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曾盛极一时的羌族人都去了哪里?

逍逍客说


羌人大部分融合于今天的汉人了,少部分是今天的羌族等其他民族。商朝甲骨文就有“羌方”的记载了,是商朝西边的一个敌人,商人经常抓了羌俘作人牲。羌方的得名可能来源于羊的信仰或者服饰,但因为当时的民族学知识匮乏,不可能有太详细的部族划分,所以这个羌方更多是西方民族的统称。很可能也包括了后来的周人,周人姬姓联姻的姜姓就是羌人出身。所以“羌方”在周朝应该就有很多融入华夏,还有一些在当时被称为西戎或西羌。

随着秦汉帝国对西羌的经略,当然又有很多羌人融入华夏。比如三国名将姜维是甘肃天水人,应该就是当时华夏化的羌人。后来羌人姚氏在十六国时期还建立了后秦政权,之后被东晋所灭,又最终成为北魏地盘。辽宋夏金时期的西夏政权也是党项羌人建立,后来被蒙古灭亡。这些羌人政权在当时是很先进的,遗民应该也更多走向了华夏化。而今天的羌族应该只是过去的羌方一小部分了,正如苗族也是上古三苗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还是融入今天的汉族了。


林屋公子


问题说的很对,羌族人曾经确实盛极一时,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游牧部族的力量终究还是比不过农耕文明的力量,于是羌人盛极一时之后,迎来的就是趋于平淡。

古羌人曾经非常强大,也可以说盛极一时,就连甲骨文中都有关于他们的记载,鼎盛时期的古羌人,其生活范围囊括了整个青海西部,四川北部,甘肃大部及今陕西西部一带,面积非常广阔。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古羌人也在不断寻找更多更适宜生活的土地,于是他们四处迁徙,这些从羌人故地迁徙出去的羌人,最终都融合到了其他各民族中,只有留在故地的羌人,保留着祖先的称号。

不断的四处迁徙,也使羌族人口不断减少,就算是这样,到了东汉时期,青海甘肃一带的羌人依旧有几百万的人口之众。

在众多外迁的羌人中,有一支羌人向南迁徙到了岷山深处的今阿坝州汶理茂地区,当时这里是有土著居民戈基人在这里生活的,羌人来到这里,冲突不可避免,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和土地,羌人同戈基人展开了战斗。

最终,经过数十次的战斗,羌人战胜了戈基人,成为岷山一带的新主人,而这一支羌人在此繁衍生息,一直到今天,他们继承者古羌人的族称,保留着最完整的古羌人文化和习俗。

所以,今天阿坝州汶川县,理县,茂县一带生活的羌人,就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古羌人的后裔。


Ko蜀北一


历史上羌人的命运有三种:有些成为汉人,有些成为藏人,剩下的人成为羌族。

羌族,这是经过识别的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茂汶羌族自治县以及汶川县,还有一部分人居住在理县、松潘、黑水、北川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

在这些地区间,羌族与汉族、藏族比邻而居,这样的格局是一段非常漫长历史过程所塑造的结果,也是羌族人命运的写照。

目前有关历史上的羌族,最早的文献记录是范晔《后汉书》中的《西羌传》,传首称“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这段传说性的史料,根植于汉人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描写的传统。如果深究文献的演变,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根据历史学者王明柯教授的研究,这些现象勾画出羌族人不断变动的历史:

最早的羌,是指从商到秦汉时期中原华夏的西部族群边缘,这个边缘随着华夏的扩大,而不断的西迁;自东汉到魏晋时期,随着蜀的华夏化,羌人逐渐分布到青藏高原东部,这些地域仍然是汉人的西部边缘。

最后,由于吐蕃的崛起和佛教的东传,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成为一个汉、藏之间的模糊地带,在这个不断萎缩的中间空间生活的人,既是既是华夏史观的羌人,也是藏人史观的朵康人。

晚清殖民主义入侵后,民族的观念开始普及,生活在中间地带的羌人或朵康人,逐渐被视作一个少数民族。解放以后,在民族识别政策的影响下,羌人或朵康人分别变成汉族、藏族以及羌族。


