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曾盛極一時的羌族人都去了哪裡?

逍逍客說


羌人大部分融合於今天的漢人了,少部分是今天的羌族等其他民族。商朝甲骨文就有“羌方”的記載了,是商朝西邊的一個敵人,商人經常抓了羌俘作人牲。羌方的得名可能來源於羊的信仰或者服飾,但因為當時的民族學知識匱乏,不可能有太詳細的部族劃分,所以這個羌方更多是西方民族的統稱。很可能也包括了後來的周人,周人姬姓聯姻的姜姓就是羌人出身。所以“羌方”在周朝應該就有很多融入華夏,還有一些在當時被稱為西戎或西羌。

隨著秦漢帝國對西羌的經略,當然又有很多羌人融入華夏。比如三國名將姜維是甘肅天水人,應該就是當時華夏化的羌人。後來羌人姚氏在十六國時期還建立了後秦政權,之後被東晉所滅,又最終成為北魏地盤。遼宋夏金時期的西夏政權也是党項羌人建立,後來被蒙古滅亡。這些羌人政權在當時是很先進的,遺民應該也更多走向了華夏化。而今天的羌族應該只是過去的羌方一小部分了,正如苗族也是上古三苗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還是融入今天的漢族了。


林屋公子


問題說的很對,羌族人曾經確實盛極一時,只是隨著歷史的發展,遊牧部族的力量終究還是比不過農耕文明的力量,於是羌人盛極一時之後,迎來的就是趨於平淡。

古羌人曾經非常強大,也可以說盛極一時,就連甲骨文中都有關於他們的記載,鼎盛時期的古羌人,其生活範圍囊括了整個青海西部,四川北部,甘肅大部及今陝西西部一帶,面積非常廣闊。

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古羌人也在不斷尋找更多更適宜生活的土地,於是他們四處遷徙,這些從羌人故地遷徙出去的羌人,最終都融合到了其他各民族中,只有留在故地的羌人,保留著祖先的稱號。

不斷的四處遷徙,也使羌族人口不斷減少,就算是這樣,到了東漢時期,青海甘肅一帶的羌人依舊有幾百萬的人口之眾。

在眾多外遷的羌人中,有一支羌人向南遷徙到了岷山深處的今阿壩州汶理茂地區,當時這裡是有土著居民戈基人在這裡生活的,羌人來到這裡,衝突不可避免,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和土地,羌人同戈基人展開了戰鬥。

最終,經過數十次的戰鬥,羌人戰勝了戈基人,成為岷山一帶的新主人,而這一支羌人在此繁衍生息,一直到今天,他們繼承者古羌人的族稱,保留著最完整的古羌人文化和習俗。

所以,今天阿壩州汶川縣,理縣,茂縣一帶生活的羌人,就是曾經盛極一時的古羌人的後裔。


Ko蜀北一


歷史上羌人的命運有三種:有些成為漢人,有些成為藏人,剩下的人成為羌族。

羌族,這是經過識別的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於茂汶羌族自治縣以及汶川縣,還有一部分人居住在理縣、松潘、黑水、北川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

在這些地區間,羌族與漢族、藏族比鄰而居,這樣的格局是一段非常漫長曆史過程所塑造的結果,也是羌族人命運的寫照。

目前有關歷史上的羌族,最早的文獻記錄是范曄《後漢書》中的《西羌傳》,傳首稱“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這段傳說性的史料,根植於漢人對少數民族的歷史描寫的傳統。如果深究文獻的演變,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根據歷史學者王明柯教授的研究,這些現象勾畫出羌族人不斷變動的歷史:

最早的羌,是指從商到秦漢時期中原華夏的西部族群邊緣,這個邊緣隨著華夏的擴大,而不斷的西遷;自東漢到魏晉時期,隨著蜀的華夏化,羌人逐漸分佈到青藏高原東部,這些地域仍然是漢人的西部邊緣。

最後,由於吐蕃的崛起和佛教的東傳,青藏高原東部地區成為一個漢、藏之間的模糊地帶,在這個不斷萎縮的中間空間生活的人,既是既是華夏史觀的羌人,也是藏人史觀的朵康人。

晚清殖民主義入侵後,民族的觀念開始普及,生活在中間地帶的羌人或朵康人,逐漸被視作一個少數民族。解放以後,在民族識別政策的影響下,羌人或朵康人分別變成漢族、藏族以及羌族。


HuiNanHistory


歷史上,羌族最後一個盛世,是在公元四世紀兩晉時期,公元300到400年之間。由於天災人禍,295年後,氐羌一支遷徙至四川,建立成漢政權,347年成漢滅亡後,猜測留在四川並向西發展;一支投靠前涼張氏政權,後被後趙收服;一支投靠後趙石氏政稱姚羌

