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中庸之道:遇事如臨大敵是因為你缺少這些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可為者為之,不可為者棄之。

  若此七件事,則須謹慎待之。

《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為人處世,要順於己心,要合於世理,全賴“中庸”二字。

所謂“中庸”,即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合乎情理者,可為之;然不能為之太過。逆於社會運行之規則者,則堅決不能為。

中庸之道:遇事如臨大敵是因為你缺少這些

世人皆知順應心意,但是所作所為,未免多有拂逆規則之處。人生有此七不可為者,須得世人反覆體味並細細實踐,方能覓得真正之自由與幸福。

飯,不可不飽,亦不可太飽。不飽,則有損於身體,對於人的自然生長甚是無益。當下不少都市男女,為了時尚,寧可減餐節食,其實這並非萬全之策,恐怕有違科學規律。但亦不可吃得太飽,太飽,則沉迷於大魚大肉的物質享受之中,甚至引出肥胖、“三高”等問題,最終有損自己的健康。飽中略餓,餓中微飽,方為養生之道。

酒,不可不醉,亦不可太醉。不醉,則不能體味飲酒之樂趣。雖然玉液入腹,但似有若無,枉費了一壺好酒。但亦不可飲得太醉,太醉則容易迷失心智,繼而醜態百出,亂了為人之方寸。更有甚者,可能會做出損人不利己之事,待酒醒之時,已後悔莫及。

己,不可不圓,亦不可太圓。不圓,則為人太方,未免佈滿稜角,容易傷及他人。性格過於硬朗倔強,則容易在細微處得罪他人。不圓之人,難以融入社會,亦難以覓得人際交往之樂趣。但亦不可太圓,太圓則意味著過分地迎合社會,處處算計外界、處處算計他人,這不是成熟的表現,這是過分世故的表現。

人,不可不防,亦不可太防。不防,則容易為人所擺佈,在現實生活中陷入被動的境地,稍不留神就會在他人的暗示中做出違心之事。古人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即是這個道理。但亦不可太過防備他人,過多地思慮、擔心他人會陷自己於不義,亦是一種心智之迷失和痴妄,不利於我們舒暢地感受幸福。

中庸之道:遇事如臨大敵是因為你缺少這些

事,不可不察,亦不可太察。不察,則有可能在不經意間誤入迷途,古人有言,三思而後行,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遇事不察,是為人不夠謹慎的表現,是處世不夠明智的表現。但亦不可太察,太察則意味過慮,每遇一事都要思前想後、如臨大敵,亦是心中格局不大的表現。太察之人,難以全身心地擁抱生活之美好。

節,不可不傲,亦不可太傲。在節操方面,全然沒有傲氣之人,實則都是唯唯諾諾之人。保留一點傲氣,才能在工作中敢於提出自己的創見,才能在生活中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人云亦云。但亦不可太傲,太傲之人難免惹人生厭。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諒解,他人亦會更加樂意與自己交往。

  規,不可不從,亦不可太從。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服從社會既定之規矩,是我們通往自由之路徑。但亦不可太從,過分地把自身侷限於社會的法則之中,難免會壓制自己的個性,不利於自身的自由發展。

中庸之道:遇事如臨大敵是因為你缺少這些

中庸之道,理至深而道至簡。

若能在生活中細緻地履行人生之七不可,則自由與幸福皆不遠矣。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的理想值得我們共同追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