HuiNanHistory


历史上,羌族最后一个盛世,是在公元四世纪两晋时期,公元300到400年之间。由于天灾人祸,295年后,氐羌一支迁徙至四川,建立成汉政权,347年成汉灭亡后,猜测留在四川并向西发展;一支投靠前凉张氏政权,后被后赵收服;一支投靠后赵石氏政称姚羌

352年后赵灭亡后,姚羌先后归顺东晋前秦,并于384年建立后秦政权,此为羌族发展最后一个顶峰

417年,后秦被刘裕击败灭国,民众四散,有的迁徙至四川,有的成为北魏北方六镇军民,也有的西去发展……估计至四川的,和四川一支融合至今,北方六镇的或者其他的,和汉族融合


灵石蕴珠宝


历史上的羌族,曾经盛极一时,雄霸华夏西北地区。


羌族在历史上,很早就与华夏文明相互交织融合。在周朝的时候,羌就是周朝的附属族群。

看过《大秦帝国》的朋友们都知道,在强秦的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义渠国,这个义渠国就是羌族人的国度!可见当时羌族人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

义渠国人,在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之下,一步步的与秦人融合。随着秦朝统一天下,一部分义渠羌人北上,一部分羌人更是进一步与中原百姓通婚融合。南下的羌人,有的到了贵州一带,有的聚居在如今的四川阿坝地区。


到了汉代,北上的羌人屡遭匈奴胁迫,与汉朝为敌!武帝时期,为了阻挡匈奴人飘忽不定的边境骚扰,汉朝设置了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四郡,建立了地方行政系统,设置了护羌校尉,用来专门保护管理羌人事务。

在后世的历朝历代中,羌族都是华夏大地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当中强有力的一员!

鸦片战争及抗日战争期间,羌族人在面对外敌入侵之时,与华夏各民族一道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勇敢地走向了战场!

羌族不愧是我华夏民族大家庭中值得钦佩的一员!


沐海听風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早在三千年前的远古时期,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 《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史书记载古羌人是三苗之后,《诗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史记·五帝本纪》云:“尧舜帝: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平而天下咸服。”《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三苗、欢兜、共工、鲧),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 《晋语·国语》:“昔少典娶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族,炎帝以姜水成族。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姓,炎帝为姜姓。”炎帝属先古羌族部落,部落众多。在后来的战争中,炎帝部落大部分与黄帝部落互相融合,成为华夏族(今汉族的先民)历史上称为东羌,与东部诸族融为一体,形成汉族。另一部分则西行或南下,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形成西羌,发展演变成为汉藏语系汉族、羌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等等少数民族。

封建社会的汉代,羌族 分布在西昌、甘孜、雅安、乐山、天水、陇西一带

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北氐羌人建立了成(成汉)、前秦、夏、后凉、后赵等国家。

公元881年的唐代末期,党项羌人拓拔思恭在夏州(今内蒙与陕西交界处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权,辖夏、绥、银、宥四州。公元1031年,李元昊继皇帝位,号夏景宗,改姓嵬。立国号为“大夏”(因在宋之西,宋称“西夏”),西夏疆域包括今甘肃大部、宁夏全部、陕西北部和青海、内蒙的部分地区,总共统辖32州,国都在兴庆府(今银川市)。后在公元1227年被蒙古灭亡,西夏后裔迁在今阿坝州理县桃坪乡、甘孜州丹巴等地。

另外四川古为巴蜀国,巴蜀出自氐羌,羌族自称‘’尔玛‘’,意为云朵上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四川阿坝之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九寨沟、马尔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坝、红原、若尔盖等县地。


德厚致远


羌族现存人口并不是很多,国家统计约有三十多万,大多集中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理县等、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地区。但羌族历史是非常辉煌的。



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据说是炎帝部落的后裔。黄帝与炎帝大战后 ,炎帝部落大部接受黄帝的统治,与黄帝部落逐渐融合,形成我们后来的华夏族。而炎帝部落的小部却一路西迁、南迁,到达了现在的青海,西藏,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与当地民族相融合,发展成为藏族,彝族,以及羌族 。可以说,我们汉族和羌族是同一个祖先,血液中都流动着炎帝的基因。恐怕正因为这样,羌族这个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表现的异常活跃。《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频繁地提到“羌”这个字。这说明,羌族早在几千年前便与中原地区密切交往了,而且规模肯定不小。