352年後趙滅亡後,姚羌先後歸順東晉前秦,並於384年建立後秦政權,此為羌族發展最後一個頂峰

417年,後秦被劉裕擊敗滅國,民眾四散,有的遷徙至四川,有的成為北魏北方六鎮軍民,也有的西去發展……估計至四川的,和四川一支融合至今,北方六鎮的或者其他的,和漢族融合


靈石蘊珠寶


歷史上的羌族,曾經盛極一時,雄霸華夏西北地區。


羌族在歷史上,很早就與華夏文明相互交織融合。在周朝的時候,羌就是周朝的附屬族群。

看過《大秦帝國》的朋友們都知道,在強秦的背後,還有一個強大的義渠國,這個義渠國就是羌族人的國度!可見當時羌族人的實力還是很強大的!

義渠國人,在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之下,一步步的與秦人融合。隨著秦朝統一天下,一部分義渠羌人北上,一部分羌人更是進一步與中原百姓通婚融合。南下的羌人,有的到了貴州一帶,有的聚居在如今的四川阿壩地區。


到了漢代,北上的羌人屢遭匈奴脅迫,與漢朝為敵!武帝時期,為了阻擋匈奴人飄忽不定的邊境騷擾,漢朝設置了敦煌、酒泉、張掖和武威四郡,建立了地方行政系統,設置了護羌校尉,用來專門保護管理羌人事務。

在後世的歷朝歷代中,羌族都是華夏大地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當中強有力的一員!

鴉片戰爭及抗日戰爭期間,羌族人在面對外敵入侵之時,與華夏各民族一道不怕流血不怕犧牲,勇敢地走向了戰場!

羌族不愧是我華夏民族大家庭中值得欽佩的一員!


沐海聽風


羌族,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民族。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 早在三千年前的遠古時期,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 《說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即當時中原部落對西部(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遊牧民族的泛稱。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 史書記載古羌人是三苗之後,《詩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後,居三危,今疊、宕、松諸州皆羌地。”《史記·五帝本紀》雲:“堯舜帝: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平而天下鹹服。”《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凶(三苗、歡兜、共工、鯀),徙之三危,河關之西羌地是也。” 《晉語·國語》:“昔少典娶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族,炎帝以姜水成族。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姓,炎帝為姜姓。”炎帝屬先古羌族部落,部落眾多。在後來的戰爭中,炎帝部落大部分與黃帝部落互相融合,成為華夏族(今漢族的先民)歷史上稱為東羌,與東部諸族融為一體,形成漢族。另一部分則西行或南下,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形成西羌,發展演變成為漢藏語系漢族、羌族、藏族、彝族、納西族、白族等等少數民族。

封建社會的漢代,羌族 分佈在西昌、甘孜、雅安、樂山、天水、隴西一帶

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北氐羌人建立了成(成漢)、前秦、夏、後涼、後趙等國家。

公元881年的唐代末期,党項羌人拓拔思恭在夏州(今內蒙與陝西交界處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權,轄夏、綏、銀、宥四州。公元1031年,李元昊繼皇帝位,號夏景宗,改姓嵬。立國號為“大夏”(因在宋之西,宋稱“西夏”),西夏疆域包括今甘肅大部、寧夏全部、陝西北部和青海、內蒙的部分地區,總共統轄32州,國都在興慶府(今銀川市)。後在公元1227年被蒙古滅亡,西夏後裔遷在今阿壩州理縣桃坪鄉、甘孜州丹巴等地。

另外四川古為巴蜀國,巴蜀出自氐羌,羌族自稱‘’爾瑪‘’,意為雲朵上的民族,主要分佈在今四川阿壩之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九寨溝、馬爾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壩、紅原、若爾蓋等縣地。


德厚致遠


羌族現存人口並不是很多,國家統計約有三十多萬,大多集中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汶川、理縣等、綿陽市的北川縣、平武縣等地區。但羌族歷史是非常輝煌的。



羌族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據說是炎帝部落的後裔。黃帝與炎帝大戰後 ,炎帝部落大部接受黃帝的統治,與黃帝部落逐漸融合,形成我們後來的華夏族。而炎帝部落的小部卻一路西遷、南遷,到達了現在的青海,西藏,四川,貴州,雲南等地。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逐漸與當地民族相融合,發展成為藏族,彝族,以及羌族 。可以說,我們漢族和羌族是同一個祖先,血液中都流動著炎帝的基因。恐怕正因為這樣,羌族這個少數民族在中華民族歷史上表現的異常活躍。《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關之西羌地是也。”迄今為止,我國境內發現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時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頻繁地提到“羌”這個字。這說明,羌族早在幾千年前便與中原地區密切交往了,而且規模肯定不小。



