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庸之道,從《論語》到特蕾莎·梅

說起中庸之道,在我慣有的想法裡,這是一箇中性詞,談不上好與壞!因為“庸”是普通·平常的意思,所以我的印象一直是這樣。

中庸之道,在成語字典裡的意思是,“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其來源於孔子的《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其意思是,中庸這種道德,該是最高的境界了,人們已經缺乏它太久了。

論:中庸之道,從《論語》到特蕾莎·梅

最近中庸之道的印象有所改變,是因為英國前任首相特蕾莎·梅在2019-7-26以首相身份進行最後一次演講中,講到了中庸之道。在演講的後面部分特蕾莎·梅引用了艾森豪威爾的一段話:"人們在談論中間路線時,似乎都將其視為不可接受的。但這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我們必須有所妥協。其實道路中央才是可供行走的路面,而左右極端,才會被困於路邊的溝壑中"。

下面接著說“我們要尋求共同點、能夠為取得進展而準備做出妥協,妥協並不意味著違背了我們的價值觀和信念。相反,這恰恰是捍衛價值觀和信念的方式。不要許下無法兌現的承諾,也不要只說好聽的話,而是真正解決人們所憂慮的問題”。

論:中庸之道,從《論語》到特蕾莎·梅

這其實就是中庸之道,不是霸道,不是委屈求全,而是不偏不倚,折中調和,走中間的路的才是王道。就像中國,走中庸之道,才有了現在的發展,才能在國際上展現強國姿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