西汉时羌族人口剧增,达到上百万,这应该和当时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拥有很大的关系。西汉时西北地区的汉阳(天水)、金城(兰州)、安北地、陇西五郡羌族人口达259990户,1001802人。东汉建武六年(30年)至东汉末(公元185年),东汉与羌族诸种在西北地区进行的一场长期的民族战争。当时,羌兵极为强大,占据了大片西北地区,东汉王朝花了很大力气才彻底平复。三国时期羌兵也非常活跃,魏蜀都曾借过羌兵帮自己打仗。此外,马超的西凉军中就有许多羌兵。

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北羌人建立了后秦,但转瞬即逝,很快就被灭掉了。唐朝时,党项羌人拓跋思恭在夏州(今内蒙与陕西交界处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权,辖夏、绥、银、宥四州。后来,为了躲避吐蕃的进攻骚扰,拓拔氏请求唐朝许他转移到陕西一带,并被赐名李姓。公元1031年,第十一世太祖李得明逝世,其子李元昊继位,号夏景宗。至此,大夏国立国346年,于公元1227年灭亡,其后裔在今阿坝州理县桃坪乡、甘孜州丹巴等地仍有分布。另外,西夏为蒙古灭后,党项之名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据近年来人类学家的查访,在四川地区尚有党项族人的后代,可能是西夏灭亡后南移的党项人与弭药人融合而成,此外在安徽、河南等地也有党项人的后裔存在。


现在四川有个地方叫冉駹,现有三十余万羌人在此聚居。统辖区域包括今四川阿坝之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九寨沟、马尔康、金川等地。羌族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

很显然,羌族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不像之前那样强大了,人口也大为减少。


此心光明604


一、羌族现状。历史上古老的羌族还大有人在,除四川省设北川羌族自治县外,在四川茂县、文川、理县、松潘和贵州省等西南山区均有与汉藏等民族杂居的羌族人民。总人口达30多万。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重要一员。如果比较汉民族,不能算是极盛一时,只能是一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支。

二、羌族简史。羌族很古老,一说他们是姜姓炎帝族的别支,二说姜姓是羌族的别支。都无确切证据。我认为从数量讲,从文明发展看,应该是姜姓的别支。姜姓东迁进入东夷与东夷人融合,发展为农耕民族。河南民谣:西来的爹,东来的娘,也许是历史上部落融合的折射。现在对这类传说或论述,只能故妄言之,故妄听之。不必太较真。只有依靠科技手段才能证明。最早记载见于殷商甲骨和《诗经*商颂》。殷商时的甲骨文中即有羌字,或为方国或为部落,都向商王朝进贡。《诗经*商颂》:"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秦厉公时羌人首领被俘中原后逃跑回部落,开始教民畜牧并举,也许那时才学会耕种。后来又分为牛、马、狼羌几部分。

汉代朝廷曾在今西北设护羌校尉管理羌人。部分羌人逐渐融入汉族。宋代时又有部分南迁进入藏彝地区。

三、军事方面,羌人善战。南北朝时氐(羌)人符坚及安南人先后建前、后秦国。清后期羌人、彝人等组织2000人军队赴浙江沿海抗英,为中国抗英作出重要贡献。红军时期羌人1000余人参军北上,为新中国建立作出巨大牺牲。


左说春秋历史领域创作


羌族,古时候又称“羌戎”。那时,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周边的外族称为“蛮夷戎狄” 大致的习惯用法是:南蛮、北狄、东夷、西戎。但这只是大概而论,有时候,蛮夷戎也用来他指,比如《梁伯戈》称鬼方为“鬼方蛮”,鬼方在西北方向,并不在南方。

古羌族在我国历史上确曾非常显赫。

最早最有名的代表,应该算是神农氏和共工。《太平御览》云:“神农氏姜姓”;贾逵为《周语》所做的注说:“共工氏姜姓

”。姜,就是羌。

大名鼎鼎的大禹,也是羌人。《史记·六国年表》说:“禹生于西羌”。皇甫谧《帝王世纪》说:“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著名先秦史家徐中舒先生说:“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参见《先秦史十讲》第173页之《中国古代的父系家庭及其亲属称谓》)。