西漢時羌族人口劇增,達到上百萬,這應該和當時穩定的社會經濟發展擁有很大的關係。西漢時西北地區的漢陽(天水)、金城(蘭州)、安北地、隴西五郡羌族人口達259990戶,1001802人。東漢建武六年(30年)至東漢末(公元185年),東漢與羌族諸種在西北地區進行的一場長期的民族戰爭。當時,羌兵極為強大,佔據了大片西北地區,東漢王朝花了很大力氣才徹底平復。三國時期羌兵也非常活躍,魏蜀都曾借過羌兵幫自己打仗。此外,馬超的西涼軍中就有許多羌兵。

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北羌人建立了後秦,但轉瞬即逝,很快就被滅掉了。唐朝時,党項羌人拓跋思恭在夏州(今內蒙與陝西交界處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權,轄夏、綏、銀、宥四州。後來,為了躲避吐蕃的進攻騷擾,拓拔氏請求唐朝許他轉移到陝西一帶,並被賜名李姓。公元1031年,第十一世太祖李得明逝世,其子李元昊繼位,號夏景宗。至此,大夏國立國346年,於公元1227年滅亡,其後裔在今阿壩州理縣桃坪鄉、甘孜州丹巴等地仍有分佈。另外,西夏為蒙古滅後,党項之名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據近年來人類學家的查訪,在四川地區尚有党項族人的後代,可能是西夏滅亡後南移的党項人與弭藥人融合而成,此外在安徽、河南等地也有党項人的後裔存在。


現在四川有個地方叫冉駹,現有三十餘萬羌人在此聚居。統轄區域包括今四川阿壩之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九寨溝、馬爾康、金川等地。羌族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萬物有靈,多種信仰的靈物崇拜。

很顯然,羌族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已不像之前那樣強大了,人口也大為減少。


此心光明604


一、羌族現狀。歷史上古老的羌族還大有人在,除四川省設北川羌族自治縣外,在四川茂縣、文川、理縣、松潘和貴州省等西南山區均有與漢藏等民族雜居的羌族人民。總人口達30多萬。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重要一員。如果比較漢民族,不能算是極盛一時,只能是一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支。

二、羌族簡史。羌族很古老,一說他們是姜姓炎帝族的別支,二說姜姓是羌族的別支。都無確切證據。我認為從數量講,從文明發展看,應該是姜姓的別支。姜姓東遷進入東夷與東夷人融合,發展為農耕民族。河南民謠:西來的爹,東來的娘,也許是歷史上部落融合的折射。現在對這類傳說或論述,只能故妄言之,故妄聽之。不必太較真。只有依靠科技手段才能證明。最早記載見於殷商甲骨和《詩經*商頌》。殷商時的甲骨文中即有羌字,或為方國或為部落,都向商王朝進貢。《詩經*商頌》:"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後漢書*西羌傳》記載秦厲公時羌人首領被俘中原後逃跑回部落,開始教民畜牧並舉,也許那時才學會耕種。後來又分為牛、馬、狼羌幾部分。

漢代朝廷曾在今西北設護羌校尉管理羌人。部分羌人逐漸融入漢族。宋代時又有部分南遷進入藏彝地區。

三、軍事方面,羌人善戰。南北朝時氐(羌)人符堅及安南人先後建前、後秦國。清後期羌人、彝人等組織2000人軍隊赴浙江沿海抗英,為中國抗英作出重要貢獻。紅軍時期羌人1000餘人參軍北上,為新中國建立作出巨大犧牲。


左說春秋歷史領域創作


羌族,古時候又稱“羌戎”。那時,人們總是習慣於把周邊的外族稱為“蠻夷戎狄” 大致的習慣用法是:南蠻、北狄、東夷、西戎。但這只是大概而論,有時候,蠻夷戎也用來他指,比如《梁伯戈》稱鬼方為“鬼方蠻”,鬼方在西北方向,並不在南方。

古羌族在我國曆史上確曾非常顯赫。

最早最有名的代表,應該算是神農氏和共工。《太平御覽》雲:“神農氏姜姓”;賈逵為《周語》所做的注說:“共工氏姜姓

”。姜,就是羌。

大名鼎鼎的大禹,也是羌人。《史記·六國年表》說:“禹生於西羌”。皇甫謐《帝王世紀》說:“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於石紐……長於西羌,西羌夷(人)也”。著名先秦史家徐中舒先生說:“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參見《先秦史十講》第173頁之《中國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親屬稱謂》)。

