧就是把握住該把握的,沒有必要沒有希望的就不要去孜孜以求了,這就是中。再比如,人都有七情六慾,禁慾則壓抑人性,你整天想象著自己是聖人是聖母,那很有可能搞成神經病,而相反,你放縱自己的慾望,這也不行,很有可能你就變成個強姦犯、色情狂,被警察抓起來。

“庸”是普通,平平常常。不偏不倚而又平平常常,是說人生行事,應該把握一個“度”,既不過分,也無不及,不好高騖遠,平常人平常心。東漢的鄭玄認為,“中”指“中和”,“庸”即“用”,“中庸”就是“中和之為用”,不偏激,不走極端,不浮躁冒進,以中為貴,以和為美,和和美美,這就是心平氣和的人生,這就是心平氣和的世界。其實這兩種解釋產差不多。都是講要中,要和。因為中國文化歷來是以中和為美的。

那麼,中庸之道到底是不是和稀泥?其實這都是我們誤解了中的真正意思。 “中”,不是幾何學上的中點,也不是代數學上的平均值,更不是好好先生抹稀泥搞折中,而是指適中,適度,簡而言之,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誰說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和稀泥?中庸之道,才是人生的精義!

比如你去談戀愛,你要“發乎情,止乎禮”,你一上來就發狂發情發瘋,會把姑娘嚇跑的。比如一種社會改革,也要遵循循序漸進適度推進的改革。不改革,社會無法進步,狂飆突進的改革,又有可能適得其反。

所以,不管是社會治理,還是人生行事,都要遵循中庸之道。朱熹說的很好:“如當盛夏極暑時,須用飲冷,就涼處,衣葛,揮扇,此便是中,便是平常。當隆冬盛寒時,須用飲湯,就密室,重裘,擁火,此便是中,便是平常。若極暑時重裘擁火,盛寒時衣葛揮扇,便是怪異,便是失其中矣。”總之,面對現實社會與人生種種問題,不苟安,不浮躁,既要埋頭苦幹,又要有詩與遠方。不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而是把握好分寸,審時度勢,進退有度,這就是“中庸之道”的要義。

讓我們講個孔子痛罵最著名的大孝子曾參的故事。曾點、曾參是父子關係,他們都是孔子的學生。曾參詩歌有名的大孝子,臨死前還不肯死,還要叫人看看自己的身體、手腳有沒有壞掉,要是壞掉了,這就是不孝,就是對不起父母,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有一天曾參在田地裡幹活,笨手笨腳地把禾苗鋤掉了,曾點勃然大怒,拿起棍子狠揍曾參,曾參恭恭敬敬地站在那裡也不躲,結果被打暈過去了。一會曾參醒過來,還恭恭敬敬地對父親說:“兒子不孝,惹你生氣了”。你看這得有多麼孝順。

但是孔子聽到了這件事,要開出曾參,為啥呢?孔子說,你父親下狠手打你,有可能把你打死,如果把你打死,你父親就會犯罪坐牢,即使不把你打死,打傷了他也會傷心,也是一個過錯。他打你,你就應該躲避,這才是真正的孝。你以為不躲避就是孝,那反而是在慫恿你父親犯錯。就是最大的不孝。你看,曾參就沒有掌握好中庸之道,他做的太過了。

所以,人生的大智慧就在於,掌握好火候,進退有度,就在於平平常常就是真。這就是中庸之道的人生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