到了商朝,羌族仍然是商朝的主要方国,也是它西北方向重要的藩卫,武丁时期有可、立这两个羌人做他的祭祀官(见《羌族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页)。《诗经·殷武》“……昔有成汤 ,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也反映了羌族跟商朝的关系。



傅斯年在《姜原》中说:“姬周当是姜姓的一个支族”,至少,周跟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史记》中,分明在说,弃的母亲,是姜源。姜源,可以断定是来自羌部落。这样 ,周跟羌人 ,应当是相互通婚的两大集团。在古代,通婚 ,就意味着政治上的联姻。其实,这种情形在西方也是一样的。直到近代,像欧洲的一些国家还是用联姻的办法,实现政治结盟的目的。周部落推翻商纣的统治,跟周羌(姜)联盟有很大的关系。

周朝建立后,为了感谢羌部落的鼎力支持,曾分封了许多姜姓诸侯到中原地区,如分封在今山东的齐国(也就是姜尚姜子牙的封国)、分封在今天河南的许昌、南阳这一带的申、吕、许诸国。这些国家,都是姜姓,也就是,都来自羌人。

我们都知道“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周幽王宠爱褒姒,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还要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申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这让申侯很不爽 ,于是联合联合缯侯及西北犬戎,攻入镐京,西周因此结束。

如果对照一下我们上一段的内容,就可以知道,申侯为什么能联合犬戎攻打镐京。因为,申侯本身就是羌人, 也就是戎族。

正想题主说的那样:羌人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非常显赫。不过不是显赫一时,而是显赫了很长时间!



羌人的皮鼓舞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这些显赫的羌人都哪里去了。

羌戎因为帮助平王夺回政权有功,在平王东迁的时候,一些羌人就跟着周平王迁入中原地区 ,打算享受一下中原地区的富庶文明。他们不知道 ,这是非常危险的!任何想靠近漩涡(包括文明的漩涡)中心的东西,最后都会被吸入漩涡之中,成为漩涡的一份子。

也许这就是所谓得的“福祸相倚”吧?

不管是在西周时分封到内陆平原的申吕齐许等诸侯国的羌人,还是跟着周平王进入平原地区想来享福的羌人,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们都被中原地区的汉人融合了。



身着民族服装的羌族青年

到后来,秦的兴起,五霸的纷争,背后都摆不脱羌人的影子。宋朝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羌人的一支一一党项族,还曾建立了西夏政权。西夏政权在公元1227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所灭,一部分羌人与西北的当地人融合,一部分向西南、西部迁徙。 这些西迁南迁的羌人至少又分为两种情况:一部分跟藏族融合;另一部分,找到原先分布在这里的羌人,与他们合在一起 ,构成今天的羌族。

总结起来说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显赫的羌人 ,他们的去向大致有三种:第一种跟汉族融合,这种情况比重最大;第二种,跟藏族融合;第三种,保持自己的本色,独立存在直到今天,就是我们今天的羌族。如今在四川等地,还设有羌族自治县。

这个问题,如果真做起来,恐怕需要很长的一篇论文。这里只回答了这么一点,难免挂一漏万,不足之处 ,敬请指正。


学动春风


羌族在我国历史上盛极一时,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创造者之一。而今在波涛汹涌的岷江江畔依旧居住着以本地人自称的羌族,他们是古羌族人的一支,也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岷江江水击打着两岸陡峭的山崖,山崖间架着一座竹索桥,没有桥墩,没有铁钉,只是简单的多条竹索并排悬挂两岸,中间铺着木板,行人却能来往自如。天堑变通途就是如此吧。这就是聪明的羌族人民的智慧结晶。

如今的羌族居住在,四川的茂汶羌族自治区,汶川县,黑水县,理县等地区。羌族在我国古代的时候是对我国泛指我国西部的游牧民族。后来很多羌人都与华夏族融合,在孙俪主演的《芈月传》中有义渠君君,义渠国就是由羌人建立的。


现在的羌族人,在我国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层峦叠嶂,河川纵横的地带生活。他们种植雪山大豆,畜牧刺绣,盛产药材 。麻布长衫,羊皮背心,包头巾,这是现在羌族人的典型装扮。他们通用汉文,也有自己的方言。虽然没有本族文字,却有着,美妙的舞蹈,跳刹牢,跳,盔甲还有羌族人民最著名的乐器羌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