到了商朝,羌族仍然是商朝的主要方國,也是它西北方向重要的藩衛,武丁時期有可、立這兩個羌人做他的祭祀官(見《羌族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頁)。《詩經·殷武》“……昔有成湯 ,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也反映了羌族跟商朝的關係。



傅斯年在《姜原》中說:“姬周當是姜姓的一個支族”,至少,周跟羌人的關係非常密切。在《史記》中,分明在說,棄的母親,是姜源。姜源,可以斷定是來自羌部落。這樣 ,周跟羌人 ,應當是相互通婚的兩大集團。在古代,通婚 ,就意味著政治上的聯姻。其實,這種情形在西方也是一樣的。直到近代,像歐洲的一些國家還是用聯姻的辦法,實現政治結盟的目的。周部落推翻商紂的統治,跟周羌(姜)聯盟有很大的關係。

周朝建立後,為了感謝羌部落的鼎力支持,曾分封了許多姜姓諸侯到中原地區,如分封在今山東的齊國(也就是姜尚姜子牙的封國)、分封在今天河南的許昌、南陽這一帶的申、呂、許諸國。這些國家,都是姜姓,也就是,都來自羌人。

我們都知道“烽火戲諸侯”這個典故。周幽王寵愛褒姒,廢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還要冊封褒姒為後,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並下令廢去申後的父親申侯的爵位,這讓申侯很不爽 ,於是聯合聯合繒侯及西北犬戎,攻入鎬京,西周因此結束。

如果對照一下我們上一段的內容,就可以知道,申侯為什麼能聯合犬戎攻打鎬京。因為,申侯本身就是羌人, 也就是戎族。

正想題主說的那樣:羌人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是非常顯赫。不過不是顯赫一時,而是顯赫了很長時間!



羌人的皮鼓舞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這些顯赫的羌人都哪裡去了。

羌戎因為幫助平王奪回政權有功,在平王東遷的時候,一些羌人就跟著周平王遷入中原地區 ,打算享受一下中原地區的富庶文明。他們不知道 ,這是非常危險的!任何想靠近漩渦(包括文明的漩渦)中心的東西,最後都會被吸入漩渦之中,成為漩渦的一份子。

也許這就是所謂得的“福禍相倚”吧?

不管是在西周時分封到內陸平原的申呂齊許等諸侯國的羌人,還是跟著周平王進入平原地區想來享福的羌人,隨著時間的推移 ,他們都被中原地區的漢人融合了。



身著民族服裝的羌族青年

到後來,秦的興起,五霸的紛爭,背後都擺不脫羌人的影子。宋朝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羌人的一支一一黨項族,還曾建立了西夏政權。西夏政權在公元1227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所滅,一部分羌人與西北的當地人融合,一部分向西南、西部遷徙。 這些西遷南遷的羌人至少又分為兩種情況:一部分跟藏族融合;另一部分,找到原先分佈在這裡的羌人,與他們合在一起 ,構成今天的羌族。

總結起來說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非常顯赫的羌人 ,他們的去向大致有三種:第一種跟漢族融合,這種情況比重最大;第二種,跟藏族融合;第三種,保持自己的本色,獨立存在直到今天,就是我們今天的羌族。如今在四川等地,還設有羌族自治縣。

這個問題,如果真做起來,恐怕需要很長的一篇論文。這裡只回答了這麼一點,難免掛一漏萬,不足之處 ,敬請指正。


學動春風


羌族在我國曆史上盛極一時,可以說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國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創造者之一。而今在波濤洶湧的岷江江畔依舊居住著以本地人自稱的羌族,他們是古羌族人的一支,也是我國56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岷江江水擊打著兩岸陡峭的山崖,山崖間架著一座竹索橋,沒有橋墩,沒有鐵釘,只是簡單的多條竹索並排懸掛兩岸,中間鋪著木板,行人卻能來往自如。天塹變通途就是如此吧。這就是聰明的羌族人民的智慧結晶。

如今的羌族居住在,四川的茂汶羌族自治區,汶川縣,黑水縣,理縣等地區。羌族在我國古代的時候是對我國泛指我國西部的遊牧民族。後來很多羌人都與華夏族融合,在孫儷主演的《羋月傳》中有義渠君君,義渠國就是由羌人建立的。


現在的羌族人,在我國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層巒疊嶂,河川縱橫的地帶生活。他們種植雪山大豆,畜牧刺繡,盛產藥材 。麻布長衫,羊皮背心,包頭巾,這是現在羌族人的典型裝扮。他們通用漢文,也有自己的方言。雖然沒有本族文字,卻有著,美妙的舞蹈,跳剎牢,跳,盔甲還有羌族人民最著名的樂器羌笛。“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